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911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及其基本环节

(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还要对世界的存在状态“怎么样”作出科学的回答。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我们首先要了解联系的基本观点和一般特征,还要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发生着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这个范畴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都是与周围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存在着联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

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人主观臆造出来强加给事物的。

恩格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恩格斯表述的意思是:

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客观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辩证法把事物或现象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或现象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如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在生物分类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他只看到各生物物种的区别,看不到各种物种之间的联系,结果得出了上帝创造多少物种世界上就有多少物种的错误结论。

与林奈相反,达尔文通过文昌鱼看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总鳍鱼看到鱼类与两栖类之间的联系,通过始祖鸟看到爬行类与鸟类之间的联系等等,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联系是具体的、相互区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犯相对主义的错误。

中国庄子讲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就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这种观点不可能正确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因为,事物的联系并不是由人们臆想出来强加于它们的,如果凭主观臆想,把鞋刷子同哺乳动物联系在一起,那鞋刷子也决不会长出乳腺来。

主观臆想的联系不可能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了。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

任何一个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统一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结”。

没有一个事物能孤立存在于这个普遍联系网之外,每一个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市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机和其他工业品等,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文化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建设的发展又依赖于人才培养的智力开发,有赖于教育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因此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大体上说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比如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我们必要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那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从而深刻第认识事物和有效地改造事物。

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观点。

间接联系就是经过中间环节的联系。

联系的中间环节就是中介。

世界万物正是通过一系列中介而普遍联系在一起的。

中介具有“之间”性、沟通性和过度性,使一事物与其它事物联系起来。

列宁指出:

一切事物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度而联系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这报名,每一个事物都是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的,它经过一系列中介又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它又成为全体事物之间联系的中介。

看不到联系的中介就无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并且还会忽视间接联系,使人们在认识上陷入片面性和表面性,并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有些人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从事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就是因为只看见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

比如1958年,人们只看到麻雀吃粮食,而没有看到母亲大量捕食害虫而保护庄稼和树木,于是大规模地捕杀母亲,造成一些地方虫灾泛滥,人民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结果造成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法风就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

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禽,大量捕杀蛇、鹰、狐狸、黄鼠狼等,这些动物被消灭殆尽,结果鼠患成灾。

这种只见直接联系不见间接联系的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具体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是同把握条件的复杂多样性紧密相关的。

联系的条件性。

辩证法认为每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条件是客观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的条件,每一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那么,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联系之中,因而也都是有条件的。

每一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必须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里所说的地点和时间,也是一种条件。

离开具体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就连“下雨好不好”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都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更不用说解决其他复杂的问题了。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

客观条件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条件消失了,有些条件出现了,而且经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出原来不具备的条件。

当然,改变条件或者创造条件也不是主观随意的,必须从现有条件出发,凭借现有物质基础,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

因此,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我们不必恢心丧气;当完成某项任务的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消极等待。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那种面对已有条件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观点是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表现。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

现代科学中出现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也证明了世界不仅有着纵向的联系,而且有着横向的联系。

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即在两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中间科学,在多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科学,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普遍联系的认识日益深入、全面和具体。

系统论的诞生,

对于深化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构成了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甘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稳定的统一整体。

系统有大小和层次的不同,大到宇宙太空,小到微观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由系统构成的,而且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是整体性。

系统作为整体,对外来作用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出反应,而不管作用于哪一部分;同时,系统作为主题,具有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主题性质和功能。

也就是说,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把系统的性质和功能还原为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作为相互联系的主题而起作用的。

系统的有序性,即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特征,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作为要素的子系统组成的,而着系统又由一定数量的更低层次的系统和要素组成。

在这种层次等级式的结构中,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保持其特定的位置,各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则。

系统内部结构趋向于优化,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当若干要素相互联系结合为一个系统时,这些要素的功能也相互综合。

这种综合可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也只有朝着使整体的功能优化的方向调整,系统才能存在和发展。

系统论的观点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观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离开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黑格尔说: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6页

整体表示个别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回影响整体的变化。

正确处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就必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4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体主义。

同时还要考虑和照顾到局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作用,反对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杀局部利益的绝对的整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立足整体、统筹兼顾,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中国哲学中也充满了联系和系统的思想,整体性观念就是其具体表现。

天人一体观是中国哲学整体观的最初观念,并最终以天人合一的形式凝聚在中国人的思维中。

这一整体观首先通过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解答得以确定。

由天、地、人三者所构成的整体是最大的整体,组成这一整体的不同部分,相对于自身的构成要素来说又是整体,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由于无限可分性的思想与之间无不相互联系,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

中国哲学在坚持整体意识的经常上肯定整体发展的有序性,如易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次序、顺序的极大重视,它以卦辞和辞的顺序展开来阐述宇宙生成的顺序推演,力图声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序列。

