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63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docx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火灾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一、工程概况

㈠、工程简介

三江港区是武汉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位于鄂州市西北部,西临葛店与武汉市洪山区相接,东、北两侧濒临长江。

规划范围东、北临江,西至规划鄂咸高速,南至鄂州开发区,总体用地面积约207.32平方公里。

本项目为三江港新区“十横六纵”交通网络结构中的两条城市新建道路,即临江大道、疏港三路。

项目线路总长13.483公里,设计时速60km/h。

临江大道:

长7.125公里,红线宽度40m,双向六车道,为城市主干道。

西起黄鄂高速公路三江港互通G316鄂州侧扩建段终点,向东沿G316布设,与三六大道交叉后在骆李村金家独屋湾折向南,往南依次与规划的经纬一路、纬六路、纬七东路、疏港二路、经纬三路、高新大道(在建)交叉、止于临江乡西侧,与疏港三路交叉。

疏港三路:

长6.36公里、红线宽度40m,双向四车道,为城市主干道。

位于三江港新区中部位置,西起汉鄂高速华浦互通连接线与华浦路交叉路口(临江乡崔汤村)。

往东依次与武黄城际铁路、规划道路(疏港五路、经十二路、疏港六路、经二十路、经十三路、疏港七路、经十八路、三六大道、经纬二路)、吴楚大道(在建)、武九铁路交叉、止于临江大道(临江乡粑铺村)。

㈡、地质情况及气象水文

1.地形地貌

本项目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从区域地貌角度看,场地地貌单元跨越剥蚀堆积平原和长江冲积一级阶地。

拟建道路沿线现状主要为村庄、农田、鱼塘、港汊、湖泊,地势有一定起伏,地面高程在12.92~29.47m之间变化,最大高差17m。

2.气象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气候特征。

冬夏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17℃,极端最高气温40.7℃(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温度零下12.4℃(1969年1月31日)。

历年最低气温为12、1、2月,并有霜冻和降雪发生。

年平均降水量为1353mm,北部华容区约为1250mm左右,南部梁子湖区约为1400mm左右,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的2006.7mm,最少的年份是1968年的784.3mm。

年际变化大,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

西北部略多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于两者之间,年平均蒸发量为1457mm,潮湿系数接近于1。

秋、冬两季主导风向是偏北风,春夏两季主导风向是偏东风。

3.水文

(1)地表水。

区内地表水系极为发达,均属长江水系。

区域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内南部地区,北临长江,境内河渠交错,湖泊、塘渊较多。

区内自然水系和人工水渠都极为发育,为当地农业灌溉和排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主要水系为余湖港水系。

根据调查资料,区内河流湖泊地表水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明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一般大河年涨落差水位相差约4m左右。

由于区内河流的纵坡坡降很小,因而,雨季时也易形成雨涝。

(2)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分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

上层滞水:

赋存于浅表层填土层中,主要来源由大气降水的下渗,及渠、塘水入渗补给,排泄形式主要为表层毛细水蒸发或向低洼处渗流;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

水位埋深一般在地表下1.30~1.50m。

一般而言水量不大,但也不容忽视。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下伏基岩裂隙中,水量较小,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向下游低洼处或深度裂隙排泄。

㈢、区域地质构造

本项目位于梁子湖凹陷地带,梁子湖凹陷是晚三叠世以来在印支拗褶带上形成的继承性凹陷,呈北东~北东东向弧形延伸,主要分布在鄂州市西部。

自晚侏罗世以来,凹陷盆地向断陷盆地转化,盆地的发育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沉积了较厚层的第四系地层;其构造形迹大多数被第四系所覆盖。

本区域现代构造运动呈现间歇性缓慢升降运动的同时在大广山周边地域伴有浅层的岩浆岩侵入特征,造成部分地域出现隆起或隐伏隆起,在一些接触带地域出现大面积的成矿现象。

但就总体区域地质来讲,区内的主要断裂第四纪时期的活动都比较微弱;还属于一个相对较稳定的地带。

二、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㈠、事故类型

1、定义:

火灾事故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2、火灾的可燃物的分类主要分五大类(常见的有三类:

A、B、C):

(1)A类火灾:

指的是含碳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木、棉、纸、麻等);

(2)类火灾:

指的是甲、乙、丙类液体燃烧的火灾;

亲水性极性溶剂(甲醇、乙醚、丙酮等)

疏水性非极性油品(汽油、煤油、柴油等)

(3)C类火灾:

指的是可燃气体燃烧的火灾(甲烷、石油气、水煤气等);

(4)D类火灾:

指的是可燃金属燃烧的火灾(钠、钾、镁及镁铝合金等);

(5)E类火灾:

指的是带电物体燃烧时仍处于带电状态的火灾;

带电A类火灾(计算机、发电机、配电盘、家用电器等)

带电B类火灾(油浸变压器等)

3、建筑危险等级的定性分级原则:

(1)严重危险级:

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数量多,火灾蔓延迅速,灭火程度难(甲、乙类物品的库房);

(2)中危险级:

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数量较多,火灾蔓延较迅速,灭火程度较难(丙类物品的库房);

(3)轻危险级:

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数量较少,火灾蔓延较缓慢,灭火程度较易(丁、戊类物品的库房);

4、火灾的危险性分类:

(分五类:

甲、乙、丙、丁、戊)

(1)甲类:

闪点<28℃的液体。

爆炸下限<10%的气体。

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常温下受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受撞击、摩擦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2)乙类:

闪点≥28℃至<60℃的液体;

爆炸下限≥10%的气体

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助燃气体能在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雾滴

(3)丙类:

闪点≥60℃的液体

可燃固体

(4)丁类:

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的各种生产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5)戊类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烧物质的生产

