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78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docx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山灵寿城址出土空首布及相关问题研究

  一、中山灵寿城发现耸肩尖足空首布

  

  中山灵寿城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的平山县三汲乡。

经多年的考古发掘,确认此大型古城遗址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后期都城,即中山桓公复国后所建的灵寿城,其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380年,历经中山桓公、成王、王、、尚五代统治者,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灵寿城随即废弃。

灵寿城历时80余年,时代相当于战国中期-战国晚期早段①。

在灵寿城址西北部外侧的早于城址的春秋晚期的窖穴中,曾出土了46枚耸肩尖足空首布,空首布出土之时叠放整齐,此窖穴较小,同出的还有残陶片②。

根据已公布的材料,空首布形制为空首、长柄方銎、耸肩、尖足、高弧裆。

其柄部上大下小,銎口内扁方形、外呈六角形③。

通高141-143、肩宽60mm,重35-38.5g(带泥心重量)④。

  由于已公布资料过于简略,为了解这批空首布的详细情况,我们对这批空首布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发现这批空首布面背均无文字,两面皆有三条垂直竖线,币周有郭,空首布形制大同小异,从空首布的裆部可分为大弧裆、弧裆、弧方裆、方裆四种类型。

在现存的38枚空首布中,大弧裆耸肩尖足空首布1枚(封二图一),弧裆耸肩尖足空首布19枚(封二图二,1.3.4;图三),弧方裆耸肩尖足空首布16枚(封二图二2;图四),方裆耸肩尖足空首布2枚(封二图五、插一图六)。

其具体实测数据见表一。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占大宗的弧裆耸肩尖足空首布通长138-152、身长97-109、銎长48-56、肩宽57-63、足宽66-71mm,銎口形状既有长方形的,也有近六边形的,个别则近方形,重在29.9-44.6g之间;弧方裆耸肩尖足空首布通长137-149、身长94-106、銎长48-54、肩宽55-67、足宽62-70mm,銎口形状既有长方形的,也有近六边形的,重为30.4-39.3g;而方裆与大弧裆耸肩尖足空首布的尺寸与重量也位于以上两类空首布的范围之内。

可见,空首布裆部形状与其大小、重量及銎口形状并无必然联系,无规律可循,但是由于实测重量乃是带芯的重量,而銎口尺寸直接与芯的大小有关,故空首布的大小、銎口尺寸与实测重量之间则密切相关。

  进一步观察我们还可发现:

弧裆型耸肩尖足空首布与弧方裆耸肩尖足空首布之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明显,有些空首布从正面看近似弧裆,背面看则近弧方裆(插一图七、图八为两枚空首布之面背两面,其同一枚面背裆部即有差别)。

这实与双范并不十分一致及范线形成的周郭与合范不严形成的毛边有关,据此我们推测:

弧裆与弧方裆耸肩尖足空首布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可能为手工刻范不规整所致,若不严格区分,我们亦可将弧方裆耸肩尖足空首布归为弧裆耸肩尖足空首布一类。

从銎口来看,长方形銎口(插一图九)与近六边形銎口(插一图十)在各型耸肩尖足空首布之间并无规律可循,个别还有因銎部合范不整形成的近不规整的銎口现象(插一图十一)。

  

  二、耸肩尖足空首布发现及研究概况

  

  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从目前的发现及研究成果来看,耸肩尖足空首布根据裆部形态可以划分为弧裆(亦有称“圆裆”的)、弧平裆(圆方裆)、平裆(方裆)三型⑤。

亦有学者从形体大小及裆部形态等因素将其划分为大弧裆、弧裆、弧方裆、方裆四型⑥。

  关于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从目前的发现情况来看,其在山西的出土地点有运城⑦、寿阳⑧、稷山⑨、侯马⑩等地,集中在山西省的中南部;其在河南的出土地点有安阳、林县、浚县(11),多集中于安阳一带。

故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其是“晋、卫地区的铸币”,其铸行时间在“春秋早期”(12)。

有学者认为“大抵此布创铸于漳水流域之卫地,后由其地入晋,而遂扩展于汾水流域之晋地”(13)有学者进一步论证:

“耸肩弧裆型尖足空首布是春秋早期卫国的金属铸币”,这种“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首先应是卫国境内由民间铸造的,用于民间的商业贸易往来,后被统治者所重视,这是耸肩弧裆型尖足空首布多出于安阳一带的主要原因。

”“至于山西运城和寿阳等地发现的耸肩弧裆型尖足空首布,应是流通到晋国境内的卫国早期铸币”(14)也有学者认为“原生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应是晋国的铸币”,今河南安阳一带发现的“可能与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对此处的的开发有关”(15)。

可见,关于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的铸行时间及铸行区域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耸肩平裆尖足空首布的发现以山西为主,出土地点有山西侯马(16)、稷山(17)、翼城(18)、太原(19)等地,耸肩平裆尖足空首布应是晋国铸币目前似无疑义。

此外,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地一号大墓也出土了674枚耸肩平裆尖足空首布(20),其为战国晚期魏国贵族墓地。

可见,此币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晚期。

有学者进而推论:

“耸肩平直裆型尖足空首布,已知是晋国的铸币,铸行时间已到了春秋晚期。

…晋国的货币采用了卫国的货币形制,保留了耸肩尖足的特征,变革了弧裆,缩小体积,形成了耸肩平直裆型尖足空首布,并开始铸有铭文和货币单位―?

