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687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ocx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常州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常州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亦是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建设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村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辖市乡镇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原119个乡镇合并为63个镇,全市建制镇70个,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镇区平均规模已扩大到了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已提高到%,有43个建制镇被命名为省、市新型示范小城镇。

小城镇经济加速发展,集约化趋势明显,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在小城镇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的目标模式过于表面化,中心城市地位不明确,工业园区如何整合和运作,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一、常州市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发育阶段

1.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辩证的关系

一般来说,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城市化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之一。

(1)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的关系

根据国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城市化与人均GNP有如下关系;

表1城市化与人均GNP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

5—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以上

人均GNP(美元)

372

374

820

1087

3621

6424

8569

9960

10757

图1城市化与人均GNP的关系

从图1的曲线可见,当人均GNP达到1500美元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人均国民收入与城市化的关系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人均国民收入不同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表2人均国民收入类型与城市化的关系(1990年)

人均国民收入类型

城市化水平(%)

代表性国家

低收入国家

<38

印度、巴基斯坦、中国、越南

中低等收入国家

38—52

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罗马尼亚

中高等收入国家

52—71

墨西哥、南非、巴西、韩国

高收入国家

>71

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

表3人均国民收入与城市化水平的对应关系

人均国民收入(美元)

<350

350—1100

1100—2400

>2400

城市化水平(%)

<25

25—44

45—69

>70

从表3的对应关系中可以看出,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100美元时,即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3)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化水平

西方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用多变量来描述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把经济发展阶段分为:

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亦即通常所说的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

并建立了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化水平的对应关系。

表4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化水平

经济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

前工业化阶段

<36

工业化阶段

36—68

后工业化阶段

>68

资料来源:

转引自谷书堂等《经济和谐论》第35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4月。

1.常州的城市化发育阶段

(1)常州城市化的经济基础

1999年常州全市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5834元,约折合1900美元。

说明常州现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2)常州的经济发展阶段

根据表4资料,常州目前的城市化指标所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工业化阶段。

库兹涅茨根据三大产业之比,将工业化阶段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表5库兹涅茨的分类法

经济阶段

第一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也占GNP的比重(%)

第二产业占GNP的比重(%)

服务业占GNP的比重(%)

工业化阶段

早期

中期

晚期

资料来源: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

1999年,常州市三大产业的比重为:

,说明常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晚期。

(3)常州的城市发育阶段

根据常州市目前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推断出常州正处于:

1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城市集聚阶段,即城市化阶段;

2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快速城市化起步阶段。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推进,新世纪的常州将迎来城市化的高潮。

二、常州新时期城市化的五大战略目标

1.确定目标的指导思想:

(1)充分体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时,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选择一种有利于城市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2)处理好个别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战略目标的设定要有全局观点,同时兼顾行政区划调整的现状和常州城市以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3)立足于提高常州的综合竞争能力

常州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必须围绕提高常州的综合竞争能力。

缺乏竞争能力的城市不可能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4)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

战略目标必须具有时代特色和超前意识,体现战略目标的先进性。

(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提高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目的是富民强市。

2.五大战略目标

(1)建设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社会

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平均水平为75%,但发达国家内部亦有很大差异。

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市化指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上千万人口流入城市,对就业和城镇建设都会带来巨大压力。

不少专家认为,我国城市化率的目标值以70%左右较为恰当。

常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城市化的目标值应略高于全国水平,可以用75%左右作为城市化率的奋斗目标。

(2)构筑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人口城市化只是城市化战略的内涵之一,而不是其全部。

无论从培育地区竞争力,还是从提高城市等级角度,都应把构筑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作为发展目标,即重点建设各级城市,构筑具有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城镇体系。

(3)培育特色经济、创建特色城镇

小城镇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小城镇的发展应立足于以特取胜。

培育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镇,是小城镇以小克大,以弱制强的法宝。

(4)推行产业(企业)城市化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依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总部大部分设在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内。

春兰集团总部迁往上海,很多民营企业也开始抢滩上海、走出国门。

现代企业决不能长期在农村“插队落户”,应逐步向各级城市靠拢。

这是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伴随这次城镇合并,必然会出现城镇化的跳跃式前进。

如何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有效遏止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并保持非农人口的持续增长势头,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同时,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构筑以常州中心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构筑以常州中心城为核心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

以常州中心城为城镇体系的核心;城镇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不同层次的城市;在各级城市中,高层次城市的发展优先于低层次的城市;城镇化的结果要使常州地区大部分人口向各级城市集聚,最终将有70%以上的人口过现代城市生活。

1.构筑现代化城镇体系的主要原则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必须体现下列原则:

(1)人本主义原则

即以人为本,以人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作为城镇建设的主要宗旨。

重点应考虑提高人们生活和居住质量,方便出行(通勤、购物等),有利于健康、安全、舒适、整洁。

(2)生态化原则

着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造景观和天然景观的结合,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及人居环境的园林化。

(3)社会性原则

考虑社会公共设施、服务设施齐全,能“安民”、“便民”、“乐民”;社会保障设施周到,包括残疾人、防灾、防火、防盗等系统的建设;营造公民的参与意识,社区管理、城市规划等均应由民众代表参与。

(4)文化性原则

重视地区文化底蕴,营造地区文化特色;强调建筑的文化意识,切忌“千楼一面”;完善社区的文体娱乐设施,提高公民的精神文明素质。

(5)现代化原则

包括高科技的生产设施,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文教卫生设施,智能化的行政管理设施,社会化的生活服务设施。

2.城镇体系框架

建立以常州中心城为核心的五级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

 

州同城

 

图2城镇体系框架图

表6常州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

城镇等级

名称

2010年人口规模

2020年人口规模

中心城

常州中心城

120万人以上

140~150万人

新城

溧阳、金坛

溧阳20~25金坛15~20

25~3020~25

中心镇

薛埠、南渡、奔牛等10余个

2~3万人

3~5万人

集镇

魏村、直溪、别桥等50余个

~万人

1~2万人

根据上述图表,常州地区将构建以常州中心城为核心,以城市为主体的城镇体系。

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至60%左右,其中各级城市人口约为180万人,占城市化人口的90%左右。

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至70%,其中城市人口为215万人,占城市化人口的90%以上。

四、将常州中心城建成充满竞争力的特大城市

作为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都有一个中心城市,它不但是城镇体系的核心,而且是地区经济的中心,肩负组织所辖县市参与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重任。

城市是一种空间形态,是由同一个连续建成区(ContinuingBuild-upArea)所覆盖的空间地域所组成,尽管在行政上分属于不同的建制,但这一连续的空间地域却组成了同一个都市。

因此,本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既不是行政区划上的常州市,也不是行政区划上的武进市,而是空间形态上的同一连续建成区,我们暂且将其称为常州中心城,并将其作为城镇体系的核心。

常州中心城是以现中心城区(包括常州市区和武进的新城区)为核心,以大环线为外界的连续地域。

1.建设常州特大城市的必要性

(1)提高城市集聚效益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大城市的数量和平均规模仍在不断地增长。

大城市因其规模大,集聚效应强,交易成本低,因而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以及较高的效率。

我国城市统计资料表明,城市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随城市规模的扩大明显上升(表7)。

因此当城市扩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时,城市规模的扩张具有必然性。

表7城市规模及社会经济效益

城市规模(万人)

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百元工业资金利税(元)

百元工业固定资产利税(元)

每万人交通事故死伤人数(人)

每亿元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超大城市

118

200以上

232

100-200

165

30-100

202

10-30

177

注:

本表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整理,每亿元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推算,表中的城市规模按市区常住人口

苏锡常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县同址现象是城乡互动、互补、互惠、互利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却先后实行市、县分址。

行政上的分址与分治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建设和相互抗衡,把合力变成分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武进市曾列为全国十强县(市)之一,但在最近测算的江苏省各县级城市发展潜力表上,武进市已被挤出前10名,当然城市的地位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

如何把分力变成合力,重现昔日雄风业已成为振兴常州经济的客观需要。

建设常州特大城市则是克服行政分治弊端的重要举措,既可亲和,又能增效,实现双赢。

(2)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常州曾是与苏州、无锡在经济上齐名的明星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近年来,常州在苏锡常地区的地位日趋下降,与苏州、无锡的差距逐渐拉大。

表8的资料表明,常州与苏州、无锡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明显落差。

若以常州为1,1980年时常、苏、锡的人均GDP之比为1:

1998年则为1:

:

,常州的人均GDP比无锡少了近万元。

可见常州在苏锡常地区的竞争能力日渐衰微。

从全国角度来看,珠江三角洲、浙闽鲁等省区都在努力营造地区竞争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中心城市之间的较量,如将常州中心城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特大城市,无疑将大大提高中心城市的能级,提高地区竞争能力,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表8苏锡常三城市经济指标对比

面积

(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GDP(亿元)

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三产之比

人均GDP(元)

苏州

8488

284180

比上年增

1250

21726

无锡

4650

105111

1052

24340

常州

4375

55681

14842

注:

资料来源为《常州年鉴》1999年,三产之比为1997年数据

(3)优化常武地区的功能结构

一个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常州中心城,必然是功能分区明确,地域结构优化的有序组合。

