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句精读.docx
《诸子百家名句精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百家名句精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子百家名句精读
诸子百家名句精读(转载于诵读经典诗文网)
广西工学院周瑞宣编译
论语---学而篇第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
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
”
注释:
①子曰:
孔子说。
学:
指课堂教学。
习:
指社会实践。
许多人将习字解释为“复习”、“练习”,欠妥。
②说:
通悦,读yùe。
③乐:
快乐。
④愠(yùn):
怨恨。
译文:
孔子说:
“学得了课堂知识以后适时参加社会实践,不也很高兴么?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么?
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也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养么?
”
提示:
1、要特别讲清四个字:
习字是羽字的一半,一片羽毛的象形,本义是雏鹰学飞,本文比喻社会实践。
说字是通假字。
本文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一而字表示顺接关系,后一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社会实践。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②?
”
注释:
①曾子:
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 三省(xǐng):
多次反省。
②习:
指社会实践。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却不尽力么?
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么?
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进行社会实践么?
”
提示:
1、注意“省”字的字音和字义;两个“而”字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
2、联系“八荣八耻”的“诚实守信”。
▲有子曰:
“礼之用①,和为贵。
”
注释:
①有子:
孔子的学生。
译文:
冉有说:
“礼的作用以和顺为贵。
”
提示:
①“和为贵”是我国当今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品质,对于青少年尤其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
注释:
①患:
从串、从心,会意,表示一连串的心事,所以有发愁、担心的意思。
注意与犯字相区别。
译文:
孔子说:
“不愁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愁自己不了解别人。
”
提示:
1、“不已知”就是“不知已”。
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语法,叫倒装。
倒装的形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种,叫宾语前置。
这种语法现象必须弄清楚,以为学生今后学古文打下基础。
2、孔子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
为政篇第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
①有:
通又。
②而立:
后世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
③不惑:
后世把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才立志努力学习,三十岁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时对社会上的许多事情看得比较清楚,不致于迷惑,五十岁时才知道什么叫‘天命’,六十岁时可辨社会万象的真伪,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但都不会超越规矩。
”
提示:
1、孔子这段话虽然是讲他自己,但实际上概括了人们一生中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几个阶段,具有普遍意义。
▲子曰:
“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
注释:
①故:
以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译文:
孔子说:
“复习以往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
提示:
1、“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出来的、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
注释:
①罔(wǎng):
无。
②殆(dài):
危险。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却不思考,就无成果,空想却不学习,更加危险。
”
提示:
①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
▲子曰:
“由①,诲女知之乎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
注释:
①由:
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②女:
通汝,你。
③知:
通智,读zhì。
译文:
孔子说:
“仲由,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
提示:
1、孔子的这段话对当今的学生很有针对性:
一方面,平时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另一方面,考试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作弊,不要抄袭,要诚实。
▲子曰:
“见义不为①,无勇也。
”
注释:
①不为:
不做。
译文:
孔子说:
“看到正义该做的事情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
”
提示:
1、“见义勇为”一词即出于此。
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讲究策略。
▲子曰:
“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
注释:
①齐:
此指看齐,学习。
②省(xǐng):
反省、自我检查。
译文:
孔子说:
“看到品学兼优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学坏的人就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错误)。
提示:
1、省是多音字,音不同,义也随着不同。
公冶长篇第五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①;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注释:
①其:
四个其字都是指示代词,代“人”。
译文:
孔子说:
“从前,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一个人,听到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提示:
1、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怎样知心?
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
“敏而好学①,不耻下问②。
”
注释:
①敏:
指敏锐的观察力。
②耻:
形容词作动词用,“不以……为耻”。
译文:
孔子说:
“思维敏锐、爱好学问,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
提示:
1、这是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体现。
“不耻下问”尤其难能可贵。
雍也篇第六
▲子曰:
“贤哉,回也①!
一箪食②,一瓢饮③,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注释:
①回:
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②箪(dān):
竹蓝。
③饮:
请水。
译文:
孔子说:
“多优秀啊,颜回!
