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15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docx

湖北潜江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6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湖北潜江记叙文阅读6篇(2003—2018)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莫愁》2008年1月上)

18.概括。

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理解。

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

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4分)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体会。

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揣摩。

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8.写“我”从关门声中来读人(或:

着重写了几类关门、叩门人)(2分。

意对即可。

19.

(1)细心,体贴(或:

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有礼貌)(1分)

(2)粗心,不太体贴(或:

欠些细心、体贴)(1分)(3)粗鲁,不顾他人感受(2分。

意对即可。

20.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

②八九岁时的一天,“我”到父亲卧房取书,小手攥紧了门把手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

③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3分。

答对一件得1分,意对即可。

21.答案示例: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分。

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若只品味词语,最多2分。

22.开放性题。

答案示例:

不赞同。

因为此段拓开一笔,由关门写到叩门,说明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关门这一细节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赞同(有此同感)。

因为文章标题及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技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也很连贯,整个行文更显得一脉相通。

(3分。

看法1分,理由2分。

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08湖北潜江)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6分)(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

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

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分)

17.层次梳理。

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心理变化:

孤独绝望→悚然一惊→()→()→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8.内容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4分)

19.语言品析。

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0.情感体验。

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参考答案】

16.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2分。

意近即可。

17.宁静极了(或:

宁静)充满希望(或:

期待、希望、盼望)原因:

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

因蚊子的出现)(4分。

前两空各1分,后一空原因2分。

意近即可。

18.“相濡以沫”的意思: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或:

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

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4分。

意思2分,具体表现2分。

意对即可。

19.答案示例:

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

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

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2分。

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0.本文的人生态度:

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

(2分。

意对即可。

)学生的人生态度:

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

(2分。

谈一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07湖北潜江)

父亲的自行车

余杰

①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

然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惟一值得一辈子崇拜的人。

②父亲是建筑师,工地上所有的工人都怕他,沙子与水泥的比例有一点差错也会招来父亲的痛斥。

然而,父亲在家里永远是慈爱的,他的好脾气甚至超过了母亲。

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众人皆知,每天早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

那时,我和弟弟总手拉着手跑出校门,一眼就看见站在破自行车旁,穿着旧蓝色中山服焦急地张望着的父亲。

一路上,两个小家伙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父亲一直能一心两用,一边乐滋滋地听着,一边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

等到我上了初中,父亲的车上便少了一个孩子;等到弟弟也上了初中,父亲便省去了一天两趟的奔波。

可父亲似乎有些怅然若失,儿子毕竟一天天长大了。

③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半夜里听见客厅里有动静,起床看,原来是父亲,他正在台灯下翻看一本发黄的相簿。

看见我,父亲微微一笑,指着一张打篮球的照片说:

“这是我刚上大学时照的!

”照片上,父亲生龙活虎,眼睛炯炯有神,好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此刻,站在父亲身后的我却蓦然发现,父亲的脑后已有好些白发了。

父亲一出世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惨痛的经历使他深刻地意识到父亲对儿子的重要性。

因此,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工作便是妻儿,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

辅导儿子的学习是他最大的乐趣,每天的家庭作业父亲都要一道道地检查,认认真真地签上家长意见,每次家长会上他都被老师称赞为“最称职的家长”。

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

我刚一岁的时候,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小命。

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接到电报时,末班车已开走了,他跋山涉水徒步走了一夜的山路,然后冒险攀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再搭乘老乡的拖拉机,终于在第二天傍晚奇迹般地赶回了小城。

满脸汗水和灰土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④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与父亲在一起,沉默的时候居多,我却能感觉出自己那与父亲息息相通的心跳。

离家后收到父亲的第一封信,信里有一句似乎很伤感的话:

“还记得那辆破自行车吗?

你走了以后,我到后院杂物堆里去找,却锈成一堆废铁了。

”我想了许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给父亲回信:

“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

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16分)

(选自《语林》2005年8月)

16.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标题,那么父亲的自行车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3分)

17.请概括写出全文表现父亲“称职”且体现父爱的几件具体事例。

(3分)

18.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分)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19.第③段文字所写材料都没有围绕父亲的自行车来写,这是否脱离了全文的中心?

请探究并简述理由。

(4分)

20.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想了许久”才回信,“我”此时想了些什么?

请续写出“我”回信的一部分内容(50字左右)。

(3分)

爸,别担心,那辆车每天晚上都在我的梦里出现呢。

我坐在后面,弟弟坐在前面,您把车轮蹬得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是全文的线索,也是“我”和父亲感情发展的纽带。

(3分。

扣住“线索”和“纽带”两个要点来答。

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

17.①风雨无阻地接送儿子上下学;②认真辅导儿子的学习;③不远千里赶回来看望生病的儿子。

(3分。

意对即可。

18.“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或表现了父亲不张扬、不夸饰、不表功的性格特点),反映了父亲对儿子朴素而深沉的爱。

(或:

淡淡的语气,浓浓的父爱。

)(3分。

前一个要点1分,后一个要点2分。

意对即可。

19.示例:

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并不是全文的中心。

全文中心是“父亲是惟一值得我一辈子崇拜的人”,而第③段所写几个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

(4分。

扣住自行车是全文的线索得2分,扣住本段围绕中心选材得2分。

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0.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父亲的思念、崇敬、感恩之情。

开放性题,无固定答案,只要符合“我”的心理和全文感情基调即可。

(3分)

(2006年湖北仙桃中考试题)

你也能做总统

刘燕敏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

“未来我是________”

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在学校里被炸飞了。

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五十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

比如:

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

有当训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的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

没几天,书信便向布罗迪飞来。

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和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那个截维的作文本没人索要。

他想,他也许是死了。

毕竟50年了,50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

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

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

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少的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

今天,我还想通过着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少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伦敦的《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

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50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16.文中31位孩子在作文中都设计了自己的未来,请你用文中的三个词语来概括这些设计的特点。

从这些设计中可以看出这群孩子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刻画戴维(布伦克特)这个人物形象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当那家报纸曾为布罗迪老师发了一则启事,请你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以“布罗迪”的名义,在下框内的横线上拟出这则启事正文的主要内容。

(3分)

特别启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地址:

×××××××。

联系电话:

×××××××

  布罗迪

  ×年×月×日

  19.文中的戴维(布伦克特)与其他30位同学对待儿时作文簿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你从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探究平台。

文章最后写道:

“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50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17.他坚信自己会成为内阁大臣他没有索要幼时的作文簿

18.围绕“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这一内容来拟即可。

19.因为他的梦想一直保存在他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受到的启发示例:

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了这一理想坚持不懈地追求奋斗,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20.开放性题,同意也可,不同意也可,只要阐述清楚理由即可。

(2005年湖北潜江中考试题)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

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

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

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

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

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

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

老师说:

“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

”我惊讶得不得了。

我说:

“确实是我作的。

”老师说:

“你不可能作这么好。

你是抄的。

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

”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

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

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

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

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

——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

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

当作期末考试。

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

问题就这么极端:

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

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

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

他说:

“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

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

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

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我不禁一怔:

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17分)(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

[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23.本文写了三件事。

请任选一件事?

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3分)

答:

23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3分)

25第二件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