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962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docx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

淹溺、中暑及冷冻伤患者的监护

淹溺是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淹溺是15岁以下孩子意外伤害的首位死因,现场救护是淹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为减少淹溺并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淹溺的防治与救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暑是夏天常见急症,一般发生在炎热潮湿的夏天,发病突然、紧急。

高温高湿是中暑的先决条件,严重者可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临床救治应迅速确诊,紧急处理,采取有效降温,防止休克,补充水电解质,暑热季节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

冷冻伤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大多在暴露部位及肢体末端,如耳壳、面颊和手足等处。

冷冻伤由寒冷引起小血管、细胞、神经和皮肤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所致的损伤。

滥用药物、衰竭、饥饿、脱水、低氧、心血管功能受损以及与潮湿物或金属接触均可增加对寒冷损伤的易感性,老年、幼年和酒精中毒者特别危险。

预防措施即应防潮又要防风,同时,头部保暖至关重要,因30%的体热从头部散失,摄食足够的液体和食物有助于维持代谢性产热。

第一节淹溺

一、概述

淹溺(drowning)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中,由于水、泥沙、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或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机体的缺氧状态。

严重者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二、淹溺分类

淹溺可分为干性淹溺和湿性淹溺两大类:

(一)干性淹溺

约占溺死者的10~40%。

人入水后,因受强烈刺激如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

当喉头痉挛时,心脏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二)湿性溺水

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射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

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淹溺后可发生以下过程:

当呼吸道淹没到水中后,淹溺者会自主屏气,而后因水进入口咽部反射性地导致喉痉挛,淹溺者进入不自觉的屏气期,随着屏气和喉痉挛的延长,会引起淹溺者的氧消耗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以及呼吸肌运动加强。

在不自觉屏气期,淹溺者通常会吞入大量的水进入胃肠道,随后因动脉氧分压进一步地下降,喉痉挛松弛,淹溺者会把水吸入呼吸道。

吞入或吸入水量因人而异,如在上述过程中没有获救,淹溺者直至死亡。

发生淹溺最常见的液性递质是淡水或海水。

(一)淡水淹溺

江、河、湖、泊、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统称淡水。

淡水淹溺可导致肺不张。

大量淡水迅速进入血循环,致血液稀释及溶血,血钠、氯化物、钙浓度降低,一般死于心室颤动、心力衰竭、脑水肿。

(二)海水淹溺

海水俗称碱水,约含3.5%氯化钠及大量钙盐和镁盐。

海水淹溺时,由于海水为高渗液,使大量液体从血管腔渗出到肺泡将体液吸出,产生严重低血容量及血液浓缩,血钠、氯化物和镁浓度增加,患者一般死于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

四、临床表现

患者被救出水后往往已处于昏迷状态,皮肤粘膜苍白和发绀、四肢厥冷、呼吸和心跳微弱或停止,口、鼻充满泡沫或污泥、杂草,腹部常隆起伴胃扩张。

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并伴有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可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弥漫性脑实质损害,24~48小时后出现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或DIC的各种临床表现,肺部感染较常见。

淹溺者中约有15%死于继发的并发症。

因此,应特别警惕迟发性肺水肿的发生,注意防治。

在相关检查中,动脉血气分析和pH测定显示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淡水淹溺者,其血钠、钾、氯化物可有轻度降低,有溶血时血钾往往增高,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海水淹溺者,其血钙和血镁增高。

复苏后血中的钙和镁可重新进入组织,电解质紊乱可望恢复正常。

  胸部X线表现有肺门阴影扩大和加深,肺间质纹理增粗,肺野中有大小不等的絮状渗出或炎症改变,或有两肺弥漫性肺水肿的表现。

五、救护

(一)清理呼吸道

立即清除口鼻腔内淤泥、杂草及呕吐物,并打开气道,如有心跳、呼吸,但有明显呼吸道阻塞时,可先倒水。

(二)控水处理

这是指用头低脚高的体位将肺内及胃内积水排出。

最常用的简单方法是迅速抱起患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头下垂,尽快倒出肺、气管和胃内积水,也可将其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使头部下垂,然后用手平压其背部,使气管内及口咽的积水倒出,也可利用小木凳、大石头、倒置的铁锅等物做垫高物。

