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629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2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质量报告书.docx

环境质量报告书

第一章环境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面积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介于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市区地理位置北纬45°46′至46°55′,东经124°19′至125°12′之间。

东与安达、肇东市相接,西同泰来县、齐齐哈尔市毗邻,南和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扶余市及黑龙江省双城市隔江相望,北与富裕、依安县接壤。

全市总面积21219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千米。

二、地质地貌

大庆市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盆地的一部分,位于盆地中央。

在地史上的中生代以后一段时期曾是一个内陆大湖,湖水中繁育着大量的介形虫、藻类、鱼类等生物。

1.4亿年以来,这里积累了厚达6千米的沉积物,再加上地壳升降运动,才逐渐变为今天的平原地貌。

勘探资料表明,在大庆地区地下古生代层上覆盖着层次清楚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岩,地表为厚达142米左右的现代冲击物所覆盖。

这种陆相沉积层恰好为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后来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大庆地区地下岩层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隆起构造,即松辽盆地的“凹中隆”构造,成为岩层中石油天然气运移聚储的较好场所,石油地质称这个构造为“大庆长桓”构造。

大庆地区的这种地下地质条件,使它成为孕育大庆油田的母体。

大庆市区处在松花江、嫩江一级陆地之上,境内无山无岭,地势平坦,西南偏低,东北偏高,海拔高度在126~165米之间。

相对高差13~39米。

地貌表现为波状起伏的平原,高处多为平缓漫岗,低处是沼泽以及大大小小的碱水泡子。

泡沼之间的低平地是广阔的农耕区和放牧区。

三、水文

大庆市区内没有一条天然河流,松花江、嫩江均为边际河流。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大庆市区的地表水文状况仍属闭流区。

大气降水都汇集到低洼处,很难排出区外,形成许多季节性水泡子和积水沼泽地。

由于这种闭流特点,大庆地区地表水碱性偏高。

我市的地表水由引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封闭的碱泡子组成。

引水系统包括以嫩江为水源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处引水干渠以及相应的蓄水库组成,排水系统由南线排水和东线排水两部分组成。

通过排水系统将市区的部分自然降水和城市污水排入松花江。

四、气候气象

大庆市处于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区。

冬季在蒙古高压的控制下,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高温多雨。

降水的季节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季节差异很大。

春季降水少,经常出现干旱,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最多,且多为雷阵雨,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但仍多于春季。

冬季在蒙古高压的控制下,降水量很少。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逆温频率高,强度大,逆温中心平均高度150米,每年有82%以上的日子一天内有14~17小时存在贴地逆温或低空逆温,尤其在冬季逆温出现频率达100%。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条件:

大庆地区年平均风速较高,且有一定粗糙度,扩散参数大,使污染物在源附近就可较快扩散。

而白天湍流发展旺盛,空气自净能力强,夏季最大混合高度达1290米。

2008年全年平均气温5.9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27.7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36.5摄氏度,年最大风速12.3米/秒,年极大风速19.4米/秒,年降雨量416.5毫米,年蒸发量1485.2毫米,无霜期162天。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及人口

大庆市管辖五区四县,五个区为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四个县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277.23万人,净增人口3.87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130.74万人,四县人口146.49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全年出生人口27150人,出生率为9.86‰;死亡人口8186人,死亡率为2.97‰;自然增长率为7.04‰。

二、经济概况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0亿元,增长12.3%,是近20年发展最快的一年。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1.9亿元,增长25%;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32亿元,增长12.6%;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8%。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实力不断壮大。

实现增加值1839亿元,增长11.8%。

服务油田稳产,生产原油4020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1448亿元,增长7.8%。

支持石化大项目建设,120万吨乙烯改扩建、30万吨聚丙烯等10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规模以上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60亿元,增长16.5%。

加速壮大园区化地方工业,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52个;高新区保持较快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35.1%,经开区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4个,各县区专业园区不断壮大。

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增长35%。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特大丰收。

新建抗旱保收田103万亩、玉米膜下滴灌23.2万亩、农机合作社82个,粮食总产达到67.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奶牛、肉牛、生猪存栏分别增长18.5%、24.5%、24.5%,畜牧业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增长9.4%;新型农合组织达到206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近30万亩,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农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增长9%。

消费需求继续扩大,服务业提档升级。

商贸业繁荣发展,大商集团、沃尔玛等大型商场销售额不断攀升,新建大型购物商场40万平方米,新增农资店、农家店20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1.5亿元、增长23%;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成功举办首届湿地文化节,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入园企业达到67家;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比例有所增加,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新突破。

