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511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docx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写作之常用构思技巧(含大量范文)

 第三讲:

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  

  一、巧设悬念  

  【提示】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如《驿路梨花》。

 

  【示例一】

脚  

一个个美丽的黄昏,在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旁,总会有一位年入古稀的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坐在一张褪了色的旧藤椅上,出神地看着被夕阳染红的天空、被秋风打红的霜叶。

又低头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什么也不能做。

她--是我可敬又可亲的太奶奶。

 

  记得小时候,我常依偎在太奶奶身边,天真地问她:

"您怎么老唉声叹气?

您的脚怎么跟我的一样那么小又那么长?

"可是不知怎么的,每当谈及太奶奶的脚时,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用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

每当这时,妈妈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对我说:

"小孩子,不懂事,别瞎问,自己玩去!

"然而,这非但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好奇心,反而在我幼小的心中萌了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想要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揭开心中的谜团。

那是一个很黑的夜晚,我有事去找太奶奶,刚兴奋地跑到门口,一副差点令人昏厥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从几乎绕不到尽头的布里,我看到了里面裹着的小小的脚:

又长又细,就像一只织布的梭子。

脚上的皮肤就像老树皮,突出一根一根青筋,五只脚趾被强迫地挤在一块。

噢,多可怕的脚啊!

猛然间,我明白了:

为什么太奶奶只能静静地坐着,而不能走来走去!

为什么太奶奶的起居需要妈妈搀扶!

为什么她会不住地叹息!

我抬起朦胧的眼,发现太奶奶更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像放了很久的茄子,任皱纹到处爬满,就像刀刻的一般,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多,似乎每一条皱纹都藏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流逝的岁月无情地压弯了太奶奶的腰。

我愕然了:

这就是我的太奶奶--一个用瘦弱的双肩坚强地挑起生活重担,凭自己的力量,把四个孩子拉扯大的太奶奶!

泪,不禁夺眶而出……

  而今,太奶奶已离开人世许多年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离我越来越远,不再回来。

而在我记忆的深处,还常能清晰地看到:

那条潺潺流水的小河旁,我和蔼可亲的太奶奶坐在那张发黄的藤椅上,默默地看着美丽的晚霞,"飒飒"的风声正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简评】文章开始巧设悬念:

黄昏,太奶奶"看着自己小得可怜的脚,不住地叹息",每当谈及脚,"太奶奶的眼泪就像潮水泛滥一样,从她那黄褐色的、无神的眼睛里涌出来"。

为什么太奶奶会谈脚色变呢?

文章紧接着揭开谜底。

习作没有因此来批驳封建社会摧残人的身体的一面,而是由此谈到太奶奶的坚强,表现了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

  二、巧用抑扬  

  抑,就是按下,收束;扬,是上举,放开。

运用“抑扬”方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欲抑先扬。

目的在于抑的可以先扬;目的在于扬的可以先抑。

这样前后对比造成反差,情节在起落中曲折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方法。

  

  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

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

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示例一】

 《伯父从台湾归来》  

  前几天,爸爸收到远在台湾谋生的伯父寄来的信,说他要回乡探亲了。

我别提多高兴了,整天猜想着伯父回来时会给我带什么礼品。

  

  记得前年,远房的叔叔从新加坡回来一趟,临走时送我一件高级的风雪衣。

我穿着它,人人注目,好几个同学向我打听,什么地方买来的?

多少钱?

我总是诡秘地一笑:

大陆上买不到的。

我想,这次伯父回来,肯定会带给我更好的礼物。

哎,不知怎的,我眼前总浮现出想象中的伯父的模样。

高高的个儿,油光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乌亮的皮鞋,也许还拎着大皮箱……

  一天,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围着很多人。

我估计准是伯父回来了,便一口气奔到家门口,分开人群,挤进屋里。

只见奶奶旁边坐着一个老人,约摸六十来岁,黑瘦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

看那样子,比我爷爷还要老。

我愣住了,这哪是我想象中有风度的伯父呀!