在此期间抢救动作一定要敏捷,切勿因控水过久而影响其他抢救措施,以能倒出口、咽及气管内的积水为度,如排出的水不多,应立即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

(三)心肺复苏

对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尽快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吹气量要大,吹气后用双手压迫胸部,加大呼出量,尽量增加呼吸道气量和克服肺泡阻力,如无效果,及早进行气管插管,应用人工呼吸机,进行间断正压呼吸或呼气末期正压呼吸,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张开,改善供氧和气体交换。

心力衰竭用强心剂如西地兰,心律失常用药物纠正。

在救护过程中应进行心脏、体温的监护。

(四)保温

对呼吸、心跳恢复者,应注意身体保温,四肢可做向心性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清醒者,给予热饮料,对意识未恢复者,应设法给予头部降温。

(五)转运途中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心跳、呼吸未恢复者,继续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边转运边抢救,注意保温,使用身边现有的衣物使患者保持温度,有条件者,应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用药并给予氧气吸入。

(六)院内救护

对于意识已经清醒,肺部检查正常,但还存在缺氧、酸中毒或低温者,应留在观察室中进一步治疗,以防止病情反复和恶化。

对于淹溺的危重患者,呼吸、心跳没有恢复或已恢复,但不稳定者,应送ICU抢救。

1.实施监护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每15~30分钟测1次脉搏、呼吸、血压,并观察意识、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是否等大等圆;呼吸心跳未恢复者,继续胸外心脏按压,立即进行电除颤,留置导尿,观察尿量,注意是否出现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防止肾衰;对于肺水肿者,应给予强心利尿药,预防迟发性肺水肿的发生。

2.复温和保温注意保持室内的温度,使患者体温在较短时间内升至正常,随后要注意保温,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对昏迷患者要及时清洁口腔,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3.纠正代谢酸中毒  立即静脉滴入5%碳酸氢钠150~200ml,以后再根据检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酌情纠正。

 4.对症处理对淡水溺水血液稀释者,可静脉滴注3%氯化钠溶液500ml,或7.5%氯化钠溶液200ml,必要时可重复一次;对海水淹溺者应注意纠正血浓缩及血容量不足,可予5%葡萄糖溶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纠正血液浓缩。

5.防治脑水肿 昏迷、抽搐、血压高、心率慢,提示颅内压高,可静滴20%甘露醇250ml,每天2次,或静脉注射速尿40mg,亦可应用地塞米松1~5mg/kg,连续2~3天,冰帽头部降温。

6.防治感染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再根据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

7.介痉有支气管痉挛者,可经呼吸道吸入解痉剂或在纠正缺氧的同时慎用氨茶碱,一般为5mg/kg,静脉缓慢滴注。

8.意识障碍者可静脉滴注FDP(1,6-二磷酸果糖)、三磷腺苷(ATP)、肌苷、辅酶I(辅酶A)、细胞色素C等,以促进脑功能恢复。

第二节中暑

一、概述

中暑(heatstroke)是指高温作业环境,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环境中,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民间称之“发痧”。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患者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在大气温度高(>32℃)、湿度大(>60%)的环境中,平素健康的年轻人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军事训练、体育运动,缺乏对高热环境的适应,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

此外,在室温高、通风不良环境中,年老体弱、久病卧床、肥胖或产褥期妇女也可发生中暑。

促使中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获取过多外源热量

日光照射时体热可增加418~628kJ/h。

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可获取热量,常见于老年人、身体衰弱、慢性酒精中毒者。

(二)产热增加

从事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长时间感染发热、癫痫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麦角酰二乙胺)。

(三)散热障碍

环境温度超过体温、湿度较大、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心血管功能障碍、脱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长时间应用酚噻嗪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利尿药和普奈洛尔等。

