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81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8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docx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1

离散数学王元元习题解答-

(1)

1命题演算及其形式系统

1.1命题与联结词

内容提要

1.1.1命题

我们把对确定的对象作出判断的陈述句称作命题(propositions),当判断正确或符合客观实际时,称该命题真(true),否则称该命题假(false)。

“真、假”常被称为命题的真值。

自然语言中“并非、或者、并且、如果…,那么…、当且仅当”这样的联结词称为逻辑联结词(logicalconnectives)。

通常把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称为原子命题或原子(atoms),而把由原子命题和逻辑联结词共同组成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compositivepropositions)。

1.1.2联结词

否定词(negation)“并非”(not),用符号┐表示。

设p表示一命题,那么┐p表示命题p的否定。

p真时┐p假,而p假时┐p真。

┐p读作“并非p”或“非p”。

合取词(conjunction)“并且”(and),用符号∧表示。

设p,q表示两命题,那么p∧q表示合取p和q所得的命题,即p和q同时为真时p∧q真,否则p∧q为假。

p∧q读作“p并且q”或“p且q”。

析取词(disjunction)“或”(or)用符号∨表示。

用我们已有的符号语言,可以将许多自然语言语句形式化。

语句形式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善于确定原子命题,不要把一个概念硬拆成几个概念,例如“弟兄”是一个概念,不要拆成“弟”和“兄”、“我和他是弟兄”是一个原子命题。

要善于识别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有时它们被省略)。

例如“风雨无阻,我去上学”一句,可理解为“不管是否刮风、是否下雨我都去上学”。

否定词的位置要放准确。

需要的括号不能省略,而可以省略的括号,在需要提高公式可读性时亦可不省略。

另外要注意的是,语句的形式化未必是唯一的。

习题解答

练习1.1

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若是命题则请将其形式化:

(1)a+b

(2)x>0

(3)“请进!

(4)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但有人不怕死。

(5)我明天或后天去苏州。

(6)我明天或后天去苏州的说法是谣传。

(7)我明天或后天去北京或天津。

(8)如果买不到飞机票,我哪儿也不去。

(9)只要他出门,他必买书,不管他余款多不多。

(10)除非你陪伴我或代我雇辆车子,否则我不去。

(11)只要充分考虑一切论证,就可得到可靠见解;必须充分考虑一切论证,才能得到可靠见解。

(12)如果只有懂得希腊文才能了解柏拉图,那么我不了解柏拉图。

(13)不管你和他去不去,我去。

(14)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韩非子∙显学》)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荀子∙劝学》)

(1)a+b不是命题

(2)x>0不是命题(x是变元)

(3)“请进!

”不是命题

(4)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但有人不怕死。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其中p:

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q:

所有的人都怕死

(5)我明天或后天去苏州。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其中p:

我明天去苏州;q:

我后天去苏州

(6)我明天或后天去苏州的说法是谣传。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其中p、q同(5)

(7)我明天或后天去北京或天津。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r∨s,其中p:

我明天去北京,q:

我明天去天津,r:

我后天去北京,s:

我后天去天津

(8)如果买不到飞机票,我哪儿也不去。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其中,p:

我买到飞机票,q:

我出去

(9)只要他出门,他必买书,不管他余款多不多。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r)∧(┐p∧q→r)或q→r,其中p:

他余款多,q:

他出门,r:

他买书

(10)除非你陪伴我或代我雇辆车子,否则我不去。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r,其中p:

你陪伴我,q:

你代我雇车,r:

我去

(11)只要充分考虑一切论证,就可得到可靠见解;必须充分考虑一切论证,才能得到可靠见解。

是命题

可表示为(p→q)∧(q→p)或p↔q,其中p:

你充分考虑了一切论证,q:

你得到了可靠见解

(12)如果只有懂得希腊文才能了解柏拉图,那么我不了解柏拉图。

是命题

可表示为(q→p)→┐q,其中p:

我懂得希腊文,q:

我了解柏拉图

(13)不管你和他去不去,我去。

是命题

可表示为(p→r)∧(q→r)∧(┐p→r)∧(┐q→r)或r,其中p:

你去,q:

他去,r:

我去

(14)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韩非:

《韩非子∙显学》)是命题

可表示为((p∧q)→r)∧((┐p∧┐q)→┐r),其中p:

你奢侈,q:

你懒惰,r:

你贫困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荀子∙劝学》)是命题

可表示为(p→┐q)∧(s→r)∧(m∧n→┐o)∧(m∧┐n→v),其中p:

骐骥一跃,q:

骐骥一跃十步,r:

驽马行千里,s:

驽马不断奔跑,m:

你雕刻,n:

你放弃,o:

将朽木折断,v:

金石可雕刻

2、判定下列符号串是否为公式,若是,请给出它的真值表,并请注意这些真值表的特点(公式中省略了可以省略的括号):

