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790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docx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教案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

教师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

授课学时

32

授课班级

环工091、092

任课教师

陈亚非、骆林平

课程名称

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

授课

专业

环境工程

班级

091、092

课程代码

18011011

修课

人数

59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专业课(√);公选课()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

32

学分

2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30学时;实践课2学时

教材名称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李连山

杨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物理性污染控制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

陈杰瑢

 

孙兴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授课教师

陈亚非/骆林平

职称

教授级高工/讲师

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授课时间

周五第3、4节(第1-16周)

第1周第1次课2011年2月21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2.1声波的产生及描述方法

2.2声波的基本类型

2.3声波的叠加

1.熟悉有关噪声及噪声污染的相关概念。

2.了解噪声控制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3.能结合实际了解到噪声所产生的危害,并能树立噪声污染的环境观念,增强防噪降噪意识。

重点:

声波的叠加

难点:

声波的基本类型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一章绪论

1.1噪声及其危害

1.1.1什么是噪声?

1.1.2噪声的危害有:

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噪声对睡眠的干扰

噪声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噪声对语言交流和通讯联络的干扰

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1.2环境声学的研究内容

1.2.1噪声污染规律

1.2.2噪声评价方法和标准

1.2.3噪声控制技术

1.2.4噪声测试技术

1.2.5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2.1声波的产生及描述方法

2.1.1声波的产生

声源、声波的形成

2.1.2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声压、波长、周期、频率、声速

2.2声波的基本类型

2.2.1平面声波

当声波的波阵面是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一系列平面时,称其为平面声波。

2.2.2球面声波、柱面声波

2.2.3声线

2.2.4声能量、声强、升功率

2.3声波的叠加

2.3.1相干波和驻波

2.3.2不相干声波

2.3.3声音的频谱

教学后记

第1周第2次课2011年2月22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2.4声波的反射、透射、折射和衍射

2.5级的概念

2.6声波在传播中的率减

2.7声源的辐射

1、熟悉声波的反射、透射、折射和衍射现象及概念

2、掌握级的概念、声压级、声强级及声功率级的概念以及级的叠加

3、了解声波在传播中的率减及声源的辐射

重点:

级的概念、声压级、声强级及声功率级的概念以及级的叠加

难点:

声波在传播中的率减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2.4声波的反射、透射、折射和衍射

2.4.1垂直入射声波的反射和透射

2.4.2斜入射声波的入射、反射和折射

2.4.3声波的散射与衍射

2.4.4声像

2.5级的概念

2.5.1分贝的定义

2.5.2声压级、声强级及声功率级

2.5.3级的叠加

2.5.4级的“相减”

2.6声波在传播中的率减

2.6.1随距离的发散衰减

2.6.2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

2.6.3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

2.6.4声屏障衰减

2.6.5气象条件对声传播的影响

2.7声源的辐射

2.7.1点声源

2.7.2声偶极子

2.7.3线声源

2.7.4面声源

2.7.5声源的指向性

 

教学后记

 

第2周第3次课2011年2月28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三章噪声的评价和标准

3.1噪声的评价量

1、熟悉等响曲线、响度级和响度

2、熟悉斯蒂文斯响度

3、掌握倍频带的概念

4、掌握计权声级和A计权声级的计算方法

5、掌握等效连续A升级、昼夜等效升级、累计百分数声级及其计算方法

6、了解更佳噪声标准(PNC)曲线、噪声评价数(NR)曲线、噪度、感觉噪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交通噪声指数、噪声污染级、噪声冲击指数等概念

重点:

倍频带的概念、A计权声级的计算方法、等效连续A升级、昼夜等效升级、累计百分数声级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

大量的概念需要引入和建立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三章噪声的评价和标准

3.1噪声的评价量

3.1.1等响曲线、响度级和响度

3.1.2斯蒂文斯响度

3.1.3计权声级和计权网络

3.1.4等效连续A升级和昼夜等效升级

3.1.5累计百分数声级

3.1.6更佳噪声标准(PNC)曲线和噪声评价数(NR)曲线

3.1.7噪度和感觉噪声级

3.1.8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3.1.9交通噪声指数

3.1.10噪声污染级

3.1.11噪声冲击指数

 

教学后记

 

第2周第4次课2011年3月1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三章噪声的评价和标准

3.1噪声的评价量

3.2环境噪声评价标准和法规

1、了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2、熟悉主要产品噪声标准、噪声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重点和难点:

各种标准及其适用范围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三章噪声的评价和标准

3.1噪声的评价量

3.1.12噪声掩蔽

3.1.13语言清晰度指数和语言干扰级等概念

3.2环境噪声评价标准和法规

3.2.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2.2产品噪声标准

汽车定置噪声

地铁车辆噪声

3.2.3噪声排放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标准

铁路及机场周围环境噪声标准

3.2.4环境质量标准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室内环境噪声允许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教学后记

 

