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526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学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资料.docx

《心理学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史资料.docx

心理学史资料

心理学史复习题纲

1.解释概念:

韦伯:

韦伯是德国人,他的感官生理学的研究直接为心理学提供知识和方法。

韦伯(1795—1878),于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821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在1834年写了《论触觉》一书,发表了著名的韦伯律,1971年辞职,在此工作了54年。

实验研究:

(1)两点阈研究:

研究对象:

健康人;研究课题:

皮肤上刚刚感觉到两点的精确数;刺激工具:

用笔、针等(纯粹心理问题的实验研究)

(2)韦伯律K=△I/I(K=常数;I=刺激强度;△I=最小可觉差)研究方法:

标准重物(40克)比较重物(37、38、39、40、41、42等)报告两个重物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是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

评价:

a.感觉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使心理学从研究经验转向研究心理学问题。

b.韦伯开创了心理学式实验,引起了费希纳等的后继研究。

c.首次用数量法则来说明刺激与心理关系。

d.首次对阈限概念作了系统的实验说明。

   

冯特:

威廉·冯特(l832一1920)1851一1856年先后在杜平根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医学和生理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是约翰内斯·缪勒的学生。

l857年-1864年,任海德堡大学生理学讲师,担当赫尔姆霍茨助手,协助做显微解剖生理实验工作。

冯特早期从事感官生理学的研究,喜欢哲学,积极致力于建立一门新的心理学。

1874年冯特在《生理心理学原理》序言中写道“我这里献给大家的这本书是想规划一门新的科学领域”。

1879年,正式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实验室工作:

(一)实验室建立和发展。

在一个“孔维特楼”的招待所里,实验装置是一个发声器、一个发报键、一个微时计定器、还有电池和变阻器五个部件联结起来。

1883年扩建为7个室。

1897年扩展到14个室,改建为心理研究所。

冯特实验室注意改进对刺激条件的控制和对反应的精确控制,研究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

(二)研究课题1.关于感知觉的研究。

2.关于反应时间的实验研究(占研究的1/6)。

3.关于注意的研究,也开始了味觉的著名研究。

4.关于感情的研究。

(1/10)5.关于联想的研究。

到19世纪末,仅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多项研究任务。

心理学思想:

(一)关于心理元素和意识结构。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

感觉和感情。

感觉的复合物是观念。

观念的形式:

强度、时间和空间。

(二)感情三度说。

感情有三种特性:

愉快和不愉快、紧张和松弛、兴奋和抑制。

(四)意志心理学。

研究反射与意志、情感与意志的关系(五)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研究实验条件下简单的心理现象。

民族心理学是从民族的语言、神话、风俗习惯的形成中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规律。

评价:

一、冯特的历史功绩:

(一)使心理学独立

(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三)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二、冯特的局限:

(一)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摆脱不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束缚。

(二)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内省法遭到批评。

 

布伦塔诺:

布伦塔诺(1838—1917)意动心理学派创始人。

主要著作:

1874年出版《从经验观点看心理学》1911年出版《论心理现象的分析》。

心理学思想:

(一)思想基础:

心理学可以认为是研究灵魂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为心理学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心理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心理活动,即意动(akt(德)或act)。

内容心理学的对象:

所见、所闻、所思之物;意动心理学的对象:

所见、所闻、所思之动作(也包括所涉及的心理内容)。

意动的分类:

(1)表象的意动;

(2)判断的意动:

(3)爱憎的意动。

(三)研究方法:

观察,主要是自我观察。

评价:

虽然具有唯心主义思想,但他提出意动与心理内容相对立的思想对后来心理学影响很大。

它的心理学观点成为以后不满于内容心理学理论的推动力。

惠太海默:

意动学派代表人(1880—1943)惠太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或完形(格式塔),而不是感觉的一束。

于1912年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

1945年出版《创造性思维》。

惠太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通过顿悟打破旧的格式塔,建立新的格式塔。

托尔曼:

新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1886—1959)1915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的影响。

著述《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认为目的性行为主义包括:

1.分子行为与整体行为的划分2.整体行为的特征:

目标;认知特征(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法); 最小努力原则;可以教育。

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论,学习非行为反应而是形成“认知地图”。

位置学习的实验、“阻塞”实验2.潜伏学习,没强化时的学习结果呈潜伏状态。

 

桑代克:

机能心理学代表人(1874—1949)

(一)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学习心理。

1.学习理论:

试误说,联结说。

2.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二)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创建了教育心理学。

(三)研究人类学习心理、学习迁移,提出学习迁移的“相同元素说”。

梦的解析:

梦有显梦与隐义,梦的解析是由显梦寻求隐义。

梦的工作方式:

凝缩(一种象征表示几种隐义);换位(观念互换);戏剧化(具体形象表示抽象欲望);润饰(条理化)。

心理生活空间:

勒温认为场是人及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是用来表示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一切事件。

分为三类:

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

准是指觉察到的对心理事件有实际影响的事实。

意识流:

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是常变的;是连续不断的;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有选择性。

形质:

形成原因:

对时间和空间形式知觉的解释中提出。

概念:

最初认为形质是它本身能够互相分离的作为由要素而形成的表象的复合。

后来简化为是具有感觉和表象复合的新的属性。

形质构成:

基素和基体。

麦农对形质问题上,与厄棱费尔术语不同。

麦农的“创造的内容”——“基素”、“被创造的内容”——“形质”

 

刺激错误:

被试的报告是说明刺激的意义,而不是描述自己的意识状态,犯了用意义代替刺激的错误。

自由联想法:

在放松状态下随意说出任何事、任何话。

中介变量:

1.行为最初原因有五种自变量组成:

环境刺激;内驱力;遗传;训练和年龄。

2.早期两种变量:

需求变量(动机)和认知变量(对情境、目标的认知)。

3.晚期三种变量:

  欲求系统(原需求变量)、行为空间(某时刻知觉到具有某种引拒值的事物)、信念—价值排序。

基本焦虑:

焦虑由人际关系引起,生理成熟和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引起焦虑。

缺乏家庭关爱—不安全感—基本敌意—压抑后—基本焦虑。

向上意志:

“向上意志”或“权力意志”——人生来就具有奋力向上、追求卓越的内驱力。

生活风格:

在对付困境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而固定的行为方式和策略。

集体潜意识:

(“原始意象”,如杀父娶母是种族记忆。

原型:

a人格面具b阿妮玛(男性心中的女的成分和意象)c阿妮姆斯(女性心中的男的成分和意象)d阴影e自性(self)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协调整合的作用——自我实现。

心理物理场:

包括自我和环境两部分。

自我包括需要、准需要、意向、意志、态度等。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实际现实的环境)和行为环境(心中臆想的环境)。

意识阈:

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些界限便为意识阈。

二重心理学:

起源:

麦赛尔于1914年在《心理学》一书中表述了二重心理学思想。

同时,冯特的学生屈尔佩逐渐向意动心理学靠拢,也提出了二重心理学学说。

麦赛尔认为意动和意动的内容都研究:

1.知的经验:

知觉、记忆、想象(有内容),思考(无内容)

2.情的经验:

感觉(内容),好恶和情感(意动),简单的情感(各占一半)

3.意的经验:

感觉(内容);嗜好、欲望、意志(意动)意向(感觉或意动)

屈尔佩认为对象有两个,其一、心理内容,其二、心理机能。

主要论点:

1.两者在生活经验中是不同的。

2.两者是可以独自变化的。

3.内容在意识内可以分析,但机能不能分析。

4.两者各有其自己的规律。

创造性综合:

统觉也称“创造性的综合”,具有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统一性的作用。

在统觉状态下(使意识对象处于注意的焦点),原来元素才能组合形成具有新质特性的心理复合体。

 

逃出自由说:

(一)对自由的分析1、消极自由:

不安全的自由2、积极自由:

安全的自由(支配)

(二)逃避自由(消极)的动机和方法1、获得积极自由2、逃避任何自由

单子论:

心理是由单子组成,单子是能动的,分为不同等级,按其自身内部规律活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最低级的单子,处于模糊和昏睡的状态,觉性最低,几乎同无知觉和无意识一样,称为微觉,更高级的单子,则有统觉,统觉就是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指自我意识。

符茨堡学派:

屈尔佩提出“无意象思维”的有关思维实验:

1.马尔比的判断研究(1901)“意识的态度”起作用,是非感觉、非意象的新元素。

2.瓦特的联想实验(1904)在四个阶段(预备、刺激词出现、寻找反应词、反应词出现),发现预备阶段中“定势”的作用。

3.彪勒的思考研究(1907)在快速解决经过思考的简单问题的实验中,发现思维者意识中存在着一种非感觉和非意象的元素,即思维元素。

潜意识:

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性的),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它回到意识中是很困难的,有严密的防守。

拓扑心理学:

勒温(1890—1947)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

拓扑心理学是勒温借助几何学中的拓扑学陈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间的移动,采用向量学的向量分析陈述心理事件的动力关系。

(一)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受整体论思想的影响。

场是一个格式塔。

心理活动和心理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心理场中。

(二)受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揭示深层动力因素。

如:

心理紧张系统的假设、欲求水准、挫折、倒退、代替满足的实验研究。

(三)拓扑学和向量学的影响。

认为拓扑学适合于心理生活的描述(有方向,无数量)。

吸收向量学的概念,对心理活动方向进行定性的描述。

(四)受操作主义观点的影响。

注重分析动作及动作状态。

实验内省法:

冯特心理学体系的研究方法,即在实验条件下,被试对心理元素的分析,描述其性质和强度。

神经症自我:

真实自我:

指个体潜能。

是发展的原动力。

理想化自我意象:

个体脑中凭空设想的形象。

现实自我:

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空间知觉部位记号说:

指空间知觉是由于接受刺激的部位所留下的特殊记号同某种运动经验逐渐结合的产物。

 

大题

1.格式塔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A.产生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二)对似动现象的解释导致格式塔的建立

惠太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或完形(格式塔),而不是感觉的一束。

于1912年发表了《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一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

B.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强调主观能动和统一的意志。

(二)哲学思想背景

理论基础是现象学。

强调对意识的直接经验给予朴素而丰富的描述。

(三)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由物理“场“引起“心理场”、“行为场”、“环境场”。

(四)心理学的影响

1)马赫的影响

2)厄棱费尔形质学派的影响

2.评述格式塔学派的思想内容

倡导者:

1)惠太海默(1880—1943)1912年《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1945年出版《创造性思维》

2)考夫卡(1886—1941)1935出版《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3)苛勒(1887—1967)1917年出版《人猿智慧》1929年出版《格式塔心理学》

理论体系:

A.研究对象:

(一)苛勒的直接经验:

一切经验都是现象的经验,都是意义的整体。

(二)考夫卡的行为和行为环境

1.行为:

真正的行为;外显的行为(我在别人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现象的行为(我或他在自己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2.心理物理场,包括自我和环境两部分;自我包括需要、准需要、意向、意志、态度等;

环境地理环境(实际现实的环境)和行为环境(心中臆想的环境)。

B.研究方法:

采取自然的观察法、内省法(直接观察法)。

主张对现象进行“质的观察和分析”,而不宜作量的研究。

C.思想理论:

a.心物同型论:

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有同样的格式塔的性质,因而它们都是同型的。

实际上是身心平行论的翻板。

b.知觉理论:

一个良好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或因素。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2、接近性原则3、类似原则4、共同命运原则5、完形的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6、封闭性原则

D.苛勒对黑猩猩学习实验研究

(一)动物实验

1.以自己的身体来作迂回的实验。

2.利用工具做迂回的实验3.制造工具来作迂回的实验。

(二)顿悟说:

学习是突然产生的对整体完形的知觉和理解。

惠太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通过顿悟打破旧的格式塔,建立新的格式塔。

E.对行为的研究:

1、“块状的行为”与“分子行为”;2、“地理的环境”和“行为的环境”

评价:

A.积极方面:

1.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制约部分具有积极作用,有力反击冯特的元素主义心理学。

2.在研究方法上有进步。

既重视客观的观察也重视内省的观察,收集大量的实例。

3.在知觉和学习方面进行了首创性的实验研究,取得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是一个既注重收集事实,也注重理论建设,内容复杂,体系严谨,立论精密,影响广阔的极富有迷惑力的心理学派别,对人本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影响很大。

B.消极方面:

1.强调同型论,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强调心理现象的“组织作用”,轻视经验的作用;采取动力的观点而排斥发展的观点;强调顿悟否认试误说,缺乏辩证思想。

3.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A、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B、哲学思想背景:

新实在论。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心理学的发展演变。

机能主义心理学——动物心理学——行为主义

4.评述行为主义学派的思想观点

倡导者:

华生(1878----1958)生于美国的农庄。

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评价华生:

为心理学做出巨大贡献,是现代心理学形式与内容的及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思想观点:

A.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性质:

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支。

行为(反应)是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引起另外一些物理化学变化;

2.心理学的对象:

行为把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行为。

比如思维表现为语言,语言是一种喉头运动。

行为的最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分泌,引起反应的是刺激,因而行为可用“刺激——反应”公式研究。

B.研究任务:

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研究刺激——反应)反应包括学习和非学习的和外显的和内隐的。

情境(许多刺激)——行为活动(多个反应)

C.心理学方法:

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语言(口头)报告法;测验法。

D.研究内容:

感受器与刺激、动作的神经生理基础、反应器官(肌肉与腺体)、情绪、本能、习惯、言语习惯、技能、人格及其错乱。

传统课题是本能、学习、情绪、思维。

E.环境决定论

评价:

A.积极方面:

1.使心理学研究客观化。

2.促进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3.促进心理学的应用。

B.消极方面:

1.否认意识、否认心理活动的研究。

2.具有机械唯物主义和新实在论的观点。

5.精神分析学派产生历史背景

A.社会历史条件

1、政治上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沮丧;经济上贫富分化,朝不保夕。

2、社会文化生活上陈腐、伪善、社会禁忌十分严格。

B.心理学思想背景

1、布伦塔诺的意动的影响。

2、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微觉和统觉思想的影响。

3、赫尔巴特的阈限和统觉思想的影响。

4、费希纳把心理比喻为冰山,意识受潜流推动思想的影响。

C.医学背景

维也纳医生麦斯麦用通磁术治疗精神病。

1843年布雷德(英)指出了催眠的作用并使用“催眠术”。

催眠术传到法国,在法国分别成立了伯恩海姆的南锡学派和沙可的巴黎学派。

弗洛伊德是沙可学生,深受这两派的影响。

D.哲学背景

1、叔本华的“无意识意志”;哈特曼的“无意识”问题;18、19世纪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

6.评价精神分析学派思想观点

倡导者:

弗洛伊德,生于捷克的犹太小商人家庭,其4岁时,全家移居维也纳,他在维也纳生活近80年。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于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5年向沙可学习,第二年开设私人诊所,用催眠术治疗癔病。

1889年又去法国向伯恩海姆学习暗示法。

回国后,他与布洛伊尔合作治疗并研究癔病,发明了“宣泄法”——后发展为“自由联想法”。

1895年他与布洛伊尔合作出版《癔病》一书。

此书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始。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理论体系:

A.精神分析的对象:

对象:

无意识现象和内容——前意识与潜意识

前意识就是在无意识中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性的),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它回到意识中是很困难的,有严密的防守。

研究的核心是潜意识。

B.精神分析的方法

1.自由联想法.在放松状态下随意说出任何事、任何话。

2.梦的分析.从1897年自己分析梦,发现对梦境的解释可以找到患者被压抑的欲望。

3.对日常生活的分析(过失行为)

C.本能论与泛性论

强调本能、驱力(德Trieb)是生命和生活的基本要求、目标和原动力。

本能的种类:

早期:

性本能(Libido—里比多)和自我本能。

晚期:

生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和死本能.提出恋母情结或伊斯普鲁斯情结、移情现象等。

D.梦的解析

梦有显梦与隐义,梦的解析是由显梦寻求隐义。

梦的工作方式:

凝缩(一种象征表示几种隐义);换位(观念互换);戏剧化(具体形象表示抽象欲望);润饰(条理化)。

E.焦虑与自我防御理论

 

(一)焦虑

1.性质:

性冲动未满足;冲突;母婴分离等

2.种类:

客观的、神经的、道德的

(二)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和抵抗2.投射3.移植4.否认、认同5.反向作用6.退行、升华等

F.人格理论

1.人格由伊底、自我和超我构成。

2.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3.人格发展:

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5)潜伏期(5—12)生殖期(12—20)

评价:

7.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移民国家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达尔文进化论的直接促进作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这些都使得美国心理学一步一步朝向机能主义心理学方向发展。

A.芝加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是自觉形成的学派,也称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早期代表:

杜威与安吉儿,晚期代表:

卡尔,1896年正式形成(杜威的《心理学中反射弧的概念》),1930年达到顶峰。

B.哥伦比亚机能心理学也称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具体特点(四点)

致力于个别差异的研究;

