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675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两则 导学案 1.docx

新闻两则导学案1

1、短文两篇

预习案

【课堂目标导航】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3、运用所学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4.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学习重点】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学习难点】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查词典正音识字。

2、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了解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力争了解新闻的特点,探究新闻的思想内涵。

4、完成预习自测题。

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6、要求独立完成。

(温馨提示:

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知识链接】

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造了大量的诗词,气魄宏伟,意境阔大,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

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全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二、背景介绍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时代背景

发表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经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

三. 文体简介: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预习自测】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阻遏()阌乡()襄阳()

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

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

要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

(1)毫无斗志:

(2)锐不可当:

(3)泄气:

(4)绥靖:

(5)阻遏:

3、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巩固生字词,能结合语境深入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在诵读中体验当年百万大军过长江时的壮阔场面,理解主题。

4、了解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课堂探究】

1、朗读课文

1、个人诵读

2、分组朗读

3、全班齐读

2、整体感知

探究点一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本则新闻的标题是?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本则新闻的导语是?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试做简要分析。

 

 

 探究点二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探究点三简单说说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训练案

【强化记忆】

【当堂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你还知道他写的文章有____________。

2、这篇新闻的标题是。

导语是

3、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课后作业】

1、熟读这两则新闻。

2、背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是导语部分。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

【复习检测】

1、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分组朗读

2、背诵课文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依据所学新闻知识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题。

 

标题:

导语:

 

主体:

探究点二这则新闻对南阳的介绍是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

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南阳?

说明了什么?

探究点三简单说说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拓展延伸】

通过这两则新闻的学习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训练案

【强化记忆】

【当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

已经。

  C.溃退:

散乱,败退。

  D.督战:

帮助作战。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

  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

  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

  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

  3.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20日夜起____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____芜湖线_____渡至繁昌_____铜陵_____青阳_____荻港_____鲁港地区____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_____

  A.,、,、、、、,。

  B.,、。

、、、、,。

  C.。

、,、、、、,。

  D.,,,,,,,,。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除了有主标外,还必须有引标和副标。

  B.新闻既然要求报道客观事实,那么语言中就不应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C.“西起九江(不含)”。

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D.“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中“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课后作业】

1、熟读这两则新闻

2、背诵两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2、芦花荡

预习案

【课堂目标导航】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4、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5、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学习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用普通话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进行快乐学习,争取当堂内容当堂巩固。

4.预习自测与当堂检测部分的练习要求独立完成。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了解文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背景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保卫祖国,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预习自测】

1.孙犁人。

现代,“”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等。

其中《》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被文艺界视为“”的主要代表作。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提防()竹篙()苇塘()

疟子()寒噤()吆喝()

梭()蹿()仄歪()

趴()飒()转弯抹角()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阴森:

提防:

奔能耐:

寒噤:

刮花: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朗读训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

2.再读课文,朗读展示。

探究点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文体是?

试进行简单介绍。

 

2.事件发生的时间?

主要人物是?

环境是?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抄下来并进行赏析。

 

训练案

【强化记忆】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忆本课的词语,看谁记得又准又快又多。

【当堂检测】

1、听写本课词语。

2、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

背诵下列句子: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第二课时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复习检测】

1.本文是一篇(体裁),选自。

作者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2.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着东南去了。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

根据以下提示请用:

“他是人”的形式说话。

 1、)他是一个的人。

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

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

 2、)他是一个的人。

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

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

 3、)他是一个人。

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

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探究点二课文主要描写了那件事?

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

 

探究点三作者通过老头子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什么精神?

 

探究点四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拓展延升】

请说说你所知道的英雄人物。

训练案

【强化记忆】

人物描写的方法:

  

(1)外貌描写

  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有外貌描写和衣着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英勇果敢,有自信自尊的特点。

  

(2)语言描写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3)动作描写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刻画了一个自尊自信,爱国抗日,有勇有谋,老当益壮的老头。

  (4)心理描写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

(为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对小姐妹的爱护和对敌人的痛恨,为下文向敌人复仇奠定基础。

【当堂检测】

1、本文是一篇。

其中主要人物是,他是一个、、人。

文中的主要事件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

作者在文中主要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精神。

2、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是?

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3、蜡烛

预习案

【课堂目标导航】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感悟文章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准确把握课文主旨的能力。

2、感悟课文所表现的强烈军民情谊。

【学习难点】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准确把握课文主旨的能力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查词典正音识字。

2、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力争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探究通讯的思想内涵。

4、完成预习自测题。

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6、要求独立完成。

(温馨提示:

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知识链接】

一、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1.28-1979.8.28)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他的成名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

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到1979年去世。

 二、背景介绍

《蜡烛》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主解放斗争。

这篇战地通讯是西蒙诺夫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后写的。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的痛恨及对和平的向往。

三. 文体简介: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歇()拂晓()耸立()瓦砾()

地窖()匍匐()衰老()屏障()

闪烁()鞠躬()肃穆()永垂不朽()

2.根据词语的含义造句:

3、拂晓:

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4、瓦砾:

破碎的砖瓦,遭到了破坏,使一个物品四分五裂了。

 

5、地窖:

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6、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弯身行礼。

 

 

7、颤巍巍:

颤抖的样子。

  

6、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首都。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生字词,能结合语境深入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探究】

1、朗读课文

1、个人诵读

2、分组朗读

3、全班齐读

2、整体感知

探究点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主要人物:

人物所处的环境:

故事内容:

探究点二你认为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探究点三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

探究点四简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训练案

【强化记忆】

【当堂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国作家。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____________奖。

2、通讯,是运用____________、描写、抒情、____________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____________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____________。

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3、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____________的深厚情感。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有关通讯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结合主题,谈谈你对结尾两句话的理解。

探究点三找出课文描写蜡烛的句子,理解蜡烛的深意。

 

探究点四找出文中描写老妇人动作描写的句子或段,分析它与表现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从老妇人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训练案

【强化记忆】

【当堂检测】

1、本文在描写老妇人时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表达了南斯拉夫人民对____________情感,激发我们也要热爱祖国,维护____________。

2、蜡烛象征____________,象征____________,象征____________象征____________。

3、课文最后两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背诵下列句子: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6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预习案

【课堂目标导航】

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2.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查词典正音识字。

2、反复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