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869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亲是一种职业.docx

母亲是一种职业

母亲是一种职业

(一)

“只要你努力去做,每位母亲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好老师,每位母亲都能成为成功的母亲。

”这是一个成功母亲与女儿共同成长中的心得,特别欣赏和感动,摘抄下来奉于大家。

母亲是一种职业今天我坐在这里不是以一个专家,一个专家助手,一个成功母亲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母亲义工来与大家交流。

我有一个女儿,不到8岁。

我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对家庭感兴趣,才体会到这也是一门学问的。

我是以母亲义工走到现在的。

何为母亲义工:

即为了家庭教育这个爱好,不讲报酬,把母亲当成一种事业来做。

开始时,我的对象是我的女儿,后来发现,受益的不止是她,还有她的同学和许许多多孩子,我说我自己是个母亲义工。

在国外,母亲义工很常见,也很受学校,社会的欢迎.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开放教育观念的渗透,它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相信,在座的不少母亲以后可能也会成为母亲义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和大家是同路人。

现实中,我很少遇到知音,工作忙,琐事缠身成为许多人的借口。

没想到,在沧州竟有个母亲俱乐部,一些人干着与我相同的事情。

德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统治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母亲们手里。

我们作为国家命运的掌握者,冲破世俗的阻力,为了一个共同认知的话题坐在一起,我真的很感动。

刚刚解放时,我们主张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而当社会教育被推向极致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过去我们不承认母亲是一种职业,实际上,大家必须把母亲提到一种职业的高度去认识,必须明确——母亲也需要成长。

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我已忘记了,但其中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就是——21世纪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年轻母亲们之间的竞争,而年轻母亲要进入这个竞争就需要成长。

一个女人生完孩子便由妻子自然“升级”为母亲,我说,这只是生理型的母亲,管孩子吃,喝,不生病的母亲。

要成为完整意义的真正母亲,我们就必须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断学习。

我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告诉大家我的经历,经验,教训,这是我在孩子成长中学到的。

大家听我讲,我希望你们不是想从这里获得一种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拿走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偏方,而是从中受到启发,然后自己动脑筋观察孩子,从自己孩子的教育中获取经验,成为自己孩子的最合适的老师.母亲需要这样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母亲才能不断成长。

所有母亲都像我一样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孩子很小的时候,刚自己学吃饭。

她哆哆嗦嗦地拿着一个小勺开始找嘴,一会儿把勺杵在脑门上,一会儿又杵到鼻子上,脖子里,在这反复的寻找中,她终于找到了嘴。

但如果作母亲的不这么观察她,容忍她,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看这孩子笨得连嘴也找不到”,然后抓住她的手把勺放进她嘴里。

这两种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孩子找到了嘴,但第二种却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得到经验的机会。

也许你会说,你的孩子大了,不用找嘴了。

但我要说,遇到别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就是这样与孩子一起走过来的。

母亲是一种职业

(二)

我的女儿当怀上孩子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生下来是个天才,为此,我搞胎教并把它推向很高的程度。

基而很遗憾,孩子是个早产儿,脑缺氧,窒息。

女儿先天不足的现实让我十分沮丧。

我曾跟丈夫商量再生一个。

先生很会做工作,他说:

“行,咱再生。

但有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怎么办?

你得先把这个带好,不然再生个,你也带不好。

先从她身上获取点经验吧!

出院后,我承接了孩子的养育,开始以做妈妈的心态投入进去,努力使孩子接受早期教育。

每天给她做幼儿操,做各式各样的训练,讲故事,听音乐。

两年的时间,女儿终于跟正常孩子一样了。

我兴奋,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做天才梦。

因为我接受了“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种观点。

这时期,我干过傻事,让她学绘画,结果是她从此不再碰画笔。

她学英语如醉如痴也在这个阶段。

当我的梦还在做的时候,孩子3岁因意外事故摔成颅骨骨折。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

大夫告诉我,这种外伤型骨折,有1/4的会引起抽风,不过两年内不抽风,以后就不会出现了。

从此,我就像对珍贵瓷器似的把她供着。

一年后复查,对我打击更大,孩子外伤引起脑萎缩。

在一般情况下,她看上去是个正常孩子,但稍微提高一点就显现出来,协调能力差,动作慢都是表象。

可从那次以后,我再没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

因为,我希望她能像个正常孩子,不希望把阴影带到我们中间,不愿意周围的人盯着她看。

那阵子,一个残疾人运动会正在进行,当我看到残疾人运动员比赛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做到了一般健全人做不到的事。