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请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
多优秀啊,颜回!
”
提示:
1、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请水,住陋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理才能平衡,事业才有望可成。
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优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子曰:
“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②,仁者寿。
”
注释:
①知:
通智,读zhì。
乐(lè):
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②乐:
快乐,形容词。
译文:
孔子说:
“聪明的人以玩水为快乐,仁德的人以游山为快乐。
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提示:
1、这段话中有三个乐字,读音相同而用法不同。
2、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情、各有始终,孔子在这段话中不过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一哲学道理。
后人把这段话概括为一个成语“见仁见智”,意思是说:
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和见解。
▲子曰:
“夫仁者①,已欲立而立人②,已欲达而达人③。
”
注释:
①夫:
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立人:
使别人立。
立是使动词。
③达人:
使别人达。
达是使动词。
译文:
孔子说:
“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使别人能行得通。
”
提示:
1、这段话中有两个立字,两个达字,前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一般动词,后一个立字和达字都是使动词,要注意区分。
2、这段话强调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
俗话说: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是这个道理,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述而篇第七
▲子曰:
“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注释:
①识:
通志,记住,读zhì。
译文:
孔子说: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不满足,教人不疲倦,对于我来说,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
提示:
1、“何有于我哉?
”是“于我有何哉?
”的倒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
”
注释:
①愤:
想明白而不能明白。
②悱(fěi):
想说而说不出。
③隅:
角落。
译文:
孔子说:
“(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明白而不能明白时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时不启发他,如果告诉他四个角落中的一个角落,他还推想不出其他三个角落,就不要再往下教新的知识了。
”
提示:
1、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法。
后人概括出一条成语:
“举一反三”。
▲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①,于我如浮云。
”
注释:
①不义:
此指不正当的手段。
译文:
孔子说:
“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的富贵,对我来说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一顾。
”
提示:
1、此话对当今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有针对意义。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注释:
①焉:
焉字在句末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作语气词,另一种是作指示代词,这句话的焉字作指示代词,表示“在……里面”。
两种用法比较难区别,要注意。
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那里面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我对照他们的缺点来改正、或预防。
”
提示:
1、多多学习,善于学习,这是优秀学习品质的体现。
2、“三”,在此表示约数,不是确定“三个人”。
▲子曰:
“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
注释:
①坦荡荡:
土地平旷叫坦;水草连延叫荡,文中比喻胸怀宽广。
②戚:
从戊,叔省声。
戊是大斧,大斧可以斩杀、所以有愁苦、痛苦、苦难之义。
译文:
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隘,(所以多了许多忧愁)。
提示:
1、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
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①: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①绝:
克服。
译文:
孔子克服了四种缺点:
“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提示:
1、这四种缺点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当以此为戒。
2、意、必、固、我四字都做动词用。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①!
不舍昼夜②。
”
注释:
①逝者:
此指消逝的时光。
斯:
指流水,指示代词。
夫:
语气词。
②不舍:
不停。
译文:
1、孔子站在河边,说:
“消失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地流去。
”
提示:
孔子这两句话,感叹时光流逝,事业难成。
毛主席在《水调歌头》一词中特地引用了孔子的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个人都要特别珍惜时间。
▲子曰:
“譬如为山,末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②,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注释:
①篑(kuì):
盛土的竹筐。
②平地:
平整土地。
平是动词。
译文:
孔子说:
“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山了,但是我却停下来(没堆成),这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我只倒下一筐土,但我的工作仍有进展,这是我自己在前进。
提示:
1、事业总是一步一步地做起来的,不要中途停止,也不要急于求成,所谓“功到自然成”。
2、后人将孔子这段话概括出一条成语:
“功亏一篑”。
▲子曰:
“后生可畏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②。
