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528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docx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

端午的香味阅读答案

【篇一:

湖南省株洲市2016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带答案】

txt>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

究竟应该怎样?

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

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

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

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

又像那耶稣教说:

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

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

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

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

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

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法。

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

应该怎样呢?

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

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

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

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

“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

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

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

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

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

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

吾人若是专门牺牲

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

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

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

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

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

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

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

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

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

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

我敢说道:

“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

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①真如:

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

②无明:

“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产生的幻象。

b.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超人”。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

应顺从上帝。

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

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

“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太守曰: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

“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

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

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

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

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

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

吴祐传》,有删节)

注:

①薏苡:

一种禾本科植物。

②啬夫:

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

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

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

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

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

②霤:

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

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

借指做官。

④退食:

退朝而就食于家。

或公余休息。

⑤双南金,双南金:

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

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8.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

(5分)

9.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里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

【篇二:

又是粽子飘香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难舍难分的时候,端午就这样不知不觉走进了千家万户,骤然间,城市农村,大街小巷,都氤氲在了幽幽的粽叶清香里。

记得从我懂事起,每当端午节来临时,家境贫困的母亲为了省钱,总是天不亮就到长江边上去打粽叶,然后披着一身泥水赶回家把它们一一晒干。

等到端午节的前夜,母亲吃完晚饭便早早地把打来的粽叶煮熟、浸润,再捞起早已浸好的糯米,放入几把家里剩下的红豆,经过母亲一双巧手的摆弄,一只只精致玲珑的粽子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锅里。

母亲煮粽子时从来都是在夜间进行的,母亲说煮熟一锅粽子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而白天对于她来说永远是短暂宝贵的。

于是,常常在端午节的前夜,母亲独自一个人一拨又一拨地在厨房里忙碌着。

等到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屋子里已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味,这股香味让我们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迫不及待地奔进厨房,狼吞虎咽地扫荡着刚刚煮熟而香气四溢的粽子。

有时候,母亲为了给我们一个惊喜,还会在锅中放入两个家中好不容易省下的鸡蛋。

看着它们热气腾腾地躺在碧绿的粽子间,我和弟弟兴奋得又是蹦又是跳,不用说,它是我们唇齿间最最美味的早餐了。

后来,我们的生活渐渐好了些,过端午节时,母亲便舍下了红豆,特意到商场里买来了蜜枣,于是,当我们咬开粽子时,涌入口中的不仅仅是满口的清香味,还有一股甜甜的蜜枣汁,让我们的胃口又大增了不少。

看着我们一副狂风扫落叶的模样,母亲总慈爱地站在我们的身后,不断提醒着我们吃慢点,怕一下子噎到了我们。

无疑,我是爱吃粽子的,所以每当母亲包粽子时我总爱蹲在一旁仔细观看。

有次趁母亲有事走开时,我照着母亲的动作试着包了一只,没想到也同样玲珑可爱。

当母亲看到我包的粽子时,她竟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此每当端午节这天,村上议论最多的就是叶家的丫头好聪明,这么小就学会包粽子了。

而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更是分外甜蜜。

后来,我们都工作了,成了家,过端午节时也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在商场里买到各式各样的粽子了。

但母亲总是对此嗤之以鼻,她把商场里的那些粽子称做绣花枕头,中看不中吃,远不如她包的新鲜有韧劲。

所以每当端午时,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去长江边上打粽叶,给我们包粽子,然后,煮好了从大老远地给我们捎来。

今年,还没到端午节,母亲就早早给我打来电话,说不要买粽子了,她已经买好了咸肉和蜜枣,准备给我们包咸肉粽和蜜枣粽,还说她腌渍了一些鸭蛋,以后会和粽子一起给我带来。

母亲的话似乎还在耳边缭绕,而此刻,一大包还带着余温的粽子却已经放到了我家的桌子上。

呼吸着满屋子的粽香味,我仍像小时候一样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香香地嚼着。

恍然间,我仿佛感觉到母亲此时正微笑地站在我的身后,慈爱地注视着我,我的心头不禁一热,有一种东西霎时涌上了眼眶。

(选自《江阴日报》)赏读品析:

母亲的慈祥、母亲的爱在文章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文章以不同时期作者所吃的粽子为明线,以生活水平的悄然变化为暗线,为我们展示了母亲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疼爱。

一枚小小的粽子,它是浓浓亲情的体现,更是母爱的见证!

思考训练:

1.文章第二段和第六段分别写了母亲天不亮就到长江边上去打粽叶,请你说说这两段打粽叶的原因是否一样?

2.“看着我们一副狂风扫落叶的模样,母亲总慈爱地站在我们的身后”,请你联系全文,发挥想象,说说母亲此时应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的心头不禁一热,有一种东西霎时涌上了眼眶”,请你说说是一种什么东西涌上了眼眶?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

参考答案:

1.不一样。

第二段打粽叶是自己包粽子,这样可以省钱。

第六段打粽叶包粽子是因为商场里的那些粽子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吃,远不如自己包的新鲜有韧劲。

2.示例:

此时的母亲看到孩子们吃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后,内心有一种无比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3.热泪。

作者被母亲的关爱深深地感动了

【篇三:

湖南省株洲市2016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txt>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

应该怎样呢?

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

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

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

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

“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

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

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

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

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

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

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

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

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

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

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

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

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

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

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

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

我敢说道:

“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

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①真如:

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

②无明:

“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产生的幻象。

b.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超人”。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

应顺从上帝。

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

“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太守曰:

“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

“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

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

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

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

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

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

吴祐传》,有删节)

注:

①薏苡:

一种禾本科植物。

②啬夫:

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

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

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

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

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

②霤:

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

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

借指做官。

④退食:

退朝而就食于家。

或公余休息。

⑤双南金,双南金:

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

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8.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

(5分)

9.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里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

我跟着她。

“这水里有小青蛇。

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

”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

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

“老家伙来拉我走了。

”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

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

”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

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