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教学大纲.docx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教学大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原理教学大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
48
周学时数:
3
学分:
3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开课(系)院:
教育学院
执笔人:
刘恩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该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的专业必修课,属于教育学类的分支学科,与《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该课程使用了檀传宝著《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该教材既有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的研究性的内容;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平台,又能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既有专家的言论,又有自己的见解,非常适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该课程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以道德学习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本追求,逐一研讨了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
该课程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但又将与品德培育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仰建构与培育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论述,既避免了学科逻辑上的混乱,又照顾到了实际德育的综合性质。
为学生将来从事学校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是未来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2、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体系,了解国内外道德教育的有关理论,并结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思考道德教育理论对道德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原理,更要学会思考问题,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期为将来从事德育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外辅导和训练为辅,结合学生自学、讨论、作业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学会思考、活学活用、开阔视野、精益求精。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单元德育范畴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逻辑的范畴、历史的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范畴三个角度对德育概念及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对德育概念的理解误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
德育的内涵,特别是对德育概念的理解,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特别是现当代学校德育特点,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以及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德育概念
一、德育包括些什么
(一)中西方教育理论对德育的界定
(二)我们的理解
二、德育过程理解在概念上的反映
(一)转化说
(二)内化说
(三)定义:
自主建构说
第二讲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
一、习俗性的德育
二、古代学校德育
(一)阶级性
(二)神秘性
(三)经验性
三、近代学校德育
(一)学校德育的世俗化
(二)学校德育的民主化
(三)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四、现当代学校德育
(一)理论与探索的时代
(二)寻求平衡的时代
(三)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三讲德育理论的形态
一、德育理论的形态
(一)德育思想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三)德育学
(四)德育原理
二、学校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
(一)德育范畴
(二)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三)德育对象
(四)德育目的
(五)德育过程
(六)德育内容
(七)德育课程
(八)德育方法
(九)德育主体
(十)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参考书目]
[1]约翰S.布鲁贝克著,《教育问题史》,第十一章,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第191-19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二十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5]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原著,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单元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重点与难点]
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德育的本质
一、何谓本质
二、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
三、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本质
(二)德育本质的意义
第二讲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其认识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
与德育目的、德育效果的关系
(二)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
2、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3、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
2、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4、“适应性”功能问题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德——得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静——动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苦——乐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2、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的促进作用
[参考书目].
[1]胡守棼主编,《德育原理》,第二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詹栋梁著,《德育原理》,第一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4]王文元著,《我国德育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成有信著,《教育原理》,第六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
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讲德育对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道德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原因,了解并正确理解西方道德发展理论。
领会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理解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重点与难点]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对道德发展理论的正确理解,个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一、道德是可教的吗
道德教育之“教”的内涵:
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道德是可以教的。
二、“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新性善论”的涵义
(二)德育对象与“外在”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
2、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
(一)道德发展应当视为整体发展,作综合理解
(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相结合
(三)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的说明
1、无律
2、他律
3、自律
4、自由
第三讲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
一、个性与德育
二、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
(三)德育与心育的统一
(四)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参考书目]
[1]克里夫.贝克著,《学会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第二部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钟启泉、黄志成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著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著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单元德育目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德育目的的概念,及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及制约因素;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重点与难点]
德育目的概念,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德育目的的制约因素,德育目标的分类,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理解。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一)德育目的的涵义
(二)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三)德育目的的特点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一)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二)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1、引导性功能
2、规范性功能
第二讲德育目的的类型及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组成
1、品德的结构为知、情、信、意、行
(二)德育目的的层次
德育目的----德育目标
第三讲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2、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由德育目的落实为德育目标,并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也就是实现目标分类的过程。
布卢姆的分类目标:
将德育目标分为五个大的步骤——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所形成的性格化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一)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我国《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
(二)对我国德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1、进展
2、不足
[参考书目]
[1]戚万学、杜时忠主编,《现代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五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第六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詹栋梁著,《德育原理》,第一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4]黄向阳著,《德育原理》,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德育?
