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551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岳麓版必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演练】

1.(1996·全国·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3.(xx·全国文综Ⅰ·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4.(xx•春季高考文综•13)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过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5.(xx·全国文综·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使大夫

 6.(xx·上海·6)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考点串讲】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夏朝政治制度特点: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

③商朝的这样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拱卫王宫。

对象:

王室贵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部落首领。

内容: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影响:

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3.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实质:

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影响:

①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②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礼乐秩序

西周礼乐秩序的评价:

后世学者通常用“礼乐文化”来总结西周文化。

“礼”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制维护了西周政治的安定,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礼制的形成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礼、乐的使用,限定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中,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最为典雅、最为精致的内容。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具有家国一体的特色

神权和王权的结合

浓厚的专制色彩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经100多年战争,先后灭掉东方6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2.建立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颁布秦律、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中央集权制下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

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

⑤开凿灵渠;等等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

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

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三.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

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五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因为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宋朝(着重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

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其特点是,

集中军权:

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划归“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集中行政权:

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三司掌财权,宰相仅剩行政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削弱地方节度史权力,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派转运史到各地管理财政,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实行禁军轮换制等。

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削弱相权;后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

“杯酒释兵权”后,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

在加强军权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4、元朝的行省制度:

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内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由于行省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对中央集权造成一定影响。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

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①元朝中后期,相权过重,左右皇位继承,政局动荡。

②明朝初建国,承元制,相权位高权重,导致君相矛盾。

③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的教训,解决君相矛盾。

过程:

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之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

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

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秦汉以来实现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

评价: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

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

 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负担沉重。

 形成发展: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助章奏。

②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于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以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权力越来越大,还有“票拟”权。

 评价:

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此外明朝还建立厂卫特务机构,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从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3.清朝的军机处

背景:

清朝入关后,承明制,设内阁。

但保留下来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决策皇帝也不能改变。

为了加强皇权必须削弱满洲贵族的势力。

设置:

①为防范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威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与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②雍正年间因西北军务而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处理一切军国要政,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核心机构。

职能: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

简——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处理事物手续从简。

速——行事快捷,办事效率高。

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

影响:

议政王大臣会议行同虚设,后被撤消;内阁名存实亡。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清朝都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和严酷的“文字狱”。

近代化浪潮与明清政治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思考:

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业经济,格外安土重迁。

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中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融铸在一体的格局。

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跟踪训练】

1、秦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B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D使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帝大权独揽

2、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B避免权臣独揽大权,以加强皇权

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防止军阀割据势力的膨胀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材料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B废除丞相之后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工作效率低

C废除丞相制度意味着专制皇权制度发展到高峰

D明朝时期由于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权旁落

4、专制主义中央极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民族融合B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C有利于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形成D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5、“汉承秦制”但略有变化。

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有推行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D郡国制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制度

6、三省六部制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关于这项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该制度始于唐代B中书省是立法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C该制度的实行意味着丞相制度的废除D该制度的实行激化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7、《明史.魏忠贤传》记载:

“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漫骂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

骂未迄,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骂者,而劳三人金。

三人者魂散不敢动。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明代宦官专权严重B明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达到空前的地步

C明代刑法严酷到骇人的地步D明代厂卫特务的权力极大

8、下列学说就反封建制度而言作用最大的是

A君权神授B重商主义C三权分立D社会契约论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1

单元概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方案一(一般校)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方案二(示范校)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方案一(一般校)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方案二(示范校)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方案一(一般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方案二(示范校)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方案一(一般校)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方案二(示范校)

 

单元概述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的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使学生对我国先人的政治智慧保持温情与敬意,也可使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

学好本单元,从横的方面来讲,可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相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和西方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是由当时各自特定国情决定的;从纵的方面来讲,明清以来,专制主义制度调节能力越来越差,这就构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背景;从理论与方法这个角度讲,高中新课程补充了大量的政治制度史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制度形成和演变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后面相关内容的学习。

3.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演变和特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辨别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分析不同种类史料的价值。

讨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初步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和全面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政治制度离不开特定时代的土壤;时过境迁,政治制度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相应的政治文明,要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与评价。