(四)汗腺功能障碍或衰竭

见于囊性纤维化、硬皮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痱子。

(五)体内严重缺钾。

三、临床表现

中暑前3~5天,前驱症状有头痛、眩晕、疲劳,出汗量不一定减少。

   

(一)热痉挛

一般认为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氯化钠的过量损失引起,持续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主要累及骨骼肌。

临床上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并伴有收缩痛,无明显体温升高,症状可能与严重体内钠丢失和过度通气有关,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二)热衰竭

热衰竭一般起病迅速,通常昏厥片刻即清醒,体温多正常。

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

常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表现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多汗和体温轻度升高,可有心动过速、低血压、直立性晕厥、呼吸增快、肌痉挛等脱水体征,但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不同程度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或肝功能异常。

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过程,如不治疗可发展成为热射病。

(三)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致命性急症,表现为高热(>40℃)和神志障碍。

对机体有广泛的损伤作用,可累及很多器官系统,导致功能和形态学上的改变,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相当高。

   1.非劳力性常发生在环境温度超过32℃或室温在27℃以上、湿度较大时。

早期常感觉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多汗,继而发展为典型性中暑表现,如高热(直肠温度>41℃)、无汗和昏迷。

80%病例年龄在65岁以上,城市居民多见,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

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常出现谵妄、昏迷、癫痫发作和各种行为异常、瞳孔对称缩小、终末期瞳孔散大。

84~100%病例无汗,皮肤干热、发红,有些患者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达60次/分,可出现肺水肿。

近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热浪期中暑病死率是通常暑热天气的2倍以上。

2.劳力性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环境温度在25℃以上、湿度较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剧烈体育运动或新兵军训时发生。

约50%患者持续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脉压差增大。

此种患者常有急性肝细胞坏死和横纹肌溶解,30%以上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和致命性高钾血症,常因急性肾肝衰竭、DIC、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死亡,常出现肝、肾、胰脏和横纹肌损害的实验室改变。

在住院时和住院24小时或48小时后检查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有凝血功能异常时应考虑到DIC,尿液分析有助于发现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证据,怀疑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脑脊液检查。

四、救护

(一)降温

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应在l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38.9℃。

   1.体外降温迅速离开高温现场到阴凉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对无循环虚脱的患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降温;对循环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和同时应用电风扇、空气调节器,有条件可将患者放置在特殊的蒸发降温房间。

   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或用20℃或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

3.其他降温措施

(1)轻型患者可服人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也可采用点按人中、内关、风池、承山等穴位或针刺疗法(大椎、委中、合谷或曲池、百会、人中等穴),或在太阳穴处涂擦清凉油。

(2)药物降温无效:

患者出现寒战时应用氯丙嗪能避免寒战,抑制机体产热。

500ml溶液中加入氯丙嗪25~50mg,静脉输注1~2小时,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

(3)刮痧疗法:

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二)并发症的救护

   1.昏迷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液吸入;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1~2g/kg,15~20分钟输入;有癫痫发作者,可静脉输注地西泮。

   2.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应予对症治疗: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高钾血症及低钠血症者,静脉输注碳酸氢钠;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有高钾血症时,应避免应用洋地黄。

   3.低血压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

小分子右旋糖酐有抗凝作用,不应作为扩容药,需要时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影响皮肤散热。

   4.肝衰竭合并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时,行血液透析治疗;肝衰竭者可行肝脏移植;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三)监测

   1.体温监测降温期间应监测体温变化。

   2.尿量监测放置Foley导尿管,应监测尿量,保持尿量>30ml/h。

3.动脉血气中暑高热患者,动脉血气结果应予校正。

体温超过37℃时,每升高1℃,PaO2降低7.2%,PaCO2增加4.4%。

4.凝血功能监测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

(四)用药注意事项

应连续监测核心体温以保证其稳定性,避免使用兴奋剂和镇静剂,包括吗啡,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巴比妥盐。