我下决心教会孩子战胜自我。

我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夫妻两人生了个孩子,但孩子两腿不一样长。

母亲就告诉孩子,所有的人原来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你看人家腿一样长,那是练出来的。

结果,孩子就不停地练,终于拥有了与玷常人一样的腿。

我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这样。

我是如何教育女儿的,下面我会在报告中陆续谈到。

我想先讲讲——

直线人生与曲线人生

绝大多数母亲曾走过许多弯路,因此希望孩子不走弯路不走曲线,两点一线,直接达到目的地。

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许多经验的获取必须要经过困难挫折,孩子的成长一定要经过这条曲线,这是成长的必然。

如果今天他没走曲线,明天就会走,这件事上没走,那件事上会走。

母亲的愿望不能代替事实。

孩子很小的时候刚学走路,地上有一张桌子,桌角是要碰着孩子的。

当孩子碰着桌角晨,有的家长就会冲孩子大嚷:

“我早就告诉过你,你早晚非撞上不可,你就不听,活该!

”也有的母亲怕磕着,就用手捂着桌角,保护孩子,不让他靠近。

虽然这个母亲滑有阻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也没受伤,但孩子却失去了获取经验的机会。

说到这儿,我要问你一个问题:

你能永远帮孩子判断吗?

你能永远跟着孩子吗?

都不能。

所以我说,你不去保护,他碰了桌角,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只是痛苦一下,疼痛一下,你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这种保护。

因为这种保护的结果,是孩子没有了对事物的判断性。

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孩子要走的弯路还是要让她有个很深的体会,那便是——

溺爱的孩子不会长大

我曾是一个在涨爱中长大的孩子,在家里,可以说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哥哥就不行,我干一点坏事儿,只要推到哥身上,他准得挨一顿臭揍,哥哥往往成了替罪羊。

我在这种环境下长到3岁上幼儿园,我的厄运就来了。

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没人愿答理我,教师也不喜欢我。

这时,我开始怨恨别人,怨恨老师。

当我有过那段经历后,我就不想让我的女儿再像我那么做。

因为我明白了,溺爱的孩子不会长大,缺乏责任感。

说一个物别简单的例子,我在家从来不刷碗,不干家务,我母亲主张,小孩子该读书时就读书,家务不用学,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干了。

长大后,我也果然会干了,但做饭刷碗不是我的一种习惯行为,而是生活的一种点缀。

饭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能露一手,可如果一日三餐让我做,谢谢,我不干,我宁可下馆子。

为什么?

实际上,潜移默化使我有了惰性,使我没有机会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

我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呢?

被我的父母过滤掉了。

等我工作了,结婚了,我收入比较高,家务活儿我不愿干,好,就请个阿姨来做。

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条件都很好。

后来,我做生意赔了钱。

怎么办?

自己做吧,那感情不好受呢!

所以我说,让孩子接受最本质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我要放手让孩子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

母亲是一种职业(三)

女儿第一次进厨房

我女儿学英语,且说得不错,因此,我们有机会认识了一些国外家庭,发现了许多让我惊讶的事情。

有个美国女孩叫美玲,一个混血儿。

一次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她妈妈拿出香蕉馅饼给我吃,我尝着很好吃,就对美玲说:

“你看,你妈妈手多巧,这饼做得这么好吃。

”美玲却说:

“这是我做的。

”她当时只有4岁。

我几乎不能相信她的话,可她妈妈给予了肯定。

那你还会做什么?

我问。

孩子说,她会做饼干,烤蛋糕,会自己冲早餐,会很多东西。

当然,他们的饭西方化,做起来比较简单,但另一方面,从中表现出的教育观念很好,即让孩子了解原汁原昧的生活,不去过滤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就会了解,一日三餐是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我愿或不去做都行的。

相比之下,美玲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比我近6岁的女儿要丰富。

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因为我怕孩子做饭烫着。

就这个问题,我还与美玲的妈妈讨论过。

她这么说:

烫也不会烫得太厉害,她这次烫了,下次就烫不着了。

听了她这种解释,当时我认为她这样当妈妈太不负责任了,过后,我想想,不负责任的恰恰是我自己,事实上,人家说得没错,我们往往这样,小时不让孩子学,等大了七八岁了,我们又说孩子:

怎么这么笨呀,这么大了什么也不会干?

