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内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789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五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五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五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五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内容.docx

《第五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内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内容.docx

第五章内容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1页================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目录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2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重点与难点

================第3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4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次结合)

1,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49-1956年,在经济建设方面,照抄苏联,缺乏创造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5页================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第6页================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有的并未付诸实施,但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更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第7页================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

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

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

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第8页================

1957年下半年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和”大跃进”

1)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偏差.

================第9页================

2)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

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10页================

3)我们党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第11页================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12页================

第二,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明确阐述的思想家。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第四,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从实践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第五,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第13页================

3,我们党许多领导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14页================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第15页================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

================第16页================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17页================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第18页================

1,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19页================

马、恩、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和描述

高于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消灭了私有制,实现全社会公有。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

消灭阶级差别。

国家失去政治职能,只进行社会管理。

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探讨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是有所不同的

================第20页================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概念的提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0年5月)

一九八○年五月会见几内亚总统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第21页================

内涵的酝酿:

1986年,邓小平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记者华莱士提问时说: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1986年9月)

================第22页================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第23页================

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过程——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目的——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24页================

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25页================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它也是体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

================第26页================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因:

1、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

2、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3、适应当前的时代特征的要求

================第27页================

批唯生产力论

================第28页================

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29页================

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三、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30页================

什么是两极分化?

中国有没有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包含生产资料占有的分化和阶级的分化。

中国目前存在贫富差别扩大的现象,但没有形成生产资料占有的分化和阶级的分化.如果放任贫富差别扩大,就会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危险.

关于“两极分化”问题

================第31页================

关于贫富悬殊问题——“富人有钱无处花,穷人有钱不敢花”

浙江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个税自行纳税

申报情况(截止到07年4月2日)193949人,

补报人群:

企事业单位的高管人员、个私业

主、投资者

行业分布:

相对集中在10个行业。

金融业、

电力、涉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房地产业、电信、烟草、保险、

中介机构、石化

================第32页================

基尼系数的缺陷:

基尼系数只考察收入部分,不考察资产(资本生产资料)的部分。

实际上引起贫富差距的主要是资产部分,不是收入的部分,基尼系数把主要的部分撇开了。

如果把资产考虑进去,贫富差距还要更大。

比如说美国,它的基尼系数比我们小一点,有人会以为它的贫富差距比我们小一些,这是个误解,因为基尼系数不考察资本,实际上资产部分引起的差距很大。

在我们国家,基尼系数也只反映收入部分,如果把资产考虑进来,贫富差距就更大。

有人估计,现在我国占有资产(不是生活资料,如居民自住房之类东西)的百万富翁有500万,千万富翁有24万,亿万富翁有2200多人。

================第33页================

分配不公要引起社会不稳定

中国人普遍不满的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哪一个问题的直接原因不是贫富悬殊?

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分配不公。

所谓难,“难”不是“难”在富人身上,“难”是“难”在穷人身上!

只有穷人才交不起学费;看不起病,小病拖着,大病等死;买不起房,甚至一些白领人员,只要一买房,就要担上几十年的债务,生活压力很大,表面上看平安无事,但是心里总是很紧张的。

================第34页================

中国目前贫富悬殊现象形成的原因——收入分配不公

(1)城乡差距和东西差距的拉大。

   

(2)第一次分配中,一些人靠非法致富(违法乱纪、腐败等);一些行业靠垄断致富;以及国家公务员在不同地区不规范分配,等等。

(3)第二次分配中,税收制度不健全;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投入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致使一部分群众未能同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35页================

垄断要反对的是经营行为的垄断:

反对垄断要区别对待——经营行为的垄断要反对。

因为掌握了经济资源就有可能抬价,损害群众的利益,这是应该反对的。

抬价行为的结果,如果是上缴国家了,不涉及到社会分配不公;如果不上缴国家,自己作为奖金分了,那就影响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的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国家典型的电力部门,它可以抬高电价而提高工资奖金;另外像批零餐饮业没有垄断的权力,它工资就比较低。

电力部门和批零餐饮部门平均工资相差好几倍。

================第36页================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适当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但单纯从收入分配领域作文章,而不从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是不行的,最多只能是使贫富差距的矛盾暂时得到饱和,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正如马克思在批评经济主义者韦斯顿所说的那样,“这只是在用止痛剂,而不是摘除病根。

================第37页================

共同富裕——华西村

================第38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39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点。

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不是用静态的、僵硬的概念定义社会主义。

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这些动词,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动态中逐步实现。

================第40页================

意义

第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41页================

谁能想到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过去30年能保持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最近还连续4年超过10%?

谁能想到30年前贸易总额占世界第30位以后的中国,今天已是世界第三?

谁能想到1980年外汇储备还呈负数的中国,而今已跃居世界第一?

(1﹒2万亿美元)

谁能想到30年前广大的城市和乡村一片落后破败,如今却浑然成了另一副模样?

资料:

================第42页================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

================第43页================

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44页================

1.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群众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任务是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向自然界开战。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第45页================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46页================

中国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1840~1911年第一个阶段

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

1912~1949年是第二个阶段

“共和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推进

1949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

新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追赶

================第47页================

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

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

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48页================

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

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

================第49页================

历史遗憾:

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第50页================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

●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法治化、世俗化等。

================第51页================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

================第52页================

================第53页================

2001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为31点,在参加排名的108个国家中排第59位。

  2001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4类指标发展不平衡,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以2001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为对照,2001年中国知识创新指数为19,知识传播指数为32,生活质量指数为45,经济质量指数为26。

2001年中国知识创新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的差距最大。

================第54页================

================第55页================

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早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

2002年,北京、天津和上海有9个指标达到标准,辽宁有7个指标达到标准,江苏、广东和黑龙江有6个指标达到标准;按本报告划分标准,这7个地区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但它们离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还有差距。

================第56页================

第三,发展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第57页================

十六大: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58页================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关系到人心的向背)

是党实现起对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59页================

党所处的地位:

夺取政权

执掌政权

革命

求解放

建设

谋幸福

党所处的环境:

封闭

开放

党所肩负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第60页================

发展问题既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能否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富国强民都无从谈起。

================第61页================

发展,既是指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是指当前的发展,又包括可持续发展;既是指社会全面进步,又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62页================

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6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