”
注释:
①后生:
年轻人。
②焉知:
怎知。
焉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
“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知将来的人不如我们这一辈人呢。
提示:
1、孔子说:
“后生可畏”,是从“推陈出新”这一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来说的,表达了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俗话说:
“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在不断地进步,青年人超过前辈是好事。
但青年人如果不虚心向前辈学习,也难以进步。
“后生可畏”,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
注释:
①三军:
先秦时代大国建三军,每军约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②匹夫:
普通男人。
译文:
孔子说:
“三军的主帅可被夺去,一个普通男人的志向却不可被迫改变。
”
提示:
1、孔子强调,坚定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人,就要有这么一点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在“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政府囚禁,他就在狱室内写下孔子这两句话来自勉。
▲子曰:
“岁寒①,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②。
”
注释:
①岁:
此指季节、气候。
②然后:
然是指示代词,表示“这样”之意,后是副词,表示“以后”。
“然后”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
译文:
孔子说:
“季节到了最寒冷的时候,这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
提示:
1、陈毅同志有诗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与孔子说的这句话是同一道理。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
”
注释:
①成:
成全,动词。
②是:
这,指示代词。
古汉语中的是字常做指示代词,现代汉语中的是字是判断动词。
译文:
孔子曰: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与此相反。
”
提示:
1、“君子成人之美”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注意是字的用法和古今差异。
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
“名不正①,则言不顺②;言不顺,则事不成。
”
注释:
①名:
此指名义。
②不顺:
此指不合情理。
译文:
孔子说:
“名义不正,说话就不合情理;说话不合情理,事情就办不成。
”
提示:
1、“名义”是办事的重要因素,不可不慎,不可不正。
“名不正则言不顺”,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注释:
①正:
此指正派。
译文:
孔子说:
“领导者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部下也会自然服从;领导者作风不正派,即使发命令,部下也不会服从。
”
提示:
1、“作风正派”,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子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①。
”
注释:
①见:
此指贪图。
译文:
孔子说:
“凡事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凡事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
提示:
1、“欲速则不达”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贪图小利不但办不成大事,而且还会上当受骗。
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其不能也。
”
注释:
①患:
担心。
不已知:
古汉语宾语前置,即“不知已”。
“已”是宾语。
译文:
孔子说: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
提示:
1、注意宾语前置。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①。
”
注释:
①让:
谦让。
译文:
孔子说:
“面临仁德时,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
提示:
1、孔子的意思是说,凡是仁德的好事都应当争先去做,不要谦让。
“当仁不让”,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①;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②。
知者不失人③,亦不失言。
”
注释:
①失人:
错过了人。
②失言:
讲错话。
③知:
通智。
译文:
孔子说:
“可以与他谈话却不与他谈,就错过了人;不可与他谈话却与他谈,就讲错了话。
聪明人既不要错过人,也不要讲错话。
”
提示:
1、该说的不说,就错过了机遇,可能铸成终生遗憾;不该说的说了,就会误事,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孔子又曾说“敏于事而慎于言。
”俗话说:
“祸从口出”、“饭乱吃得,话乱讲不得。
”孔子这段话中的“不可与言”,是指有些内容不该讲的就不能讲,并不是什么话都“不可与言”。
2、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子曰:
“志士仁人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注释:
①志士仁人:
此指一切为国为民而牺牲的人。
译文:
孔子说:
“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用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
提示:
1、孔子“杀身成仁“的话两千多年以来不知鼓舞了多少志士仁人为国为民英勇赴死。
从古代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到现当代的许多革命烈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
”
注释:
①器:
工具。
译文:
孔子说:
“各行各业的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要搞好自己的工具。
”
提示: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①。
”
注释:
①忧:
忧患、困难。
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提示:
1、“远虑”与“近忧”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是人立身处事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这两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
”
注释:
①躬:
亲自。
自厚:
即“自厚责”,省略了一个责字,因为后面有“薄责”一词,所以前面的责就可省掉,这种修辞方法叫“蒙后省”。
译文:
孔子说:
“自己责备自己重,责备别人轻,就可减少怨恨。
”
提示:
1、当代社会强调与他人合作。
怎样合作?
