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78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docx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专题训练共十专题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目录

专题1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

专题2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

专题3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专题4物质运动的规律联系

专题5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

专题6地域联系的方式途径

专题7资源能源的分布调配

专题8自然灾害的危害预防

专题9环境问题的影响防治

专题10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培养

【专题一】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

【考情分析】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主要是对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的考查。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主要侧重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

的纬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世界农

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布规律的考查。

考查更强调学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复习时要格外着力,要舍得花时间集中突破。

从能力要求上看:

客观题考查主要体现综合性,要将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主观题考查主要侧重区域性,既要会论证和探讨问题,还要会描述和阐释地理事象。

【知识交汇】

地理事象水平分布是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一种

形式,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某一时刻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工农业以及交通线的分布等等,都属于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

现将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规律以及相互关系总结如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分布规律为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分布,且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

如图所示:

 

4.太阳辐射分布、洋流分布、气候类

型分布、自然带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5.全球板块和全球主要火山地震灾害带分布规律

 

 

6.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布规律

 

 

【思想方法】

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高考重点考察

之所在。

水平维度是空间维度的主体,可以说任何地理事象都有水平分布。

但在高考中要求掌握的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纷繁杂乱,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明确方向。

一.抓住区域,在区域中梳理地理事象水平分布之间的联系,形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考纲要求的知识体系,在具体区域中分析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并用框架图构建起各地理事象水平分布的内在联系。

以日本为例:

日本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

地形

a中间高、四周低b中间是山地丘陵,面积广大c四周是沿海平原,面积狭小

气候

从南向北为:

d亚热带季风f温带季风

河流

g河流由中部流向四周h河流短小、流急

植被

从南向北为:

i亚热常绿阔叶林j温带落叶阔叶林

资源

k资源贫乏

农业

l平原种植业m山地丘陵为林业

工业

n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和濑户内海工业带

日本地理事水平分布规律内在联系框架图

 

构建出日本各地理事象分布之间联系后,再结合具体的试题使之内化成高考要求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二.抓住地图,在图分析各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

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地理空间其

他维度之间的联系(地理空间的垂直维度、时间维度等),构建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及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往往以图的形式呈现与考察。

只有在图中分析出地理事象水平分布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地理空间其他维度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综合思维,形成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专题二】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

【考情分析】

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相对应,一般指在竖直方向上的变化。

近几年高考各套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出象,由于学生平时对这一考点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知识掌握有些欠缺。

从命题来看,主要关注的考点有:

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域;气温、降水、气压的垂直分布等。

从考查来看,信息呈现主要以剖面图为主,以自然地理或

区域地理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命题形式多见到客观题中,综合题较少。

【知识交汇】

1.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

地理事象具体表现为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垂直事象同时受到了从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两种地域分异的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即垂

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

2.主要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两大部分。

根据不同深度的物质的属性特点,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岩石圈的范围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如图所示);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如图所示)

(3)太阳辐射:

一般来讲,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较强。

如,青藏高原要比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多。

(4)气温:

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这是因为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如果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或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时,就出现逆温现象;在平流层中,受臭氧层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由于电离层的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是先降低后升高。

 

(5)降水:

达到一定高度的山体,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在不同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6)植被:

山麓地带的植被与山地所处的自然带基本一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水分、热量条件会发生变化,致使植被发生垂直分异,这种分异类似于从山地所处自然带向高纬度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一般来讲,越往高纬

山地的植被类型越少;若在同一纬度的山,海拔越高,植被类型越丰富;同一座山,相同高度迎风坡与背风坡的植

被是不同的。

(如下图)

 

(7)地貌:

由于随海拔高度变化,光照、热量、水分差别很大,外力作用也有很大差别。

如高山上气温低,冰川广布,主要是冰川地貌,山腰、山麓河流发育或流经,则流水地貌发育。

(8)土壤:

一般来讲,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在相同或相似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另外山地坡向不同,土壤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

(9)地下水:

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承压水等,潜水是指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承压水(或自流水)是指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10)农业:

由于山区海拔高低不同,热量条件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

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农作物的品种也有不同。

如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等。

(11)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1000米以上变化较快,1000以下经常保持低温状态,如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2)人文地理事象:

主要是在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在人体身高上,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普遍低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同是气候寒冷地区的民族舞蹈,居住在低海拔平地的俄罗斯人的舞蹈动作幅度大、运动剧烈,而地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藏族人的舞蹈动作幅度小、运动和缓(因缺氧,减轻疲乏);同是民歌,山区民歌的音量、音调都高于平原民歌;

3.垂直地带谱---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

(1)基带:

是垂直地带谱的起始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的水热条件是相适应的。

它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也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2)林线:

是森林上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在垂直带谱中,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而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

,常形成垫状植物带。

(3)雪线:

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其海拔高度受气温与降水的共同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降水多的山地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坡(右图)。

4.垂直地带的特征:

在外貌上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别。

(1)带幅窄,递变急剧。

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比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狭窄得多,水平地带的带幅宽度可达500公里以上,而垂直地带的带幅宽度最窄的只有几十米(以基带或顶带常见),一般在300—1000米之间,最宽也不超过2000米。

(2)带间联系密切。

垂直地带由于带幅狭窄,同时重力效应显著,所以带间联系密切。

如通过特殊的山地气流(如山谷风、焚风等)、山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植物花粉飘落、动物季节性的上下迁移等过程,都进一步加强了垂直地带之间的联系。

加之在山地经常发生突发性的过程,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崩和冰崩等,使垂直地带的联系更为密切。

(3)

水热对比特殊。

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以下呈现由下向上递增的规律;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一些地区的降水量递增甚微,而且在同一高度上,背风坡降水量往往少于迎风坡。

(4)节律变化同步:

同一山体的各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

(5)微域差异显著。

同一垂直地带中在很短的距离内,由于

地貌的局部变化,气候、土壤、植被便相应发生变化。

 

5.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系:

垂直地带性是一种独立的地域分异规律,既不属于纬向地带性分异,也不属于经向地带性分异。

但由于基带的存在,使三者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般来说,在起伏较大的地形上垂直地带性表现强烈些,而在起伏和缓的平坦地形上水平地带性则表现强烈些。

(如图所示)

 

【思想方法】

1.影响垂直事象的因素分析:

垂直事象的分布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事象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

(1)纬

度位置---影响不同的垂直事象类型;

(2)海陆位置:

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事象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3)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

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决定了山麓事象的性质;(4)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5)山体性质(山体高度、山脉坡向、坡度与走向以及局部地形等)也影响影响垂直事象的分布。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与当地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

如珠穆朗玛峰南坡(28°N附近)的

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判读南北半球:

南北半球常常用到阳坡与阴坡

的概念。

阳坡靠近低纬度一侧,热量条件好。

如温带、寒带地区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南半球北坡为阳坡。

方法主要有:

①根据自然带数量判读:

一般阳坡多于阴坡;②根据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判读:

一般阳坡一侧高。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一般的,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如乞力马扎罗山(3°S,海拔5895米)就比文森峰(78°S,海拔5140米)自然带数量多,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数量多。

3.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和雪线的判读方

(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

纬度低,雪线高。

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②季节因素:

夏季高,冬季低。

③降水因素:

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少,雪线高。

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④坡度因素:

坡陡雪线高,坡缓雪线低。

⑤坡向因素:

向阳坡雪线高,背阳坡雪线低。

如,我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人为因素等也会影响雪线的高低。

(2)雪线高低的判断:

①一般的,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

;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②一般的,山脉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低纬度地区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

、乞力马扎罗山,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专题三】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考情分析】

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主要侧重春、夏、秋、冬四季节发

生的地理事象,试题一般提供可以判断季节信息,然后得出结论,再提供若干地理现象,需要确定与题干地理现象发生的季节相同的。

考生需要注重在平时归纳同一季节的地理现象,把握基本规律。

这部分试题,相对比较分散,存在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不大,但需要进一步转化题干的季节信息。

考查内容主要以自然地理为主,兼顾人文地理中的农业、游游等知识。

【知识交汇】

季节变化判读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系统,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

、自然景观、河流和洋流、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如下图所示。

 

 

这六大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如下所述: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进而导致四季更替,导致地理事象的季节特征,包括天气和气候特征,雪线高低,盛行风向和季