4.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从夏商周到明清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夏商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是重点内容。

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由此影响到以后两千年的历史。

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过程及特点,可使我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评价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原因:

第一、从知识角度来讲,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比较枯燥,离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大;第二,从教材编写体例来讲,专题史的体裁使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经济、文化甚至是环境、人口等相关的知识);第三、从方法上来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评价历史事物。

5.其他相关问题

岳麓版教材第一单元第3、4课分别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线索清晰。

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非常复杂,而教材过于追求清晰的线索,导致对有些内容的处理不太恰当,如汉朝的中朝与外朝被置于中央与地方这条线索中,而元朝行省制度则完全被忽略。

教师在面对这些知识点时,应根据历史本来面目,加以创造性的教学处理。

二、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举例

材料研习:

本单元很多内容源于二十四史,适合于史料教学,培养学生从一手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创设情境:

政治制度史比较枯燥,因此可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体会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及特点。

自主学习:

为弥补专题史体裁的局限,教材编者补充了很多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学生在初中基本上都学习过,因此可不作为重点,让学生自己阅读,并作概括。

课堂讨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课堂讨论可使学生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本单元所需教学资源概述

书籍:

司马迁《史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韦庆远《中国官制史》、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等。

网络:

历史课程网,国学网等。

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历代帝王庙、太庙等。

影视:

《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影视作品的相关片段。

学生:

已有相关知识和问题。

家庭:

家谱、祠堂等。

四、本单元学时建议

本单元4学时,建议每课1学时。

(参加讨论:

张桂芳张静姚岚孙楠汤敏张汉林执笔:

张汉林)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方案一(一般校)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和互动研讨,了解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及特点,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比较商周两代政治制度,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周两朝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中国古代在制度文明方面的建树。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主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所以应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难点:

商朝内外服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所涉及到的有关商朝内外服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内容,时代遥远,学生知之甚少;加之典章制度本身带有的深奥、枯燥,学生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概念的讲述应深入浅出,对发展线索的讲述应条理清晰。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教学要点:

①夏朝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②商的内服与外服制度;③商朝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第二目“封邦建国”

教学要点:

①何谓“分封”;②怎样“分封”;③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④诸侯国内部的分封;⑤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第三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教学要点:

①为什么实行宗法制;②宗法制的内容;③宗法制的作用;④礼乐制度。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1)创设情境:

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建议】,从古文字提供的信息入手,从引发兴趣的角度导入。

与学生共同根据古文字产生的时代、字体形状探讨其字义,(PPT)引出甲骨文字“祝”(祭主赞词者)、“王”(王者之权威,钺形代表),从中感到在远古时代有关“王权”、“神权”的信息。

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夏商时代的高度文明,夏商国家运作机制的兴趣,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导语进行导入。

外服外服保持原有社会结构

内服

外服外服

2.商代内外服制度

采用“示意图”分析的方法:

①内外服的构成;

②内服与外服的关系;

③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与王权结合(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3.西周的分封制

(1)采用问题引出、逐层推导的方法,使认识逐渐深化;运用教材《西周分封形势图》,使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问题。

设问一:

观察金文中的“封”、“邦”、“国”,何谓“分封”?

(这里建议对教材的前后内容进行调整)

设问二:

观察《西周分封形势图》,西周是怎样进行分封的(将什么人分到什么地方)?

同姓

周王室

异姓

功臣、姻亲

古老附属国

殷商旧族

殷商降族

曾被商灭掉的古国

 

设问三:

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怎么样?

抓关键词:

“臣属关系”明确、“权威”与“义务”;“天下共主”的地位。

设问四:

诸侯国内的关系怎么样?

抓关键词:

“西周贵族集团”、“等级序列”。

设问五: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

贵族等级制

设问六:

西周分封制会起到的作用?

(2)列表比较分封制与内外服制度的异同。

4.西周的宗法制

利用《大宗、小宗示意图》了解宗法制的内容(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作用)。

抓关键词:

家国一体

家血缘(继承、分配)

国上下隶属(政治)

5.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