第3周第5次课2011年3月7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四章噪声测试和监测

4.1测量仪器

4.2声强及声功率测量

4.3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1、了解噪声测量仪器及其主要构成

2、掌握声功率的测试方法

3、熟悉并部分掌握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重点:

声功率的测试方法

难点:

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材p27-29:

习题1、3、7、9、11、12、23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四章噪声测试和监测

4.1测量仪器

4.1.1声级计

4.1.2频谱分析仪和滤波器

4.1.3磁带记录仪

4.1.4读出设备

4.1.5实时分析仪

4.2声强及声功率测量

4.2.1声强测量及应用

4.2.2声功率的测量

混响室法

消声室法

现场测量法

4.3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4.3.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

4.3.2道路交通噪声测量

4.3.3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4.3.4航空噪声测量

 

教学后记

 

第3周第6次课2011年3月8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四章噪声测试和监测

4.4工业企业噪声测量

4.5振动及其测量方法

第五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5.1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内容

1、熟悉工业企业噪声测量方法

2、了解振动及其测量方法

3、了解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4、熟悉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内容

重点: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内容

难点:

振动及其测量方法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四章噪声测试和监测

4.4工业企业噪声测量

4.4.1生产环境噪声测量

4.4.2机器噪声的现场测量

4.4.3厂界噪声测量

4.5振动及其测量方法

4.5.1加速度计

4.5.2前置放大计

4.5.3灵敏度校准

4.5.4振动测量仪器

第五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5.1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5.2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内容

5.2.1评价工作程序

5.2.2评价工作方法

1、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基本原则

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3、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噪声部分

4、环境噪声评价量

5、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

6、环境影响报告书——噪声专题报告编写提纲

 

教学后记

 

第4周第7次课2011年3月14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五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5.3噪声预测

5.4公路噪声预测

5.5铁路噪声预测

5.6机场飞机噪声预测

5.7工业噪声预测

1、掌握噪声预测方法

2、熟悉集中环境下的噪声预测

重点及难点:

噪声传播升级衰减计算方法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第一版教材p64:

习题7、8;p85:

习题2、4、5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五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5.3噪声预测

5.3.1预测的基础资料

5.3.2预测范围和预测点布置原则

5.3.3噪声源噪声级数据的获得

5.3.4噪声传播声级衰减计算方法

几何发散衰减

遮挡物引起的衰减

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附加衰减

5.3.5预测点噪声级计算的基本步骤

5.3.6等声级线图绘制

5.4公路噪声预测

1、基本模式

2、特殊情况下的预测模式

5.5铁路噪声预测

1、比例预测法

2、模式预测法

5.6机场飞机噪声预测

了解预测步骤

5.7工业噪声预测

分室外声源和室内声源进行预测

 

教学后记

 

第4周第8次课2011年3月15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六章噪声控制技术概述

1、熟悉噪声控制基本原理与原则

2、掌握噪声源发声机理及城市环境噪声源分类

3、了解城市规划对噪声控制的影响

4、了解噪声管理以及城市绿地降噪

重点:

噪声源发声机理

难点:

城市规划对噪声控制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六章噪声控制技术概述

6.1噪声控制基本原理与原则

6.1.1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

6.1.2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

6.2噪声源分析

6.2.1机械噪声

6.2.2空气动力性噪声

6.2.3电磁噪声

6.3城市环境噪声控制

6.3.1城市环境噪声源分类

1、工业生产噪声

2、交通运输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6.3.2城市规划与噪声控制

1、居住区规划中的噪声控制

2、道路交通噪声控制

6.3.3噪声管理

6.3.4城市绿地降噪

 

教学后记

 

第5周第9次课2011年3月21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七章吸声和室内声场

7.1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声特性

7.2多孔吸声材料

7.3共振吸声结构

1、掌握吸声系数和吸声量的概念及吸声系数的测定方法

2、熟悉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及影响其吸声特性的因素

3、熟悉各种共振吸声结构

重点: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的概念及吸声系数的测定方法

难点:

共振吸声结构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七章吸声和室内声场

7.1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声特性

7.1.1吸声材料的分类

多孔性吸声材料

共振吸声结构

7.1.2吸声系数和吸声量

7.1.3吸声系数的测量

混响室法

驻波管法

7.2多孔吸声材料

7.2.1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

7.2.2影响多孔吸声材料吸声特性的因素

材料密度及厚度的影响

背后空腔的影响

护面层的影响

7.2.3空间吸声体

7.3共振吸声结构

7.3.1薄膜与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7.3.2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7.3.3微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

7.3.4薄塑盒式吸声体

 

教学后记

 

第5周第10次课2011年3月22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道路交通噪声的测量(室外课程)

1、熟悉噪声计的使用

2、熟悉道路交通噪声的测量方法

3、掌握等效连续声级及累计百分数声级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

道路交通环境具有不可控制性,以及偶发噪声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1、测点选择:

市区交通干线两路口之间,道路边人行道上,距离马路沿20厘米处,此处距离交叉路口应大于50米。

测点距地面高度大于1.2米,并尽可能避开周围的反射物(离反射物至少3.5米)。

2、按等时间间隔(10秒)测量200个数据。

3、通过累计百分数声级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

4、简单描述车流量特征。

 

教学后记

 

第6周第11次课2011年3月28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七章吸声和室内声场

7.4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第八章隔声技术

8.1隔声的评价

8.2单层匀质密实墙的隔声

1、掌握直达声场、混响声场、扩散声场、混响半径的概念

2、掌握室内声衰减和混响时间的概念以及混响理论

3、掌握吸声降噪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隔声量、平均隔声量、隔声指数、插入损失的概念

5、熟悉单层匀质密实墙的隔声

重点:

混响理论、隔声指数

难点:

吻合效应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七章吸声和室内声场

7.4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混响声场、直达声场、扩散声场的概念

7.4.1扩散声场中的声能密度和声压级

1、直达声场

2、混响声场

3、总声场

4、混响半径

7.4.2室内声衰减和混响时间

1、室内声能的增长和衰减过程

2、混响时间和混响理论

7.4.3吸声降噪量

7.4.4室内简正方式

第八章隔声技术

8.1隔声的评价

8.1.1隔声量

1、透射系数

2、隔声量

3、平均隔声量

8.1.2隔声指数

8.1.3插入损失

8.2单层匀质密实墙的隔声

8.2.1隔声的质量定律

8.2.2吻合效应

8.2.3单层隔声墙的频率特性

 

教学后记

 

第6周第12次课2011年3月29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八章隔声技术

8.3双层隔声结构

8.4隔声间

8.5隔声罩

8.6声屏障

1、熟悉双层隔声结构

2、熟悉隔声间、隔声罩和声屏障的结构及隔声效果

重点与难点:

隔声结构构造及隔声量计算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八章隔声技术

8.3双层隔声结构

8.3.1双层结构的隔声特性

8.3.2多层复合隔声结构

8.4隔声间

8.4.1隔声间的降噪量

8.4.2隔声门

8.4.3隔声窗

8.5隔声罩

8.5.1隔声罩的插入损失

8.5.2隔声罩的设计要点

8.6声屏障

8.6.1声屏障的插入损失

8.6.2声屏障的设计要点

 

教学后记

 

第7周第13次课2011年4月4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九章消声器

9.1消声器的分类、评价和程序

9.2阻性消声器

9.3抗性消声器

1、了解消声器的分类、评价和程序

2、掌握阻性和抗性消声器的种类和计算

重点与难点:

阻性和抗性消声器的设计计算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材P196:

习题5、9;P233:

习题3、5、6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九章消声器

9.1消声器的分类、评价和程序

9.1.1对消声器的基本要求

声学性能

空气动力性能

机械结构性能

外形和装饰

价格费用要求

9.1.2消声器声学性能评价量

1、插入损失

2、传声损失

3、减噪量

4、衰减量

9.1.3消声器的分类

9.1.4消声器的设计程序

9.1.5消声器的压力损失

9.2阻性消声器

9.2.1阻性消声器原理

1、声波在阻性管道中的衰减

2、高频实效频率

9.2.2阻性消声器的种类

直管式、片式、蜂窝式、折板式、声流式、迷宫式、盘式、弯头式

9.2.3气流对阻性消声器性能的影响

9.2.4阻性消声器的设计

9.3抗性消声器

9.3.1扩张室式消声器

9.3.2共振式消声器

9.3.3干涉式消声器

有源与无源

教学后记

 

第8周第14次课2011年4月11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九章消声器

9.4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9.5微穿孔板消声器

9.6扩散消声器

9.7应用实例

1、熟悉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2、了解微穿孔板消声器、扩散消声器

3、掌握消声器的设计

重点与难点:

消声器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九章消声器

9.4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9.4.1阻性-扩张室式复合消声器

9.4.2阻性-共振腔复合消声器

9.5微穿孔板消声器

9.5.1消声原理

9.5.2消声量的计算

9.6扩散消声器

9.6.1小孔喷注消声器

9.6.2多孔扩散消声器

9.6.3节流减压消声器

9.6.4其它类型消声器

1、喷雾消声器

2、引射掺冷消声器

9.7应用实例

例题

教学后记

 

第8周第15次课2011年4月12日

教学

时数

2学时

第十章隔振技术及阻尼减振

10.1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和评价

10.2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10.3隔振原理

1、了解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和评价

2、掌握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3、熟悉隔振原理

重点:

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难点:

隔振原理

多媒体教学

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课堂练习一次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分配

备注

第十章隔振技术及阻尼减振

10.1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和评价

10.1.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10.1.2局部振动标准

10.1.3整体振动标准

10.1.4环境振动标准

10.2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10.2.1振动的传播规律

10.2.2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