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010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螺旋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螺旋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螺旋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螺旋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螺旋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螺旋藻.docx

《螺旋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螺旋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螺旋藻.docx

螺旋藻

螺旋藻:

不补身反有毒?

一个月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两次大相径庭的螺旋藻保健品抽查结果。

第一次13个品牌重金属超标,第二次却除了1家外,全部合格。

…[详细]

 在惊讶于两次检验的迅速变脸外,各大媒体也开始追究起这种国人“喜闻乐见”的保健品究竟价值几何。

有人甚至直言,螺旋藻的营养价值等于普通野菜,算起性价比来,那更是不如了。

而铅超标疑云也让很多人充满恐慌。

 到底螺旋藻身上有没有披着“皇帝的新装”?

又是否对人体不补反害?

螺旋藻被塑造成了“保健圣品”

2012-04-16第2038期

今日话题

螺旋藻到底营养不营养?

一个月内却有两份大相径庭的检测报告

螺旋藻确实算是还不错的食物

1983年,美国微生物学会的《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综述》期刊上发表了意大利生命工程学教授奥·西费利一篇名为《螺旋藻:

可食用的微生物》的论文。

美国微生物学会的期刊是微生物学领域最杰出的出版物。

论文提及,螺旋藻分别在乍得和墨西哥被发现。

之所以引起科学家的注意是因为它的蛋白质含量相当高,达到了干重的50%以上(后来研究证明为62%-68%)。

并且,螺旋藻中含有人体所有必需的氨基酸。

不过,在这份1983年的论文中西费利就明确表示,螺旋藻的蛋白质比不上肉类、蛋类和牛奶。

因为,螺旋藻在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赖氨酸这三种氨基酸的含量上不足。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螺旋藻的蛋白质要比包括大豆在内的很多植物都要好。

除了蛋白质含量超高这个特点而外,螺旋藻还富含B族维生素(其中B12被一些研究认为不被人体吸收)、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类胡萝卜素和很多天然色素……说它是种优质食物也不为过。

…[详细]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看好螺旋藻在贫乏地区推广,帮助消灭饥饿

在螺旋藻的推广语中,见得最多的就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21世纪最理想食品’”。

这个赞誉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网上还真是没有。

不过,却有另外一份报告,这份2008年的报告主要是为了在布隆迪、喀麦隆、多米尼加等几个国家“用螺旋藻消灭饥饿”。

因为螺旋藻种植成本不高,蛋白质含量挺好。

对于在饥饿中的人来说,吃肉奶禽蛋是奢望。

能够用螺旋藻果腹,保证营养就很不错了。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也有类似的报告和倡议,这大概就是所谓“21世纪最理想食品”的来源。

…[详细]

对于吃得饱、穿得暖的人而言,用螺旋藻来补充营养纯属“多此一举”

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算过一笔账,每天吃5克螺旋藻干粉已经花费不菲,其中所含有的蛋白质不过3克左右,跟100毫升牛奶相当,还不如50克豆腐来得多,而人体一天需要几十克蛋白质。

所以美国FDA和美国癌症研究院(AICR)都认为,考虑到螺旋藻制品的服用量,它所含的蛋白质完全可以忽略。

当然,这就产生了矛盾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之所以在贫乏地区推行螺旋藻就是因为它便宜、好种植,可中国消费者们买到的螺旋藻干粉却动不动就上百一小瓶。

这当然就因为人们被灌输了一种思想——螺旋藻有额外的保健功能。

…[详细]

螺旋藻到底保健不保健?

螺旋藻被宣传为能防核辐射

减肥、防辐射、治癌症……螺旋藻似乎无所不能

人们会买螺旋藻当然不是冲着它蛋白质含量高。

主要还是各种广告上吹嘘的神乎其神的功能,比如螺旋藻能够减肥、降血脂、防辐射、防治癌症、提高免疫力……基本上市面上所有保健品所宣称的功效在螺旋藻身上都能够找到。

到底螺旋藻是保健品的“集大成者”还是个“大忽悠”呢?