Y,穿上了自己的服装,向中小型发展了,大型弧裆的特征被扬弃了。

…”(21)。

  

  三、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铸行区域及时间的考察

  

  学术观点总是囿于当时材料所限。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集中发现于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北部的安阳一带,晋中南为晋地,而安阳一带乃故卫地,故而才有了“晋、卫地区铸币”之说。

然从发现的材料来看,其多为窖藏,有明确层位关系的甚少,故而时代并不明确。

目前的考古发现,仅侯马铸铜遗址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可考。

  侯马晋国遗址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初的晋国都城所在地,即晋国晚期都城新田。

从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发现的情况来看,其ⅩⅩⅡ号遗址早期Ⅱ段和中期Ⅲ段的遗迹中出土较完整的空首布范10扇,从形制上可分为弧裆(原报告称“圆裆”,下同)、方裆、弧方裆(原报告称“方圆裆”)三型。

其中T557F30一个单位中共出空首布范6件,且弧裆与方裆范同出,F30时代为早期Ⅱ段至中期Ⅲ段(22),即春秋晚期。

从三型空首布范的形制及尺寸来看:

皆为耸肩、尖足、身上有三条平行垂线,除裆部存在差别之外,各型之间大小尺寸相若,见表二。

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及采集的空首布亦可主要分为弧裆、方裆二型,其A型弧裆空首布为大宗,共出85件,完整者58件,依大小尺寸可分为二式,Ⅰ式又可分为三小式,大体相当早、中期,其中Ⅰb与A型空首布范相似。

B型方裆布27件,完整14件,分为三式,大体相当早、中、晚期,其中Ⅰ式与B型空首布范相似(23)。

可见,在晋都新田时,弧裆、方裆空首布及弧方裆空首布同为晋之铸币,这三型铸币在晋都新田时是并行使用的。

侯马晋国遗址年代定为春秋中期偏晚到战国早期,即公元前6世纪初至公元前4世纪初,前后约200年。

早期约当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30年前后,中期约当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450年前后,晚期约当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80年前后(24)。

  侯马铸铜遗址的考古发现已明确表明:

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和耸肩平裆尖足空首布一样,同是晋国都新田后的铸币,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铸行时代在遗址的早、中期,即约为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

耸肩平裆尖足空首布则相当于早、中、晚期,即春秋中期偏晚到战国早期。

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与耸肩方裆尖足布在相当一个时期是同时铸行流通的。

晋国耸肩尖足空首布虽见弧裆与方裆同出,但其发展有一个大而重向轻而小薄,圆裆向方裆的发展趋势。

圆裆向方裆的发展是一个渐行合并的过程,早中期的三条平行垂线逐渐消失,晚期有的出现了文字。

从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总数在十万件以上的空首布芯(25)来看,铸币业在晋国是相当发达的。

而安阳一带(26)发现的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无论形制与重量均和侯马晋国遗址发现的无二致,如:

河南安阳洪河屯出土的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的形制特征为:

耸肩,弧裆,尖足,銎部细长呈楔形,銎内有泥范芯,币四周有郭,面背各有三条垂直线纹,币面无文字,通长144―153mm,币身厚0.7mm,重34.3―44g,相当于侯马AⅠa式;河南林县出土的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通长136mm,重27.4g,相当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空首布的AⅡ式;故而时代亦应相去不远,河南所出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亦应为春秋中晚期的。

  公元前十一世纪下半叶,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后,以成王命把原朝歌周围邶、墉、卫之地,“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27)。

康叔为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徙封卫地后,即以卫为国名,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卫到懿公时,因其爱鹤如命,朝政日趋腐败,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入朝歌,懿公被杀,公子申弃城而逃。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帮助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建立了新都城。

卫成公六年(前629)冬,狄人又来攻卫,包围了卫国都城,为避狄人攻击,卫成公迁都至帝丘(河南濮阳)(28)。

公元前626年,晋襄公为维持晋国盟主地位,以卫国不去朝见为由召集诸侯伐卫,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今濮阳北戚城),直到公元前584年,才将戚地归还给卫国。

据《史记》晋世家第九记载:

“晋献公二十五年(前652)…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29)。

《汉书•地理志》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懿公亡道,为狄所灭。

齐桓公帅诸侯伐狄,而更封卫于河南曹、楚丘,是为文公。

而河内殷墟,更属于晋。

”(30)河内地区泛指太行山东南麓为大河所环绕的地区,即今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

“春秋时期,河内地区又成为晋国新开辟的地方,由南阳到东阳,为晋国在大平原东边新开发的大片土地。

在南阳与东阳之间的朝歌地,这时也就成为晋国在河内东通齐、鲁等地的大门。

后来,河内地区绝大部分为魏所有…”(31)由上可见,朝歌一带从公元前七世纪下半叶以后便不再属卫地。

而晋国对河内地区的开发,亦应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春秋中晚期之时,安阳一带已经为晋所有,属于晋之疆域。

因此我们可以推定,河南安阳一带发现的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亦应属晋国的铸币,乃晋币之正常流通所至。

  考古发现总是在以事实纠正人们以往认识中的不足与偏差。

侯马铸铜遗址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范及同型布币的出土,证明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曾是晋国都新田后的一种铸币。

而从目前的材料来看,也只有晋国才是这种货币的铸地。

因而山西运城和寿阳等地发现的耸肩弧裆型尖足空首布自然也应是晋国的铸币。

“山西运城和寿阳等地发现的耸肩弧裆型尖足空首布,应是流通到晋国境内的卫国早期铸币”的说法则欠缺确凿的事实依据。

  

  四、灵寿城出土耸肩尖足空首布相关问题辨析

  

  关于灵寿城址窖穴中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发掘者认为:

“空首布在中山鲜虞族聚居地的出土,反映了空首尖足布在春秋晚期流通于鲜虞族。

”“据1959年山西省侯马晋国都城的铸铜遗址发掘中,出土了空首尖足布和大量的空首尖足布范,其形制、大小和这里发现的相同,这些应为晋国所铸、流通至中山鲜虞族的货币,证实了史籍所记载的晋国和鲜虞中山在当时经济上的交往。

”(32)

  从灵寿城址发现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来看,除大弧裆耸肩尖足空首布外,其余各型形制与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空首布范的各类型及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及采集的空首布中的A型Ⅰa式、Ⅰb式、B型Ⅰ式相仿,时代亦应相近,应为侯马晋国遗址的早、中期,即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早段。

  公元前六世纪中后期,在太行山东侧的鲜虞部落联盟包括鲜虞子国、肥子国和鼓子国等小国,其中以鲜虞较强盛。

鲜虞子国都鲜虞城,在今正定县东北四十五里新城铺(33),这里应当是鲜虞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肥子国都肥累城,在今藁城县西南七里(34);鼓子国都昔阳城,在今晋县县治(35)。

可见鲜虞部落联盟的核心地区在今石家庄以东地区。

据路洪昌先生考证,鲜虞部落联盟时期的疆域并不包括今平山一带(36)。

再者,即便春秋晚期的平山一带曾是鲜虞族的聚居地,其也非始终归鲜虞据有。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前530),“晋伐鲜虞”,“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

秋八月壬午,灭肥。

”(37)次年,荀吴又率师“侵鲜虞,及中人,大获而归”(38),公元前527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克鼓而反,以鼓子鸢?

L归”(39)。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袭鼓灭之”(40)。

可见,由于晋的征伐,鲜虞部落联盟告破,所属之地亦多易主归晋,仅鲜虞子国尚能继续与晋抗争。

鲜虞虽屡遭晋国攻击,却也于公元前507年向晋国进攻,败晋师于平中,俘晋大夫观虎。

在取得平中战役胜利之后的下一年,鲜虞即以中山的名称出现于史册。

可能在其胜利之后,建立了中山国,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

此后晋国虽屡次伐鲜虞、围鲜虞,终于未能达到兼并鲜虞的目的。

公元前489年,为报复中山,“晋赵鞅率师伐鲜虞”(41)。

大约在公元前457年至前453年间,晋又连续进攻中山,特别是“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42),使中山国濒于亡国之危。

此后中山国弱民散,史籍失载,中山国大概被赵国打散,国虽未完全灭亡,也已非常残破。

故此时鲜虞族的居处尚不确定。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即位,将都城从中人(唐县粟山)南迁到华北平原上的顾(今河北省定县)。

武公继任者是桓公,为了便于防守,桓公始将都城从太行山东侧交通要道迁入山地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乡一带)。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406年攻克灵寿。

