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800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docx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成套

第二讲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

概述

大气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其他自然和人文要素,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年地理高考中,对大气环境有关内容的考查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对本专题的考查方式,仍频频出现考查气温、气压或降水等要素的等值线图,或判断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或点状变形图等,同时也有一些新题型的突破,如以区域地理、社会热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背景,综合判断气候类型、天气状况等,情境新颖,设问灵活,在备考中值得引起重视。

高考命题高频点

考场思维受阻例析

备考思维训练方法

影响气温、日温差、年温差的因素、逆温现象

不能分析题中涉及区域的气温差异、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对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太阳辐射强度等相关知识分析不清

依据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并联系典型区域训练分析思路

气压系统、风向、锋面系统、常见天气现象等

将气压、风向、锋面等知识混为一谈,遇有逆向思维的题型,无从入手,胡乱猜答

运用多种图表,理清水平气压——风向——锋面——天气特点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降水时空分布差异

不能读准图文信息,或联系世界降水时空分布,分析降水差异及原因

理清水汽丰富——遇冷凝结——成云致雨的降水过程,突出影响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运动、地形、洋流、海陆因素等

比较相同或不同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等差异、多角度判断气候类型

不能灵活准确地依据题目信息判断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有生搬硬套现象,导致知识迁移能力差,错误率较高

理解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等,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可按气候分布模式——大洲气候分布——局部区域气候分布的顺序增加知识牢固度

考点串讲

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时空分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选择性吸收(平流层中O3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CO2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层愈厚,反射愈多)、散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辐射,对流层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

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3)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①垂直变化:

一般情况: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海拔每升高1OO米,气温降低O.6℃(垂直递减率)。

②世界气温水平分布: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大陆(7月),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1月)。

③中国的气温水平分布: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4)逆温现象:

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会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或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O.6℃/100米,称为逆温现象。

产生原因主要有:

辐射: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日出前,由于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温层降温较少。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空气之上,其下层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

空气下沉:

常发生在山地。

谷底较暖空气上升,山坡冷空气下沉到谷底,出现温度倒置现象,又称为地形逆温。

危害有:

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大气污染更严重。

(5)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由于大气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因此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地方时12时,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左右,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年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月

气温最高月

太阳辐射最弱月

气温最低月

大陆

6月

7月

12月

1月

海洋

6月

8月

12月

2月

(6)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大陆与海洋:

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增温慢,海洋相反。

阴天与晴天: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低纬与中纬:

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年较差最小在赤道带海洋上。

2.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分布:

(1)大气运动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

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

实例有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和谷地之间、寒暖流之间等。

气压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在水平方向上,一般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判断等压面弯曲及影响因素:

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空气下沉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等压面向高凸——高压区——空气上升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高。

(2)大气水平运动:

风向的形成

受力分析

力的方向

风向作图

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

决定风力大小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改变风向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减小风速

风向表示方法:

风向标——箭头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频图——坐标值表示风频率大小,方向表示风向;天气图上的风杆——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

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级。

风力判断:

依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该力越大,风力越大。

运用在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不同图幅中,计算水平气压梯度=两点气压差/(两点图上距离÷比例尺)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季节移动:

原理:

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

气压带形成:

赤道地区、副极地附近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分别形成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地区、极地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分别形成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风带形成:

近地面的水平气压差异又形成风带。

在相邻气压带之间依次形成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动;移动规律:

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南半球相反。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原理:

海陆热力差异→近地面气压中心→季风形成

气压名称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季风风向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北夏

(7月)

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又叫印度低压)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

夏季风

(偏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北冬

(1月)

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北太平洋低压

(阿留申低压)

冬季风

(偏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南半球气压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3.降水形成与降水的时空分布:

(1)降水的形成:

①水汽遇冷凝结(上升气流或水平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②来自海洋的气流,水汽足够多;③凝结核较多,促使水汽凝结。

(2)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

空气受地形阻挡,爬坡而上

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

热带副热带海面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典型

地区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雷暴雨

山地迎风坡上

中纬度地区;我国夏季东部地区的降水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

(3)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

水平分布

特点

成因

降水类型和干湿状况

赤道多雨带

全球降水最多地带

赤道低气压控制

(上升气流)

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雨带

大陆东岸多雨,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

副热带高压控制

(下沉气流)