家长有没有考虑过:

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让他会过!

从那时开始,我就让孩子下厨房了。

记得第一次,女儿做的是鸡蛋汤。

打鸡蛋时,她将两只小手洗干净,把鸡蛋捏破,把过壳捞出来。

锅里放上凉水,打开炉子,烧开,然后把鸡蛋倒进锅里,搁点盐,点点油。

当然,有我在旁边适当指导,什么叫水开了,炉子最后要关好,等等。

最当全家喝这个汤时,我由衷地赞赏自己的女儿——这是我小小的女儿为妈妈做的饭。

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小时候对孩子的培养,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会做事儿。

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此,我再给大家讲讲——

一个留学生的故事

不少人也许都看过电影《我们的留学生活》,它很火过一阵子,巧合的是,事后我才知道其中一个主人公是我母亲朋友的孩子。

那是主人公的父母拿着电影录像带来我家时告诉我们的。

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记得那个清瘦英俊的小伙子,他在考试前被赶出来,后来在一个便当店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论文,获得硕士学位。

当他父母看这部片子时,泪流满面。

为什么?

有一个情节,大家或许记得:

小伙子到一个饭店要了两份饺子,他说——“别以为我天天都能来此打牙祭,这是我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节省下的钱。

虽然这饺子不如我妈妈做得好,但我已经很满足了。

”他说:

“在这一点儿上,我不得不怨妈妈,她没支委会我包饺子,没支委会我生活。

在日本,我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而是自己不能好好地照顾自己。

”他的父母看到这里流下眼泪。

我想,这泪不是因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为他们生活上的失败而懊悔,他们没有在孩子小时候教会孩子该学会的东西,连基本生活是什么孩子都没有感悟过。

无疑,小伙子的道路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出国留洋,硕士,博士,一份好工作。

但他却也缺了什么。

直到现在,他回国,他妈妈总要做许多好吃的给他。

但我要问一问:

妈妈能天天给他这些吗?

他能在自己想吃的时候都得到得了吗?

当然不能。

大家要明白,不要过早经孩子安排一个直线人生,将来孩子长大要靠的还是他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谈相的问题,即——

不要取代孩子的价值观

在成人看来,坐车比走路好,坐小车比坐公交车好,坐飞机当然最最好,这是成人衡量好坏的标准,它是以钱为价值尺度的。

但这原本不是孩子和价值观。

在孩子眼里,坐过几飞机、汽车后,也许会觉得,坐飞机最不好,坐在里面不能动,只有白白的云,蓝蓝的天,亮亮的太阳,没多少可看景物;坐火车比它好,因为坐火车沿途能看风许多不同景色,田野、河流、树木、村庄,而且它们都一样样往后“跑”。

坐汽车就更好,能随时停下来。

从孩子角度说,走路可能最好,可以随时观察,这儿蚂蚁在打架,那儿有个小虫,他可以去捉。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强加于孩子。

慢慢地,孩子接受了成人的观念。

这样到十四五岁,就有一种情况出现了:

“我的衣服600多快,你的才400快。

”被比下去的就要回家跟妈妈要好的,这时,妈妈会承受不了,埋怨孩子,觉得孩子的要求太过分了,可反过来,家长你想汉想过,是谁把这种价值观灌输给他的?

在孩子幼小时,正是家长说话、做事,把自己的观念,自己的价值评判带给了孩子,影响了孩子。

母亲是一种职业(四)

到底该如何尊重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由地领悟和感觉,自然而然得到自己的价值标准呢?

我从一个老外身上得到了启迪——

我与老外捡垃圾

这个老外一家非常富有,我想可能是我这辈见到的最富有的人。

女主人是中国人,后来嫁给了一个英国贵族。

她工作非常忙,孩子的教育就托给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年收入就达50万元。

我与这位家庭教师关系不错。

一次,她得意地告诉我她发现一样“宝贝”。

我一看,是别人家扔掉的菜坛子。

我非常惊讶:

“你要这个干什么?

”只见她打开一个纸箱子,我看到了什么?