  奶奶先开口:

“这是我孙儿琼琼。

”伯父伸出粗糙温暖的大手把我拉过去,抚摩着我的脑袋说:

“比相片中见到的大多了。

”我任他怎么说,也不回答。

伯父沉默了片刻,好像想到什么似的,站起来,抓过身边的旅行袋,从里面掏出糖果,对围着的亲友说:

“谢谢大家来看我,请坐,请坐。

”说着,把糖果分发给大家。

不一会儿,乡亲们陆续走了,屋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人。

我趁这空隙,扫视了周围,并不见大箱小箱,只有那旅行袋静静地躺着。

我开始失望了。

  以后几天,伯父总是出门,有时由我父亲陪着,晚上也常很晚到家。

有时见他与爷爷、我父亲谈笑风生,可我毫无兴趣去听,我关心的是礼物,而伯父从未提起过这类事,我不免又增加了抱怨。

我心想,伯父真是与众不同的“番客”。

四邻们从海外归来的亲人,总带着让人羡慕的礼物,而他竟这么吝啬!

同学们有时问起伯父带给我什么,我哑口无言,脸热到耳根。

亲戚们按当地风俗送来猪腿、红蛋,为伯父“脱草鞋”(洗尘的意思),可他让奶奶一一退回,也没像其他番客一样回敬亲友,惹得亲友们背后数落。

  十多天过去了;伯父要走了,我彻底失望了。

我勉强地随着爸爸到车站去送行。

在车站上,伯父再三叮嘱爸爸:

“我走后,你赶紧把设备添置起来,有什么情况及时写信告诉我。

至于那小学校,应该多添点电化教具和运动器材。

”听到这些,我一下子呆住了,伯父的形象顿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回家的路上,爸爸告诉我,伯父这次带回一笔钱,想在村里办两个加工厂,还想资助一所小学。

他觉得别的番客为故乡做了不少事,而自己常常感到内疚。

  

  啊,伯父,你给我,给乡亲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

  我转身想再望一下伯父,可汽车已消失在大路尽头。

伯父,我等着你再回故乡。

  【简评】

  欲扬先抑。

本文赞扬“伯父”热爱故乡、渴望故乡亲人及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高尚品质。

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处处在贬低“伯父”:

他是那么“吝啬”,一点儿礼品也不给“我”带来,连远房的叔叔还不如;他是那么没风度,脸上爬满了皱纹,两鬓斑白,穿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人;他是那么不近义情,乡亲们送的猪腿、红蛋,一一被退回,也不回敬别人……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在抑低“伯父”,可是文章最后,从“伯父”与“爸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慷慨、重情的人,他的内在“风度”使人敬仰,令人钦佩。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示例二】

  《听报告》 

  布告栏上贴着一张蓝色的广告纸,用醒目的字体写着:

留英博士,研究生黄衍报告会。

地点:

大饭厅;时间:

9月20日下午三时半。

 

  “又是什么长篇大论,立志成才啦,要当个好学生啦,还不是老一套!

”我心里嘀咕着,顺手带了本《心有千千结》,走进了会场。

  

  “与其听他吹牛、抖威风,不如瞧瞧琼瑶的书。

”我想。

 

  报告开讲了,黄衍西装革履,笔直地站在讲台上。

  

  “同学们,我并不是伟人……”不必要的谦虚。

 

  “我是中国第一个得到英国剑桥大学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口气不小。

 

  “我只想说些你们没听说过的。

”——不入俗套。

 

  “请给我40分钟。

”——倒还爽快。

 

  “要想有所作为,知识面必须尽可能广……”——鄙人同意。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数理化好的同学决不能轻视语文……”——是的,学理的最好有文学才能。

 

  “我很骄傲,但骄傲不一定错……”——貌似奇谈怪论,但我赞成,人应该有一点傲气。

  

  “我在母校时,老师就很难一致赞成我是个好学生……”——哟,原来与我“同类项”!

  “啪”——我手中的书滑到了地上,两眼直直地叮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

会场里静得出奇。

一千几百名听众的心仿佛被他的心吸引和融化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生动的报告!

