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325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docx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教育日志

                          郑金洲

  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成果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但并不见得所有方法或成果表达形式适合所有的教师。

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工研”矛盾不突出的方法或成果表达形式,才是适于教师的。

如果回顾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大致走过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实施程序繁复、要求严格的实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倡导探寻教育意义的叙事研究等方法的历程。

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变化,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开始从一味注重量化转向质化,质的研究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昭示教师在尽力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式,搜寻着与教育实践质量的提升相一致的研究成果表达样式。

应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它可能导致教师研究形态上的根本转变,迎来教师研究中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教育的独到理解。

循着这一变化,一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等等。

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扦胸臆,成为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

后续各文将对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逐一加以介绍、分析,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作为表述教师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近来才引起大家关注的。

在以往的印象中,人们常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研究方式排斥在研究之外,觉得写写日记、做做记录称不上研究。

假如我们同意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实践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反思,从根本上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的话,就没有理由不把日志这种形式纳入研究的阵营中。

因为在日志中,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己,国外的一位中学教师,曾如此来描述日志是怎样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

“(日志)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我经常回来读一读在过去的—周发生了些什么。

我能够注意到一些关于我教学的事情,例如,有用的和无用的教训。

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记录,这看起来能使我专注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①通过撰写研究日志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

在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增强。

具体而言,教师将更加深入理解学生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来认识教育中的特殊现象;教师将更加了解自己是如何组织教学的,了解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了解如何获得那些支持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等等。

与其他形式的研究方法或成果相比较,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撰写。

一般地说,日志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

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是每周记录一次。

在日志中,记录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

日志的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

每一次撰写的日志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若书写日期与发生事件日期不同时,需标明);脉络性资料,如:

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

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日志,日后要重读日志的内容,会得心应手得多,

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这三种形式在记录的侧重点以及文体的表现形式方面有—定差异。

备忘录很多时候就可等同于—篇日志,而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通常只能作为一篇日志的一部分。

②下面结合实例来具体剖析一下这三种研究日志的记录形式。

(1)备忘录。

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

它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

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

在撰写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在—个事件后,越早写备忘录越好;②在靠记忆写备忘录前,不要和任何人讨论,因为那样做有可能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③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记录。

能完整记录很重要,所以日后想起任何片段,都可以把它附记于后;④可在活动过程中用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录某一时段,有助于记忆;⑤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

越晚写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实例1

教室8:

15

语文课。

七彩的课堂(每天课前5分钟)总是弥漫花的馨香、草的翠绿,小家伙们都说他们是七彩孩子。

是呀!

七彩的稿子总有七彩的梦。

“放飞你的希望在春天的早晨,让春姐姐的花瓣雨长上翅膀……”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希望一定是多彩的。

一会儿,孩子们的话匣子开了……

“我的梦想是全世界的闹钟都走慢一点,我的荚梦就不会被吵醒。

“我希望月儿是我家的电灯。

“如果我的梦是常人想不出的萤火虫,亮着灯光,在老师的窗前……”

“我希望妈妈的嘴巴变小.骂我的时候声音就不会大大。

“月亮的梦是弯的,花儿的梦是红的,小草的梦是绿的,奶奶的梦是老的。

我告诉他们:

有梦的孩子就会飞。

口气中饱含着自豪、钦佩和共勉。

办公室9:

10

改了20本《语文伴你成长》,虽然只完成一半,但成就感悄无声息地滋生。

看来,人的需求层次并不是特别高深莫测。

读了几则我和学生在作业中的短信:

1.几日不见,白云姐姐和陈老师都认不出你的字了,好样的。

(老师)

我也发现进步了,谢谢老师。

(浩川)

2.这么棒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只给自己四颗星?

(老师)

因为我不够自觉,所以另一颗星跑了。

(沈超)

3.你猜猜今天的苹果姐姐是伤心还是快乐呢?

(老师)

是快乐的,因为我今天很开心,妈妈带我去“肯德基”。

(静茹)

4.小主人,忘了写作业啦?

我很难过哟!

