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138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docx

国文报告阳虎之分析

國文報告:

陽虎之分析

歷史系一年級

苗學維

90105039

寫作源起:

某日,我在看一篇有關魯國三桓之亂的文章時,認識了陽虎這個人。

當三桓更相左右朝政時,陽虎以季氏家臣的身分起而驅逐三桓,但終告失敗,臨走時還偷走了魯公的寶玉大弓。

我對此人的作為頗有興趣,想藉此機會作一個簡略的研究、分析。

第一部份:

長編

逐仲梁懷

囚季桓子

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三桓

偷寶玉、大弓

歸寶玉、大弓

奔齊,被囚

用計居戚

(一)六月,季平子行東野。

還,未至,丙申,卒于房。

陽虎將以璵璠斂,仲梁懷弗與,曰:

「改步改玉。

」陽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

不狃曰:

「彼為君也,子何怨焉﹖」既葬,桓子行東野,及費。

子洩為費宰,逆勞於郊,桓子敬之。

勞仲梁懷,仲梁懷弗敬。

子洩怒,謂陽虎:

「子行之乎!

(定公五年)

(二)乙亥,陽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

(定公五年)

乙亥,陽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

冬,十月丁亥,殺公何藐。

己丑,盟桓子于稷門之內,庚寅,大詛。

逐公父歜及秦遄,皆奔齊。

(定公五年)

季寤、公鉏極、公山不狃皆不得志於季氏,叔孫輒無寵於叔孫氏,叔仲志不得志於魯,故五人因陽虎。

陽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孫輒更叔孫氏,己更孟氏。

(定公八年)

陽虎說甲如公宮,取寶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寢而為食。

(定公八年)

夏,陽虎歸寶玉、大弓,書曰「得」,器用也。

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定公九年)

宵迷,陽虎曰:

「右河而南,必至焉。

」使太子絻,八人衰絰,偽自衛逆者。

告於門,哭而入,遂居之。

(哀公二年)

左傳

盜者孰謂﹖謂陽虎也。

陽虎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宰也。

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定公八年)

公羊

其不地,何也﹖寶玉、大弓,在家則羞不目羞也。

惡得之,得之堤下。

或曰陽虎以解眾也。

(定公九年)

穀梁

桓子嬖臣曰仲梁懷,與陽虎有隙。

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

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

(孔子世家)

(一)定公五年,季平子卒。

陽虎私怒,囚季桓子,與盟,乃捨之。

(魯周公世家)

(二)懷益驕,陽虎執懷。

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醳之。

(孔子世家)

(一)八年,陽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

(魯周公世家)

(二)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更立其庶。

(孔子世家)

魯陽虎攻其君,不勝,奔齊,請齊伐魯。

鮑子諫景公,乃囚陽虎。

陽虎得亡,奔晉。

(齊太公世家)

(一)六月,趙鞅內太子蒯聵于戚。

陽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絰,偽自衛迎者,哭而入,遂居焉。

(孔子世家)

(二)六月乙酉,趙簡子欲入蒯聵,乃令陽虎詐命衛十餘人衰絰歸。

(康叔世家)

史記

魯陽虎欲攻三桓,不剋而奔齊,景公禮之。

鮑文子諫曰:

「不可。

陽虎有寵於季氏而欲伐於季孫,貪其富也。

今君富於季孫,而齊大於魯,陽虎所以盡詐也。

」景公乃囚陽虎。

(卷十六難四第三十九)

韓非子

季氏家臣陽虎囚季桓子。

後三年,陽虎劫公伐孟氏。

(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陽虎劫公伐孟氏,兵敗,竊寶玉大弓而出亡。

(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漢書

陽虎為難於魯,走之齊,請師於魯,齊侯許之。

鮑文子曰:

「不可也,陽虎欲齊師破,齊師破,大臣必多死,於是欲奮其詐謀。

夫虎有寵於季氏而將殺季孫,以不利魯國而容其求焉。

今君富於季氏而大於魯國,茲陽虎所欲傾覆也。

魯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毋乃害乎?