  

  【借鉴】  

  ①欲扬先抑。

学校组织听报告,在“我”看来内容是“老一套”,无非是立志成才啦,当个好学生啦,而且总是长篇大论,让人恹恹欲睡。

这次听报告,“我”断定也不例外,故带了小说书进会场。

这是对听报告的“抑”。

然而这次报告却例外,越听越有劲,全神贯注到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明知也不去拾,“两眼直直地盯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这是“扬”,极力赞美报告的内容好,报告的时间短。

全文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

  ②亦庄亦谐。

这是一个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可惜作者对报告的内容写得大少),写法也很诙谐别致,在记录报告人某些话后,插入作者的评议,如“不必要的谦虚”、“鄙人同意”、“原来与我‘同类项’”等,文白夹杂、数学名词的借用,都显得幽默有趣味。

  三、时空交织  

  【提示】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

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示例一】

  《爱心》  

  一、得病 

  二婶病倒了,大口大口的血染红了被单,12岁的女儿红球哭着呼救。

众邻居听到了,纷纷丢下手中的活,奔来探望。

  

  李大伯摸摸二婶冰凉的手,说:

“快喝几口热茶,暖暖心。

”  

  “你老太糊涂了,”阿强说,“吐血怎么还能喝热水,谁家有冰,快,要冰!

  于是两个姑娘朝村东的小日用店奔去,一眨眼捧来了好几支棒冰。

店主听说二婶有了急病,不让姑娘掏钱磨了时间,要她们拿了棒冰快走,救人要紧。

  阿强走到门口,与几个邻居悄悄商量,是否要发电报给远在西安的二婶的丈夫。

众人认为,病情不轻,发了电报再说。

于是,阿强骑车向镇上飞去。

  二、抉择

  傍晚,刘洛民送走了最后几个补习的学生。

他突然接到家人的加急电报,得知妻子病重,几乎要瘫坐在椅子上。

多年来,妻子在乡下担起了育女赡老的重担,白天要在社办厂上班,空余时间要料理家务,农忙季节又要抢收抢种,他早就于心不安。

如今怎么办呢?

  

  西安与故乡相隔千里,再说一周后学生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当前正是复习的关键阶段,抛下学生立刻返故乡,还是留下帮助学生做好复习,两种思想绞得他头脑发痛。

  

  “笃、笃、笃”,校长来敲办公室的门,“刘老师,这么晚了还不回宿舍?

  刘洛民手里攥着电报,还未开口,校长说:

“这次升学考试的数学成绩要拜托你啦,这是挤进前三名的关键。

  这一夜,刘洛民无法安睡:

妻子、学生;学生,妻子……不停地在他脑海中悠转。

天亮时他决定了,为了学生,坚持几天再说。

  三、住院

  二婶被众乡邻送进了乡医院,女儿红球吃住在李大伯家,喜妹在医院服侍她。

  社办厂厂长来了,他对医院领导说:

“二婶是里外累垮的。

只要有好的药,你们尽管用,医疗费由我们厂负责。

  阿强来了,说:

“田里的事你别操心,化肥、农药我多买了一份,到时我会去照管的。

” 

  二婶眼里闪着感激的泪花。

 

  二婶问喜妹:

“我住院的事,你们告诉老刘了吗?

”喜妹摇摇头。

“对,千万别告诉他,他学校里很忙,别耽误了学生。

”  

  连续几天的吃药打针,二婶的病日见好转。

  

  四、相逢  

  刘洛民把学生送进考场后,急忙乘火车赶回家。

他曾发过电报,想进一步了解妻子的病情,但未见回音。

如今坐在车厢里,心里还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记得三年前妻子在工厂受伤,住院半个月,为怕影响他工作,信中竟只字未提。

这回来电报,看来病一定不轻,一种内疚的心理时时袭击他。

  

  下了火车便转乘汽车,当他走到村东头,日用店店主说:

“刘老师,你回来了。

别着急,二婶病好了,出院了。

”刘洛民终于松了一口气。

  

  二婶是当天上午出院的。

李大伯、阿强、喜妹都在帮助她收拾。

 

  刘洛民踏进家门时,大伙儿说:

“你回来了,二婶的病也好了,太巧了!