(1)┐(p)(p为原子命题)

(2)(p∨qr)→s

(3)(p∨q)→p

(4)p→(p∨q)

(5)┐(p∨┐p)

(6)p∧(p→q)→q

(7)p∧(p→q)∧(p→┐q)

(8)(p→q)↔(┐q→┐p)

(9)┐(p∨q)↔┐q∧┐p

(10)┐p∨q↔(p→q)

(11)(p→q)∧(q→r)→(p→r)

(12)(p∨q→r)↔(p→r)∧(q→r)

(1)┐(p)不是公式

(2)(p∨qr)→s不是公式

(3)(p∨q)→p是公式

p

q

p∨q

(p∨q)→p

p→(p∨q)

0

0

0

1

1

0

1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4)p→(p∨q)是公式(真值表见上表,恒真)

(5)┐(p∨┐p)是公式(恒假)

p

┐p

p∨┐p

┐(p∨┐p)

0

1

1

0

1

0

1

0

(6)p∧(p→q)→q是公式(恒真)

p

q

p→q

p∧(p→q)

p∧(p→q)→q

0

0

1

0

1

0

1

1

0

1

1

0

0

0

1

1

1

1

1

1

(7)p∧(p→q)∧(p→┐q)是公式(恒假)

p

q

┐q

p→q

p∧(p→q)

p→┐q

p∧(p→q)∧(p→┐q)

0

0

1

1

0

1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1

0

1

1

0

1

1

0

0

(8)(p→q)↔(┐q→┐p)是公式(恒真)

p

q

┐p

┐q

p→q

┐q→┐p

(p→q)↔(┐q→┐p)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1

0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9)┐(p∨q)↔┐q∧┐p是公式(恒真)

p

q

┐p

┐q

p∨q

┐(p∨q)

┐q∧┐p

┐(p∨q)↔┐q∧┐p

0

0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1

0

0

1

0

0

1

(10)┐p∨q↔(p→q)是公式(恒真)

p

q

┐p

┐p∨q

p→q

┐p∨q↔(p→q)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0

1

1

1

(11)(p→q)∧(q→r)→(p→r)是公式(恒真)

p

q

r

p→q

q→r

p→r

(p→q)∧(q→r)

(p→q)∧(q→r)→(p→r)

0

0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0

1

0

1

0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2)(p∨q→r)↔(p→r)∧(q→r)是公式(恒真)

p

q

r

p∨q

p∨q→r

p→r

q→r

(p→r)∧(q→r)

(p∨q→r)↔(p→r)∧(q→r)

0

0

0

0

1

1

1

1

1

0

0

1

0

1

1

1

1

1

0

1

0

1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0

0

1

0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0

1

0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3、A国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永远说真话,一种永远说假话。

你来到A国,并在一个二叉路口不知如何走才能到达首都。

守卫路口的士兵只准你问一个问题,而且他只答“是”或“不是”。

你应该如何发问,才能从士兵处获知去首都的道路。

解设p:

你是说真话的;q:

我应当向右走去首都

你应当问:

p↔q?

当回答“是(真)”,你选择向右走;当回答“不(假)”时,你选择向左走。

因为

p↔q真,当且仅当p真且q真(士兵说真话且应当向右走)

或p假且q假(士兵说假话且应当向左走)

p↔q假,当且仅当p真且q假(士兵说真话且应当向左走)

或p假且q假(士兵说假话且应当向右走)

1.2重言式

内容提要

1.2.1重言式概念

定义1.2命题公式A称为重言式(tautology),如果对A中命题变元的一切指派均弄真A,因而重言式又称永真式;A称为可满足式(satisfactableformula),如果至少有一个指派弄真A,否则称A为不可满足式或永假式、矛盾式。

1.2.2逻辑等价式和逻辑蕴涵式

定义1.3当命题公式A↔B为永真式时,称A逻辑等价于B,记为A┝┥B,它又称为逻辑等价式(logicallyequivalent)。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逻辑等价式,其中A,B,C表示任意命题公式:

E1┐┐A┝┥A双重否定律

E2A∨A┝┥A幂等律

E3A∧A┝┥A幂等律

E4A∨B┝┥B∨A交换律

E5A∧B┝┥B∧A交换律

E6(A∨B)∨C┝┥A∨(B∨C)结合律

E7(A∧B)∧C┝┥A∧(B∧C)结合律

E8A∧(B∨C)┝┥(A∧B)∨(A∧C)分配律

E9A∨(B∧C)┝┥(A∨B)∧(A∨C)分配律

E10┐(A∨B)┝┥┐A∧┐B德摩根律

E11┐(A∧B)┝┥┐A∨┐B德摩根律

E12A∨(A∧B)┝┥A吸收律

E13A∧(A∨B)┝┥A吸收律

E14A→B┝┥┐A∨B

E15A↔B┝┥(A→B)∧(B→A)

