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242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整理.docx

《教育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整理.docx

教育学整理

一、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制的规定性:

三、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有

四、教育形态:

制度化和非制度化

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等的发展特点和第五、六有点像,有

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六、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历史上最早《学记》

独立:

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八、填空选择: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绪论及第一章

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教育的概念(侠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5、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最初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成长的手段。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教育是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因此,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6、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或者说学习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或者说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者的几个角色:

教育者是社会知识的传递者。

教育者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教育者是施加教育影响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教育者是个体发展的指导者。

7、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原始社会的教育:

传授采集、狩猎、捕鱼等经验,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出现,教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六艺:

礼乐书数射御)、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

据《礼记》记载,夏朝已有“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殷商和西周又有“学”“辟雍”等学校的设立。

现代社会的教育:

广泛性、变革性、多样化、法制化、终身化、全球化。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成熟、退化等变化,以及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等个体生理方面的变化。

心理的发展,主要指个体活动的心理机能及其品质的发展变化,包括个体心理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

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等。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2、人的发展的特点:

未完成性、能动性。

3、人发展的规律性:

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

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

其次,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的。

(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的成熟。

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此外,个体的社会性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义务为标志。

)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期限后推,心理成熟和社会性成熟后推。

营养和社会文化的刺激,个体性成熟提前。

2.每个系统各方面的成熟程度并非同步。

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身高、体重)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几乎没有进展)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儿童发展的顺序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稳定的。

尤其在智力发展方面,尽管有一定范围和幅度的变化,但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和系统性,它们不会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打破原有的顺序性和系统,不会超越某一阶段。

比如生活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儿童与生活在英国、美国等欧洲、美洲国家的儿童相比,青少年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以及第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

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差异。

①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②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的差异,如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的表现强有的表现弱。

③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差异。

如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4、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敏感期):

指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合形成的时期。

如:

6个月以下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

这时期如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语言敏感期(0至6岁)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关键期内的教育事半功倍,错过了关键期则事倍功半。

5、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暴露的过程)、环境(华生)、教育、个体的能动性。

6、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提升人的地位.

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1985年通过、198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

P83

广义的教育目的:

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的意义(功能):

P84

1.定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P91-94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法)裴斯泰洛齐(瑞士)康德(德)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那托尔普(德)、凯兴斯泰纳(德)、孔德(法)、

涂尔干(法)

3.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

斯宾塞(英)

4.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

李特(德)、斯普朗格(德)

5.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

杜威(美)

4、新中国的教育目的P101

PPT: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重申上述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规定教育目的是: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体现在教育根本大法中的教育目的表述,应该是现阶段最权威的表述。

课本: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的最规范的表述。

第五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含义P110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教育制度包括: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等

2、教育制度的特点P110-111

1.客观性

2.规范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概念P114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P117-119

双轨学制: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如原来的西欧学制。

单轨学制: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如美国的学制。

分支型学制:

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和以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级之间的属中间型的学制结构。

前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①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P122-124

①我国现代教育制度最初发端于19世纪中叶。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比封建传统学堂中的个别教学制度前进了一大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师同文馆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的现代学校。

②1902年8月15日,即壬寅年7月12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上仿古制”,并参照日本的学制拟定《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后由“癸卯学制”代替。

③“癸卯学制”见于清末第二次颁行的学校系统文件《奏定学堂章程》中,1904年公布。

④1922年颁行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又称“六三三学制”。

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P127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有:

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概念P130

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一)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P132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P133

(三)教科书(课本):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P133-134

2、课程内容的组织P151

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

P151-152

①直线式与螺旋式

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新课程的基本理念P155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教学(789)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和教育的关系: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基本途径。

换句话说,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育除了教学外,还有其他工作,如德育工作、体育工作、后勤工作等。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3、教学的意义:

一是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是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5、教学过程的特点:

1.双边性2.间接性3.发展性

6、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7、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传授/接受式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①引起求知欲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⑤运用知识

⑥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以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既有序渐进,又互相交叉渗透。

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阶段

①明确问题。

②深入探究。

③作出结论。

④验证假说。

⑤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8、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之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2只有使所学的知识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使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防止单纯的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9、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10、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性原则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发展性原则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巩固性相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2、教学方法的类型: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4.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研究法

13、教学组织的概念:

教学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4、几个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道尔顿制

3.分组教学制

4.特朗普制

5.班级上课制

15、班级上课制概念:

班级上课制是指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16、班级上课制优缺点:

⒈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⒉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⒊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⒋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⒌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⒍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⒈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⒉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⒋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⒌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⒍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⒎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17、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作业

2.参观

3.讲座

4.辅导

18、课的结构:

a新授课b综合课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二)上课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20、板书的技巧

(1)板书的特征:

浓缩性、择要性、直观性、审美性

(2)板书的重要性角度来分:

正板书、副板书

(3)板书在黑板上的布局

一种:

正板书位于左边,占空间的2/3,副板书位于右边.占1/3;

另一种:

正板书位于中间,占空间的3/5,副板书位于左右两边,各占1/5.

第十章德育

德育概念: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想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详情书P307-319)

德育的途径有: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活动。

       

德育的方法有: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与制度等。

  

第十五章教师   

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是复杂性。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中的能动的个体;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综合使用、传递、转换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不仅要使学生学有所长,还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这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是创造性。

因其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师的劳动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每上一堂课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是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教师的思维方式、求知精神等对学生都能起到示范作用。

四是专业性。

教师的职业角色扮演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心理调节者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5、教师的素养:

1、高尚的师德:

①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热爱集体,团结协作④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职提高的途径:

主要包括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