”  

  屋里充满着爱的笑声。

  【借鉴】  

  ①时空交织。

本文运用时空交织的手法,反映了夫妻、师生之间的爱心与人间的真情。

作者几乎在同一时间,写了两地不同的事。

二婶得病住院,刘洛民收到加急电报;二婶出院,刘洛民在火车上焦虑。

跨度大,内容丰富,手法独到。

  ②板块组合。

全文分“得病”、“抉择”、“住院”、“相逢”四大段,即四个块板,有机地拼接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省去了很多过渡性的文字及其他细枝末节,因此显得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示例二】

  《爸爸》

  父亲又要走了。

  “我坐在书桌前,茫茫然地盯着书。

不一会轻轻地打开门,父亲正在外面拉好包,提在手里掂了掂。

我叹口气,又悄悄地关上了门,这么些年来,父亲常也不在家住。

他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造了多少房,修了多少路,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

  我总以为父亲并不爱我。

自从母亲出走以后,他便把我丢在家里,让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担起全部的家务,可我总盼着他回来。

记得在一个冬季,父亲终于回来了。

那时,我满心欢喜,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请求父亲送我上学。

这是小小的,但又是我当初最大的心愿,因为我总想像同学们一样在校门口自豪地与爸爸告别,况且外面的雪的确也很大。

 

  “爸爸,你送我上学吧,今天雪好大!

” 

  “爸爸不是早教你自己上学了,怎么长大了反忘了?

” 

  我愣住了,他居然把一个十岁的孩子称为“长大了。

”“可是…”我委屈得难以再说下去。

 

  “没有,可是的……” 

  于是倔强的我一气之下拿了书包就冲出门。

 

  “突然后面传来父亲的声音:

“你的作业本忘了!

”我头也不回地往前跑。

父亲终于追上了我,把作业本塞进书包,还替我把帽子拉下,捂住耳朵。

走了一段路,我回头看看,父亲仍仁立在风雪里。

 

  “爸,你什么时候再回来?

”我掂了掂父亲的包,很沉。

 

  “我自己也说不准。

”父亲淡淡地回答,“不过只要有机会,总会回来看你的。

”  

  那时,我与父亲一直僵持着。

偶尔见面时他似乎总想对我说些什么,可我没有给他机会。

终于在暑假的一天,父亲提出带我去远方的工地。

我答应了,实在也很好奇。

 

  走进工地大门,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

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我见所未见的场面:

一群打着赤膊的汉子,推着车,扛着楼板,搬着砖…嘴里不时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他们的肌肤,在烈日下闪闪有光的,不远处,传来阵阵打夯声:

“一二三!

”“一二三!

”整齐有力的号声。

我感受到了一种轰轰烈烈的刚性,唯有男子汉才有的刚性。

我到各处走了一圈,看到了工人们筑起的大厦雄伟的骨架,也看到了一排低矮简陋的临时住棚。

这时,我好像真的长大了,明白了父亲。

 

  晚上,父亲的屋里有许多人,没有椅子,大家坐在地上。

这些壮实的汉子们,手里拿着蓝边的大碗,里面是当地自酿的醇酒,浓烈而醉人;酒过三巡,于是高声谈笑。

他们的话,有我听得懂的,也有我听不懂的,可无论怎样,它们都是那样朴实,亲切;有人唱起歌来,那歌,有我听到过的,也有我不曾听到过的,它们都是那样豪放。

父亲有点醉了,他一下子把我高高擎起:

“这是我的女儿!

”接着,其余的人几乎抢着要把我托起来。

 

  门“砰”地关上了。

父亲走了。

他一句话也没关照我,这是对我的信任。

我追出去,站在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

我没有出声,只静静地站在那里,心里默默祝福:

“爸爸,一路平安!