“责已重,责人轻”,或者说“多做自我批评”,就会减少怨恨,增加诚信和友谊。
这也是立身处世的一种重要方法。
▲子曰:
“君子求诸已①,小人求诸人。
”
注释:
①诸:
是“之于”两字的合音,包含“之于”两字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办事靠自己,小人办事靠别人。
”
提示:
1、孔子的意思,并非拒绝外界的一切帮助,而是说,凡是主要靠自己,不要依赖别人。
就一个国家来说,主要靠“自力更生”;就日常生活来说,“求人不如求己”。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①,不以人废言。
”
注释:
①以:
因为。
言:
此指阿谀奉承之言。
举:
此指表扬、推荐、提拔。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不因为某人说的话顺耳、听起来舒服就提拔他,也不因为某人与自己有仇怨,就不听他的正确言论。
”
提示:
1、孔子在此提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用人原则,这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
就普通老百姓来说,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
孔子的教诲也应牢记在心。
▲子曰:
“由①,诲女知之乎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
注释:
①由:
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②女:
通汝,你。
③知:
通智,读zhì。
译文:
孔子说:
“仲由,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
提示:
1、孔子的这段话对当今的学生很有针对性:
一方面,平时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另一方面,考试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作弊,不要抄袭,要诚实。
▲子曰:
“小不忍则乱大谋①。
”
注释:
①小:
小事。
译文:
孔子说:
“小事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
提示:
1、孔子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一条成语。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①。
”
注释:
①是:
指示代词,“这”。
要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相区别。
译文:
孔子说:
“有错误却不改正,这就真错了。
”
提示:
1、过而能改是美德。
“将相和”中的廉颇就是过而能改的典范。
▲子曰:
“有教无类①。
”
注释:
①无类:
不分类别。
译文:
我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进行教育。
提示:
1、“有教无类”是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不论对哪一类人都要进行教育,作为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①;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②。
”
注释:
①色:
此指女色。
②得:
此指贪图名誉、地位、财货等。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要警惕三件事:
年少时身心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精力正当旺兴,要警惕争强好斗;老年时身体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
提示:
孔子说的三戒,可供终生之用。
少年戒色,在当今“早熟”现象严重,“色情”危害社会的情况下尤其有针对意义。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①,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②,见得思义。
”
注释:
①色:
此指脸色、表情。
②难(nàn):
此指后患。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有九种考虑:
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考虑是否听清楚了,面露表情的时候考虑是否温和,对人表态的时候考虑是否恭敬,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诚实,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勤快,遇到疑问的时候考虑是否向专家请教过了,愤怒的时候考虑将会带来什么后患,得到利益的时候考虑是否合符正道。
”
提示:
1、九种思考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也是为人处世的九条基本原则。
为了说清楚,孔子把他分开来讲,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这九条常常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阳货篇第十七
▲子曰:
“性相近也①,习相远也②。
”
注释:
①性:
本性。
②习:
习惯。
译文:
孔子说:
“初生的人本性大致相同,后来由于习惯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很大了。
”
提示:
1、孔子认为,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原理,对于小学生、中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请对照、检查自己,看看有哪些好习惯,有哪些坏习惯。
▲子曰:
“道听而涂说①,德之弃也。
”
注释:
1、涂:
通途,读tú。
译文:
孔子说:
“在道路上听到一些传说就到处传播,这是仁德要舍弃的作风。
”
提示:
1、“道听涂(途)说”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2、毛主席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凡事没有调查清楚,都不要乱说乱传。
▲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①,难矣哉!
”
注释:
①无所用心:
没有用心的地方。
指什么事都不想干。
译文:
孔子说: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都不想干,这种人真拿他没办法。
”
提示:
1、这是对懒人的批评。
天下最无用的人就是懒人。
子张篇第十九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
”
注释:
①仕:
作官。
译文:
子夏说:
“官员中的优秀者要进修学习;学生中的优秀者将来可以做官。
”
提示:
1、仕,是指做官。
做官应当为人民服务,而不要专为个人谋私利,不要做贪官。
只要把这个前提摆正了,“仕而优则学”是好事,“学而优则仕”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