有许多在“小白鼠”身上的研究(国内尤其多),企图证明螺旋藻的各种保健功能

实际上,在国内外的许多业界文献上都可以看到关于螺旋藻各种功能的科研,而在中国杂志上特别多。

这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方面:

1.提高免疫力;2.防辐射;3.抗癌。

以提高免疫力来说,《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年第23卷第1期有一篇名为《螺旋藻产品活性物质检测与免疫功能研究》的论文。

科研人员认为,螺旋藻提高人免疫力靠的是活性物质——类胡萝卜素、γ-亚麻酸、藻蓝蛋白、螺旋藻藻多糖。

而这项研究还用小白鼠做了实验。

事实上,前两类物质在其它生物上也很常见,甚至含量更多。

藻蓝蛋白和螺旋藻多糖稍显特别。

不过,在其它的国内研究中,多数是在研究怎么把这两种物质给提纯,毕竟在螺旋藻中,这些物质含量太少,且前者也不稳定,温度超过70°或者离开了中性环境,就很可能被破坏了。

以防辐射来说,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日本人带着螺旋藻去了,拯救了孩子们。

这样一个热血的故事却仅仅是传说,否则,福岛核事故的时候怎不见日本人揣着螺旋藻喊没事儿?

而螺旋藻广告除了搬出了日本人,也搬出了FDA,号称FDA都认证了。

遗憾的是,FDA并不认证“膳食补充剂”,相反,还会对夸大功效的螺旋藻品牌罚款或者拒绝进口。

当然,在国内外也有不少关于螺旋藻防辐射的研究,基本都拿小老鼠来当试验品,而小老鼠会被喂大于人体口服剂量几倍到几十倍不等的螺旋藻片后再接受辐射。

结果有研究发现,螺旋藻可能对亚慢性辐射有保护作用。

以抗癌来说,除了小老鼠之外,甚至有病人被用来做过实验。

上海某区医院血液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时候采取了化疗+螺旋藻辅助的方式,还把病人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

结果发现,在定期疗效上两组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该论文特别表示,在“不良反应”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上,螺旋藻是有用的。

另外,还有一项日本的在人体上的实验显示,螺旋藻可以降低胆固醇,但样本极小。

问题是,各位消费者该如何看待这些研究呢?

许多研究是初步结果,却被过度解读,还可能存在利益链条

细心地查看会发现,其实国外关于螺旋藻的研究不多,几乎国外论文的参考文献都会提到大量的中国论文。

可是,如果往前追溯会发现,原来的中国学者关心的可不是螺旋藻的保健价值,而是饲料价值。

1989年的《中国畜牧杂志》上有一篇名为《螺旋蓝藻的营养价值评定》的文章,就已经很详细的检测分析了螺旋藻含有的各种物质,文末提出,螺旋蓝藻饲喂效果和饲料转化效果均相当于进口优质鱼粉。

螺旋蓝藻是很好的蛋白质饲料。

(实际上,因为螺旋藻含有不错的天然色素,日本人很早就拿它来喂观赏鱼类,以便鱼的颜色更好看。

如今,研究螺旋藻的阵营在南北各有三所院校,有两所院校自身就开发出了螺旋藻专利,甚至拥有品牌,早已面向消费者。

还有一所院校所处的地区目前刚建成全国最大的螺旋藻产业基地。

而上文提到的那所区医院则在论文中直接说了,螺旋藻是由重庆某某品牌赞助。

其实,改善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形容实在很虚。

一方面,高校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效益是好事,另一方面,不免让人觉得这些研究成果有利益瓜葛,可信度打了折扣。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基本上都限于试管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少之又少。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列出了所谓的螺旋藻减肥、抗抑郁、治疗经前综合征、提高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17项常见的“保健功能”,指出这些都缺乏足够的科学支持。

云无心说的更直白,许多研究显示了一些“有效”的结果——这些结果往往被商家过度解读,言之凿凿地告诉消费者们“科学研究表明,螺旋藻具有什么什么功能”。

然而在科学上,这些都是很初步的研究,即使是研究者们,也往往是说“可能有什么什么功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一项功能的科学证据在20年前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0年前还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到了现在依然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那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就很难说了。

…[详细]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个数据是,2010年中国一共生产了6.23万吨的螺旋藻,第二名智利是6000吨。

如此庞大的规模,可以想见,利益链条该有多错综复杂。

宣传常说,美国人爱螺旋藻,日本人爱螺旋藻,欧洲人爱螺旋藻……其实,中国才是“螺旋藻大国”。

螺旋藻到底安全不安全?