E16A∨t┝┥t

E17A∧t┝┥A

E18A∨f┝┥A

E19A∧f┝┥f

E20A∨┐A┝┥t

E21A∧┐A┝┥f

E22┐t┝┥f,┐f┝┥t

E23A∧B→C┝┥A→(B→C)

E24A→B┝┥┐B→┐A

E25(A→B)∧(A→┐B)┝┥┐A

定义1.4当命题公式A→B为永真式时,称A逻辑蕴涵B,记为A┝B,它又称为逻辑蕴涵式(logicallyimplication)。

我们也列出一些十分重要的逻辑蕴涵式:

I1A┝A∨B,B┝A∨B

I2A∧B┝A,A∧B┝B

I3A∧(A→B)┝B

I4(A→B)∧┐B┝┐A

I5┐A∧(A∨B)┝B,┐B∧(A∨B)┝A

I6(A→B)∧(B→C)┝A→C

I7(A→B)∧(C→D)┝(A∧C)→(B∧D)

I8(A↔B)∧(B↔C)┝A↔C

逻辑等价式与逻辑蕴涵式有如下明显性质。

定理1.1对任意命题公式A,B,C,A',B',

(1)A┝┥B当且仅当┝A↔B

(2)A┝B当且仅当┝A→B

(3)若A┝┥B,则B┝┥A

(4)若A┝┥B,B┝┥C,则A┝┥C

(5)若A┝B,则┐B┝┐A

(6)若A┝B,B┝C,则A┝C

(7)若A┝B,A┝┥A',B┝┥B',则A'┝B'

定理1.2设A为永真式,p为A中命题变元,A(B/p)表示将A中p的所有出现全部代换为公式B后所得的命题公式(称为A的一个代入实例),那么A(B/p)亦为永真式。

定理1.3设A为一命题公式,C为A的子公式(A的一部分,且自身为一公式),且C┝┥D。

若将A中子公式C的某些(未必全部)出现替换为D后得到公式B,那么A┝┥B。

定理1.2常被称为代入原理(ruleofsubstitution),简记为RS。

定理1.3常被称为替换原理(ruleofreplacement)简记为RR。

△1.2.3对偶原理

定义1.5设公式A仅含联结词┐,∧,∨,A*为将A中符号∧,∨,t,f分别改换为∨,∧,f,t后所得的公式,那么称A*为A的对偶(dual)。

显然A与A*互为对偶,即(A*)*=A

定理1.4设公式A中仅含命题变元p1,…,pn,及联结词┐,∧,∨,那么

A┝┥┐A*(┐p1/p1,…,┐pn/pn)

这里A*(┐p1/p1,…,┐pn/pn)表示在A*中对p1,…,pn分别作代入┐p1,…,┐pn后所得的公式。

定理1.5设A,B为仅含联结词┐,∧,∨和命题变元p1,…,pn的命题公式,且满足A┝B,那么有B*┝A*。

进而当A┝┥B时有A*┝┥B*。

常把B*┝A*,A*┝┥B*称为A┝B和A┝┥B的对偶式。

习题解答

练习1.2

1、试判定以下各式是否为重言式:

(1)(p→q)→(q→p)

(2)┐p→(p→q)

(3)q→(p→q)

(4)p∧q→(p↔q)

(5)(p→q)∨(r→q)→((p∨r)→q)

(6)(p→q)∨(r→s)→((p∨r)→(q∨s))

(1)否

(2)是

(3)是

(4)是

(5)否

(6)否

2、试用真值表验证E6,E8,E10,E11,E23。

(1)E6(A∨B)∨C↔A∨(B∨C)

A

B

C

A∨B

(A∨B)∨C

B∨C

A∨(B∨C)

E6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E8A∧(B∨C)↔(A∧B)∨(A∧C)

A

B

C

B∨C

A∧(B∨C)

A∧B

A∧C

(A∧B)∨(A∧C)

E8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

0

0

0

0

1

0

1

0

1

0

0

0

0

1

0

1

1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1

0

1

1

1

0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3)E10┐(A∨B)↔┐A∧┐B

A

B

A∨B

┐(A∨B)

┐A

┐B

┐A∧┐B

E10

0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0

0

1

1

0

1

0

0

1

0

1

1

1

1

0

0

0

0

1

(4)E11┐(A∧B)↔┐A∨┐B

A

B

┐A

┐B

A∧B

┐(A∧B)

┐A∨┐B

E11

0

0

1

1

0

1

1

1

0

1

1

0

0

1

1

1

1

0

0

1

0

1

1

1

1

1

0

0

1

0

0

1

(5)E23(A∧B→C)↔(A→(B→C))

A

B

C

A∧B

A∧B→C

B→C

A→(B→C)

