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81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7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关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人道主义

B.古典主义

C.世俗性

D.解放性

答案:

D

[解答]人文主义的特征还包括宗教性和贵族性,不包括解放性。

2.主要缺陷是难于运用的观察法是

A.全结构式观察

B.教育现象观察

C.非结构式观察

D.参与性观察

答案:

A

3.1912年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令》,即。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

B

4.1928年5月,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什么学制?

A.壬子癸丑学制

B.壬寅癸卯学制

C.戊辰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

C

属识记内容。

5.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展并行

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

答案:

C

6.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

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答案:

B

学生不管具体情况,直接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

7.1751年,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第一所()。

这是美国中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A.文实中学

B.公立中学

C.实科中学

D.文士中学

答案:

A

8.近代是欧洲各国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然而曾出现重大的倒退的是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苏联

答案:

B

[解答]注意题目指的是倒退的国家,另外题目限定的是欧洲。

9.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答案:

B

[解答]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十四本。

10.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

A.思想教育

B.高等教育

C.政治教育

D.劳动教育

答案:

B

二、辨析题

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1.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

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

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此题目放在教育学原理中属于是德育和教学关系或是说是德育的途径问题,而实际上正如勤思教育学原理尹老师多次提到并且始终坚信的一个理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

只要听过勤思考研尹老师的2011年教育学原理课程,此题目肯定可以完整回答。

三、简答题

1.简述奥苏贝尔同化论的核心思想。

答案: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关观念。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

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的方式的不同,他提出厂三种同化方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1)下位学习。

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这种类属过程多次进行,就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因而也就不断分化与精确化。

类属学习的效率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起类属作用的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2)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厂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在对被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组织或综合成整体时,都需要进行总括学习。

总括学习在概念学习中比在命题学习中更为普遍。

(3)组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许多新的命题和概念的学习都导致这类意义。

这些命题和概念是有潜在意义的,因为它们是由一些已经学习过的观念合理结合而构成的,这些观念与整体的有关认知内容一般是吻合的,因而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内容的一般背景联系起来。

它们与上位命题、下位命题不同,不能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特殊观念相联系。

2.简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

答案:

面对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因此,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3.简述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答案:

(1)基本格式:

RG1:

O1×O2RG2:

O3-O4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设计。

其特点是: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2)优缺点

优点:

①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

如果在前后测之间这段时间内,有什么情况影响,或“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发生了干扰,则两组是相同的。

缺点:

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4.简述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

答案: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①改变学生观念,“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的兴趣;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①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②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③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5.何谓“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

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

(1)学制的形成过程

“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是仍不断有批评意见。

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行。

教育部将各方案及专家的意见一同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学制方案,交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

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等法令规程,其中法令部分多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

这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有些与壬子学制略有出入,但无碍壬子学制的结构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的体系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

其中初等小学校4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高等小学校3年。

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

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实际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中预科3年;本科3~4年;本科之后设大学院,不定年限,招收各本科毕业生为大学院生。

从进入初等小学校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制总年限为17~18年。

小学前的蒙养园和大学本科后的大学院均不计入学制年限。

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校中,主要有:

①师范类:

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分别相当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

师范学校又分为两个部,第一部师范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施以1年预科和4年本科的教育;第二部师范学校招收中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施以1年本科的教育。

高等师范学校招收中学校、师范学校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施以1年预科和3年本科的教育。

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并专为女子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教员。

②实业教育类:

主要有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分别与高等小学校和中学校平行。

与大学平行的专门学校,分类培养法政、医学、药学等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可归之为实业教育类。

专门学校分预科、本科、研究科三个层次,预科1年,本科2~3年或酌情确定。

壬子癸丑学制还特设或附设有补习科、专修科、讲习所之类的旁支。

(3)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与癸卯学制相比,其明显的特点如下:

①缩短了学制年限。

主要表现在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各比癸卯学制减少了1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

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

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虽未特别强调女子教育,但也没有排斥女子教育的条文;不分男女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初等教育阶段可以男女同校;设立专门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③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④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8月1日至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次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为第二学期,4月1日至7月31日为第三学期。

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这都是较大的改革。

6.述评人本化教育理论。

答案:

“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思想不仅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兴起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1)人本化教育理论的要点

①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这种人首先是整体的人。

他们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了整体化,而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

其次,这种人是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的人。

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需要,不断产生前所未有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经验和探求新事物。

此外,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

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倾向、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并总是处于创造过程之中。

②主张课程人本化。

人本化教育家提出“一体化”的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人本化教育家不仅注意课程内容的人本化,而且注意强调情感在知识教育中的作用,要求防止把活生生的知识变成僵死的东西而造成在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人的内部分裂。

他们主张借助美的媒介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强调课程设置要重视美感高峰体验的价值。

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将认识与审美两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

他们提出必须在与学生的经验联系的过程中,注意发现人的潜能,丰富个人的体验,重视情感教育。

在人本化教育家看来;当被接受的事物越接近自我时,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学习就更有个人意义,学习者也就越能深深地介入学习之中。

③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人本化教育家强调指出,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和管理者。

他们应该是优秀的促进者,通过鼓励、关怀和提供选择机会等,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中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与尊重人的价值联系起来。

再次是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我学习”等,在强调教师的促进和催化作用的同时,不仅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

(2)对人本化教育的评价

人本化教育是围绕人的“自我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来展开论述的。

它力图纠正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主知主义”和“主情主义”两种偏向,从多方面来考虑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学校应形成最佳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和实现人的各种潜能,无疑给教育理论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

正因为如此,人本化教育思想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曾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国家还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虽然80年代后人们对人本化教育思想的热情有所减弱,但它所提出的问题仍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但是,由于人本化教育立足于人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地把个体的智能实现与个体的社会价值划上等号,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四、分析论述题

1.请用相关的教育学原理,分析下列案例。

一位年轻历史教师上课时,教室里比较嘈杂,她大声地要求学生安静,但是有个学生仍然肆无忌惮地在说话,老师生气了,大声说:

“你把刚才的话再重复一遍!