根据职能分异的规律,主城区以服务功能为主,城郊区(大部分在武进市内)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则集中在远郊区。

人口向中心城集聚,产业向外围扩散,形成星云状的城市形态,即以CBD为核心,中间严实,边缘疏朗的新的用地格局。

这是一种有序的、优化的空间组织。

否则,两个城市各自为政,则必然会大城市大而全,小城市小而全,功能重置,结构趋同,设施重复,资源浪费。

由此可见,建设常州中心城是一项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战略性的历史任务,也是常武地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决策。

2.建设常州特大城市的可能性

(1)跨界城市的国际经验

跨界城市是指连续建成区跨越两个以上独立行政建制的城市。

国际上,跨界城市甚为普遍。

美、英、法、日、加等发达国家均有先例,可资借鉴。

美国的跨界城市称为大都市区(又称为都市统计区—SMSA),即由不同行政区划的地域共同组成的都市连绵区。

以纽约为例,行政区划上的纽约市由5个区组成,人口700万左右。

但纽约大都市区(NewYorkSMSA)却地跨纽约、康涅狄格、新泽西3个州、18个县,由30多个城市组成,总人口约1800万。

人们心目中的纽约往往是指广义的纽约,即包括纽约市及其周围的连续城市化的地区。

加拿大和英国都有类似的跨界都市区,前者称为都市人口普查区(CMA),后者称为都市经济劳力区(MELA)。

跨界城市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中心城虽分属不同行政单位,但仍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携手共建。

常州中心城目前虽跨越两个行政区界,但两者在地域上紧密相连,历史上互惠共荣,经济上彼此互补,具有建设跨界城市的优越条件,完全可以做大蛋糕,共享美点,建设常州中心城,实现双赢发展。

(2)市县同城的国内经验

市县同城是指地级市与县(市)的行政中心设在同一城市的现象,这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颇为常见,它是城市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阶段性产物。

市县同城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跨界城市模式,其普遍性并不逊色于美国的跨界城市,几乎遍及每一个省区。

一般来说,市县同城有利于实现市县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有利于做大城市规模,共享规模效益;有利于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提高城市公共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然市县同城也有弊端,由于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城市扩张、土地有偿使用方面产生利益冲突;其次从县的角度,合址有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上的困扰。

因而对市县合址问题形成了不同看法,并出现三种不同的处理模式。

①市县合并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继续发扬市县同城的长处,又可避免市县同城的弊端,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一种最彻底的模式,这一步一旦跨了出去,就为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

济南市与历城县、青岛市与崂山县是市县合并的成功实例。

历城县并入济南后,就完全融入了济南市,一部分划归市区,一部分划归郊区。

崂山县并入青岛市后,就成为青岛市的一个区级行政建制。

这种合并对扩大中心城的规模和对加速原县(市)级行政地域的城市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②市县同城模式。

如浙江的温州与瓯海、宁波与鄞县,海南的海口和琼山均为市县同城、互相促进、互惠共荣的佳例。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的城市人口、经济和市政建设均不可与常州相提并论,但现在的温州,经市县的联合建设,各方面均不在常州之下了。

琼山撤县建市之后,依傍海口建设新城,两城相连,成为一座迅速发展的海滨城市。

③市县分址模式。

主要在苏锡常地区。

苏锡常三市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其周围均是著名的经济强县(市)。

长期以来,市县同城,互惠互利,经济繁荣,饮誉内外。

改革开放后,吴县、无锡县、武进县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成员,并相继撤县易地建市,形成市县分址模式。

其实,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中有10个市县同城的实例,唯独苏锡常实行市县分址模式。

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超一流的跨国公司尚嫌竞争实力不足而强强联合,可见规模经济的作用受到空前的重视。

从长远的战略观点,第一种模式最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社会的需求,并将日益受到重视;第二种模式只要双方合作,处理得当,也会长期存在,而且随时可转为第一种模式;从理论上讲,第三种模式不利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分散了中心城的实力,从而削弱了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苏锡常实践了这一模式,其结果也不尽人意。

正当“加法”成为世界潮流的时候,我们却在为做“减法”而付出代价!

综上所述,选取市县合并或市县同址的模式,对于扩大中心城规模,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实现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边际效益均是“功德无量”的。

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高度,我们有必要反思常州地区目前实施的市县分址方案。

如果再不及时作出战略调整,通过做“加法”壮大城市规模,提升竞争能力,其结果将是十分遗憾的!