E23

0

0

0

0

1

1

1

1

0

0

1

0

1

1

1

1

0

1

0

0

1

0

1

1

0

1

1

0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3、不用真值表,用代入、替换证明E12,E13,E24。

(1)E12:

A∨(A∧B)┝┥A

A∨(A∧B)┝┥(A∧t)∨(A∧B)据E17用RR

┝┥A∧(t∨B)对E8用RS

┝┥A∧t据E16用RR

┝┥A据E17

(2)E13:

A∧(A∨B)┝┥A

A∧(A∨B)┝┥(A∨f)∧(A∨B)据E18用RR

┝┥A∨(f∧B)对E9用RS

┝┥A∨f据E19用RR

┝┥A据E18

(3)E24:

A→B┝┥┐B→┐A

┐B→┐A┝┥┐┐B∨┐A对E14用RS

┝┥B∨┐A据E1用RR

┝┥┐A∨B对E4用RS

┝┥A→B据E14

4、试用真值表验证I3,I4,I5,I6。

(1)I3A∧(A→B)→B

A

B

A→B

A∧(A→B)

A∧(A→B)→B

0

0

1

0

1

0

1

1

0

1

1

0

0

0

1

1

1

1

1

1

(2)I4(A→B)∧┐B→┐A

A

B

┐B

┐A

A→B

(A→B)∧┐B

I4

0

0

1

1

1

1

1

0

1

0

1

1

0

1

1

0

1

0

0

0

1

1

1

0

0

1

0

1

(3)I5┐A∧(A∨B)→B┐B∧(A∨B)→A

A

B

┐A

A∨B

┐A∧(A∨B)

┐A∧(A∨B)→B

0

0

1

0

0

1

0

1

1

1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0

1

A

B

┐B

A∨B

┐B∧(A∨B)

┐B∧(A∨B)→A

0

0

1

0

0

1

0

1

0

1

0

1

1

0

1

1

1

1

1

1

0

1

0

1

(4)I6(A→B)∧(B→C)→(A→C)

A

B

C

A→B

B→C

A→C

(A→B)∧(B→C)

I6

0

0

0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0

1

0

1

0

1

0

1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5、不用真值表,用代入、替换证明I7,I8。

(1)I7:

(A→B)∧(C→D)┝(A∧C)→(B∧D)

(A→B)∧(C→D)┝┥(┐A∨B)∧(┐C∨D)

(A∧C)→(B∧D)┝┥(┐A∨┐C)∨(B∧D)

┝┥(┐A∨┐C∨B)∧(┐A∨┐C∨D)

由于

(┐A∨B)∧(┐C∨D)┝(┐A∨┐C∨B)∧(┐A∨┐C∨D)

故(A→B)∧(C→D)┝(A∧C)→(B∧D)。

(2)I8:

(A↔B)∧(B↔C)┝(A↔C)

(A↔B)∧(B↔C)┝┥(A→B)∧(B→A)∧(B→C)∧(C→B)

┝┥((A→B)∧(B→C))∧((C→B)∧(B→A))

┝(A→C))∧(C→A)

┝┥(A↔C)

6、用三种不同方法证明下列逻辑等价式:

(1)A↔B┝┥(A∧B)∨(┐A∧┐B)

(2)A→(B→C)┝┥B→(A→C)

(3)A→(A→B)┝┥A→B

(4)A→(B→C)┝┥(A→B)→(A→C)

(1)证法1:

A

B

A∧B

┐A

┐B

┐A∧┐B

A↔B

(A∧B)∨(┐A∧┐B)

0

0

0

1

1

1

1

1

0

1

0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1

1

0

0

0

1

1

证法2:

A↔B┝┥(A→B)∧(B→A)

┝┥(┐A∨B)∧(┐B∨A)

┝┥(┐A∧┐B)∨(┐A∧A)∨(B∧┐B)∨(B∧A)

┝┥(A∧B)∨(┐A∧┐B)

证法3:

先证A↔B┝(A∧B)∨(┐A∧┐B)(a)

设α为任一指派,使α(A↔B)=1,那么α(A)=α(B)=1或α(A)=α(B)=0,从而α(A∧B)=1或α(┐A∧┐B)=1,即α((A∧B)∨(┐A∧┐B))=1。

(a)得证;

再证(A∧B)∨(┐A∧┐B)┝A↔B(b)

设α为任一指派,使α(A↔B)=0,那么α(A)=1,α(B)=0,或者α(A)=0,α(B)=1,从而α(A∧B)=0且α(┐A∧┐B)=0,即α((A∧B)∨(┐A∧┐B))=0。

(b)得证。

(2)证法1:

A

B

C

B→C

A→C

A→(B→C)

B→(A→C)

0

0

0

1

1

1

1

0

0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0

0

1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