”而这个学生还真的大声地重复了他刚才说的话。

老师非常生气,两个人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班级里其他学生也因老师和学生的争吵大声哄笑。

这位教师很生气,狠狠地看着全班同学。

课后她总结说,学生就会欺负年轻老师。

自此,她不管什么时候上课,或者遇到学生,都是板着脸,用严肃的态度来进行教学,学生的纪律慢慢好起来了,但是学生的历史成绩却越来越差,每次她上课,教室里的气氛都很僵。

答案:

(1)这位历史老师的教育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第一是教师方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人格因素等。

第二是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许多调查表明:

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主动亲近老师;学生如果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老师。

第三是环境方面,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等。

(3)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是: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有: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及整体特征。

答案:

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沿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维新理论。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教育思想

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改革上,康有为提出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他的主要思想反映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针对每一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育内容,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康有为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带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

②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为“兴民权”而“开民智”。

基于“开民智”的思想,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新民”。

新式国民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及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提出中国学制模仿日本的学校制度,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此外,在女子教育、儿童教育、师范教育上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

③严复的教育思想。

严复主张用三育救国:

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以新的德、智、体三育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时代的教育,而这三育是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偏废的。

严复极力提倡学新学,即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意“中体西用”之说,主张体用一致,含有全面学习西方之意。

严复主张改革中国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认为新的教育体系包括:

蒙养学堂、中学、高等学堂预备科、留学、师范学堂等。

(2)教育思想的整体特征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虽然提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各具有其特色,但也具有一些共同点,他们所具有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在猛烈抨击洋务派的教育思潮的同时,却又自觉地成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教育的传人。

他们一致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出发点,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校制度,发展新式教育,开放女子教育。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和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一脉相承,但由于国家危机严重,他们的要求更强烈,表达更明确,理论也更系统。

②他们大力提倡开发民智,普及教育,培养新民;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文”、“西艺”,更要重视学习“西政”,提出在全国建立相互衔接的三级学校教育制度等。

维新派的教育思潮颇具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教育史的思想内容,起到了一种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它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Ⅰ.请用相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

某市的红太阳初级中学举行了一场有关地球环境保护的演讲比赛,小红和小芳都参加了演讲,但是两人都没有通过预赛。

过后,小红一想起这件事情就愁眉苦脸,不愿意和任何人提起,并且,学校里再有类似的活动都拒绝参加,在老师和家长的说服和鼓励下依旧不愿意再参加这类活动,认为上次的失败很丢脸,也坚持认为自己天生没有演讲的能力。

小芳则截然相反,预赛结果公布以后,她主动跟妈妈说:

“不管我有没有通过预赛,在准备这次比赛的时候,我查询了许多环境保护的资料,懂得了很多,而且,我在参赛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会继续加油的。

”自此,小芳积极参加各类相似的比赛,并把每次参赛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下来,写在日记本上,还买了《演讲与口才》等有关演讲的材料进行阅读,目的是提高演讲的能力,她的进步很快。

Ⅱ.某英语教师想研究电视教学对高一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就在高一学生中随机取样,形成两个等组,再随机指派实验组,进行电视教学,控制组仍按常规进行教学。

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测,将获得的分数值用独立样本T经验进行分析。

请问该英语教师采用的是哪种教育实验类型?

其格式及优缺点是什么?

答案:

Ⅰ.

材料中反映了小红和小芳的学习动机问题,可以用目标定向理论进行分析。

目标定向理论也称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小红面对学业的失败和困难时,表现出无助取向,表现为逃避,认为一次的演讲比赛没有通过预赛就是失败,是自己的能力低下,因此而感到厌烦、焦虑和自责。

而小芳则表现为进取取向,把没有通过预赛的困难视为暂时的挫折和进一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将演讲这一难题看作可通过努力而得到解决的挑战,并且做出了实际的努力和奋斗。

根据目标定向理论,这两种表现是由于二者有着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所致。

(1)成就目标定向包括两类,即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也称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者意在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倾向于内部动机激发,通过成绩来表现自己的能力,追求伴随学习过程产生的内在满足感,更相信努力导致成功,表现为一种进取取向,比如材料中的小芳。

成绩目标定向,也称自我卷入目标定向。

成绩目标定向者靠外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为通过成绩在他人面前展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并极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出能力不足的情境。

一旦学业失败,则表现为一种无助取向,比如材料中的小红。

(2)造成不同目标定向的原因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内隐观。

掌握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经验提高的,比如材料中的小芳。

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比如材料中的小红。

(3)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存密切关系,目标定向是导致学习策略变化的因素之一。

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其学习目的在于能力提升,力图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技能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故把困难看作挑战,完成任务的坚持性强,有助于深加工策略的使用,拥有更多的积极自我描述。

成绩定向的个体,目其把学习看成一种工具和手段,将困难看作失败的征兆,必然导致完成任务的坚持性差,故多采用表面加工策略,对自己有较多的消极描述。

Ⅱ.

该英语教师采用的教育实验类型是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是

特点:

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优点:

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

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人力和物力。

由于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及设置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

不足:

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