」齊君乃執之,免而奔晉。

(卷十三權謀)

說苑

贊曰:

叔文沾沾小人,竊天下柄,與陽虎取大弓,春秋書為盜無以異。

(列傳第九十三贊曰)

新唐書

第二部份:

比較分析

1、逐仲梁懷

西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魯國大夫季平子過世了,他的兒子季孫斯,也就是季桓子,繼承他父親的名位,成為卿大夫。

當時正當春秋時期,封建制度瀕臨瓦解,諸侯的權勢凌駕周天子,卿大夫的權勢凌駕諸侯,而卿大夫之家臣的權勢也同樣地凌駕卿大夫。

雖然季孫氏專主魯國朝政,控制著魯公,但同時也受制於他的一位家臣,陽虎。

季桓子繼立後不久,陽虎就把他囚禁起來,同時也驅逐了同樣是季氏家臣的仲梁懷。

陽虎驅逐仲梁懷的原因是因為仲梁懷與他意見不合。

兩人之間的爭執發生在為季平子殯殮一事上,陽虎主張替季平子穿戴魯國的寶玉,璵璠,而仲梁懷卻不贊同,說:

「情況改變了,身上的佩玉也要更換。

事情是這樣的:

魯定公的前一任君主魯昭公被驅逐出境,國家大事全交由季平子處理,甚至在宗廟祭祀時,也由季平子佩帶著國君佩帶的寶玉,璵璠,代替國君來祭祀。

魯定公即位之後,季平子於是恢復他臣子的地位,理當不應再佩帶國君佩帶的璵璠,但是,在他死後,陽虎卻因他生前曾佩帶過,而要在殯殮替他佩帶。

仲梁懷覺得這樣做不合禮,於是反對陽虎,對他說了勸諫的話,而埋下了日後被驅逐的種子。

至此,仲梁懷被逐之局已成,但還差某人的臨門一腳,這個人就是季孫氏的另一個家臣,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知聞陽虎要逐仲梁懷之後,先是不贊同。

直到後來他跟仲梁懷產生了摩擦,對仲梁懷的無禮懷恨在心,於是改變態度慫恿陽虎說:

「你還是把他給趕走吧!

」有了公山不狃的支持,陽虎於是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而逐仲梁懷。

對於這件事情,左傳寫的非常詳細,把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交代的清清楚楚。

時間、地點、人物的對話,無一不包,符合左傳的一貫風格,敘事詳盡。

相反的,史記的敘述就簡略多了,短短的三十三個字就把事情交代完了,因此省略了不少解釋原因的部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史記對於仲梁懷並沒有用「逐」這個字,而是用「執」這個字,這兩個字的意思差很多,一個指的是囚禁,一個指的是驅逐。

而且時間也不對,左傳裡逐仲梁懷的時間是在囚季桓子之後,而史記裡執懷的時間是在囚季桓子之前。

遍尋史記,沒有任何陽虎驅逐仲梁懷的記載,只有陽虎拘禁仲梁懷的記載。

為什麼兩本史書對於陽虎逐仲梁懷這件事情的描述會相差這麼多,我們可以從作者寫作的目的來探討。

這兩本書寫作的目的不一樣。

左傳寫作的目的是要彌補春秋經在敘事上的不足,著重在把事情的人、時、地、物、前因後果交代清楚。

史記寫作的目的則在藉文字褒貶人事,彌補天道不公,因此著重在為歷史人做評價。

所以,兩本書的描述的詳盡程度就有差別了。

同時,作者對事件人物的觀感也有差別。

很明顯地,司馬遷似乎對仲梁懷這個人沒有好評價,他用「嬖」這個字說明仲梁懷是很受季桓子寵愛的家臣,之後他又用「驕」這個字形容仲梁懷是個傲慢、放縱的人,與「嬖」字前後呼應。

至於仲梁懷是如何地驕,司馬遷就沒有多加說明了。

比較之下,左丘明就比較客觀,他用行動及話語來描述人物,起先他述說仲梁懷不贊同陽虎用璵璠來殮季平子,並且連仲梁懷當時說的話也紀錄下來了,大概是在場的人流傳出去的吧!

由此看來,仲梁懷似乎是個有正義感的人,對於不合禮的事敢大膽地加以勸阻。

然後左丘明又記載說仲梁懷不禮敬前來慰勞他的公山不狃,害的公山不狃生氣發怒,勸陽虎說:

「子行之乎!

」至此,仲梁懷又成了一個驕縱無禮的人了,不知是仲梁懷善變,還是他行為的背後另有原因?

左丘明其實也沒有交代清楚。

我們再把焦點放在陽虎身上,從左傳裡的描述我們可以對陽虎這個人有一個概括的印象。

左傳記載仲梁懷勸諫陽虎,結果陽虎卻因此要把仲梁懷驅逐出境。

以及公山不狃針對此事兩次向陽虎提出建議。

從這裡我們可以嗅出一些訊息,第一,陽虎在當時的權勢已經非常大,大到足以驅逐一個地位跟他相當的人,更不用說是他的主人季平子的寵臣。

第二,陽虎做此事還是有顧慮,或者說的不好聽,是優柔寡斷,因為他在驅逐仲梁懷之前,曾把自己的心意告訴公山不狃,想聽聽他的意見,不料公山不狃卻跟他說:

「人家起碼還是個卿大夫,你還有什麼好怨恨的呢?

