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50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ocx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日期: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引言

寓言教学在中外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已经写了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寓言一词即源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欧洲的《伊索寓言》、印度的五卷书等也是非常优秀的寓言教学教材。

寓言作为一种文体有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多数都没有挖掘到寓言的真谛,禁锢学生的思维从而给寓言故事揭示的哲理做死的规定不容许学生有新的想法、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教师没有一颗童心课堂枯燥等都有碍于寓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概况以及价值

(一)简说小学课堂寓言教学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后人解释

为“寄寓之言”,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来寄托要表达的意思。

寓言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寓言这种文体浅显易懂却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版本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寓言,小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六个年级共有23篇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守株待兔》、《狐狸和乌鸦》、《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南郭先生》、《渔夫和蛇》、《狐假虎威》、《伊索寓言》等选篇

寓言教学是一种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和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教学活动,借助于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浅显的文字,效果十分显著。

寓言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符合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

(二)小学课堂寓言教学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课堂寓言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特征。

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均处于很低的阶段,受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具有独特的童趣性和幼稚性等特点,但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又具有巨大的不平衡性,高年级儿童较低年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客观和更深刻,小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心理和智力发展速度较低年级学生更迅猛。

这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低年级教学中要有童心,珍爱童趣,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品论寓言;高年级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不能抹杀学生的创意

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够强对许多寓言的感悟不能达到很透彻的水准,这时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学生深刻感悟哲理,而是让学生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辅之以哲理传授.

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较低年级学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自己的思想,自主思考能力增强,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价值

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寓言作为一种文字浅显、故事情节简单的文体很适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它富含哲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寓言是一种借助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搞好寓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寓言的思想内容往往是人类从事自然和社会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智慧结晶,它们提供了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历来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寓言中的巧妙譬喻,能把复杂化为单纯,抽象变的具体,有助于少年儿童了解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纷纭的社会现象,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思想和事理。

寓言富于幻想色彩,其中的比喻可以帮助儿童领悟幻想事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寓言的语言简练明快,对于训练儿童运用最经济而又贴切的言辞去表达思想的能力,寓言是很好的文学样式[①]。

二、寓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内有许多专家和从事一线教学的工作者对小学阶段的寓言教学作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发掘了大量的小学课堂寓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而较为全面的归纳。

(一)课堂枯燥乏味,影响学生把握寓言主题

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没有模仿表演以及图片和视频等,学生难以容入教材所描述的情境中,不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寓言故事情节和感受艺术形象,从而不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寓言主题,往往只能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抽象的概念。

大学一年级时由于笔者的寒假放的比较早有幸提前回家,1月23日中午妈妈叫笔者去接在湖南省衡阳县台元镇花滩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小侄子,当笔者到达他们教室外时正好发现他们的语文老师凌老师在上寓言课,讲的是《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只见她只是在课堂上对着课文讲解,没有示范表演,也没有图片视频等,没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显得很沉闷,学生们无法深刻地感受到狐狸的聪明与狡猾,也就不能真正地把握寓言故事的情节和大意,不能深刻而准确地感悟寓言中揭示的主题。

(二)教师评价不合理,对寓言所揭示的主题作硬性规定

由于教师思维定势,特别是一些有多年教龄的老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参考书上所说的那样将寓言所告知的哲理独断为一种解释,损害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我在海口市琼山二小见习时一个语文老师在讲《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问学生们对狐狸的评价,一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懂得利用老虎的威势来镇吓老虎,而老师却不赞同学生的看法,只认为狐狸狡猾不加解释,学生不能理解.其实学生并没有错,长期以来只要提到狐狸就说狐狸狡猾,而不能联系具体的课堂情境,这则寓言里狐狸其实利用了老虎的忠厚是狡猾,但是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机会,首先应该表扬他这种思想然后再耐心地引导学生正确感悟。

(三)教师不能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

许多教师往往只停留于书本,不能联系现实生活,一些教训一些哲理可以举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寓意的感知,仿佛讲完了课本就完事了学生就真正理解了。

我在XX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人教版小学第六册《掩耳盗铃》的教案设计[②]: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

(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

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

(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4)小结:

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

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

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5)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

(自欺欺人)

(6)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7)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寓言讲完后没有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只是对故事内容和寓意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明。

我认为生活中这种例子多的是,就学生们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举例可以说有些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和考试的时候作弊就是掩耳盗铃.