干旱区,形成沙漠

成因: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温带多雨带

盛行西风和副极地低压控制

多锋面雨

极地少雨带

全球降水最少地带

极地高压控制

(下沉气流)

湿润区

成因: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垂直分布

在迎风坡上,上升气流逐渐凝结形成降水。

因此随高度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分布规律。

在背风坡上,下沉气流难以凝结不易降水,因此随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多——少的分布规律。

时间分布

①季节变化小:

全年多雨型和全年少雨型;

②季节变化大:

夏雨型和冬雨型;

(4)我国降水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

800mm年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400mm年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受雨带的移动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季节分布:

集中在夏秋季节。

主要原因是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时间短。

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4、5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雨季,北方地区春旱;6、7月,雨带到达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淮地区伏旱;9月开始南撤,直至长江流域以南,北方雨季结束;10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弱——北旱南涝。

年际变化:

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与夏季风异常有关。

且北方地区年际变化比南方地区更大。

4.气压、锋面与天气:

(1)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天气图

(侧视图)

锋符(平面图)

天气

特点

过境前

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降水多在锋后)

多为连续性降水;

(降水多在锋前)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晴朗

典型天气现象

(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春季的沙暴;冬季的寒潮;

(2)低压和高压系统: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气流

(风向)

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

东侧为偏南风,西侧为偏北风

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

东侧为偏北风,西侧为偏南风

中心气流

天气特点

阴雨

晴朗

实例

台风

伏旱、秋高气爽

(3)锋面气旋的判断运用:

图型

天气侧视图

锋符平面图

等压线图

判断冷气团与暖气团

锋面以上为暖气团

锋面以下为冷气团

先画风向,从较高纬吹来的风为冷气团(北半球偏北风为冷气团,南半球偏南风为冷气团)

判断冷锋与暖锋

冷气团一侧形成小环流的为暖锋

直接根据符号判断

气旋与锋面常伴随发生

冷气团主动移来的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来的为暖锋;

判断雨区位置

降水多在冷气团一侧

判断气压高低

冷气团一侧,气压较高;暖气团一侧,气压较低

(4)我国典型天气现象:

典型天气

时间

地区

成因

天气特点

春旱

春季

华北

春季雨带在南方,华北降水少;而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干旱少雨

沙尘暴

春季

我国北方

快行冷锋

梅雨

夏初

江淮流域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

伏旱

盛夏

长江中下游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炎热干燥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

强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季

全国大部分

快行冷锋

大幅降温

昆明春城

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冬季温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阴冷(东北冷气流受云贵高原阻挡,形成准静止锋)

夏季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气温较低,夏季不热。

5.气候因子与气候差异: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世界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受季风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6—9月为雨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季风气候

●受海陆位置影响: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带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纬度位置影响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

纬度高苔原气候——终年寒冷、最热月可达0°以上

冰原气候——终年酷寒(全年在0°以下)

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

●受地形因素影响:

高原、高山气候

(3)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20°

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热带沙漠

气候

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5)气候类型判断方法:

步 骤

依 据

因素变化

结 论

①判断

半球

气温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气温

最热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15oC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

0~15oC

最热月均温大于25oC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oC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0oC以下

最热月均温20oC以上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oC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10oC以下

极地气候

③确定气候类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

多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6)世界气候分布特例分析: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但处山脉的背风坡”。

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地形影响的气候气候分布:

美洲西海岸的气候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典例调研

调研1

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海陆上空气流运动特征,读图回答:

(1)由图甲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由图甲可知图乙现象出现时间约为

A.6时时—18时B.8时—16时

C.18时—次日6时D.16时—次日8时

【解析】甲图中两曲线,陆上温度变化较海上剧烈,故实线为陆地气温变化曲线,虚线为海上气温变化曲线,由此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④。

图乙中风从海上吹向陆地,说明海上温度低于陆地,为高压,从甲图中分析,海上温度低于陆地温度的时间应为8时—16时。

【答案】

(1)D

(2)B

【命题意图】

【误点警示】

【发散类比】

调研2

读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值分布雷达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Q、M、N四点中,表示近地面的是,表示高空的是。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P、Q、M、N四点中,表示近地面受热的是,冷却的是。