”  

  【借鉴】  

  ①时空交织。

“爸爸”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爱自己的女儿,但更爱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作者从“爸爸”又要出门了写起,追叙幼时“爸爸”要“我”独自上学的经过,既而又回到现实,写“我”询问“爸爸”何时再回家,接着再追叙那年“爸爸”带“我”去参观工地的情况,最后写到“我”看着“爸爸”远去的背影而心中默默祈祷。

全文时间与空间位置不断地交叉转移,故事发展显得摇曳多姿。

  

  ②彩线串珠。

“男子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爸爸”从小鼓励我自理,这是男子汉的精神;“爸爸”在工地上的表现,更显男子汉的气质;“爸爸”再次离家去工地,临走时坚定沉着的表现,也显示了男子汉的作风。

  

  四、一线穿珠  

  奶奶的口头禅  

  “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这是奶奶的一句口头禅。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说要全家一起去饭店吃饭。

奶奶自然不同意,说:

“在家吃点儿就行了,浪费那钱干什么?

”爸爸说:

“现在生活好了,花两个钱儿算什么?

”“奶奶,走吧!

走吧!

”我拉着奶奶的胳膊,又把那套死缠硬磨的功夫使了出来,可奶奶就是不同意。

唉,一顿美味佳肴就这么从我嘴边儿“溜”走了。

我急得乱蹦乱跳,可还是无济于事,只好在家吃了。

吃饭时,奶奶见爸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就问:

“怎么啦?

不爱吃吗?

”爸爸吞吞吐吐地回答:

“爱吃。

妈,我……我想辞职。

”“辞职?

”我和奶奶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

爸爸放下碗筷,说:

“不错!

虽然单位里月月能保证开资,可那么几百块钱怎么能养活5口人呢?

我想,辞职以后干地板加工,虽然风险大,可挣钱多啊!

”奶奶说:

“不行,虽然厂里工资少,可这里铁饭碗啊!

”爸爸坚持说:

“我已经写好了辞职书,明天就给领导送去。

”奶奶听了,还想说什么,可什么也没说。

她放下碗筷,站了起来,叹着气向卧室走去,边走还边说:

“唉,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  

  一波还未平息,另一波又起。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爸爸端着一盆吊兰,吹着口哨,迈着四方步回来了。

进屋以后,他就端着吊兰给奶奶看,说:

“妈,您看这花儿怎么样?

我费了好大劲才买到的,而且才花20元钱。

”奶奶惊讶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

“啥子?

草也有人买?

20元?

草也值20元钱吗?

”“这是吊兰,不是草,它是……”不容爸爸再说,奶奶已经气得脸都发红了,她抢过话头说:

“我看你是有钱没地方花了,烧的。

”说完,奶奶转身走进了厨房,嘴里又念叨着:

“这时代我真是跟不上了。

”  

  虽然奶奶看不惯我们的某些做法,但在我们的影响下,她的老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家的21寸彩电已经该“退休”了,爸爸早就要买一台29寸纯平的彩电。

这天中午,爸爸叫人抬进屋一个大箱子,奶奶好奇地问:

“这是啥子东西,这么大的个儿?

”爸爸神秘地一笑说:

“等一会儿您就知道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把箱子拿掉了,把插销也插好了,然后一摁开关,吓了奶奶一跳,她后退几步,一下子坐在沙发上。

可不一会儿,奶奶就被电视里的精彩节目吸引住了,连饭也不吃了。

她笑呵呵地说:

“以前是光听声儿,瞧不见人儿;后来就看见了人儿,可人都是黑白的;现在不仅有了颜色,还跟看电影似的,我想以后或许还有香味呢……”奶奶的一席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一会儿,奶奶又感慨地说:

“这时代我是跟不上了。

”  

  现在,奶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守旧了,有时比我们还解放,这都应该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啊!