里面是一个一个口袋,口袋上贴着标签,打开看,鸡毛、废纸筒、包装纸等,最最让我不理解的是还有瓜子皮——西瓜子皮和葵花籽皮。

我吃惊:

“你捡它们干吗?

你什么东西不能买来?

”她说:

“你错了,年有的东西都能买来,但童趣你是买不来的,孩子的喜悦是买不来的。

”我当时并不理解,甚至还讽刺她——噢,你是个拾破烂的大王呀!

她听了竟很高兴:

“好,我就是拾破烂的大王。

”我可是一点赞赏的意思也没有。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无意间走进她教的这两个孩子的教室,我惊讶了:

墙上挂着一幅非常逼真,漂亮的猎头鹰,用的东西正是瓜子皮,鸡毛,核桃皮等等。

我在他家里看到过许许多多国内外买回的高档玩具,但教师告诉我,孩子们亲自制的猎头鹰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喜欢它的原因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他们花了心血,“花”了自己的想象。

除此以外,我还看见窗台上放着好多植物,这些植物是同类的。

但可以看出,它们被有意错开了种植的时间,高低不同。

我问这是为什么,家庭教师回答,为了让孩子观察,让他们看出不同成长时期同类植物的不同特点。

哎呀,我是自愧不如。

这些东西没有特别的,都是生活化的。

人家是教师而我这个孩子的母亲又做得怎么样呢?

我真是感慨又感动。

她还告诉我,那个泡菜坛子就是为了给植物安个新家,因为它们长大了。

从他们生活的点滴中,我看出,我们给教育的定位常常是纯粹而又纯粹的,让孩子不犯错误是教育,教给孩子知识是教育,可我们从来不把生活当成教育,我们给孩子提供教育时把许多本质的东西都过滤掉了而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而且是更本质的教育。

我们成年人往往用钱来衡量事物,但是,却很少想到,有时恰恰是钱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这就引发出这个家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

富翁的孩子为什么偷东西

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非常忙,为了让两个女儿接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她把家安在了北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可她的银行总部设在香港。

于是,每周五的晚上,她都打“飞的”飞回北京,与孩子团聚;星期日晚上再飞回香港。

她为不能常跟孩子在一起,不能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而愧疚。

所以,她想补偿,用钱来补偿,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每次回来给孩子带回不少价格不菲的玩具。

我以为,她的孩子是生活在天堂里面。

但是很不幸,这两个孩子都有个不好的毛病——偷东西。

问题是家庭教师发现的。

一天她跟我说她不会说中文要请我帮个忙,到幼儿园跟教师解释一下,孩子拿回了不是她的发卡,必须送回去。

在中国,不论教师还是孩子,对外国孩子都多一份宽容。

拿个发卡,别人也不在意,我也认为,这对两个孩子不是太大的事。

可家庭教师说,这不是小事,因为两个孩子经常这样做,甚至到超市去偷。

那么,到底哪儿也了问题呢?

“是孩子的父母的错,因为他们用钱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

当时,我不太明白这话的意思。

后来,我想通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能吃一块糖是很高兴的事——小心地剥开糖纸,吃完糖,还要舔干净糖纸,把纸放在水里泡净,风干后夹到书本里。

其实这种喜悦已远不是得到一块糖的喜悦,而由此延伸了许多快乐。

当然不能否认这也是物质匮乏时的悲哀,但另一方面,孩子长期的盼望,一旦得到满足,那种快乐是无可比拟的、超价值的。

而这两个孩子恰恰没有这种快乐,要空虚,买;要那个,买。

许许多多的买,孩子失去了期待得到满足后的欢娱。

没有快乐,她们就去找,到哪儿找呢?

这个东西不能拿,我知道,但我拿了,没人发现,心里就高兴,就美!

瞧,快乐从这儿来了。

你说,这和道德有什么关系?

不是道德德育出了毛病,而是因为环境封杀了孩子的快乐。

就像成年人用坐车封杀了孩子走路,用怕烫着封杀孩子做饭的快乐一样,我们用无数“不可以”,封杀了孩子无数的快乐。

因为匀行为的不适,造成了两个孩子行为的不端。

母亲是一种职业(五)

欣赏孩子也有学问

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已经成为家长的共同认知,但我要说,如何欣赏也需家长动脑筋,不动脑子地一味欣赏也是害人的。

我曾与一位在国外受过多年教育的朋友谈起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她举了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她说,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妈妈可能会说:

“看你穿得歪歪扭扭的,怎能么见人?

