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词七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420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词七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词七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词七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词七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词七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词七首.docx

《八词七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词七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词七首.docx

八词七首

词七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本课用四课时教读和自读。

《雨霖铃》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教读课文,各占一课时;其余五首都是自读课文,可以各占两课时,每课时读长调一首、中调一首或两首。

词的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类型:

或以串讲大意为主,加上名句赏析;或交替使用诵读和鉴赏,鉴赏可以涉及内容和主要写法;或以诵读指导的方式进行赏析,除内容,主要写法外,还可以涉及语言运用及章法特点等。

但无论采用哪种课型,都要先把所学的词背下来。

1、在讲这篇课文前,检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三首词,使学生懂得学词就要背的道理。

2、每首词都必须在课前预习中读至大体成诵,要养成一种强记的习惯。

3、教师要示范背诵。

每教完一首,如果让学生作表情朗读,可能效果回更好。

怎样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

在起始阶段,讲述背景,教师表情朗读等都具有将学生引进诗的境界的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

1、从词的章法入手。

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

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句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作了铺垫。

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2、详细分析名句

3、抓词眼。

例如“多情”是《念奴娇》的词眼。

“空城”是《扬州慢》的词眼。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词的知识:

见《导、析、练》74页

研习新课:

虞美人

1.作家作品

李煜(937-978),字重光,李景(南唐中主)第六子。

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苟且俞安,耽于欢娱,政治上十分无能,既不能任用贤能,又不能整军经武,但在文艺上有较深素养,他通晓音乐、工书、善画,经史诗文俱通,尤工于词。

开始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扩展了词的境界和表现力,对后代有不小的影响。

其词俱收入近入詹安泰所辑《李景李煜词》。

2.写作背景

宋朝灭了南唐,把李煜和他的全家押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他做违命侯(明说是你可以违命行事,实说你不敢违命行事),软禁起来。

他的行动处处受到监视。

三年多的“囚徒”生活,使他备感亡国的痛苦,“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确实太可悲可怜;但他留给后人的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词章,确实寻其右。

这首《虞美人》就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1.整体感知

《虞美人》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从结构上看,该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起于问,结于答,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以高亢愉速的节奏,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灵波涛和忧思不平,曲折道出。

上片四句,两问两答,隔句相承,演出三度对比。

首句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隔句相承,“小楼昨夜又东风”。

二句问人生,“往事知多少?

”隔句相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天道之有常与人事之难测,形成两个对比。

“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又是一对比。

从文脉看,两线并行,“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知多少”、“不甚回”、“朱颜改”一线贯穿。

最后又是一问一答,用“愁”字点晴,返照全篇,使全词语气达到前后呼应,流转自如的地步,这两句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对词进行讲解、评析

这首词通篇以问答形式,着力描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春花秋月”,对人生已经绝望的李煜,厌烦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极端悲苦的感情由此可见。

“往事知多少?

”转到社会现实中来的李煜,回想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时候的往事通通化为虚幻了,他便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

“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只是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神韵风采早已不复存在了。

遥望南国,李煜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不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一个处于刀俎这寂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

《虞美人》通篇虽写个人哀怨,但意境深沉,取喻事物阔大,用形象说话,用直觉写感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要点:

1、起伏跌宕的笔法。

2、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雨霖铃

1.作家作品

柳永(约987?

-约1034),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

”遂落第。

及景佑方进士及第。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极为著名。

诗仅存数首,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柳永在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话别之作。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业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取自唐时旧曲加以翻制。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1.整体感知

《雨霖铃》通过词人漂泊中与乐妓话别情景的描述,表现了封建文人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其中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抒写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顿生郁悦之感。

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地点和节令。

同时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蓄足文势。

“无绪”“催发”两句是写实直抒,毫无迂回。

直写“催”,显离别的紧迫,深化感情。

“执手”两句,形象副真,如在目前,“此时无声胜有声”,笔力千钧。

上片结句,揣拟恋人说不出的话,所谓“心有灵敏犀一点通”,知音知心,愈加难舍难离。

下片首句(过片),承上启下,说我们目前的悲伤是自古如此的,由个别到一般;但我们有更难以承受的地方,就是别于“冷落清秋节”,暗示词人生活与仕途的潦倒处境,又由一般到个别,由“今宵”倒“经年”,前路未卜,会面无期,因为这一切全不由自己掌握,就柳永不羁的性格看,其悲莫过于此了,更何况面对着“竟无语凝噎”的恋人呢!