(老师)

对不起,我昨天看电视了,我下次和您小手牵大手(拉勾),说到做到。

(惠娟)

大院子9:

45

这些小家伙,老是能把吃点心的盆子敲出那么刺耳的音乐来。

他们笑着,挤着,好像不是等着我给他们盛点心,而是怀着天真的热忱在参加一场盛会。

孩子们玩着古老的“闯关”游戏,一会儿便笑着倒在地上。

害得旁边的我心惊肉跳,好几次我都念叨着不让他们做这种“可怕”的让老师寝食难安的游戏。

一个小女孩一本正经地说:

“老师真的太慈祥了,我们答应您只在草地上轻轻地玩。

”我吃惊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不再令我痴迷了,其实这是我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

实例1是作者一天经历的备忘录。

在这份备忘录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体现是十分鲜明的。

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当天晚上对一天事件的回忆式的记录,而且是按时间前后来记录一天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的。

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篇备忘录中有简单的语句,并用只言片语来记录一些重点。

例如,“语文课”等词语。

此外,这篇备忘录虽然经过整理,但还保留了一些自由写作的痕迹。

(2)描述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的肖像与特征(如外表、说话与动作的风格)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

而身为一个参与行动的研究者,研究过程中特定的情境、个人的言行,当然是描述的重要内容。

在任何描述的段落,细节的深描比摘要式记录更重要,典型的事件比一般化的事件更重要,活动的描述比对活动的评估更重要。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有人说了什么话,最好直接记录,并用引号表示,或用独立的一段文字说明。

即使当时的情景不允许即时记录,也要尽可能在事后的第一时间把记忆中尚比较鲜明的细节、研究对象的话语记录下来。

用以描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情境的文字与措辞,最能呈现其特性,最能从中反映隐藏在个体或群体行为背后的态度,然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尽可能地精确记录才行。

实例2

早上,窗外的阳光有点朦胧。

灌了一碗豆浆,快步向学校走去。

一辆辆自行车从身边奔驰而过。

“老师你好”的问候声,在早上的阳光里飘荡。

今天我值班。

到年级各班检查了“早读”和“晨扫”后拿起教科书。

今天要上《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理了理上课思路,我想到一个学生。

“今天的诗歌朗诵要让许××表现表现,好久没有听到他在课堂的快言快语了。

”我有点兴奋,“用这首充满青春活力的诗来唤醒他的学习热情,拂去他近阶段来的消沉和忧伤。

他期中考试成绩大不尽如人意了。

踩着上课铃声,站到讲台上。

播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录音诵读;学生齐读全诗,略加指导、范读;学生自由朗读……“现在,请许××同学朗诵。

”我向他投以鼓励的目光。

1秒、2秒、3秒,好一会儿还不见他起来。

“许××--"我的声调略有提高。

他不情愿地站起来。

“老师我不想朗读。

我喉咙有点疼,再说我有权利选择读书方式……”不等我反应,他已坐下。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于我。

我微微一笑。

“我尊重你的选择。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诵读。

陈××,你来。

”课上得还算开心。

下课铃响了。

我走到许××的身边,暗示他跟我走。

走廊上,我把手放在他的肩头。

他身高跟我差不多。

正要开口,他抢先说了:

“老师,我……我不是故意顶撞您,我……”欲语又止,并低下头。

“老师不是要批评你。

你说的也没错,你有权选择读书方式,但以后课堂上要注意语言表达……”

“老师,可能没有以后了。

我不解地看了看他。

“你期中考成绩很不理想,前阶段上课老是走神,是什么原因?

老师是想用这首诗来激发你学习的热情,课堂上能踊跃发言。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角有点水气。

“我近阶段来忙着准备迎接‘两基验收’的材料,没时间找你聊天,晚上到你家找你,找你父母聊聊怎样——”

“谢谢您的关心。

老师,您去了也没用。

孺子可教,言语不那么僵硬了。

他继续说,有点激动。

“晚上,我父母没空,你不要去了。

“为什么?

