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707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docx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

当代中国经济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五个统筹”: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发展和对外开放。

2、“垄断”:

是指垄断主体对市场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或秩序。

3、“限制市场行为”:

是指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或通过订立协议、团体决定或其他方式排斥或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4、“不正当竞争行为”:

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为了牟取自身的利益,采用损人利已、违背诚实信用商业原则的竞争手段争夺市场,给市场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的行为。

5、“国家计划”:

是一国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而制定的未来行动的方案,是一个国家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描绘的蓝图。

6、“计划体系”:

就是从不同角度表述计划容而组成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计划的有机结合体。

7、“公司治理结构”:

指关于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和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制度和文化的安排。

“两权分离”:

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

8、“人口的城乡分布”:

是指按照城乡及其比例划分的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构成,又称人口城乡结构,反映一定期间、一定地域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例组合关系。

9、“人口质量”:

也称人口素质,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10、“经济增长方式”:

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途径、手段、方法和形式的总和。

11、“对外开放”:

所谓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

12、“经济安全”:

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本国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威胁。

二、问答题:

第一章:

1、为什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⑴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因而各社会都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建立在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这样一个阶段,即是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2、为什么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形式?

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各种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无论归谁所有,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注重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⑷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

第二章:

4、科学发展观的涵是什么?

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⑵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⑶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

⑷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是什么?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⑴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⑵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⑶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⑷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⑸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三章:

6、经济转型的两种模式是什么?

⑴激进式改革;

⑵渐进式改革。

7、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⑴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

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⑷政府主导与自发演进相结合;

⑸整体协调与分步推进相结合。

第四章:

8、国有企业改革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⑴第一阶段:

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1984)

这一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实行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等措施,调动企业完成计划和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段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⑵第二阶段:

实行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3)

 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营企业成为国有企业。

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

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具有的财产权,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

⑶第三阶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1999)

标志着企业改革进入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⑷第四阶段:

国民经济布局战略调整阶段(1999-至今)

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指导思想,可以说找到了一条科学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9、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⑴产权清晰;

⑵权责明确;

⑶政企分开;

⑷管理科学。

10、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容是?

⑴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⑵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

⑶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⑷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⑸股份制改革;

⑹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关闭破产”问题。

第五章:

11、中国价格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⑴在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⑵价格只是作为核算工具,其配置资源,平衡供求,分配利益等基本职能受到限制和破坏;

⑶不合理的价格体制,从多方面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⑷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实现从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2、中国价格机制改革包括哪四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

改革的初始阶段(1979-1984年)

①完善计划价格体制”的思路占主导地位,开始引入市场机制;

②围绕农村改革展开,从农产品价格开始改革;

③在价格管理方面,中央对地方下放部分管理权限。

⑵第二阶段:

改革的展开阶段(1985-1988年)

①调放结合,以放为主,实行“混合价格体制”的思路占主导地位,开市场取向明显加强;

②改革的重点:

转换价格形成机制;

③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⑶第三阶段:

改革的巩固阶段(1989-1991年)

①控中求改,相机调放,实行“混合价格体制”的思路仍占主导地位;

②改革的任务:

建立和改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③初步建立和健全了价格总水平的监测和调控体系。

⑷第四阶段:

改革的深化阶段(1992至今)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模式占主导地位;

②价格改革全面深化,全方位展开;

③价格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3、列举中国商品市场体系的法规(9个)。

⑴《中华人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⑵《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

⑶《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

⑷《期货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⑸《批发市场管理办法》

⑹《拍卖市场管理办法》

⑺《连锁店经营管理规》

⑻《零售业态分类规意见》

⑼《钢材、汽车代理制试点方案》

14、1978年以来,我国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出台了哪些方针措施?

⑴改革招工制度;

⑵实行劳动合同制;

⑶劳动报酬开始由双方协商确定;

⑷扩大企业自主权;

⑸建立劳动服务公司。

第六章:

15、简述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

中央人民政府应早日争取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

⑵1948年底,东北地区全境解放后的计划经济管理。

⑶195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成立。

⑷1954年,国家建委成立。

⑸1956年,中国计划管理机构一分为二:

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经济委员会。

⑹1957年,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16、我国计划的“三级”、“三类”是什么?