”然后,她便帮孩子生新穿好。

那这孩子从中获取的是“知羞耻”,穿得不好,难看。

换一个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这样,“瞧,你穿得真棒,你真了不起”。

也许衣服穿得根本不像样,领子窝着,扣也系错了。

但妈妈不在乎,可能会自豪地抱着孩子出去走一圈,逢人就夸:

“看,这是宝宝自己穿的。

“这是赞美式教育。

一般情况下,这种教育没错,但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深思:

如果这个孩子不是三四岁而是七八岁,衣服穿不好,你还不让他“知耻”,还赞美他,这是不是儍了?

所以欣赏也要看对象,分时间。

受朋友启发,我开始关注如何欣赏的问题。

孩子两岁时,她做了什么事,我便赞扬她:

“宝宝,真棒,我真为你骄傲。

”她欣然接受。

但当她三四岁时,我领悟到,不能再这么称赞下去了。

有一次,我一进家门,她就钻进洗手间,我跟过去一看,原来她把洗手池刷得干干净净。

我说:

“宝宝,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太喜欢你了。

”然后,就出来干别的事了。

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她还在洗耳恭听手间刷池子呢!

“你怎么还刷呀!

”她说:

“你没告诉我呀。

”我说,妈妈不夸你是好孩子了吗?

“可你没说池子刷得是不是干净。

”噢,我才明白,我是没告诉她,我夸她不具体,而她不需要这种宽泛的称赞。

所以,我就说:

“客店客店,你刷得很干净。

”她却说:

“真的吗?

”看,这时再称赞,她开始怀疑了。

这使我认识到,称赞要具体,哪怕指出她的不足,她都能接受。

就这样,我又做了几年,这还不容易吗?

称赞具体、适宜、恰当。

但后来,我又是发现问题了,孩子对我的称赞不感兴趣,而对同龄人的认可更看重。

这是我下面讲的——

孩子学骑自行车

我的孩子因早产和3岁时受过脑外伤的原因,动作不太协调。

为了锻炼她,从5岁时,我便教她学骑自行车。

每次我都很注意表扬和鼓励,而且表扬得很具体,但她仍然不愿骑。

就这样,磕磕绊绊学了一年。

她6岁那年的夏天,在一个小操场上,有几个小孩子在争骑一辆自行车,那几个孩子没我孩子年龄大。

看人家争抢,她似乎很羡慕,跃跃欲试,我便说:

“你也过去骑骑吧!

”她走过去:

“能让我骑骑吗?

”几个小孩子见来了个大个儿,扔下车子走开了。

女儿扶起车子,正在这时,从树后转过一个小女孩,她说:

“车子是我的”。

女儿问:

“我能骑骑吗?

”“好吧!

”这时,女儿喊我:

“妈妈帮我扶着点儿。

”没想到,只这一句话,就把那个小女孩的话匣子打开了:

“那么大了,你还让妈妈扶着,我才4岁,就会骑了。

你多羞呀!

”说得我都觉得难堪,认为她伤害了我女儿,再看女儿也是眼泪汪汪。

她用手拨拉开我:

“不要你管。

”两个小时,她摔了两个小时,没让我扶一下,她会骑了。

当她骑着自行车立到我面前,兴奋地喊“妈妈,我会骑马自行车了”时,她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我也忍不住流泪了。

我没有想到一个孩子的话对她那么重要,她开始关注别的小朋友对她的态度和评判,开始进行横向比较了。

那么多小朋友会骑自行车,没有人夸他们怎么怎么好,而一个小朋友蔑视的眼神,让女儿明白妈妈的称赞是虚假的,她需要的是公众的认可。

至此,我还重申,家长只有动脑子,才会使一个教育方法好。

母亲是一种职业(六)

有的家长可能说,对自己的孩子来说,这些都已晚了,不是的,相反,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要告诉家长,你所有的教育不要只为孩子的现在,而是要——

为孩子的成长做准备

家长应该永远走在成长着的孩子的前面:

孩子出生后,你应该为他上幼儿园做准备;上幼儿园后,你应该为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做准备。

昨天,我与一位家长聊天,她说起孩子刚上幼儿园那阵儿,自己很揪心,孩子离不妈妈,而且一下子就是八九个小时,孩子会怎么样?