给老师一个机会吧。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答应了,无奈。

……④

在实例2这篇日志中,黄老师描述的是2003年4月24日在课堂中发现许××的问题过程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在末尾部分,还叙述了放学后家访许××的所见所闻。

在日志中,黄老师记录了大量的对话,也适当地描写了讲话者的神态和动作等细节。

例如,日志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我的声调略有提高。

他不情愿地站起来”;“他继续说,有点激动”;“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答应了,无奈”;等等。

这种精细的描述,对认识当时发生的事件提供了较为具体的信息。

要做到详尽记叙事件场景,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要重视日常观察。

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教育日志。

在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一起。

第二,对于需要记录的一些重要细节,最好在口袋里准备一本小本子及时记录。

在很多时候,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如果时间许可的话,那么越快记越好,记得越详细越好。

即使是只记只言片语,对于日志的撰写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是过了一段时间来撰写日志,那么可着重描写在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

(3)解释性记录。

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的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

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

解释不仅会在写下经验时产生,也会在不久之后产生,在写日志时(如观察笔记)有所反思时引发。

在每一日的生活里,任何的撰写都宜于日后不断地重复阅读,如此一来,可以发现与修正错误,许多事也会变得更为清晰。

在重复读所写的内容时,会比在撰写时更容易判断哪些资料是重要的或是不重要的。

你也可能会发现某些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新关系。

通常一些新的体悟也接踵而来,开放式问句会浮现,并且容易看到哪些仍是需要去做的事。

时常,原先在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可能被重新建构。

实例3

没有特别注意到第三组,因为第一次看他们时,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他们不大会离开座位——而其他小朋友会常在教室内走来走去。

我曾建议小朋友可以离开座位,与其他小组讨论如何使用电脑,第三小组没有离开座位的必要,可能是他们坐得离电脑很近。

王阳(课堂观察员)也同意,这小组的人容易和其他小组打键盘的小朋友说话、讨论。

  评论:

使用电脑进行合作性写作时,在电脑上写作与在桌前写作业的组员需要来回走动。

移动讨论和嘈杂声,会是合作的必然结果。

若要减少移动与噪音,可将电脑放在教室中间,小组则围绕周边而坐。

这需要增设、延长一些电脑用的中线——我想我会试一试这种做法。

  ⑤通常而言,解释性记录不能单独构成一篇完整的研究日志。

解释性记录可以是一个短句或几个短句构成,也可以由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组成。

实例3是从一篇研究日志中摘录的两个段落,从中我们可以简要地剖析一下解释性记录。

在实例3中,在描述“他们不太会离开座位——而其他小朋友会常在教室内走来走去”之后,有一句解释其原因的句子——“可能是他们坐得离电脑很近。

”在评论这一段落,基本上都是解释性的语言。

在这一段,日志撰写者解释了造成“移动和嘈杂声”的原因,并且设想了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即“增设、延长一些电脑用的中线”,

对于作为教师研究成果的教育日志,在撰写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教师不钟情于教育日志,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阻碍。

要破除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体会日志带给行动研究者在整理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以写日志的方式获得个人的—种成就感。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

当要将教育日志出版时,对于其中涉及的隐私部分,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或者作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日志。

分享日志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把日志拿给别人来看,也可以在休息时间里与别人谈论日志所记的内容。

这是因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帮助日志撰写者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由于撰写者通常是“当局者”的身份,往往会“迷”于熟悉的事物之中,难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身。

第四,教育日志的书写要持续地写(两次记录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每天或隔几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专门写教育日志。

在一段时间内,教育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

举例来说,你可能正在探究某种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则可以就每一节课之内,这种教学方式引起的学生变化、你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等方面,来撰写教育日志;也可以定期记下你与班上某位特殊学生的接触;也可以每天或隔几天地记载你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第五,撰写教育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起来,并要在形式上保证有一定量的分析。

如果是用笔记本来记载日志的,那么笔记本的每一页右边最好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

在日后整理日志时,这些留白之处可用于记录一些新增的变化、附录或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对日志记下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它也会派上特别的用场。

在这些留白之处,一些简单的分析可以随意出现(不管是句子或一些简单的字),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这一段记录的解释,如果是直接用电脑来记载研究日志,日后在整理日志时新增加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来标出。

需要强调的是,对日志记录作一些暂时性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研究成果的表述来说,这样做可以降低在研究的最后被资料淹没的危险。

而教师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有时需要发挥直觉的作用,而不仅仅依靠理性。

因为仅仅依靠理性来分析,很有可能会被繁琐的细节所累,而丧失了偶尔闪现的灵感。

教育研究的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

  叙事研究是近几年颇受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叙事(包括教学叙事)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方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

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呈现的研究成果。

            一

  叙事长期而又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

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

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

简单地讲,叙事就是“讲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

  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

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因而教育叙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像。

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第二,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自己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第三,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

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教育叙事术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

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教育叙事的优点:

  ●易于理解

  ●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

  ●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

  ●使读者有亲近感,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吸引读者

  ●能创造性地再现事件场景和过程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育叙事的局限性:

  ●一旦与传统的研究方式混淆,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

  ●读者容易忽略对故事叙述重点问题的把握

  ●难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局内人”感觉

  ●结果常常不清晰明确

                   三

  教育叙事有着多种角度和立场,教师在研究中可以根据需要加以选择和运用。

下面提供的仅是常见的几种叙事类型。

  1.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个陈述,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

实例1 

今天我获悉将要担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感到很惊讶。

这个班我曾经做过一学期的任课老师,班风不太好。

“大闸蟹”一大串,班内严重阴阳失调,23个男孩+7个假小子=5个小女孩。

全班各门功课成绩在年级倒数,全班总分第一名的学生位于全年级第15名。

  下班的路上,遇到了这班的原班主任,王老师一见我就说:

“我终于脱离苦海了!

本想把古冰留下去,他的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让你好轻松点。

可是这学期学校取消了留级制度,没办法,你只好继续拖着这包袱了。

唉!

这个留级生,自从他留到我班就搅得班里不得安宁……”看到王老师提起古冰时那无可奈何的神情,我心里不觉一沉。

我感谢了她的好意,同时转移了话题,因为我不想带着任何偏见跨进这个班级。

  连续几天返校,古冰都没来。

为了确保9月1日班级的出勤率。

我按照学籍卡上的联系地址找到了古冰家。

开门的是一位矮个儿的中年男人,自称是古冰的继父,他请我进屋,但我一见他,一种无名的恐惧感不禁而起,心中拂过丝丝寒意。

没多久,古冰的母亲出现了,她一站在我面前,我脑海里就不觉联想到电影、电视中时常出现的“瘾君子”画面。

  “我是古冰同学的新班主任,这两天他没返校,是不是病了?

我来看看。

  “古冰现在不住在我这儿,他去他父亲那儿了。

  “那他父亲住哪儿?

  “我不清楚地址,他房子是租的,大概在老西门附近,我只有他的手机号码。

  “麻烦你给我电话号码,同时也帮我通知一下古冰,明天8点准时上学。

我起身告辞。

走了没多远,后面就有人叫住我,说是古冰继父的母亲。

她告诉我:

“你们学校的治保老师有他爸的地址。

  我匆匆赶回学校,找到治保老师,他开玩笑地说:

“这下你不愁没事干了!

”言谈间,我了解到古冰从小就父母离异,母亲与后来的继父相继于去年因吸毒被强制进过戒毒所,他只好投奔亲生父亲。

治保老师还告诉我,古冰上学期经常逃学,轧坏道,他与王老师三天两头去居委会寻求支援,协同工作。

  终于打通了古冰父亲的电话。

他倒挺客气,约好9月3日见面。

  今天古冰来了,滑着滑板车来上学的,一看那身打扮,就明白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主儿。

在我多次要求下,他终于戴上了我为他准备的红领巾,总算是给面子。

可5分钟后红领巾就不见了。

他是空着手来学校的(不带任何学习用品和暑假作业),又是轻轻松松空手而归(新发的书本,塞满了他的课桌抽屉),于是我叫住了他。

  “古冰,昨天通知你带一张一寸的体检照,带了吗?

  “带了!

”他顺手从衣兜里拿出给我,我一看禁不住笑出声来。

那分明是一张幼儿照,像是刚满周岁的样子,一看便知是从哪儿剪下来的,倒与他现在的模样挺接近。

  “古冰,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老师,你很可爱。

老师知道你过去很可爱,现在也一样。

你放心好了,我喜欢你就像喜欢其他学生一样。

不过……”

  “我家里没别的照片,就这一张,一张惟一和父母合影的照片,可惜给剪了……”

  我一听,心中一酸,我相信这话是真的。

我们有说有笑地向照相馆走去……

(上海市三好中学宋瑾撰写。

  这个叙事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陈述的,看上去像流水账一样,实际上写作者始终关注的是事件的核心人物——古冰,叙述的是自己与古冰的家人和古冰本人交往的经历,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关键问题一直在写作者的注意范围内。

  2.着重强调教师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

实例2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

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

记得期末考试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自己的教学。

后来我发现,“备教材”、“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

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有一段时间,我很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

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

像周围其他老师一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

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

  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