我国的计划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级三类”。

所谓“三级”:

是指按计划行政层级,分为:

国家及计划,省级计划、市县级计划。

所谓“三类”:

是指按计划的对象和功能,分为:

总体计划、专项计划和区域计划。

17、1979—1991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相结合时期,这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18、科学发展观同龄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必须”是什么?

⑴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⑵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⑷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⑸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⑹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19、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制有哪三个弊端?

⑴公共财政收支与所有财政收支混为一体。

⑵中央财政收支与地方财政收支混为一体。

⑶宏观收入调节与微观收入分配混为一体。

第七章:

10、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弊端?

⑴保障围小;

⑵社会保险标准过低;

⑶社会保障制度、待遇、办法层次单一;

⑷企业办社会影响企业发展。

21、我国社会保险包括哪几类?

⑴养老保险;

⑵失业保险;

⑶医疗保险;

⑷工伤保险;

⑸生育保险。

22、我国社会福利包括哪几类?

⑴老年人社会福利;

⑵儿童社会福利;

⑶残疾人社会福利。

23、我国社会救助包括哪几类?

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⑵灾害救助;

⑶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⑷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开展互助保障活动。

2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⑴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缓慢;

⑵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⑶社会保障责任划分不清;

⑷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健全;

⑸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资金供应不足;

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存在较大风险。

第八章:

25、我国改革开放前,农村土地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1949-1953年土地改革阶段;

⑵1952年-1956年初级合作化阶段;

⑶1956-1978年,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阶段。

26、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1978-1983年,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形成;

⑵1984-1993年,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巩固;

⑶1993年至今,土地承包关系的进一步稳定与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

27、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2000-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阶段;

⑵2002-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推广、巩固阶段;

⑶2004-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深化阶段;

⑷2006年,农村税全面取消。

第九章:

28、简述我国建国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⑴初期的工业化水平很低;

⑵1952年到1957年,重工业畸形发展;

⑶1958年大跃进运动;

⑷1970年以后,重工业畸形发展,且导致其他部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⑸1977年3月,国家着手解决三个突出问题:

农业轻工业;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基本建设规模铺面太大。

29、我国对信息化的重视体现在哪些方面?

⑴:

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

⑵信息产业大致分为三大类:

信息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其他信息服务业;

⑶2001年,重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30、我国信息化萌芽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

⑴建国初期,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⑵1956年,“向科技进军”号召;

⑶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和技术、喷气技术取得成就,“两弹一星”;

⑷1985年以后,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

⑸1990年,中国信息协会成立。

3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⑴信息化在经济领域中作用显著;

⑵社会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⑶电子政务逐步推进;

⑷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⑸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

⑹信息资源战略地位得到重视。

第十章:

32、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状况如何?

⑴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国家创新体系日渐完备,科研投入规模和强度日趋加大;

⑵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⑶高新技术产业化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增强;

⑷科技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⑸科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3、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及其建设重点是什么?

⑴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⑵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⑶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⑷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⑸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第十一章:

34、概括我国就业人口的分布特征。

⑴城乡特征:

从农村流向城市;

⑵就业人口所有制结构特征:

个体私营发展迅猛,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从业人口下降;

⑶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特征:

第一产业就业率最低,第二产业居中,第三产业增长率最高。

35、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⑴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村劳动力恢复阶段;

⑵第二阶段,1985-1989年,地区差异拉大,外出就业高潮;

⑶第三阶段,1992-1996年,需求拉动就业迅速扩展;

⑷第四阶段,1997-2002年,需不足,市场疲软,经济增长放缓;

⑸第五阶段,2003-2005年,经济复,经济平稳发展。

36、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什么特征?

⑴第一,农村流向城市,中西部流向东部;

⑵第二,农民工的产业流向非农业为主;

⑶第三,迁移者主要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⑷第四,人口迁移与流动者受教育水平高于迁出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于流入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⑸第五,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

37、概括我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

1949-1970年,人口政策的初步提出和受干扰阶段;

⑵第二阶段:

1070-1978年,人口政策的初步形成和试行阶段;

⑶第三阶段:

1978年至今,人口政策的完善和稳定阶段。

第十二章:

38、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是什么?