用“刺激——反应”的联合代替“观念”的联合;

采用多种多样的客观方法;

使心理学应用于社会领域和实际生活。

8.评述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思想理论

芝加哥的机能心理学

倡导者:

早期代表:

杜威与安吉儿,晚期代表:

卡尔

理论体系:

A.心理学研究对象

杜威:

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

卡尔:

研究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

研究反射弧和适应性行为。

B.研究方法

安吉儿主张采用内省法和客观观察。

卡尔认为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需要文化产物分析法、日常生活资料来补充。

评价:

把心理学研究对象从主观方面(意识)扩大到对客观方面(外部行为),为行为主义开拓了道路。

哥伦比亚的机能心理学

倡导者:

卡特尔、桑代克、吴伟士

理论体系:

A.卡特尔与个别差异问题的研究:

卡特尔(1860—1944)1890年《心理测验与测量》

主要研究包括反应时间的研究和个别差异的研究

心理测验方法对能力的研究。

首创等级评列法(1902年)

B.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1874—1949)

1)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学习心理。

1.学习理论:

试误说,联结说。

2.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创建了教育心理学。

3)研究人类学习心理、学习迁移,提出学习迁移的“相同元素说”。

C.吴伟士与动力心理学

吴伟士(1869—1962),卡特尔的接班人,自称动力心理学家。

1)研究整个人的全部活动,包括意识与行为

2)方法:

内省法、实验法和观察法。

(调和、折衷的)。

3)研究的问题:

1.内驱力(drive),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回答机制“为什么”的问题;2.机制(mechanism),是内驱力得以满足的外在行为方式。

回答“怎样”的问题。

9.拓扑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勒温本人是德籍的犹太人,深受迫害,由此面向生活、社会研究问题,坚持以心理学原理改造和解决社会问题。

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受到冲击。

同时也出现移民问题、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勒温想通过对团体的了解来解决这些问题。

10.评述拓扑心理学派思想观点

倡导者:

勒温,主要著作:

《人格动力的理论》(1935年)《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理论体系:

A.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受整体论思想的影响。

场是一个格式塔。

心理活动和心理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心理场中。

受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揭示深层动力因素。

如:

心理紧张系统的假设、欲求水准、挫折、倒退、代替满足的实验研究。

B.心理生活空间勒温认为场是人及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

生活空间是用来表示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一切事件。

分为三类:

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

准是指觉察到的对心理事件有实际影响的事实。

C.动力场说:

勒温用场的理论解释心理现象。

认为心理现象是一种完整的动力结构。

行为或心理事件由当前的场的动力结构决定的。

不受过去和未来事件的影响。

1)行为场。

勒温把行为看作是人与心理环境的函数。

用B=f(PE)表示。

P—自我;E——心理环境,是指我们头脑里的环境。

2)动力场。

勒温以向量的概念分析动力场。

力有三种性质:

方向、力量和作用点。

驱动力;约束力;阻碍。

3)心理冲突。

勒温用向量分析三种心理冲突:

趋趋冲突,趋避冲突,避避冲突。

4)需求—紧张系统的研究。

蔡尔尼克回忆实验;代替满足实验;欲求水准实验

D.团体动力学:

1)团体动力学

勒温从整体论、动力论原则出发,把团体看作是一个动力整体。

团体具有内聚性。

团体和团体的情境构成了社会场。

团体成员之间联系、依赖的关系决定了团体结构特性,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决定于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压力。

2)社会心理实验:

领导风格研究;群体动力研究

评价:

(一)勒温对心理学的贡献

1、勒温创造性地借用了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概念,并把这些概念和心理学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拓扑心理学体系,这在心理学史上绝对是一件开创性工作。

2、勒温把他的场论思想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从而开创了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对实验的社会心理学的产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方式也对后来心理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提升了心理学的应用性。

同时这也更加促使心理学开始关注我们身边的一些社会生活实际,并最终使心理学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生活。

4、勒温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特别是培养了大量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人才。

勒温的学生海德、费斯廷格等就是在勒温的影响下才建立了社会认知心理学。

 

(二)勒温心理学的局限性

1、勒温的心理学体现着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这一点从他的心理生活空间理论中可以得到反映,他的所谓的区域、疆界、移动等基本是主观想象的。

同时其理论中存在了太多的不能被证明的假设。

2、勒温的心理学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特别是混淆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线。

如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