(四)教师提问缺乏艺术感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老师少问或者尽量不向学生提问,有的老师问题问的很泛滥,问的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和引导性,这样均无助于学生理解寓言故事。

大二时我在琼山二小上了一堂至今仍然难以忘怀的语文课,我所在的见习班级是二年级,当时我上了一堂寓言课—-—狐狸和乌鸦,我在讲解《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时没能采用有效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从而使得学生普遍认为狐狸聪明、乌鸦是笨蛋,严重偏离了寓意,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达到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目的。

(五)教师在讲解寓言时缺乏童心

有的教师缺乏童心,总喜欢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寓言中的人物,对寓言中的情节妄作评论。

一些教师在讲寓言课时总觉得寓言情节过于简单,一点也不合乎现实.

这些老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没有适应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特征,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感悟寓言的真谛.

由于在小学课堂上寓言教学存在如此之多的不足,这些教师举措上的不当很不利于小学生们全面理解寓言故事情节和准确感悟寓意,而这也就违背了寓言教学的目标,不能全面展现寓言教学的价值。

三、对策

寓言教学面临的尴尬境地急需有效的对策,笔者总结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并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以下五点对策,希望能给寓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寓言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寓言教学应通过直观演示帮助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直观演示包括使用图片,课堂表扬和视频等手段,表演主要包括教师表演,学生表演和师生共演,第三种措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③]。

利用图片再现寓言中的故事情节,师生共同扮演角色,借故事论寓意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寓意的理解一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后教师上课的课堂效果将更好,学生更能加深对主题的感受和更易投入到思考中去。

在讲解《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表演乘客,以粉笔刷为船、以讲台为江、以粉笔为剑置于粉笔刷上,当“剑"滑落入“江"中时用粉笔在“船”上作记号,船上记号所指的地方下面是否就是剑的藏身之处,这样儿童能够十分容易理解寓言中的故事情节,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寓言的伟大寓意,要求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师应减少判断推理以拓展学生思维天地

教师应不独断、不盲断,对学生的回答尽量给予鼓励接受其积极面,教师要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括的步伐;教师应减少判断推理,拓展学生思维天地。

不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选编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

在进行寓言教学时,一般来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所以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因而在教学中,我认为:

以下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注意:

一是寓言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应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二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寓言故事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式,想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明白寓意的目的,老师总是把学生的想法往自己既定的圈套里钻,学生思维一旦稍有偏离,老师便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生拉硬扯也得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埋伏圈。

殊不知,老师这样做,自己倒是费时费事多了,但长此以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将被扼杀殆尽。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两点就寓言故事的教学,谈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家之言,概括起来说就是引用数学里的“加”、“减”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一减”,即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括的步伐,小学寓言教学应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位置。

下面我以《滥竽充数》为例来比较一下两位老师授课的实录片段[④]:

A老师: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

交代了事件,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老师:

齐宣王有什么特点?

学生:

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老师:

正是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出来。

大家现在默读第二自然段,看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

这段写南郭先生乘机混进了吹竽队。

老师:

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学生:

他紧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

(演示动作)

老师:

为什么没有出过问题?

学生:

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老师:

谁来说说最后两个自然段说的什么?

学生:

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老师:

这说明没本事是没有办法长久混下去的。

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

老师:

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

B老师:

刚才我们学了生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湣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

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4、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5、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接下来B老师就是围绕这些问题来设计教学,师生互动可想而知.但我觉得B老师的设计尽管有不足之处,但两个教学片段相比,B例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减一加”即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和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

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

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被立刻制止。

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教学就能收到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收放自如的效果。

如果能注重学生的多向思维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参与的空间更加广阔。

(三)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论证

当教师将一则寓言快要讲完时为了使寓意得到升华,可以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寓意的理解,然后问学生是否也能够从生活中恰当地举出例子,如果能则证明他们对所学的寓言寓意掌握的深刻和准确。

如上所说那位教师在讲《掩耳盗铃》时可以将教案作以下修改(教案前面部分不变直接截取)进而指导上课: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

(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4)小结:

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

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5)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

(自欺欺人)

(6)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啊?

老师先说一类这样的人给你们听看是不是这样的人?

某些个别的学生总爱抄袭别人的作业以及考试时作弊,平时不认真学习,骗自己骗父母骗其它同学,这样只会形成日益强烈的虚荣心,一到要检验自己真本事的时候原形毕露。

(7)这样做对不对啊?