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

⑵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

⑶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

39、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是什么?

⑴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⑵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

⑶能源需求高速增长,重要资源依靠进口增加;

⑷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超载明显。

40、中国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

⑴水资源日趋紧缺;

⑵水资源开发利用浪费严重;

⑶地下水开采过度,水质变坏;

⑷水污染严重。

41、中国煤炭资源存在什么问题?

⑴后备资源不足,产能与需求矛盾加剧;

⑵回采率偏低;

⑶开采利用中环境问题严重;

⑷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第十三章:

42、我国收入和消费模式的变迁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

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⑵第二阶段:

1978-1992年的改革和调整阶段;

⑶第三阶段:

1992年至今的深化改革阶段。

43、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变动情况。

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呈上升态势;

⑵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储蓄存款也表现出快速增长;

⑶体现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44、简述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

⑴消费水平:

①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逐年增长;

②虽然我国居民消费在总量上绝对的增加,而最终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⑵生活质量:

自1985年以后,我国居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并趋于富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45、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城镇居民的收入大大超过于农村居民;

⑵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

垄断行业的收入特别高;

⑶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东部城镇居民远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消费水平相当,中部相对较低。

第十四章:

46、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什么?

⑴改革开放之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区域战略总体上强调趋于均衡发展,同时优先考虑国防和国家安全。

⑵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到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结束之前,为了平衡生产力的区域分布,中国在建国初期将地建设作为区域战略的重点,期望通过有目的的布局工业来平衡全国生产力布局,协调沿海与地的关系。

⑶在集中向三线地区投资的同时,国家还有计划的将一批工厂和研究机构从沿海地区搬迁至大三线地区

⑷在1973年到1978年的这段时间,我国区域战略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47、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什么?

⑴1979年到1991年,为了加快全国经济整体发展并为整体起飞创造“宏增长极”,中国实施了向东部沿海区域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其基本要点是:

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换和国家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⑵八五计划期间:

1992年,中国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中央也开始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⑶1995年9月中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作出的科学总结。

第十五章:

48、简述我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增长的状况。

⑴1949-195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其中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此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使得在长期战争中濒临崩溃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⑵1957-1962年,国家实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国家试图通过“大跃进”运动来实现赶超战略,最终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⑶1963-1965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的政策措施,从而使经济有了转机,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⑷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整个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总的来看,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几次大的波动,从而降低了整个时期的总体发展速度,是新中国经济史上增长速度较慢的一个时期。

49、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有什么特点?

⑴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推动下迅速增长,使相对发展落后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由此导致的供需失衡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⑵经过8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调整,到90年代初,我国已进入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经过治理整顿,社会供求比较平衡,客观上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199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1990-200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5%,比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6个百分点,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⑶从1999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

总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相对平稳,尤其是1990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平稳性增强。

5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的原因是什么?

⑴首先,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在34%以上运行,2003年甚至高达43%。

过高的投资率不仅使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且使投资方向具有严重的趋同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⑵其次,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⑶再次,目前我国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者在利用的资源都成为废弃物。

5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是什么?

⑴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⑵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⑶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⑷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⑸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⑹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第十六章:

52、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⑴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

⑵开放事业全面推进

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阶段

53、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方针是什么?

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⑵同时也应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

⑶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推动它们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从而造福各国人民;二,任凭它们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

⑷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害、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⑸必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54、外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⑴第一,外国资金进入首先弥补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资金的不足。

⑵第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还给中国带来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⑶第三,外商投资还给政府带来了大量税收,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⑷第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还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较大且持续上升,目前都已经超过全国50%,有力推进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的形成。

⑸第五,促进了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

55、“走出去”的实践在对外经济合作中呈现出什么特点?

⑴第一,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格局。

⑵第二,投资方式多样化,层次渐次提高。

⑶第三,对外承包工程大型项目增加,劳务合作稳步发展。

⑷第四,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取得进展。

⑸第五,涌现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