」於是陽虎作罷。

後來,連公山不狃自己也忍受不了仲梁懷,轉而支持陽虎,陽虎這才敢大膽地放手去做。

期間,公山不狃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陽虎之所以下定決心,全憑公山不狃的一句話。

左丘明似乎有意把逐仲梁懷之因歸於公山不狃。

在史記的記載裡,公山不狃的地位就沒有那麼重要了,他只有阻止陽虎,並沒有支持陽虎。

逐仲梁懷的決定權又交回到陽虎手中。

陽虎發動陽虎之亂,剷除異己,專主魯國朝政,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在歷代各史籍裡,基本上是一個負面的人物。

但是,司馬遷在逐仲梁懷這件事上,似乎蠻認同陽虎。

他把仲梁懷評價為一個傲慢放縱的人,而陽虎又驅逐了這樣一個人,看起來陽虎確實是做了一件善事,只不過不是出於善心。

另外一件很詭異的事是,司馬遷竟然沒有說仲梁懷被陽虎「逐」,而是說「執」,不知是司馬遷的情報有誤,還是他刻意用這個字的,如果說是他刻意用這個字的,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解釋成是他想要改變陽虎的形象,在古代那種以邦國故鄉為生命寄託的時代裡,拘禁一個人總是比把一個人驅逐出境的罪孽還要來的輕一些。

2、囚季桓子

跟逐仲梁懷同時發生的事還有囚季桓子。

在左傳的記述裡,陽虎一下子或囚禁或殺害或驅逐了一大票人,這些人可能是都沒站在陽虎這邊的人,因此可以說是一場大規模剷除異己的行動,以可以說是一場政變。

這場政變的受害者有季桓子、公父文伯、仲梁懷、公何藐、公父歜及秦遄,左丘明都一一寫明。

左傳還記載陽虎跟季桓子結盟的事,寫明了時間、地點,但卻沒有寫出盟誓完之後釋放季桓子一事,難道季桓子事實上沒被釋放出來?

史記雖然寫的很簡略,但卻有提到季桓子被釋放一事,可說是把囚季桓子一事用簡潔的文字完整地交代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還說明了季桓子被囚的原因,是因為季桓子對於陽虎執仲梁懷這件事感到憤怒,於是陽虎就把季桓子也給囚禁起來了。

這也證明了季桓子的確非常地寵愛仲梁懷。

漢書記載的就更簡略了,短短十個字就把事情說完了,或許是班固覺得此事前人已有很多記載,他不需要再浪費筆墨。

3、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三桓

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三桓這件是又是陽虎擴張自己勢力的一種手段。

陽虎想把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這三桓給去除掉,然後讓自己喜歡的人來承襲三桓的地位。

陽虎的如意算盤是設法殺害當時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然後打破嫡長子繼承爵位的宗法制度,讓三桓的庶子或陽虎自己繼承爵位。

左傳按照慣例列出詳盡的人名,把哪些人依附著陽虎以及什麼人代替什麼寫的清清楚楚。

顯示陽虎的黨羽眾多,勢力龐大。

史記的敘述就沒那麼多人名了。

史記的記載也與左傳有若干不同的地方。

左傳所記載的是「欲去三桓」,而史記記載的是「欲盡殺三桓適」或「欲廢三桓之適」,到底是去除三桓還其嫡子,左丘明與司馬遷都是有根據的。

左丘明依據的是在一個月之後發生的一個事件。

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三桓這件事發生在定公八年九月,而就在十月初三時陽虎就擺了一個鴻門宴在蒲圃,準備殺掉季桓子,幸好季桓子及時發現,才倖免於難。

由此可知,陽虎要去的是三桓,而不是三桓之嫡子。

司馬遷則是依據被陽虎指定為代三桓人選的人的身分,季寤是季氏家族的人,叔孫輒是叔孫氏家族的人,都不是嫡長子,司馬遷就認為陽虎是要把這些庶子立為嫡子,好讓他們將來能繼承卿大夫的爵位。