风洋流,河流径流量和河口盐度,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农事活动安排等,反之

,上述季节特征又反映和指示的四季的更替。

【思想方法】

1.了解图象载体,提升获取和解读季节信息能力

季节判读的图象载体主要有坐标图、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等。

要学会读图,养成析图习惯,经常提取图上的季节信息。

例如,提取光照示意图上的季节信息,可以归纳为“切点法”、“交角法”和“直观法”。

“切点法”是指晨昏线切于极圈为

冬夏二至,切于极点为春秋二分,切点纬度

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交角法”是指晨昏线与经线间的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交角变化会带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进而带来其他相关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直观法”是指在太阳视运动图上要学会五看:

一看太阳升落方向,二看正午太阳位置,三看正午太阳高度角,四看昼夜长短,五看直射点纬度。

例1.下图中a、b为某地不同日期的“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

北京时间为18:

40时,太阳位于R或P点。

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说法,正解的是

A.具有雨热同期的气候优势

B.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C.当地适合种植葡萄、柑橘、油橄榄

D.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⑵当太阳视运动路线如曲线a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B.太阳直射点一定向南移动

C.该地的昼长为14小时48分钟

D.南、北印度洋的洋流均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⑶当太阳视运动路线如曲线b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伦敦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

B.全球各地不都是地方时6时看到太阳日出

C.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将要增加

D.莫斯科的白昼时间比北京长

解析:

第⑴题,北京时间为18:

40时,太阳位置最高为正午12点,该地经度为20°E;求纬度找正午太阳高度角,b线所示正午太阳高度

角为50°,此时日出正东为春秋二分,则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出该地地理纬度:

50°=90°-φ,φ=40°,由于正午太阳在南方,说明该地在直射点以北,即北半球,φ=40°N,该地在(20°E,40°N),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A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B错;盛产葡萄等亚热带水果,C对;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D错,故选C。

第⑵题,此时,日出东北,A错;太阳从东偏北21°升起,西偏北21°落下,说明直射点的纬度为21°N,B错;地平圈其实好比时钟,根据地平圈上的四个正方向来定时,正东6点,正西18点,正南12点,正北24点,则地平圈上4分钟/1°,1小时24分钟/21°,则太阳直射北纬21°时,该地比春秋分日落晚了1小时24分钟,也比春秋分日出早了1小时24分钟,则此时的昼长=12+1小时24分钟+1小时24分钟=14小时48分钟,C对;只有北印度洋具有季风洋流(夏顺),南印度洋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错,故选C。

第⑶题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伦敦因纬度比上海高而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A对;全球昼夜等长,B、C、D错,故选A。

答案:

⑴C⑵C⑶A

2.把握试题切入点,熟练调动和运用季节现象

季节判读切入点有两种:

其一,以热点新闻为背景材料直接给出时间,要求考生判读该时间内的季节现象,此类试题难

度较小,可以采用“直读法”,即直接判读。

如专题适应训练中的1-2题。

其二,先提供季节情境要求考生判读,再借“此时”连环推理其他季节现象,此类涉及关联考点的试题难度较大,且与其他非季节现象综合考查,可以采用“曲读法”,即间接判读,如例1中⑵和⑶所述。

论是“直读法”,还是“曲读法”,都要求考生多做有心人,熟记各种季节现象,不断积累季节信息。

例如,口诀记忆海陆等温线弯曲规律“1陆南7陆北”可以提高解题速度,省去推理时间。

“1陆南”即1月,北半球为冬季,大陆冷气温低向低纬凸(南

凸);南半球为夏季,大陆热气温高向高纬凸(南凸)。

再如,学会归纳典型气候类型的代表城市、季风风向、河流汛期、卫星发射时间、特色旅游等季节信息,都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当罗马、洛杉矶、旧金山、雅典、塔兰托、马赛等地炎热干燥时,或珀斯、开普敦、好望角、圣地亚哥多雨时,或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时,或尼罗河处于汛期,赞比西河处于枯水期时北半球为夏季,反之为冬季。

卫星发射的发射窗口时间一般选在少雨的季节。

攀登珠峰应选在少雨,风速小,比较安全的春秋季节较好。

黄山旅游最好是选在夏季,多云雾,景色美。

 

【专题四】物质运动的规律联系

【考情分析】

这个专题是支撑自然地理学的主干内容,涉及地球运动、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生物

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大洋环流等,考查既关注细节,又注重理解应用。

极容易命制较高难度的试题,特别是高考中,自然地理失分主要在这部分内容中。

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不能建立知识的整体性,对于重要的考点,如地球运动、大气环流,不能把握实质,理解不到位。