这一思想启示人们,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遵循,不可违背。

总之,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宇宙不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自身和它们之间都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普遍联系之中。

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本性,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辩证本性的理论建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及其过程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的。

现实存在的相互联系,总是要通过联系着的诸对象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它们的原有状态或性质的变化。

也就是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进而使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

世界不仅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而且是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在辩证法体系中,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

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就没有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这一概念侧重强调具体的运动,即他方向的运动,既可以指上升的运动,也可能是下降的运动,还可以的水平的运动。

而发展是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与发展相对立的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的变化。

这种下降的运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也是极为常见的,如,化合物和有机体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生物器官的退化、一种社会形态从兴盛走向衰败等等。

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和运动,尽管有下降、重复、循环的各种运动形式伴随发展,但发展的本质就是新陈代谢,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始终是事物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事物;所谓旧事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志,不是看它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为新事物虽然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是看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因为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以它表现上是否强大、是否完善为标准,因为新事物在产生时,往往是落小的、不完善的,由落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从本质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在产生时总是比较弱小的,旧事物反而比较强大。

但暂时比较弱小的新事物必然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腐朽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一切,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比如真实旧事物。

新事物不断真实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恩选集2,1995年人民出版社第112页)与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不同。

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是非批判性。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在绝对对立或绝对同一中思维。

造成形而上学如此思维的原因在于,“它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看作矛盾运动中的统一、历史发展中的统一,而是看作直接的统一。

因此,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排斥它对否定的理解,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总是排斥从它的暂时典型方面去理解。

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的非批判性”。

(孙正:

《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物质世界的是永恒发展的,具体事物的发展形成了过程,恩格斯说: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恩选集4,1995年人民出版社第244页)不能把世界看成是不发展、不变化的事物的堆积,而要把它看成是过程的集合。

过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具体过程无论多长都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成有毁,都是作为或久或暂的过程而存在的。

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是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恩格斯指出:

“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马恩选集4,1995年人民出版社第217页)

恩格斯关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是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坚持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都要有一个过程。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就,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和一些缺点是难免的,满腔热情地培植和支持新生事物,为新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关于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是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

反对在发展观上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二、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是关于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种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立足全面、整体地了解世界;一种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以片面、局部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前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而后一种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忽视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研究某一部分时,不要忽视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

例如,我们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时,不能孤立地就中国而研究中国,而是要把中国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世界格局之中来进行研究。

形而上学的观点恰好相反,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了事物之间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把一个个事物孤立起来进行研究。

实际上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使我们的认识走入误区。

也就是说,形而上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全体。

科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是正确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则是错误的

第二,.运动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存在着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存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承认机械运动,只承认量变,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有数量的增减而无本质的变化,一种事物只会产生同样的事物;看不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会使自己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因此我们说它实际上是静止不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第三,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不断展开,就会使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并在与整个周围矛盾的相互作用下,推动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化。

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任何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此,无法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决定着二者在其他问题上的对立和分歧。

因而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客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的基本规律有: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基本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中心线索。

列宁说: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41“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42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关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任何事物,其内部都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趋势,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发展,其动力和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毛泽东指出: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43

第四,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从量的逐渐积累到突破度的界限而引起质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运动并非直线式的前进或上升,而是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更高起点上的肯定)的过程,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从而从整体上揭示事物自身运动、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最普遍的范畴,它们是: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是内在的,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不能靠简单的直观的方法。

因此唯物辩证法还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作为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把握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

以上这些基本范畴、基本方法,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为中心,共同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框架,共同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形式过程、道路趋势,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

第三节普遍联系的基本环节及其应用

一、原因和结果、

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首先遇到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因此,要从因果联系中去探寻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一)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链条中,每一现象总是由别的现象引起的,而任何现象总会引起别的现象。

在这里,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

例如,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是发生海洋潮汐的原因,海洋潮汐则是月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任何事物在发展中都要受到其他有关事物的制约和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前后两个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可见,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和现象前后相继、相互制约的一对范畴。

因果联系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性,即“前因后果”。

但是,并非任何在时间上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构成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例如,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的变化,就不是前者引起后者,不是因果联系。

这些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产生的。

二是因果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任何事物、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任何事物、现象的运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但是,也不能把一切必然联系都看成是因果联系,只有同时包含时间顺序性和必然性这两个特点,才能确定其属于因果关系。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因果联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

每一事物都处于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有些现象虽然我们一时还不知道它的原因,但并不等于没有原因。

所谓“毫无结果”只不过是说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因果联系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联系,人们既不能够任意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联系只是人们心灵的一种习惯性联想,本身并没有什么必然性。

这种观点否认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因而是十分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