微囊藻毒素毒性很强

没被污染的螺旋藻“可能是安全的”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给出的官方说法是,没有被污染的螺旋藻“可能是安全的”(possiblysafe)。

不过,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和苯丙酮尿症(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患者来说,出于风险考虑,应该禁用。

另外,2002年6月刊的《药物强化性食品杂志》(Journalofmedicinalfood)刊登文章称,补充过多的螺旋藻会让大量的外源核酸进入体内,这样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让身体内产生更多的尿酸,而尿酸过多很可能引发痛风。

所以有肾病的人不适合服用螺旋藻。

而一些国内专业期刊也提到,在检测螺旋藻的成分后发现,不同的品牌之间各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太大,有的连基本的蛋白质跟别的比都少好多。

目前检测出的含铅量虽远低于“安全标准”,但还是能免则免

在两次的螺旋藻抽检中,分别按照铅含量“小于0.5毫克/公斤”和“小于2毫克/公斤”为标准。

事实上,这是引用国家标准的不同。

这也让消费者困惑不已。

长期摄入很低剂量的铅,可能导致神经、肾脏以及血液等系统的损伤。

对于儿童的危害更加明显,容易导致发育迟缓、认知能力低下。

根据目前的科学数据,认为每周每公斤体重摄入量不超过25微克,对健康的影响还可以接受。

这个“安全标准”,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200微克。

所以如果成年人每天吃5克的螺旋藻,以每克含有2微克铅来算,一天是10微克,远低于“安全标准”。

不过,在生活中,可能重金属污染源很多,当然就要小心为上,能避免摄入就避免。

并且按照之前最高超标820倍的说法,就是每克含有4.1微克了。

…[详细]

最重要的是很少被提到的微囊藻毒素污染风险——毒性很强的肝肿瘤促进剂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死因回顾调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俞顺章教授及其同事注意到,某些饮用沟塘水的地区肝癌死亡率比其他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的地区高出10倍以上。

俞顺章决心查明这个公共卫生领域的神秘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何家苑研究员等人合作,从沟塘水中分离出微囊藻毒素,并怀疑微囊藻毒素是肝癌的诱因之一。

沟塘水的富营养化也会造成蓝藻疯长,从而释放出微囊藻毒素。

如今,许多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很强,是一种强烈的肝肿瘤促进剂。

…[详细]

1996至1999年间,美国俄勒冈健康部门曾对市面上87种蓝菌及螺旋藻保健食品进行测试,发现其中竟然有85种保健食品均含有微囊藻毒素。

那么,中国又如何呢?

2003年7月的《卫生研究》学术刊物上曾经刊登了《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生产原料及产品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调查》一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员们于2002年7到8月份对江苏、云南、福建和广东我国主要螺旋藻生产基地的33份水源水、160份养殖用水、86份螺旋藻浆、70份螺旋藻原料粉进行了微囊藻毒素的测定,同时随机采集了上述四省的19种71份市售螺旋藻产品。

结果,四省市市场销售的71份螺旋藻产品中均可检出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为317.2纳克/克。

倘若每日服用4g的话,就已经超过了美俄勒冈州卫生局制定的每天1微克/克的限量标准了。

因此,学者们呼吁我国尽早就螺旋藻的微囊藻毒素安全值制定标准。

无奈9年过去了,标准还是97年那份。

而这样的调查也没有再被公开看到。

当然,这也告诉大家,螺旋藻不是来自“神秘”的深海,而是在湖泊人工养殖的。

混乱的保健品市场实在让人不放心

鱼油也被爆出弄虚作假

保健品市场有三乱

第一乱:

品种繁杂难辨真假,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现象。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经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达9900个,地方各级卫生部门批准的各种“食字号”、“健字号”、“监字号”、“监健字号”等五花八门的保健食品更达5万种之多,每年销售额为600亿到650亿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有相当比例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

第二乱:

非法添加“药”成分,保健食品非但不能补身,反而可能“夺命”。

有关部门在上海等地进行专项调查,在抽验的207个批次的保健食品中,有197个批次的产品添加了“伟哥”、降糖、减肥类的化学药品,占95%,令人触目惊心。

第三乱:

价格混乱欺诈多,狂轰滥炸式广告的高额费用,也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往往以所谓“全国统一价”、“某某地区总代理”等名义任意抬高价格,加上狂轰滥炸式广告的高额费用,导致有的保健食品比同类型的商品价格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详细]

有寻租、无监管,乱象丛生不足为奇

有人说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入门门槛太低,所以鱼龙混杂。

实际上美国的入门门槛更低,FDA并不审批“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但是在产品上市后FDA的巡视员会到处取样、抽检,同时也会处理消费者的不良反应报告。

而在我国,获批的保健食品外包装标注“国食健字”字样,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

根据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某螺旋藻生产企业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平均每个“蓝帽”产品的中介申报费用为30万元至50万元,迄今共花费1000多万元。

“有些中介的老总一年能挣几千万。

如此重审批、轻监管的模式下,权力的寻租空间太大,又怎能不乱象丛生?

…[详细]

昨日又爆出了“皮革胶囊”的消息,许多保健品厂也涉嫌违规。

这更让人对保健品乱象感到不安。

其实,对身体最负责的方式就是合理膳食、多多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