四、健康教育

1.平时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进行有关防暑常识健康教育。

2.盛夏期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居室应开窗使空气流通,地面经常洒水,设遮阳窗帘等。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加强个人防护,外出应戴遮阳帽、饮消暑饮料等。

4.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睡眠,室内应有良好通风。

  5.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因素,准备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备用,有头痛、心慌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水。

第三节冷冻伤

一、概述

冻伤(frostbite)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组织损伤。

冻伤程度与寒冷的强度、风速、湿度、受冻时间以及局部和全身的状态有直接关系。

冻伤或冻疮两者常被混为一谈,前者为全身或局部组织的损伤(包括全身冻僵),后者的炎症较为局限,但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局部者以局部性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或起水疱、溃烂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且多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尤以足部更为多见,全身性者以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人体在长时间受到寒冷的侵袭后,外露的皮肤受到冷冻的刺激,散热增加,为了维持体温而增加产热,人体表现为寒战,同时,为减少散热,皮下的小血管(动脉)发生痉挛而收缩,静脉瘀血,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体内因长时间产热不足易引起皮肤缺血或缺氧,导致全身或局部的血液瘀滞、体温降低,从而造成局部冻结或皮肤、肌肉的损伤。

(一)非冻结性冷伤

主要为湿、冷(0~10℃)因素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缓而致细胞代谢障碍。

复温时血管扩张、充血、渗出,形成红肿、瘙痒、起水疱,有的甚至形成血栓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二)冻结性冷伤

多为冰点以下低温导致血管强烈收缩,组织细胞外液甚至连同细胞内液形成冰晶,解冻后血管扩张、充血、渗出、血栓形成等,组织内冰晶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或直接破坏组织细胞结构,细胞变性坏死,周围组织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多发于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颊等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

按其损伤程度可分为四度:

I度冻伤伤及表皮层,局部红、肿、热、痒、痛,数日后表皮干脱而愈,不留疤痕。

Ⅱ度冻伤伤及真皮层,局部红肿明显,且有水疱形成,无感染,2~3周后脱痂愈合,愈合后留有少许疤痕,并发感染创面有溃破者,愈后疤痕更严重。

Ⅲ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创面苍白或黑色,局部感觉消失。

若无感染,组织干燥结痂,需行手术切痂植皮或待焦痂溶解,形成肉芽,然后在肉芽上清创植皮

Ⅳ度冻伤损伤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局部表现类似于Ⅲ度冻伤,易发生湿性坏疽,还可因血管病变扩展而使坏死加重,愈后多有功能障碍或致残。

(二)全身表现

有严重冷冻史。

初期表现为寒战、体温逐渐降低、苍白、发绀、疲乏无力、打哈欠等,继而肢体僵硬、幻觉或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跳呼吸停止。

若能及时抢救,其心跳呼吸常可恢复,但恢复过程中常伴心室纤颤、低血压、休克、尿少或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三)相关检查

1.Ⅲ度冻伤怀疑有骨坏死时,可行Ⅹ线检查。

2.全身低温者心电图中各个传导间期可延长,常可见房颤或发生病理性折返。

3.血钾、钠异常。

4.出现湿性坏疽或合并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5.创面有脓液时,可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四、救护

(一)保暖与快速复温

迅速而稳妥地将患者移入温暖环境,保持冻伤局部温暖和干燥,病室温度以25℃为宜,脱掉衣服、鞋袜,采取全身保暖措施,盖以棉被或毛毯,并用热水袋放腋下及腹股沟加热,注意不要直接放在皮肤上以防烫伤。

有条件者用红外线和短波透热等,也可用40~42℃的温水,将患者浸入温浴盆中,水温自34~35℃开始,5~10分钟后提高水温到42℃,待肛温升到34℃,有了规则的呼吸、心跳时,停止加温。

可给予温热饮料,静脉滴入加温10%葡萄糖水(可将输液管加长到5~6米,浸泡在38~40℃的水中),有助于改善循环。

在复温保暖过程中,应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复温时局部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口服止痛片,但应注意受冻后,忌用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这样会使冻伤加重甚溃烂成疮。