因此,复习时师生要多投入,强化训练,提高思维的质量和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交汇】

(一)大气运动规律

1.大气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发生机制可归纳为: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立体空间内的热力环流。

图10中垂直空间里,直线虚线为大气均匀状态下等压面,曲线实线为冷热不均导致大气运动后的等压面,弯曲变化遵循“高高低低”(高压凸向高处,低压凹向低处)规律。

需要强调的是,在垂直方向近地面的气压不论是低压还是高压,总是比其高空的气压高。

(图中B、C的气压大于A,A的气压大于D)

2.区域性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以东亚、南亚为例)

(1)冬季情况,气压分布如图11所示。

亚洲高压近地面呈顺时针辐

散,东亚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如箭头所示)。

 

(2)夏季情况,气压场如图12所示。

亚洲低压近地面呈逆时针辐合,东亚盛行温暖潮湿的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如箭头所示)

 

3.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二)水的运动规律

1.水循环

 

图14表示海上内循环,①为蒸

发,②为大气降水。

图15表示海陆

间循环,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大气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

图16表示陆地内循环,①为蒸发,②为蒸腾,③为大气降水。

人类对于水循环的影响巨大,表现为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影响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水的蒸发、蒸腾与下渗(城市建设

、柏油道路修建占用河湖,毁坏植被或营造林地草地),也影响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往往与大规模的空气运动(如夏季风、台风登陆)有关,人类较难影响。

2.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盛行风是洋流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带对应形成风海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因所处纬度缺失陆地对洋流的阻挡而可以横贯三大洋,环绕南极洲运动。

南北向的洋流在运动时又不断传输能量、水分给大气,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湿度,影响流经海区沿岸气温降水,以至于影响全球的气候。

盛行风的变化也会时刻影响洋流的运动。

如东南信

风的强弱变化会影响沃克环流(图18)进而导致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

(图19)

 

 

(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

 

图中①②②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有二:

一是内力作用能量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二是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及重力势能)。

各类岩石的转化的规律:

所有岩石都能直接转变成沉积岩,所有岩石都能直接转变成变质岩,所有岩石都能直接转变成岩浆,只有岩浆能够

直接转变成变质岩。

(四)生物循环

 

(五)四大圈层间的物质循环运动与能量流动

 

图22可谓是本专题所有知识的主线,是核心框架。

上述的四个要点都是本图的衍生。

【思想方法】

以上的物质联系与运动规律示意图在一轮复习中均有分块单独强化,故各自带来影响不再一一赘述。

1、关系拆解,由繁而简

对于此类关系链图的把握,不外就是提取地理现

象要素,理清彼此逻辑关系,透过表象,把握到其核心与本质。

再复杂的关系,都是由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与彼此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

 

2、要素叠加,由浅而深

学生对于图23的理解是容易的,难的是图23的组合与叠加,特别是不同圈层要素的叠加。

在复习时,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图审材料、从图文材料中提取圈层要素,分块整理。

先将圈层内部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理清理顺,构建出类似图2

3的模式。

然后再考虑圈层间要素联系的情况,考虑其对圈层探析彼此物质能量的流动关系(图24)。

如,可以圈层一中单一要素为切入点(选择M),判断其与圈层2中A、B要素的关系,理清要素间的物质、能量流,挖掘这种相互联系所带来的影响。

 

3、例练结合,从理论到实战

以上步骤的完成,便于学生从全面的角度和系统论的层面理清物质联系运动的规律,也便于学生对基本

知识要点与线索的知识框架构建。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二轮专题,不能停留与一轮复习的全面与系统上,更应该让学生在应试“实战”能力提升上有突破,必须精选相关的训练题。

教师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强化重要考点、核心考点,渗透析题解题能力。

补充训练则可以选取提供信息比较隐蔽、要素关系不明朗的考题。

要求学生通过解题,还原图22,把握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彼此间的物质迁移、能量转化规律。

 

【专题五】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

【考情分析】

高考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通过提供新的背景材料,要

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说明其存在的意义。

在对某一人文要素(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商贸、旅游等)进行区位分析时,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

从近几年高考看来

,人文地理命题对区位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