  

  【评】本文用奶奶的一句口头禅将发生在家里的几件事串连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可见,选材有代表性。

 

  文中的人物语言,特别是奶奶的话,既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对塑造人物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爸爸的语言也较有个性。

  

  五、亦张亦弛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起有伏的,写文章也要讲究“亦张亦弛”。

“张”,是指相对激烈的情节与场面;“弛”,是指相对舒缓的记叙与描写。

蒲松龄的《促织》就是一篇张弛交错,波澜起伏的佳作。

小说开篇就是一“张”:

成名因交不出蟋蟀而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想自杀了事。

继而,又是一“弛”:

成名因捉到一只勇猛的蟋蟀而得以生存。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成名的儿子弄死了这只蟋蟀而投井自尽,这又是一“张”。

小孩被打捞出来后,灵魂化作蟋蟀被父亲献于皇宫而拯救了全家人,这又是一“弛”。

作品就是这样,矛盾冲突大起大落,形成了强烈的内在节奏,时而令人紧张,时而令人轻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采用“亦张亦弛”法,易产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但应注意情节起伏要为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服务,而不能故弄玄虚。

  

  【示例一】  

  我的足球梦  

  足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不爱足球的男孩算什么真的男子汉?

我也是个足球迷,在学习之余,再没有比足球更吸引我的东西了。

  

  记得一年前的那天,看了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的比赛,我难过得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到学校,上课时总是恍恍惚惚的,脑子里老想着昨天的球。

天知道国脚是怎么搞的,最后三分钟竟被倒灌了两球,我看得心都凉了。

下课后,和几个同学聊起来,大家都觉得好没劲。

我的气一下子上来了,看别人踢球,自己干着急。

为什么不能自己尝试一下?

大伙儿也群情激昂,恨不能马上就去操场踢一场出出气。

当时离直升考只有二个月时间了,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管得很紧,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被取消了。

以前我和球友一起凑钱买的小足球,早已让班主任老师“没收”了去。

现在一激动,我突然萌发了去把足球偷回来的想法。

 

  当天中午,据派去“侦察”的同学回来报告,办公室里空荡荡的,正是个“下手”的好机会。

于是,我和另外几个男孩,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办公室,一眼就看见那只久别的足球搁在屋角的书橱顶上。

可窗下有一个老师正在写什么。

我灵机一动,打了个手势,便和两个身材较高大的同学围了上去。

  

  “老师,有一道题目我们不懂,请您……”三个人把那张办公桌围了个水泄不通,正好挡住了老师的视线。

趁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时候,后面的几个机灵鬼早已把那只足球取了下来,换了一个预先捡来的破球,放到原处,来个“偷梁换柱”。

哈哈,不费什么力,足球就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

  

  下午,第一堂是班主任老师的语文课,我心中忐忑不安,那球就藏在我的课桌底下,要是让他发现,那还了得。

老师一进教室,我把头埋得低低的,不敢与老师目光相接,我总觉得他镜片后的那对眼睛是很厉害的。

大概这就是“做贼心虚”吧!

  

  好容易大半堂课过去了,我稍稍松了口气。

不料临下课时,老师突然宣布,下课后要亲自检查卫生。

我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怎么早不来晚不来,偏在现在检查什么卫生?

几个同伴也沉不住气,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看来只好冒险了,我暗暗打定了主意。

下课铃响,班主席一声“起立”,靠窗的我趁大家纷纷站起,将球猛一下抛出去,远远落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

老师居然没发觉,我长长舒了一口气。

好险啊。

  

  放学后,出了教室,我一口气奔向操场,将那球找到,就这样我们踢了有史以来最痛快的一场球。

我还当即建议,成立一支球队,参加暑假里《新民晚报》杯足球比赛。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的足球。

同时,我心里也暗下决心,不仅要踢好球,而且要考出好成绩,让老师、家长知道,踢球的未必都读不好书。

  我有我的欣慰,因为我最后直升了高中;我也有我的遗憾,因为自己最终是不能成为球星的,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足球的感情。

我想,总有一天,中国的足球是会走向世界的。

  

  这是一个16岁的梦,一个中国男孩的梦。

  

  【借鉴】

  ①亦张亦弛。

本文通过记叙“我”与伙伴们为了踢球的一次难忘的经历,表达了“我”对足球的感情。

文章对事件的叙述亦张亦弛,时紧时松。

“偷球”的场面十分紧张,得球的心情十分轻松;藏球的情景复而紧张,即将下课而稍稍松气;检查卫生则又起波澜,趁机扔球却又“化险为夷”。

由于作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