所形成的热力环流圈流动方向是(从冷却点开始)。

(3)当P点长期控制我国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多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B.华北平原上农民正在收割小麦

C.我国北方地区多风沙、扬沙天气D.黄河流域进入主汛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进而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自然现象的能力。

解题方法与技巧:

(1)题关键抓住: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故确定P、M点表示近地面,N、Q表示高空。

(2)题关键抓住: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故明确近地面P点气温低于M点,所以M点受热,P点冷却。

所以近地面空气流动方向P→M;而高空,从图上可以看出,N点气压高于Q点,所以空气流动方向N→Q,因此,所形成的热力环流圈流动方向是P→M→N→Q→P。

第(3)题当P点长期控制我国时,也就是冷气团长期控制时,应为冬季,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1)P、MN、Q

(2)MPP→M→N→Q→P(3)C

【命题意图】

【误点警示】

【发散类比】

调研3

读下面“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1)A、B两处相比,_____处气温较低,此处气温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等温线C处弯曲是受___________影响。

(3)D岛东西两侧的降水有何不同?

为什么?

(4)D岛东侧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是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非洲大陆南端,同纬度的温差要考虑海陆热力差异,洋流也会影响气温,D岛是著名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西两侧气候的差异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答案】

(1)B处  7月份南半球为冬季,陆地(B处)的热容量比海洋(A处)小,故B地气温低  

(2)本格拉寒流  (3)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  因为东侧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而西侧在背风坡,降水少  (4)热带雨林气候  D岛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受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从印度洋上带来大量湿润的水汽,受D岛山地的阻挡,在D岛东侧的迎风坡上形成了丰富的地形雨,从而形成了D岛东侧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

【命题意图】

【误点警示】

【发散类比】

调研4

下图为北半球某一天气系统图(其气压值Pl>P2>P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锋面甲为暖锋、乙为冷锋

B.①范围为冷气团控制。

②为暖气团控制

C.甲锋降水在锋前,乙锋降水在锋后

D.甲过境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出现雨雪天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锋面的天气特征。

根据图例来判断锋面类型,更主要的是在实际天气预报图中,利用锋面移动来分析天气变化,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根据图例判读甲为冷锋、乙为暖锋。

再根据锋面的移动判断:

①范围为冷气团控制,②为暖气团控制,其降水冷锋主要在锋后,暖锋在锋前。

过境时天气变化,甲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

【答案】B

【命题意图】

【误点警示】

【发散类比】

调研5

下图中A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的气候资料,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在B图中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2)该地冬季最冷月气温在℃以下,属带(温度带);

(3)该地全年降水在mm以上,属于地区(干湿地区);

(4)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5)下列哪些区域与图中所示特点相符()

A东北地区B青藏高原地区C南方丘陵地区

D西北地区E西南地区

【解析】试题以气候资料图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重点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地理绘图能力、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图中横坐标表示降水量,纵坐标表示气温,标注出了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第1题要求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近几年高考考查学生地理绘图能力的重要内容。

准确读出四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量是正确绘制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关键。

第2题可从图中读出全年最低气温在1月份,处于0℃以下,可以断定此地大致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度带中的暖温带;第3题可据各月降水量进行估算,7月份降水量最多,正好是200mm,可推算出与7月相邻的几个月份降水量应在100mm左右,也就是说全年降水量应在800mm以上,属于湿润地区。

第4题的关键是抓住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从最低月份的气温和最多、最少月份的降水量入手,由前面两题的答案可知,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第5题可根据题干是的东部地区选择A。

【答案】

(1)略;

(2)0℃、暖温带;(3)800、湿润;

(4)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5)A;

【命题意图】

【误点警示】

【发散类比】

考题预测

读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对图示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A地区

B.棉花生产是B地形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C.C地形区北坡降水比南坡多

D.D地形区水土流失严重

2.近年来,图示地区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葡萄和啤酒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与其经济和生态的合理性无关的因素是

A.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强、温差大的气候优势

B.增加地面植物的覆盖,减轻风沙危害

C.减少粮食生产中过多地对水源条件的依赖

D.当地居民有喜好吃葡萄喝啤酒的生活习惯

3.右图中,阴影部分为云雨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字母A为冷气团B.图中字母B为暖气团

C.此锋面为一冷锋D.此锋面为一暖锋

4.读某气象观测点观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