我理解她的心情,但我女儿上幼儿园时,我并没有像她这么焦虑。

为什么?

因为我早就为孩子上幼儿园做了准备。

定时定点吃饭,为训练这一点,我断掉她的零食,吃饭时让她抓紧时间,否则规定时间吃不完,饭就端走。

还有睡觉等。

因为上幼儿园前,我就给她做了“预备动作”,入园后,她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女儿入小学前,我就研究训练她的学习习惯,让她自己收拾房间,收拾书包,告诉她丢了书本要自己负责任,学习是她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妈妈。

另外,锻炼她在嘈杂的环境下学习的习惯。

这些“准备”不是我与生俱来就会的,也是与其他家长交流后得到的。

这里我要提到的是另一个老外的家庭。

这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与我女儿很投缘,常在一起玩。

我们两位母亲是不介入他们的玩耍和争斗的。

突然,我发现,咦,怎么少了一个,再一看,男孩在房间一角看书呢!

开始我以为他不愿跟女孩玩或性格内向,时间长了,我知道,不是,他也很活泼,有时甚至很淘气。

我就奇怪了:

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么一个嘈杂的环境下安静地看书呢?

我问他的妈妈。

没想到,这位母亲委不经意地说:

噢,这是个习惯。

我问好是怎么培养孩子这个习惯的。

她说:

“我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发现中国人很在乎读书,看书一般要安安静静,坐下来,不让人打扰他,久之,在嘈杂的环境下例子就看不下书。

而我们从不把看书当成特别的一回事,委平常,不用讲究环境。

也正因如此,他们读书有抗干扰能力。

我受启发,便函着手培养我的女儿,并设计出一套方案。

两岁时,女儿安静地在房间画画,看书,我给她关着房门,后来,我把她的房门打开,只关住客厅的门,再后来,我把有电视的房间门也打开……一步步,经过这种训练,她逐渐习惯了在嘈杂环境下专心致志干她喜欢的事情。

这为她上学铺垫好了道路。

现在,我又在做一件事——为女儿青春期而著书

母亲是一种职业(七)

孩子的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这一转型时期,孩子与家长关系是否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如今,我已经在为女儿青春期的到来做准备,准备什么呢?

写自已成长年经历,写出在教育她时的成败和心路历程。

为什么这么做?

我有一份担心。

等女儿大了,她可能会想:

妈妈有车,也会开车,可以带我去上课,为什么每次非要让我乘地铁,挤公交车,别的家长不这样,是不是妈妈不爱我?

妈妈有钱,可以给我买某件东西,她却不给买,说自己没钱,是下是妈妈不爱我?

在这种情况下,她青春判逆期的表现会很强烈的。

那我怎么能告诉她妈妈是爱她的呢?

通过《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告诉她。

至于她接受不接受,接受多少,那取决于她。

不过,我相信那时她会有一个最初的人生价值判断。

也许她读了这些东西会和妈妈交流,说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爱,她心目中什么是爱。

所以,我还在成长在为做青春期到来的女儿的妈妈而成长。

我想我这样做,到孩子青春期时,会对妈妈的认可程度高一些,也让孩子有一个成长的空间,有个超越母亲的空间。

我们也必须承认,母亲不是完美的,所以,我要谈到——

女儿逼我学英语

中国传统教育有句名言:

身教重于言教,实际中,原来许多家长更多的却是言教。

现在我们强调身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的确是种进步。

这里,我还想再发展一步:

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不错,但是,如果把它推向极致,就没有给孩子超越母亲贸下空间,也就不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出现,孩子就会说:

“你都没上大学,凭什么让步我一定上大学;这道题你都不会解,我做不上来也是应该的。

”这不能不让我们思索。

我自学过去10年绘画,父母一声令下,我没有去考艺术院校,使我终生留下遗憾,我很想在女儿的教育中补偿回来。

我认定女儿是个画家的材料。

在我的“教育”下,女儿最后连画笔也不摸,连画儿也不看。

因为她只要一画,我就认为她这条线没画好,这样画就不对,所以她不弄了。

可有一个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