㈡、事故危险程度分析

火灾之所以可怕,是因为火灾过程中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结果,会明显威胁到火灾区域及其邻接区域的人员安全,而其相对严重性则依每次火灾状况不同而定。

一般而言,火灾对于人员安全效应可区分为六大类,包括:

氧气耗尽、火焰、热、毒性气体、烟和结构强度衰减等,分述于下。

1、氧气耗尽效应:

人类习惯于正常大气中21%氧气浓度下,自在活动。

当氧气浓度低至17%时,人体肌肉功能会减退,出现缺氧症现象;在10~14%氧气浓度时,人仍有意识,但显现错误判断力,且本身不察觉;在6~8%氧气浓度时,呼吸停止,将在6~8分钟内窒息死亡。

由火灾引发的亢奋及活动量,往往会增加人体对氧气的需求,所以实际上在氧气浓度尚高时,即可能已出现氧气不足症状。

一般人存活的氧气浓度低限为10%,然而能否到达此程度及多快到达,则依每次火灾及燃烧区域内不同位置而异,因为此浓度会受到可燃物浓度、燃烧速度、燃烧区域体积及透气速率所影响。

2、火焰效应:

人体烧伤可能因火焰的直接接触及热辐射所引起。

由于火焰鲜少与燃烧物质脱离,所以对邻近火焰区域内人员常产生直接威胁,这点与燃烧气体及烟不同。

人体皮肤若维持在温度66℃以上、或受到辐射热3W/cm²以上,仅须1秒即可造成烧伤,故火焰温度及其辐射热可能导致立即或事后致命。

人在无风且湿度低的高温环境中,温度达50℃时可忍耐数小时,70℃时降为1小时,130℃状态下仅可忍受15分钟,达到200~250℃时则只能忍耐5分钟。

人体皮肤的火伤,可依程度分为四级:

一级火伤(红斑火伤)-限于皮肤表层变化,患部轻度红肿并感疼痛。

二级火伤(水泡性火伤)-火伤后立即或隔日出现水泡,浅者两周即可痊愈,深者可能残留板状伤痕。

三级火伤(坏死性火伤)-皮肤全层坏死,溃疡化。

四级火伤(黑色火伤)-深及皮下脂肪、肌肉或骨头之火伤。

3、热效应:

热对于火灾区域及邻接区域的人员皆具危险性。

姑且不论氧气消耗或毒性气体效应,火焰产生的热空气及气体,亦能引致烧伤、热虚脱、脱水及呼吸道闭塞(水肿)。

生存极限的呼吸水平温度约为131℃;但室内气温高达140℃时,仍能存活短暂时间。

至于呼吸水平高度,从地板向上算起一般约为1.5公尺以上,如果居室人员中儿童佔有显著比例时,安全设计上则採用1.2公尺水平高。

对于呼吸而言,超过66℃温度便难以忍受,此温度领域可能会使消防人员救援及室内人员逃生迟缓。

4、毒性气体效应:

一般高分子材料热分解及燃烧产物的成分种类繁杂,有时多达百种以上,然而对人体生理具有毒性效应的气体仅是其中一部分,如下表所列举。

这些气体的毒害性成分基本上可分为:

窒息性或昏迷性成分、对感官或呼吸器官有刺激性成分、以及其他异常毒害性成分等三类。

虽从火灾死亡统计资料得知,大部分罹难者是因吸入一氧化碳等有害燃烧气体致死,但有时不宜过于强调,因为没有一次火灾情况是相同的。

此外,部分火灾试验也显示,许多情况在任一毒害气体尚未达到致死浓度前,最低存活氧气浓度、或最高呼吸水平温度即已先行到达。

5、烟效应:

烟的定义为「材料发生燃烧或热分解时,所释放出散播于空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及气体」,它是火灾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成分中含有碳粒、焦油,均足以遮挡光线而形成视觉障碍,降低火场中的能见度。

能见度是避难者能否逃出火场,以及消防人员能否找出火灾、扑灭火灾的影响因素。

烟会助长惊慌状况,因为它有视线遮蔽及刺激效应。

在许多情况的逃生途径上,烟往往比温度更早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程度。

6、结构强度衰减效应:

因火灾热损害造成建筑物的结构组件破坏,具有明显潜在的危险性,可能发生情况如结构脆弱化,地板承受不了人员重量,或墙壁、屋顶崩塌。

另外,火灾对结构的破坏,有时不易单从外观察觉,因此火灾后结构强度衰减程度的评估相当重要。

建筑物因结构受火害而崩塌毁坏的情况不多,但不可轻忽建筑物受到第二次外来灾害(如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

三、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紧急处置,快速反应,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

建立项目部、施工队应急救援体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关爱生命高于一切,确保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能够迅速、快捷、有效的启动应急系统。

四、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㈠、应急组织体系

项目应急组织体系由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7个应急救援工作小组组成。

结构框图如下(机构详细人员构成及联系方式见附件1):

 

㈡、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职责

1、项目经理陈国斌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指挥工作。

副组长由孙忠民、代俊丰、王杰业、李平担任,负责紧急情况处理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组长不在或授权时,副组长按序行使组长的权力。

2、组长(副组长)职责

⑴及时向总承包、监理组、业主应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必要时请求援助,并接受其领导,落实指令。

⑵审定并签发本项目应急预案。

⑶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令。

⑷下达本项目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⑸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统一协调应急资源。

⑹检查督促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

⑺负责对外联络,向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

⑻负责检查监督应急准备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教育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操练和讲解活动。

审批并落实项目应急准备及救援资金。

㈢、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及职责

1通讯联络组。

组长:

王孝红组员:

王伟龙韩程宇史红胜

负责做好联系社会、总承包、公司各应急救援机构人员及当地医院的沟通联系工作。

2抢险救援组。

组长:

周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