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2亿元、增长16.9%。

三、城市建设概况

2008年加快建设步伐,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提升。

46项城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完成投资129.5亿元。

加快构建立体交通体系。

铁路大庆西站、哈大齐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大齐高速大庆段全面启动,萨尔图机场快速建设,经九街全线贯通,城区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机场路建成通车,让通线K409、K418两座跨线桥投入使用,城区主要铁路道口实现立交。

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陈家大院泡生活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东城区二期、八百垧、乙烯等3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1座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扩大数字城管系统覆盖面,城市保洁、供热供水、物业服务和交通秩序有新改善。

拆除房屋1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25公顷,46公里城区铁路沿线整治全面完成。

大规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油田百里生态长廊”,完成黎明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道路景观绿化,植树190万株,新建城市绿地11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10.7平方米。

第三节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一、贯彻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宗旨,优化发展作用得到发挥。

用规划环评,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9个市级以上园区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功能布局,促进了园区经济的集群化、集约化、生态化健康发展。

用项目准入制度,降低投资风险。

环保部门完成了477个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10个不符合环保规定的投资项目被否决,避免经济损失0.5亿元。

用优质服务活动,帮助企业解难。

启动“全市环保系统市县区联动、走千家进万户、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发展专项行动”,现场解决问题120个,跟踪服务解决问题30个。

用污染总量削减,保证新上项目。

建成5个治污项目,关闭3套生产装置,减排化学需氧量2370吨,二氧化硫2345吨,保证了新上项目顺利上马。

二、突出解决环境保护难点问题,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果。

大庆市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10个项目中,5个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4个项目正在建设。

全年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700多吨,处置率达到100%。

依法转移危险废物5300多吨,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对全市732颗放射源建立了使用台账,设立了安全警示标志,对28枚废弃闲置放射源安全送贮。

治理餐饮业户油烟污染227家,噪声污染105家,依法拆除燃煤小锅炉18台。

三、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专项行动效果日益明显。

市人大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专项执法检查,环保、监察、发改、经济、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确保奥运安全环保综合执法检查。

环保部门加大对国家和省市挂牌督办企业的整治力度,29家违法企业被行政处罚30多万元。

全年依法征收排污费5000多万元。

完成了全市畜禽养殖场清查工作,对10家养殖场区重点督办,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绿色示范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2月26日,国家环保部发文,同意大庆市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复查。

大庆市四县全部达到了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标准,新建9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肇源沿江湿地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家卫生城和文明城创建方面,环保部门承担的6项和7项考核指标分别达到国家考核标准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以上。

五、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支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全市环保系统开展了“比学习、比效能、比奉献”等三个主题活动,市环保局荣获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环保专项行动先进集体称号,被省环保厅重新命名为全省文明单位标兵。

我市成立了环境保护联合会,向高新区派驻了环保机构。

完成了污染源普查阶段性工作目标。

在22家国控重点企业中,安装了废气和废水在线监控设备,实现了重点污染源的远程监控。

 

第四节污染源概况

一、污染源排污概况

2008年大庆市共排放废水.2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8983.9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5305.2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37267.92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068.47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3199.45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占37.75%,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已达到排放总量的62.25%。

2008年废气中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2467.56吨,其中工业排放57253.56吨,生活排放5214.00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91768.06吨,其中工业排放67368.06吨,生活排放24400.00吨;烟尘排放总量为48967.12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33902.12吨,生活排放15065.00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373.39吨;工业固废产生量为2373.39万吨。

二、治理项目建设情况

2008年竣工治理项目14个,施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4968万元,其中废水治理项目4个,废气治理项目7个,其它治理项目3个。

第二章环境质量概况

第一节环境空气质量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概况

2008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项目有: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降尘。

降水项目有:

pH、降水量、电导率、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氟离子、氯离子等7项。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共布设了五个监测点位,分布在市辖五个行政区,即萨尔图区环境监测站、龙风区环境监测站、让胡路区环境监测站、红岗区环境监测站、大同区环境监测站,其中大同区环境监测站为清洁对照点。

五个监测点位所处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农业区、一般工业区均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二类区。