当时中山桓公利用地势险要和兵民顽强守卫与战国初叶最强大的魏国战斗了三年。

公元前383年,赵军攻卫,被魏国救兵打败,赵求救于楚。

赵、楚夹击魏,于公元前381年战争结束,强大的魏国被打败。

由于魏和中山间隔着赵国,魏不能强有力地控制中山,等到魏和赵、楚等国混战的时候,魏不能越赵而控制中山,中山桓公乘机复国。

复国时间在公元前380年左右。

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直至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

  由上可见,在中山都于灵寿城之前,中山三汲一带并非鲜虞中山的核心地区,而由于晋的多次征伐,使其亦非始终属于鲜虞中山的聚居之地,就是在中山桓公居灵寿之后,其地还曾被魏国占领了二十多年。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灵寿城址窖穴出土的弧裆型为主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在河北的发现尚属孤例,其从形制及大小上与河南安阳及山西侯马等地出土的同类布均较相近,时代应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早段,其属晋币似无疑义。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流通的货币为尖首刀币,这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大量中山鲜虞族墓葬中出土的尖首刀币可得以证实(43)。

而灵寿城之下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窖穴中单纯的空首布的出土并不能证明其即为中山鲜虞的流通之物,故此窖穴的归属尚存疑问,从地理位置及时代上来看,灵寿城下所出空首布与同样也出有类似耸肩弧裆型尖足空首布的山西寿阳县上湖村最为接近(44),均应为晋之铸币,此窖穴极可能与晋对此地的征伐或占领有关。

  

  注释:

  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文物出版社,2005年,4-5页。

  ②④(32)陈应祺:

《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概论》,《河北金融•钱币专辑》1988年增刊4,43页。

  陈应祺:

《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研究》,《中国钱币》1995年2期,12。

  注:

关于出土空首布的窖穴年代,《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概论》中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研究》中载为春秋晚期,本文从晚发表的《中山国灵寿城址出土货币研究》之春秋晚期说。

  共出陶片经询发掘者而知,在此谨表谢意。

  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文物出版社,2005年,113页。

  ⑤黄锡全:

《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94―95页。

  ⑥吴良宝:

《耸肩尖足空首布与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形制关系―从寿阳出土的耸肩空首布谈起》,《中国钱币》2004年2期。

  ⑦(18)(19)山西省钱币学会:

《中国山西历代货币》附山西先秦货币出土情况简表

(1),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⑧(44)吴建国:

《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东周布币》,《考古》1996年3期,83页。

  ⑨朱华:

《稷山县出土“甘丹”空首布》,《中国钱币》1984年2期。

  ⑩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102页、408-411页。

  (11)(14)(21)转引自焦智勤:

《耸肩尖足空首布考辨》,《华夏考古》,1996年1期。

  (12)蔡运章、余扶危:

《空首布初探》,《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97、99页。

  (13)郑家相: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50页。

  (15)陈隆文:

《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6?

D94页。

  (16)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

《1959年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发掘报告》,《文物》1960年8.9合期;周忠:

《山西侯马发现春秋晚期空首布》,《中国钱币》1994年2期。

  (17)朱华:

《山西稷山县出土空首布》,《中国钱币》1997年2期;《稷山县出土“甘丹”空首布》,《中国钱币》1984年2期。

  (20)郭宝钧:

《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36页。

  (22)同⑩,458页,续附表二。

  (23)同⑩,102页、408-411页。

  (24)同⑩,444页。

  (25)同⑩,102页。

  (26)同(11)所引各项数据。

  (27)司马迁:

《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

  (28)2005年至2006年在濮阳高城村南发现了东周卫国都城。

  (29)司马迁: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30)班固: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31)陈昌远:

《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34页―35页。

  《读史方舆》卷四十九河南四:

“《禹贡》冀州覃怀之地。

商属畿内。

周亦为王畿及卫、雍、?

诸国地。

春秋时,属晋,谓之南阳,晋人自山以东谓之东阳,自山以南谓之南阳。

应劭曰:

河内殷国也,周曰南阳。

  (33)汉志中山国新市县,应邵注云:

新市本鲜虞子国,今鲜虞亭是。

《河北通志稿》:

“新市故城在正定县东北四十五里新城铺。

”《方舆纪要》:

“即鲜虞国都”。

  (34)汉志真定国肥累县,班固注:

故肥子国。

《元和郡县志》:

肥累城在今藁城县西南七里。

  (35)《畿辅通志》:

“鼓城废县今(晋)州治,本春秋鼓国昔阳邑也”。

《方舆纪要》引杜预曰:

此昔阳,即鼓子所都。

  (36)路洪昌:

《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河北学刊》1983年3期,60-65页及附图。

  (37)《左传•昭公》十二年。

  (38)《左传•昭公》十三年。

中人,在今唐县都亭。

  (39)《左传•昭公》十五年。

  (40)《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41)《左传•哀公》六年。

  (42)《国语•晋语》。

  (4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文物出版社,2005年。

  (责任编辑高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