另外,司馬遷用的動詞也比較直接,露骨。

左丘明用的動詞是「去」,比較含蓄,而司馬遷用的則是「殺」和「廢」,比較直接、露骨,或許是要增加文章的力度,以震撼人心,讓人對於陽虎之亂有一種慘烈、血腥的印象。

4、偷寶玉大弓

左傳在這裡的記敘就沒那麼詳細了,只用了十四個字。

不過還是有描述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在陽虎進入宮殿前,脫掉了他的鎧甲。

這麼寫可能有兩個用意,第一,可能是要表示陽虎是一個心細的人。

穿著鎧甲進入屋內,尤其是皇宮,可能是一件不禮貌的事,也有可能陽虎只是為了偷東西方便,於是把笨重妨礙行動的鎧甲脫掉。

第二,可能是要表示當時仍處戰爭狀態,去魯公宮殿只不過是順道經過,間接暗示了陽虎的貪心,雖戰亂毫不稍減。

公羊傳裡,作者站在一個評論者的立場來評論這件事。

他說陽虎這樣做根本是一個盜賊,以季氏之宰這樣一個微小的身分,怎麼能偷走國家的寶器呢?

漢書則明白指出陽虎是在挾持魯公攻打孟氏失敗逃亡的途中,跑到魯國宮殿裡去把國家的寶藏給偷了出來。

但作者卻沒有提到陽虎脫掉鎧甲的事情。

新唐書跟公羊傳一樣,是在評論,而不是在敘述。

作者同樣認為陽虎這樣做是竊盜的行為,而且作者變本加厲地把陽虎偷寶玉大弓當成竊盜行為的象徵。

5、歸寶玉大弓

在左傳裡,左丘明只用了八個字把這件事輕鬆帶過,他把重點放在解釋春秋經的用字,由此可知,作為解春秋經的傳,左傳並不全是敘事,還夾帶了一些解釋字詞的部分。

而穀梁傳純粹只是在為這件事做解釋,作者提出了陽虎歸還寶玉大弓的原因,可以看出作者花費了一番苦心來思考這個問題。

6、奔齊被囚

這回陽虎可是逃離了魯國,投奔齊國去了。

陽虎到了齊國之後,還不忘記要報仇,請求齊景公出兵討伐魯國,齊景公起先同意,但在鮑文子的勸諫之後,齊景公改變心意,決定把陽虎拘禁起來。

對於這件事,司馬遷同樣是用很簡練的字句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在韓非子裡韓非就對這件事多所著墨。

大幅引用鮑文子對齊景公所說的話,在那段話裡,鮑文子分析了陽虎來齊國的動機是為了要取得齊景公的財富,並且以季孫氏寵愛陽虎,而陽虎還是為了財富而攻打季氏作為證據。

說的齊景公心服口服,當下就決定要囚禁陽虎。

韓非引用了這段話,展現了齊景公的虛心納諫,鮑文子的忠心及智慧,和陽虎的貪財。

在說苑裡作者也大幅引用了鮑文子的勸諫之語,所不同的是,話似乎變多了,也沒有強調陽虎的貪財,反而把陽虎說成是一個很狡詐的人,是一個會為了自己私利而頃覆一個國家的人,而陽虎請師於魯,其實是一個天大的陰謀,想要使齊師破滅,大夫死亡。

最後動景公以義,勸景公不可以殘害別的國家。

透過作者對鮑文子的話語的描寫,陽虎成了一個富有權謀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鮑文子老早就識破陽虎的詭計,在齊景公的配合之下,把陽虎給囚禁起來了。

在兩本書所引用的鮑文子話裡,都有拿齊國比魯國富有這類的字句來加強陽虎謀利於齊國的動機,增加陽虎圖謀不軌的可能性。

這樣做,不僅對齊景公,也對讀者產生很強的說服力,不管鮑文子是真的有如此說,還是此兩本書的作者捏造的,這都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學技法。

7、用計居戚

在這段敘述裡,陽虎用了點小聰明,讓衛太子及另外八人穿著喪服,假裝是從衛國來迎接的人,哭哭啼啼的,於是就在戚這個地方住了下來。

左傳詳盡地說明了衛太子一行人是因為迷了路,所以才求助於陽虎,陽虎也還不吝嗇地告訴他們,也顯示陽虎似乎對當地的地理形勢很熟,或許是因為他在那裡住了很久的原故吧!

史記在康叔世家裡有提到這件事情,但他跟左傳不同的是,讓衛太子穿著喪服這個主意似乎是趙簡子出的,不是陽虎出的,那麼耍小聰明的就是趙簡子,而不是陽虎了。

結語

各史藉中記載陽虎的事蹟非常多,本報告只選出幾件值得討論的事件來加以論述。

關於陽虎最為人所熟知的記載莫過於因貌似孔子,而使孔子被憎恨陽虎的民眾圍於匡地,關於這件事的記載非常多,本報告為免行文冗長,而省略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