降水监测共布设了三个监测点位,分别为大庆水库、萨区环境监测站、管理局环境监测站,其中大庆水库为清洁对照点。

见表2—1—1,点位示意图见图2—1—1。

表2—1—1全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布设

区域

点位

功能区

功能区分类

萨尔图区

萨尔图区环境监测站

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二类区

让胡路区

让胡路区环境监测站

居住区

二类区

龙风区

龙风区环境监测站

炼油化工一般工业区

二类区

红岗区

红岗区环境监测站

石油生产一般工业区

二类区

大同区

大同区环境监测站

农业区

二类区

注:

大同区监测站为清洁对照点。

让胡路区

龙凤区

萨尔图区

红岗区

大同区

大同区

2—1—1大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图

二、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08年度共获得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的基础数据5508个,其中二氧化硫1816个、二氧化氮1816个、可吸入颗粒物1816个、降尘60个。

(一)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

2008年度空气中污染物监测结果统计见表2—1—2。

表2—1—2大庆市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统计结果单位:

毫克/立方米

项目

样品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年均值

日均值超标率(%)

年均值

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

1816

0.053

0.003

0.013

0.0

0.060

二氧化氮

1816

0.073

0.003

0.018

0.0

0.080

可吸入颗粒物

1816

0.495

0.003

0.051

2.6

0.100

降尘

60

21.52

5.73

11.30

3.3

18.55

注:

降尘的单位为吨/平方千米·月,降尘的标准为省推荐标准,即清洁对照点加7吨/平方千米·月。

1、二氧化硫

2008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13毫克/立方米,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0.003~0.053毫克/立方米,日均最大值出现在1月4日的大同区,日均最大值不超标。

二氧化硫的年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日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详见表2—1—2。

2、二氧化氮

2008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18毫克/立方米,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0.003~0.073毫克/立方米,日均最大值出现在10月17日的红岗区,日均最大值不超标。

二氧化氮的年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日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详见表2—1—2。

3、可吸入颗粒物

2008年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51毫克/立方米,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0.003~0.495毫克/立方米,日均值超标率为2.6%,日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28日的龙凤区,日均最大值超标2.3倍。

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详见表2—1—2。

4、降尘

2008年环境空气中降尘年均值为11.30吨/平方千米·月,月均值变化范围为5.73~21.52吨/平方千米·月,月均最大值出现在10月的龙凤区,最大值超标0.16倍。

月均值超标率为3.3%,年均值不超标,详见表2—1—2。

(二)环境空气中污染物季节分布状况

1、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月变化情况

2008年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月均值变化情况统计见表2—1—3。

(1)二氧化硫

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月均值变化范围为0.009~0.019毫克/立方米,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

按季度污染大小排序依次为:

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

二氧化硫月均值变化情况见图2—1—2。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值比较高的月份是1、3月份,即冬季浓度值高于其它季节,主要是北方冬季取暖,锅炉排放废气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且冬季多逆温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二氧化硫浓度值增高。

(2)二氧化氮

2008年全市二氧化氮月均值变化范围为0.013~0.022毫克/立方米,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

按季度污染大小排序依次为:

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

二氧化氮月均值变化情况见图2—1—3。

二氧化氮浓度值比较高的月份是1、3月份,即冬季浓度值高于其它季节,主要是北方冬季取暖,且多逆温天气所致。

(3)可吸入颗粒物

2008年全市可吸入颗粒物月均值变化范围为0.032~0.079毫克/立方米,均

低于国家二级标准。

按季度污染大小排序依次为:

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

可吸入颗粒物月均值变化情况见图2—1—4。

可吸入颗粒物月均值比较高的月份是4、5、1、3月份,即冬、春季浓度值比较高,这一方面是因北方冬季取暖,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且冬季多逆温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增高;另一方面是因春季多大风天气,地面植被覆盖率低,地面扬尘明显增加,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增高。

表2—1—3空气中污染物月均值统计表单位:

毫克/立方米

项目

时间

样本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日均值

超标率%

年均值

超标倍数

二氧化硫

1月

154

0.003

0.053

0.019

0.0

0.0

2月

145

0.003

0.048

0.012

0.0

0.0

3月

153

0.003

0.051

0.018

0.0

0.0

一季度

452

0.003

0.053

0.016

0.0

0.0

4月

150

0.003

0.048

0.015

0.0

0.0

5月

154

0.003

0.028

0.011

0.0

0.0

6月

148

0.003

0.025

0.010

0.0

0.0

二季度

452

0.003

0.048

0.012

0.0

0.0

7月

153

0.003

0.028

0.009

0.0

0.0

8月

153

0.004

0.023

0.010

0.0

0.0

9月

149

0.003

0.031

0.010

0.0

0.0

三季度

455

0.003

0.031

0.010

0.0

0.0

10月

153

0.004

0.032

0.012

0.0

0.0

11月

149

0.003

0.035

0.013

0.0

0.0

12月

155

0.003

0.028

0.012

0.0

0.0

四季度

457

0.003

0.035

0.012

0.0

0.0

全年

1816

0.003

0.053

0.013

0.0

0.0

二氧化氮

1月

154

0.003

0.066

0.022

0.0

0.0

2月

145

0.003

0.058

0.019

0.0

0.0

3月

153

0.003

0.054

0.022

0.0

0.0

一季度

452

0.003

0.066

0.021

0.0

0.0

4月

150

0.003

0.046

0.019

0.0

0.0

5月

154

0.003

0.047

0.014

0.0

0.0

6月

148

0.003

0.047

0.018

0.0

0.0

二季度

452

0.003

0.047

0.017

0.0

0.0

7月

153

0.003

0.038

0.013

0.0

0.0

8月

153

0.003

0.046

0.017

0.0

0.0

9月

149

0.003

0.057

0.017

0.0

0.0

三季度

455

0.003

0.057

0.016

0.0

0.0

10月

153

0.003

0.073

0.018

0.0

0.0

11月

149

0.003

0.068

0.018

0.0

0.0

12月

155

0.003

0.060

0.020

0.0

0.0

四季度

457

0.003

0.073

0.019

0.0

0.0

全年

1816

0.003

0.073

0.018

0.0

0.0

续表2—1—3空气中污染物月均值统计表单位:

毫克/立方米

项目

时间

样本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日均值

超标率%

年均值

超标倍数

可吸入颗粒物

1月

154

0.015

0.185

0.063

1.3

0.0

2月

145

0.016

0.161

0.053

0.7

0.0

3月

153

0.004

0.249

0.063

6.5

0.0

一季度

452

0.004

0.249

0.060

2.9

0.0

4月

150

0.012

0.261

0.079

10.0

0.0

5月

154

0.013

0.495

0.066

5.8

0.0

6月

148

0.010

0.134

0.042

0.0

0.0

二季度

452

0.010

0.495

0.062

5.3

0.0

7月

153

0.008

0.107

0.032

0.0

0.0

8月

153

0.003

0.143

0.037

0.0

0.0

9月

149

0.009

0.088

0.034

0.0

0.0

三季度

455

0.003

0.143

0.034

0.0

0.0

10月

153

0.010

0.287

0.054

6.5

0.0

11月

149

0.009

0.105

0.042

0.0

0.0

12月

155

0.013

0.146

0.052

0.0

0.0

四季度

457

0.009

0.287

0.049

2.2

0.0

全年

1816

0.003

0.495

0.051

2.6

0.0

降尘

1月

5

5.73

11.04

9.42

0.0

2月

5

6.83

17.41

11.79

0.0

3月

5

10.53

16.17

12.61

0.0

一季度

15

15.73

17.41

11.27

0.0

4月

5

9.04

12.62

10.31

0.0

5月

5

8.98

17.55

12.81

0.0

6月

5

9.67

17.88

12.24

0.0

二季度

15

8.98

17.88

11.79

0.0

7月

5

8.92

11.92

10.12

0.0

8月

5

8.19

19.95

12.11

20

0.0

9月

5

8.63

14.63

10.77

0.0

三季度

15

8.19

19.95

11.00

6.7

0.0

10月

5

8.81

21.52

12.10

20

0.0

11月

5

8.23

13.64

11.25

0.0

12月

5

9.32

10.85

10.01

0.0

四季度

15

8.23

21.52

11.12

6.7

0.0

全年

60

5.73

21.52

11.30

3.3

0.0

注:

降尘的单位为吨/平方千米·月

(4)降尘

2008年全市降尘月均值变化范围为9.42~12.81吨/平方千米·月。

按季度污染大小排序依次为:

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

降尘月均值变化情况见图2—1—5。

环境空气中降尘月均值3、5、6月份高于其他月份,即春季浓度值高于其它季节,主要是因春季降水偏少,气候干燥,风速较大,且地面无植被覆盖,易形成扬尘天气,使降尘浓度值增高。

2、采暖期与非采暖期污染物变化情况

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分析污染物季节变化的同时,对采暖期(1、2、3、10、11、12月)和非采暖期(4、5、6、7、8、9月)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008年采暖期与非采暖期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统计结果见表2—1—4。

2008年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