(3)常州中心城人口集聚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等若干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发育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在城市化阶段,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向心倾向,即以向中心城集聚为主;郊区化阶段则具有明显的离心倾向,人口向外围扩散为主。

城市化向郊区化转化之前必须经历过度城市化阶段。

在过度城市化阶段,由于人口过量集聚而滋生了许多城市弊病,如人口过密、交通拥塞、地价暴涨、治安混乱等,以致离心倾向上升为主流现象,城市化遂被郊区化替代。

城市化过程既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城市弊病不断滋生的过程。

目前常州处于城市化阶段,离郊区化尚有相当距离。

因此,常州中心城还将不断集聚人口,扩张城市规模。

从静态来看,常武地区现有总人口约208万人,常州市区人口约87万人,湖塘镇(武进新城区)人口万人,两者共有100万人左右,约占常武总人口的48%。

该地区尚有常住外来人口20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

如将常住外来人口计算在内,常州中心城人口达到120万人左右。

虽然能实现建成特大城市的目标,但与规划设想的人口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从动态来看,由于存在着城市化的巨大动力机制,常州中心城的人口集聚势头十分强劲,每年有大量人口机械移入中心城区。

1999年的数据表明武进的机械增长率为负增长,常州市区增长较大,这是对我们做大常州中心城设想的最有力支持,也是实现常州特大城市人口目标的最可靠保证。

表91999年常州市人口机械增长数

地区

机械增长人数(人)

机械增长率(%)

总计

常州市区

武进市

溧阳市

金坛市

14329

15141

-4295

1782

1701

 

注:

资料来源于2000年常州统计年鉴

由表可知,常州市区1999年导入人口万人,若以此为基数,自2000年至2010年的导入总人口为万人。

因此,2010年时,常州中心城人口即可接近140万人,即达到了规划设想的人口目标。

2010~2020年间,机械增长的速度会有所减缓,若以前期的三分之二计,则十年间仍可增加10万余人,接近150万人的上限指标。

3.关于常州中心城建设的建议

(1)设立常武中心城规划和建设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中心城的规划和组织跨行政区划的建设工程。

(2)组织“大环线”工程的实施,并以“大环线”作为常州中心城的外界。

大环线工程可参照上海外环线的设计思想,既是一条快速干道,又是一条环形绿带,使之成为城市与农村的隔离带(BufferZone)。

(3)加快进行中心城的规划。

特别是对那些尚未进行过城市规划的地域(指常州市区外围的乡镇),应及早进行功能定位和用地规划,避免无序建设带来后遗症。

(4)对常州新区下属乡镇进行城市化管理。

将乡镇改组为街道,把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并划出一定的范围作为街道近期发展用地。

其余地区均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5)编制市县同城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可分总体规划、共同建设、行政融合三个实施阶段。

根据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可在2003年前市县合搞中心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前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用建设;再用5年左右时间,即2015年前实现行政区划的磨合到融合。

当然,最好是实行一步到位的市县合并模式。

五、按“新城”模式建设溧城、金城

1.“新城”建设的国际经验

现代城镇体系不仅要体现中心城市的现代化,而且在每一层次上都要富有新意和现代化气息。

在省或常州市的城镇体系规划中,都将溧城和金城作为中等城市来建设。

然而,按何种模式来建设却没有明确规定。

在国际上,有关中心城外围的城市,先后出现过若干种不同的建设模式。

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经典的理想模式。

田园城市的立论基础是“城市——乡村磁铁”,也就是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一种城乡优势互补、功能多样、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20世纪20年代,恩维提出了卫星城的理论,他主张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借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

多年来,先后发展了三代卫星城:

第一代为卧城;第二代为半独立卫星城;第三代为独立的卫星城。

卫星城模式曾是二战前后十分流行的模式。

1944年,阿伯克龙比建议在伦敦周围建设新城,以限制伦敦的地域扩展。

他建议在伦敦绿带外面几英里处的区位优势地段建立8座新城。

1946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城法”,以推动新城建设。

新城法公布后5年内,在伦敦外围新建了7座新城。

早期的新城规模较小,平均规模为5万人。

60年代起开始第三代新城规划,对布局和规模作了相应调整,规划人口扩大为25万至30万左右。

其他国家或地区相继效法,在大城市周围纷纷建设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新城:

·东京周边的7座新城平均规模为万人,多摩新城由原来规划的30万人扩大到40万人。

·法国巴黎周围有5座新城,平均人口规模为33万人。

·香港在新界建设了8个新市镇。

已容纳人口240万人,平均人口规模达30万人。

·新加坡的第四代的新城的平均人口为10-18万人。

由此可见,新城的规模可大可小,但与母城人口规模相关。

综合世界各国新城建设经验,现代化的新城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新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

与卧城和卫星城不同,新城具有综合性功能,拥有自己的产业基地,基本上做到就业就地平衡,对中心城没有依赖性。

(2)新城应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第三代和第四代新城的人口规模大多在20~40万人。

(3)新城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