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185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A4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空气的性质:

无色、无味、透明、占据空间、有质量、能流动、能被压缩。

水和空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

(不同点)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无色气体;

(2)能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大;(4)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5)不能供给呼吸。

3、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压缩空气?

答:

自行车轮胎和篮球充气、气枪、公共汽车的门、喷雾器。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6、人类的哪些行为对空气产生了污染?

答:

汽车尾气排放、焚烧塑料、工业排污等。

7、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8、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的不同形态。

9、空气具有流动性,总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中国古代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

10、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等。

1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重量。

(错)

12、我们能为化空气做什么?

答:

少开车、少用空调、多养些净化空气的植物。

13、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

阳光加热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1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处所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形就不同,各地的冷热水平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1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1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増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7、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8、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

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9、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20、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

答:

不能。

开始可能会流进几滴,但再多就不会了。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有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了。

21、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

①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②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③小水珠、露珠,就会出现在杯的外壁上。

第二单元

1、热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对)

2、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错)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聚成的极小水滴。

3、为什么人们冬天喜欢深色衣服,热天喜欢浅色衣服?

答:

深色衣服吸热快,冬天保温;浅色衣服吸热慢,热天凉爽。

4、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聚成固体。

5、同一种物质,颜色深的比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6、夏天自行车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对)

7、不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对)

8、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四周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下沉的冷空气包裹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9、若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答:

(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着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面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水平。

10、吸热和散热的快慢取决于物质和颜色。

11、表面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能力都一样。

(错)

12、油的吸热和散热速度都比水的速度快。

13、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14、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5、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对流。

16、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

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可以测量物体温度。

17、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18、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19、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答:

因为水在自然界中总是在不断地循环。

20、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1)先观察,确定酒灯内的酒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下盖灭火焰。

21、酒精灯灯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三个部分。

其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其次是内焰,最低的是焰心。

22、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23、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24、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5、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答:

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不断上升,在高空遇冷凝结,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断聚集形成云,云越聚越多形成雨,降落到地面变成水。

26、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7、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況下,人体的温度是36度到37度之间,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度。

28、厨房里的锅、铲子大多是金属制造的,为什么都有一个木头的或者塑料的把手呢?

答:

木头塑料导热性能差,防止烫伤手。

29、水有哪几种形态?

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答:

水在自然界中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形态。

液态的水遇冷0℃以下会凝结成冰,冰遇热会融化成水,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第三单元

1、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好。

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声音音调越低,水装越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错)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也不会消失。

(错)

3、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鼓膜(产生振动)一一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4、列举三个现象证明声音的产生。

答:

发声的锣在振动、发声的鼓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通过实验可以得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在生活中,人们采取了许多减少噪声的措施,请举出三个实例。

答:

(1)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同外传播;

(2)加强绿化,在繁杂的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形成屏障;

(3)添置隔音设施;

(4)给机器上足润滑油,既防止产生噪音,又能保护机器;

(5)在耳朵处加塞隔音装置,如好的耳塞。

6、0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2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米秒。

7、有物体能产生声音,没有物体就不能产生声音。

(错)

8、在真空中声音能传播吗?

不能,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对)

9、要想使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高,就必须把像皮筋拉得紧一点。

(对)

1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逝后声音也不会消失。

(错)

1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12、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当物体振动大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当物体振动小时,声音就弱。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分贝数值越大,噪音越大。

1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

14、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

因此,我们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制造噪声。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5、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6、“伏罂而听”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声通过土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伏罂而听运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的科学原理。

“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土地、空气、坛子传进窥探兵的耳朵。

17、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1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19、声音传递的路径为: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20、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

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1、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22、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第四单元

1、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错)

2、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

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3、蛋白质:

牛肉、豆,奶;矿物质:

芹菜,苹果;

维生素:

芹菜,苹果; 碳水化合物:

米饭、玉米。

4、要做到合理搭配每天的食物,必需考虑食物的种类和数目。

(对)

5、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错)

6、加工食物能持久保留,所以我们应该多吃它。

(错)

7、一日三餐要按时定量。

(对)

8、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我们可以放心地吃。

(错)

9、如何判断食物中是否合有淀粉?

答:

往食物中滴碘酒,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10、如何判断食物中是否合有油脂?

答:

将物质在白纸上涂抹,看其是否留下油迹来判断食物是否含有油脂

1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对)

12、食物在人体内经由了哪些器官: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13、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14、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1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1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1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

(1)荤素搭配;

(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18、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

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9、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20、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21、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哪些?

答:

(1)一日三餐有规律;

(2)吃饭细嚼慢咽;(3)不暴饮暴食;(4)不乱吃零食;(5)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22、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23、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住住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24、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效的营养成分。

25、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26、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

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7、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

因为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28、绿色食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第五单元

1、说出需要排序的理由:

资料杂乱,不便交流,查阅困难,挑选或取舍困难,不便安排等等。

2、举例说出分类的方法:

(1)找相同点分类,如指纹;

(2)多极二分法,如分动物。

3、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4、铅笔上的4B、2B、HB、2H、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

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5、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6、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7、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功物分成了3类: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8、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还制造出了“花钟”。

9、请将下列物种进行分类:

蝗虫,蚕蛾,牛,苍蝇,羊,鹦鹉,兔子,鸽子,鸭子,蚂蚁

答:

昆 虫:

蝗虫,蚕蛾,苍蝇,蚂蚁

鸟 类:

鹦鹉,鸽子,鸭子

哺乳类:

牛,羊,兔子

10、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运。

分类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实验1

实验名称:

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

水槽,注射器,烧杯,气球,塑料瓶,塑料袋,餐纸

实验过程:

1、用注射器抽气后注入水中。

2、把一团纸紧塞在烧杯底,将烧杯倒立在水中。

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

4、两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保持平衡,刺破一只。

5、解开充气的气球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水中有气泡冒出。

2、纸巾不湿。

3、气球吹不大。

4、刺破气球一端上升。

5、脸上感觉有风。

实验结论:

空气要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

实验2

实验名称:

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

实验材料:

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过程:

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注意力集中在白烟的位置变化上。

4、重复1、2过程,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5、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热烟向上流动,冷烟向下流动。

实验结论: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实验3

实验名称:

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

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

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拧紧瓶塞后,蜡烛燃烧一会儿很快熄灭。

2、燃烧的火柴伸进瓶内后熄灭。

实验结论: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4

实验名称:

认识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

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过程:

1、在锥形瓶中加醋,放入小苏打。

2、把塞子塞紧瓶口,通过管子把气体引入另一只集气瓶。

(收集2瓶气体以备用。

3、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观察现象。

(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要少。

4、将长、短蜡烛分别点燃,放入瓶中。

5、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瓶中。

(倾倒二氧化碳一定要慢,要沿杯壁倾倒。

)观察现象。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锥形瓶中有气泡冒出。

2、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3、短蜡烛先熄灭,长蜡烛后熄灭。

实验结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5

实验名称:

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

实验材料:

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过程:

1、预测热水降温的速度。

2、倒大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放入热水。

(一倒热水,就要将温度计放进去。

温度计的液泡一直放在水里,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3、记录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

(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

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5、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结论:

热水降温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

实验6

实验名称:

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实验材料:

蜡烛、金属汤匙、试管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过程:

1、在汤匙柄滴上蜡。

(点燃蜡烛,在汤匙柄前、中、后分别滴上蜡,等蜡凝固。

2、点燃酒精灯,(打开酒精灯灯帽,把灯帽竖起放在桌上。

点燃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观察酒精灯火焰。

3、用试管夹夹起汤匙,给汤匙的前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

给汤匙的中间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

4、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灯焰。

5、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加热一般都使用外焰。

2、给汤匙的前端加热,中间的蜡先熔化,后端的后熔化。

3、给汤匙的中间加热,前后两端差不多同时熔化。

实验结论:

热在固体中是由高温向低温逐渐传递的。

实验7

实验名称: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实验材料:

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或茶叶末)

实验过程:

1、倒150ml冷水在烧杯里。

(冷水不宜太多,不然加热时间太长。

)加入少许木屑。

2、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烧杯不能直接放在火上加热,因此要垫上石棉网)。

点燃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注意酒精灯使用的要领。

3、观察木屑的运动(注意防止沸腾,只观察、不动手。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木屑在烧杯的中部上升,边缘落下(对流现象)

实验结论:

给液体加热,液体产生对流现象。

实验8

实验名称:

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实验材料:

固体热胀冷缩材料、酒精灯、火柴、水槽

实验过程:

1、将铜球从铁圈中通过。

(不用加热。

2、给铜球加热(注意酒精灯的操作。

注意千万不能用手触摸铜球。

3、加热后,将铜球放入铁圈看能否通过。

(注意安全,不能触碰铜球。

4、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

(在水槽中冷却两分钟以上。

5、试试能否通过铁圈。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铜球能穿过铁圈。

2、铜球加热后,不能穿过铁圈。

3、冷却后的铜球又能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9

实验名称:

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烧瓶里加入红颜色的水。

3、把烧瓶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5、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往水槽里加热水后,细管里水面会上升。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10

实验名称:

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气球胀大。

2、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气球缩小。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11

实验名称:

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

实验材料:

相同重量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给油、水加热。

(油、水的量要相同。

注意酒精灯的操作要领。

2、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加热6分钟,记录6次

4、停止加热后,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5、记录6次。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结论:

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实验12

实验名称:

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是否一样

实验材料:

白色与黑色杯子、温度计

实验过程:

1、将两种颜色的杯子放在阳光下。

2、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记录6次。

4、将杯子拿进教室每隔1分钟记录,记录6次。

5、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记录略)

1、白色升温较慢,黑色升温较快;

2、白色降温较慢,黑色降温较快。

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实验13

实验名称:

造雨、造霜、造雾

实验材料:

深色铝制易拉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冰块、盐、玻璃片

实验过程:

1、加热水至沸腾。

用玻璃片罩在烧杯上。

观察玻璃片上有无水珠。

2、少量水与温度计试管放入易拉罐加入冰与盐的混合物。

(在易拉罐下放上一块湿毛巾。

易拉罐用深色的。

课前地面上要洒水,保证湿度。

观察易拉罐外部。

测量此时易拉罐内部的温度。

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

把一块冰放在,观察现象。

3、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易拉罐外部有白色的霜出现。

2、烧杯口有雾产生。

实验14

实验名称: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

尺子

实验过程:

1、一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

手要压紧,不让尺子移动。

2、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

3、听声音。

4、在振动时,突然抓住尺子。

5、听声音。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弹拨尺子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在振动时抓住尺子,尺子不再振动,同时声音消失。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实验15

实验名称:

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

三只分别装有沙、水、空气的封口塑料袋,一只有橡皮头的铅笔

实验过程:

1、将装有沙子的塑料袋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耳朵贴紧塑料袋。

2、在距离一臂远的地方,用橡皮头轻敲桌子(要轻轻敲。

教室要十分安静,不要发出声音。

3、记录听到声音效果。

4、分别用装有水、空气的袋子重复上面步骤。

口袋大小和所装物体体积应该相近或相同。

5、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器材,整理实验桌面。

实验现象:

1、隔着三只袋子都能听到声音。

2、声音较大的是沙子,其次是水,空气的声音最微弱。

实验结论:

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实验16

实验名称:

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实验材料:

铅笔

实验过程:

1、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站在桌子的各个方向,听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