柳永的词擅长铺叙,有些作品过于平直浅俗,而此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荞(ao,矫健)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3.对重点进行讲解、评析

说到《雨霖铃》,就不会不称赏“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词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佳句,甚至有人把它看作是柳词的代表。

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人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

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

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色,加倍强化的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柳”、“留”同音,“柳”便语带双关地具有了惜别留客的寓意,因此折柳赠别,蔚成风气。

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永的《雨霖铃》情景交融,情含于景,艺术上达到完善的境界。

尤其“今宵”二句,体现出十足的婉约风格,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情思,堪称一篇之眼。

对相关内容的不同分析,不同评价

怎样把握《雨霖铃》的线索?

这首词只在下片的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一句不是写“别”的,一个“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

“长亭”,是送别的地方。

“帐饮”,是因为别。

“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

留恋是不忍别,“催发”不得不别。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是说不出来了;“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楚天空阔,千里烟波,难盛无限高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事,又值此“冷落清秋节”。

这别情叫人如何受得?

等到“今宵酒醒”,见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思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

线索在中间点出。

鉴赏要点:

1、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3、巧妙的过渡。

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有文名,父子三人号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词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开拓了词的领域,开豪放派的词风。

2.写作背景

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

苏轼因为人正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捏造罪名,交替了逮捕入狱。

后经多人营救,幸而免于被杀害,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其实要受到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为“赤壁”。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就是此时写成的。

3.文体特点

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了。

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1.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

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这千古名篇。

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雄豪杰周瑜。

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概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描写壮丽的景物,追叙英雄的人物,抒发激昂的感情,是豪放派词的典范作品。

概括说明重点、难点

(1)思想内容

进步性:

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雄奇景色入手,盛赞青年周瑜扔风彩业绩,抒发了自己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心情。

局限性:

由“贬谪失意”引发的“人生如梦”的慨叹,反映出作者人生观中的消极面。

(2)艺术特色

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伟,《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是豪放派词坛的代表性。

熟读气势豪放的名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赞江山壮美,英雄辈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赞风彩绝伦,功业盖世。

3.对重点进行讲解、评析

上阕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

开篇点题,交供怀古的地点和对象: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壮阔雄奇的景物,把读者带入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因之振奋。

“江山如画”,这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对大自然的雄伟画卷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

下阕写人,作者集中笔力塑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先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缰节,表现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着力刻画周瑜的装束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描绘周瑜临战指挥从容,成竹在胸。

“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作者着力表现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的怀。

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自己却年事渐高,功业未就却又遭贬,报国无门。

如此磨难只有借怀古来自我排遣了。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作者情怀的直接披露,是无可奈何的悲叹。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

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怀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豪放词派的特征。

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相关内容的不同分析,不同评价

《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赤壁怀古》(以下简称《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京》)这两首词,同为蜚声古今的宋代作品,同出豪放派大家之手,命题亦相同。

从结构看,皆为“地名+怀古”,一者“赤壁+怀古”,一者“京口北固亭+怀古”;从题旨看,均是即景寓情,托古喻今,借古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抒自我之情愫。

然细读之,则可辨出如下:

一、两词皆怀古,但有写人与洞事之别

《赤》着重写人。

《赤》腕力集中于周瑜一人。

《京》亦写人,而写的却是三人:

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笔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彩,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

词笔沉重地追述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免蹈前车之辙。

二、两词皆写景,但有集中与分散之别

《赤》上阕集中写景。

情以景出,雄浑壮丽的景象寄寓着沉郁忧怨的情结。

《京》几乎难寻一处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有机地穿插在史实的叙述中次第出现。

从而渲染出这位爱国者难以言状的怨和悲,无从表达的仇与恨。

三、两词皆抒怀,但有心绪迥然之别

苏词倾笔写周瑜,展现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疯爽英姿,盛赞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

词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

《京》缅怀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并创立不朽功业的卓异不凡的人物。

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

这两首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双峰并峙,如两枝齐秀,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鉴赏要点:

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2、烘托和映衬。

鹊桥仙

1.作家作品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高邮(今属江苏)人。

仕途坎坷。

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位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其词清丽和婉,深有情致,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

属婉约派。

有《淮海词》。

2.文体特点

这首词是双调小令,上下片各28字,总字数和一首七律相等,不过句式与律诗不同,依次是两个四四六、七七。

韵脚是:

渡、数、路、幕。

两个七字句其实是对仗的,这种对仗人称“流水对。

1.整体感知

“七夕”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

相传这天夜晚(阴历七月初七)是分居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这个从汉魏以来就流传着的美丽神话,引起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咏叹。