你们还能不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啊?

学生通过这样的举例更能加深对寓意的领会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提问科学

提问不在多,关键在扣住主题,层层引导,让学生在问答中自己理会寓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多备课,深思教案设计的可行性、科学性,课堂上提问一定要与主题有关。

除了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寓意,同时提问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方法如下[⑤]:

1。

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人教版第七册中有一则著名寓言叫《盲人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时由于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

表层寓意嘲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是的浅薄之徒;中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博大精深而诩得道的臣民;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要克服主观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经过启发后对中层寓意也能理解。

我们如能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经常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同其他内容的教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思考问题,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难.这当然是正常的。

实际上,勉强叫学生去背那些哲学概念也没有必要。

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功用就远不止语文一门学科,也远不止小学一段时期。

2.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著名寓言《猴子和鳄鱼》,写鳄鱼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于是鳄鱼谎称对岸有茂密的花果,愿意背猴子渡水去采摘,把猴子骗到水中央才说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挂在树上要回去取",鳄鱼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刚*岸猴子便跳到树上去了。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则寓言有四个寓意:

骗人者反而受骗;要防止得而复失;不可贪欲迷误;邪不胜正。

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令人回味无穷。

实际上,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3.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寓言《买椟还珠》,本来就可从买方、卖方两面进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个买卖问题,可否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呢?

譬如说,现代商品生产极讲究包装,那么生产厂家能否学“楚人”包装珍珠那样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呢?

由此出发,至少可以引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商品的装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包装是艺术,但包装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

(3)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装的辩证法,对楚人卖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毫无疑问,学生将会经常乐意去“发现”。

  当然,“发现"也好,“想象”也好,“创造”也好,都不是胡思乱想,不能脱离寓言的基本内容而“离题万里”。

4。

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狼的寓言有四篇:

《一只狼》、《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

这四篇的寓意,分开看,大不相同。

但如果让小学生归纳一下狼的特性,(残忍凶恶而又不乏狡猾),这就是简单的辐合思维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复杂一点的如《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我要的是葫芦》、《掩耳盗铃》,分开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径庭;但合起来看却可以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

目的和手段(或途径)必须统一,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从较深的层次上进行辐合思维训练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整合思维,常常要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五)教师要有一颗童心,珍爱童趣

教师要有一颗童心,珍爱童趣[⑥],深刻把握儿童的心智发展特征,从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寓言故事,这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差距,减少代沟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在低年级寓言教学中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

学习寓言,就得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惟一的标准的寓言来框定学生思想,不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坐井观天》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它是我2006年在海口市第11小二

(1)班所听的一节课。

在课堂上,我的指导老师王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小鸟与青蛙的“天有多大”展开了争论.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是无边无际,大的很,小鸟说的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就错了。

王老师问学生:

小鸟和青蛙展开了争论,究竟谁对谁错呢?

大多数同学纷纷表示小鸟说得对,也有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青蛙说得也对,同学们哗然,王老师接着问:

“为什么?

”并且对这个同学的勇气提出表扬!

他果然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为青蛙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实实在在的真话,不是假话,所以不能算错!

”同学们听后纷纷赞同,还有一个同学补充:

我爸爸去过内蒙古大草原,我觉得那儿的天比我们这儿的天就大."还有一个同学说:

“我在电视上看过青藏高原上的天空,看起来比我们这儿的天要大要蓝得多!

”这些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王趁机点拨:

“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它会说出什么?

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也棒!

”?

最后,我又说:

“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做什么事都不要骄傲,要做目光远大的人.”“不嘲笑别人,多体会别人的处境。

”等等。

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的智慧能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跳出书本之外,得到扩展,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如果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个人的主观意志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势必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因此而被彻底浇灭,教师就成了罪魁祸首。

所以我们在教学寓言的时候,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一定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我觉得同学们从《坐井观天》中学到的远比这个寓意的本身要多。

结语

本文首先简要讲述了小学课堂寓言教学的特点以及价值,笔者接着根据自身的教学体验和教学观察提出了在寓言教学中常见的五个问题,最后笔者尝试着对每个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给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然而限于笔者的教学经历和观察视野,小学课堂寓言教学存在的问题肯定不仅仅只有笔者提出的五个、笔者的分析也比较浅显,要普遍提高寓言教学的课堂质量仍然要靠广大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和学者专家们共同努力发现问题进而探索有效的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