(二)体位护理

在冻伤的急性期,必须避免伤肢运动。

宜取卧位,伤肢抬高,防止受压,以利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减轻组织水肿,防止加重组织损伤。

协助患者在床上的自如活动,防止压疮发生。

急性炎症一旦消散,应尽早活动指(趾)关节,防止关节僵直,有助于肌张力恢复,保护肌肉和韧带的灵活性。

(三)改善局部微循环

Ⅲ度冻伤初期可静脉应用低分子右旋醣酐,每日给药500~1000亳升,维持7~10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也可用硝苯地平10毫克口服治疗,每天两次,以增加患处皮肤的血流量,必要时也可采用抗凝剂或血管扩张剂。

(四)局部处理

1.复温后局部立即涂敷冻伤外用药膏如呋喃西林霜剂,可适当涂厚些,指(趾)间均需涂敷,并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2次。

2.面积小的Ⅰ、Ⅱ度冻伤,可不包扎,但注意保暖。

3.一般护理注意观察创面肿胀、渗出情况及水泡的颜色,以判断其预后,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和淋己的回流,减轻和预防肿胀。

4.有水疱者应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如果水疱较大,也可低位切口引流。

5.感染创面应及时引流,防止痂下积脓,对坏死痂皮应及时蚕食脱痂,并及时清除坏死痂皮。

(五)预防感染

严重冻伤应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常规进行破伤风预防注射。

(六)针刺放血

对冻伤局部发痒者,可用温水清洗局部,消毒后以毫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局部,轻时可挤压出血,每日或隔日一次。

(七)按摩

以揉法、摩法、擦法等轻柔的手法在患处局部进行操作,时间为5~10分钟,动作要轻快柔和,切忌生硬粗暴。

如果局部发生了水疱或溃疡,在操作时先在其四周操作,待局部溃疡愈合、血脉流通后,再在局部进行操作。

如为小儿应仰卧,以掌心对准患儿关元穴,逆时针摩动2~5分钟,以温阳散寒。

(八)饮食护理

应注意加强营养,可适量服食辛温食物,如狗肉、羊肉等,每晚可饮黄酒20~30毫升以温通血脉。

除复合腹部伤者外,清醒患者,可给予热茶,热糖水,热牛奶饮料或姜汤等,平时宜多补充各类维生素食物。

(九)心理护理

患者初入院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治疗存有疑虑,害怕疼痛,担心术后肢体能否恢复正常的功能。

护士应劝导安慰患者,尽快使患者的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说明治疗的方法,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详细介绍病情,以缓解紧张情绪。

五、健康教育

(一)健康宣教

在寒冷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对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的保护。

若冻伤未溃发痒时,应告诉患者切忌用力搔抓,防止皮肤破伤感染。

(二)普及预防知识

冻伤多发于天气寒冷之时,野外或室外作业时应穿戴御寒衣帽、手套,室内寒冷时宜装置取暖设施。

夜间以久坐工作性质者更应注意防寒保暖,每间隔1~2小时起身活动1次,每次10~20分钟,可增加全身血液循环。

(三)加强抗寒锻炼

自夏季起,逐步用冷水(5~15℃)洗脸或擦身洗澡,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

对两耳、面部、手指等易患冻伤的部位可经常自我按摩,至按摩部位有发热感为佳。

(四)防湿、防静

应保持服装鞋袜干燥,脚汗多者,可涂3~5%甲醛液。

冬天户外作业,静止时间不宜过长,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五)冬病夏治

在暑天将大蒜数枚捣烂,涂于原来曾经冻伤的部位,然后用煤炉火,有条件者用红外线炉烘烤患处,以感到热而不灼伤为标准,每天1次,每次10分钟,连续3天。

或用芙蓉叶50克,用75%酒精浸泡一周后,于伏天将浸液搽涂患处,每日2~3次,连用1周,能有效地防止冻伤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