秦观的《鹊桥仙》就是一首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的传诵不衰的绝唱。

作者不落俗套,一洗嗟叹悲戚之态,而着力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尚的爱情,读来颇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对重点进行讲解、评析

词一开始即写初秋夜空美景。

轻柔多姿的云彩,不停地变幻出各种优美巧妙的图案,星空中飞驰而过的流星仿佛传递着牛郎织女间的情意。

轻云、星星都具有了人的品格,这就化景物为情思了。

接着写织女渡银河。

“迢迢”二字形容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

“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那深情挚意真像长河秋水源远流长啊!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

秋风白露是相会的时节背景,也暗示着爱情的高尚纯洁。

天上仙侣一年一度相逢,抵得上人间男女天天见面。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柔情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

“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了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看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爱人分别的归路。

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的眼泪。

叙事达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而空际转身,发出掷地作金石声的两句议论,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别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丁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一警句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

这首写神话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起伏跌宕。

词中有写景,有抒情,虚实兼顾,熔情、景、理于一炉,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鉴赏要点:

情致理趣

一剪梅

1.作家作品

李清照(1084-红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现在山东济南)人。

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

南渡后,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入所作,风格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有《漱玉词》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她的早期作品,写于作者新婚不久的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切盼丈夫早日归来。

3.文体特点

这首词是双调小令,每段有四句乐句,每句四拍,节奏整齐,形式与七律相近,而比七律多四个字,把双数句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4.对诗词的讲解、评析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箪秋”,领起全篇。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平日里夫妻泛舟,两情相依,多么开心,现在是“独上兰舟”,自然要惦念起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以遥望云空引出鸿雁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女词人心头的。

词的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合拍的;而其所比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的感慨,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相思之情“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用平常的离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而且一反由内到外的运动为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体现了李清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语言风格。

探索创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

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以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与前后衬映,相得益彰,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鉴赏要点:

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被誉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现存词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其作品收入《稼轩长短句》(十二卷),《稼轩词》(四卷)。

辛弃疾的词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冲破音律限制,并多用比兴,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推动了豪放派词风的发展。

2.写作背景

辛弃疾六十四岁时,朝中大臣韩佗胄准备北伐,起用辛弃疾任京口(今江苏镇江)知府。

从表面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有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他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佗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在登北固亭时写下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整体感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他在登上北固亭的时候,追忆古人孙权建立功业,刘裕大举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

并以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教训,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者回忆当年南归之时的情景,想到如今年事已高,表达自己虽有感慨却雄心不老仍愿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上阕写古老的江山,苍凉的景色,怀念功业不凡的英雄人物;下阕表现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胸襟。

辛词善用典,如“封狼居胥”、“廉颇老矣”等处。

用典,指引用古代的故事或古诗文中的词句来代替作者自己的话,这是一种修辞方法。

用典的作用是言简意丰,使读者联想到古人古事,使行文更加生动、形象。

2.概括说明重点、难点

(1)思想内容

名为怀古,实为讽今。

表达诗人坚持北伐抗金但又反对草率进兵的正确主张,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便又无能为力的忧愤胸怀。

(2)艺术特色

赞英雄,说教训,抒胸臆,笔力雄健,气势不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愧为豪放派力作。

熟读名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赞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振聋发聩的历史教训总结。

(3)典敌含意

用典深化了内容,也增加了阅读困难。

全篇共有六处典故:

孙仲谋,寄奴,元嘉北伐与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廉颇。

其中扬州路和佛狸祠二处,都是借总结历史教训,说对敌失策后果。

其余四处,可从课文注释中整理答案。

3.对重点进行讲解、评析

上阕写登京口北固亭所想到的。

集中写两个人物,一是孙权,一是刘裕。

他想借这两位英雄人物影射南宋朝廷,讽刺朝政,表明自己恢复失地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及其壮志难酬的愤懑。

词的下阕借批评刘义隆,影射现实,警告当局抗敌不可轻率,要有较强的实力,做好准备,要委能人以重任。

作者以“四十三年……扬州路”揭露南宋朝廷腐败无能。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烈士幕年,壮志不已”的爱国激情,同时又是对朝政的强烈斥责,斥责南宋朝廷不能重视人才,也根本不想起用有志之士,作者的忧国之心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这十二句中组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这首词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贴切、灵活的用典,借古喻今言其志。

这样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这首词,同其他历史文人的作品一样,存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作者过分强调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而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鉴赏要点:

词中用事

扬州慢

1.作家作品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