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744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docx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武汉市农业局付明星

(2010年7月9日)

摘要: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武汉都市农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武汉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加工龙头实力不强、品牌创建落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外向度不高等薄弱环节。

对此,必须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大功夫,把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武汉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对策建议

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和实践。

2006年10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武汉都市农业建设步入快车道。

本文试图阐述武汉都市农业建设中重视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武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下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1.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建设都市农业,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从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分离的传统生产性农业向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农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区隔,诱发和整合仓储、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需要

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根本。

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将原料基地的农户纳入企业的产业体系。

由于当前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企业为了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就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送科普读物等形式培训农民,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影响农民、以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引导农民、以企业的诚信经营实绩引领农民,逐步转变农民的种养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

1.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大多数初级农产品的供给逐步都从短缺走向了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初级产品为主向间接消费加工食品转变。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开始向“享乐型”阶段转变,饮食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导致从吃水果向喝水果、从喝牛奶向吃牛奶等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进而给农产品拓展出新的市场空间。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尽管随着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从最终需求来看,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趋于下降的,但是对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也就是对加工制成食品的需求则是不断扩大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引导社会的消费需求,开辟一些新的消费领域,使整个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大大扩展了。

2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1发展特点

2.1.1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近年来,随着都市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武汉农产品加工业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2009年,全市58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830亿元,比2005年的318亿元增长1.6倍,年均递增28%。

依托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粮食、饲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40万吨,蔬菜、水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90万吨、14万吨。

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全市共发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93万亩,网络农户45.6万户,连接基地面积339万亩,畜牧养殖小区173个。

2.1.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逐步淘汰市场趋于饱和、附加值低的加工品种。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

通过加工业的带动,武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植业板块、畜牧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全市蔬菜、畜牧、水产、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占到农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一是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大。

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20万亩。

二是先进的园艺业迅速发展。

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37万亩,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30万亩。

三是集约的畜牧业步伐加快。

全市年存栏(笼)1万头以上生猪、3000头以上奶牛、10万只以上蛋(肉)鸡、10万只以上水禽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73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

四是高效的水产业异军突起。

全市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了13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8%。

2.1.3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8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3家(含省级龙头企业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1家,益海嘉里、武汉统一、武汉双汇、武汉中粮4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益海嘉里达到42亿元)。

2.1.4加工园区建设提速。

近及年,武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全市已有东西湖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园区和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两个园区的产值过30亿元,其中,东西湖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园区目前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产值过40亿;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产值突破35亿元,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60亿元。

2.1.5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品牌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一是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近30万亩,培育了蔡甸莲藕、洪山菜薹、梁子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名牌。

将农产品加工纳入全市科技重大专项,由政府“埋单”对重点项目进行攻关。

全市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建立了19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聘请全市各大专院校的专家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指导及培训。

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省级以上农产品品质认证、管理认证、名牌产品称号的,分档分级进行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创造了一系列精品名牌。

目前,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湖北省名牌2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548个。

2.2存在的问题

2.2.1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尽管近几年来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0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

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

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2.2.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

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

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2.2.3品牌创建相对滞后。

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汉口精武鸭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

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

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2.2.4精深加工能力较为薄弱。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

以上两项指标,湖北省和武汉市目前尚无权威数据可查,但有专家推算武汉市分别为55%和40%左右。

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

以水产加工为例,2009年武汉市水产品总产42万吨,湖北省达到340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

2.2.5产业外向度不高。

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

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

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2.3有利条件

2.3.1农业资源丰富。

武汉市现有耕地309万亩,宜林地160多万亩,荒地、滩涂近10万亩,水面32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80万亩,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油料总产20万吨,蔬菜总产666万吨,果用瓜总产604万吨,生猪出栏260万头,鲜奶产量12万吨,禽出笼4960万只,水产品产量42万吨,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

湖北省共有耕地4803万亩,养殖水面1100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食用菌、魔芋等,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资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用。

2.3.2区位交通优越。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京广、京九、汉丹、沪汉蓉、京港5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

2.3.4科教优势明显。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

武汉拥有52所普通高校,105个科研机构,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8名两院院士,50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农业方面有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20多家,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十分丰富。

3加快武汉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汉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为,多管其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1强力推进,大力开展“四个一批”工程建设

以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工程建设。

——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

依托武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途径,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要鼓励引导现有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整合、做大做强。

——做响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

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支持企业申报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提升品牌形象,打造精品名牌;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展示活动,推介产品,扩大影响;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外地市场,扩大销售,做响品牌,提高效益;继续在新闻媒体大力推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

——做大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东西湖食品加工、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新洲双柳蔬菜加工、新洲徐古食用菌加工、新洲园汪集农产品加工、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蔡甸姚家山农产品加工、汉南卓尔食品生态工业八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有4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加工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大区。

通过强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植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值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区,力争2015年,东西湖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过500亿元,新洲、黄陂、江夏、蔡甸农产品加工产值过100亿元。

3.2创新科技,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农产品加工中带普遍性、关键性、突出性的技术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对重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攻关项目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和先进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运用。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植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对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3优化配置,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支持以新洲的食用菌、蔬菜、禽蛋,黄陂的生猪、芦笋、优质稻,江夏的名特水产、生猪、蔬菜,蔡甸的西甜瓜、莲藕,东西湖的设施蔬菜,汉南的名特水产、绿色食品(蔬菜)为主的区域板块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原料。

3.4完善政策,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攻关、品牌创建以及贷款贴息等。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开展抵押质押贷款。

大力开展银企对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信贷规模;鼓励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企业上市,全方位做大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