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
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单元德育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理解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并思考其教育意义。
掌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掌握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阶段和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的不同模式,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计划性与正面性
二、复杂性与多端性
三、引导性与整合性
第二讲两类德育过程模式述评
一、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
(一)康德:
管束——教化——陶冶
(二)苏联学者:
刺激——动机——行为选择——动机成行为、行为成习惯——习惯行为成个性
二、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
(一)拉斯思的价值澄清理论模式
(二)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
“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观不仅是形式上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两种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前者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的“灌输”,后者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完成,唯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
第三讲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一、德育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
(一)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三)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组织
(一)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2、德育活动的开展
3、德育活动的评价
(二)道德教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参考书目]
[1]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第六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储培君等著,《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五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4]班华主编,《现代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二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7、思考活动与交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组织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尝试设计一两次。
第六单元德育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及特点,理解影响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
从四个层次、七个方面全面思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规定、存在问题与努力的方向,思考如何优化和完善德育内容。
[重点与难点]
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及特点,影响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如何在新时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一、学校德育的内容
(一)原始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2、古代德育内容具有鄙视体力来动的倾向。
3、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的色彩
(三)现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1、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
2、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教育中出现了对自强、诚心、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3、德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现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
(四)德育内容在发展上的趋同:
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道德教育的全球性与民族性问题,加强对民族性的强调。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
特别是对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视
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一)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
(二)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三)德育过程观
(四)偶发因素
第二讲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政府对学校德育内容的规定
这一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于1993年和1995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上》
二、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
(一)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家庭美德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爱国主义教育
(六)民主与法制教育
(七)信仰道德教育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分别颁布于2002年,2003年);
[2]冯增俊著,《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第四至六章,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帕特理夏.怀特著,《公民品德与公共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古代与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区别何在?
2、现当代道德教育内容上有何趋同?
3、制约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性因素有哪些?
4、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内容的规定的特点和不足有那些2?
5、如何处理规范教育和德育主体性发挥之间的矛盾关系?
6、试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7、从教材所讲的七个方面分别讨论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当代所应当呈现的新形式。
8、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思考如何在学校中进行信仰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9、集体主义教育与当前提倡的合作教育是什么关系?
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教育对今天的集体主义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第七单元德育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德育课程的几种类型以及德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德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特点、意义和实施要求,并结合实际,思考德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互结合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
各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中国德育学科课程建设的问题,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及活动课程实施的原则,隐性课程的概念及隐性课程的优化问题。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
[主要内容]
第一讲课程与德育课程
一、课程概念
课程的主要结构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
2、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
3、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一)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
2、如果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开设,它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3、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何在
(二)德育课程的特点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4、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第二讲德育的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
(一)反对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的理由
1、容易导致道德灌输,忽视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等的培养。
2、会出现与一般课程概念相抵触的东西,如道德教育课的成绩很难评定。
3、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必须有专门的教师,但真正合格的道德教育课的教师很难找到。
(二)赞成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的理由有:
1、道德教育有自身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程序,应当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对待。
教授必要的道德知识,是培养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能力的前提,并不必然导致道德灌输。
2、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只能被看作是德育课程设置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而不应成为理由。
3、如果不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开设,道德教育可能成为一种“边缘性”学科。
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就意味着学校放弃或部分放弃了道德教育的责任。
(三)我们的意见是:
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课程去开设,但同时道德教育专门课程设置应当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道德课程教与学的方式必须符合道德教育的特殊实际。
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处理间接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方面的问题。
二、各科教学与德育
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为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工具性的前提。
2、各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
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损失。
三、中国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处理问题
(二)教材内容稳定性问题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的问题
第三讲德育的活动课程
一、活动课程的概念
(一)定义: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活动课程对德育的意义
1、德性的本质是德行
2、活动的德育意义
二、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
1、正面
2、反面
(二)活动课程应与其它课程相配合
(三)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第四讲德育与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概念
我国学者将隐性课程界定为“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二、德育的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实践
(一)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联系的意义
1、要正确理解隐性课程,就必须理解其中德育影响的核心地位;
2、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大的原因
1、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的和潜在的,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
2、从德育过程角度而言,德育过程面临的最大难题莫过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关系的断裂。
隐性课程有利于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联系。
(三)隐性课程的优化
1、学校课程
2、学校制度
3、校园文化
[参考书目]
[1]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第六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魏贤超著,《现代德育原理》,第七至九章,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3]高侠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四、六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4]冯增俊著,《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第二、三章,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
1、德育可否作为一门课程去开设?
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2、什么是德育的学科课程?
中国德育学科课程有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3、什么是德育的活动课程?
为什么说活动课程对德育的意义重大?
4、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应有哪些?
5、什么是隐性课程?
为什么隐性课程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