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66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docx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郭泉概要

[16] 赵杨景,刘振海.薏苡种植密度的研究[J].中药材,1992,15(12:

11-13.

[17] 林炎照.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

217-221.

[18] 周祥,刘纪宏,欧珍贵,等.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

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

12-13.

[19] 李松克,张春林,姜紫勤,等.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的影响[J].安徽

农业科学,2013,41(6:

2431,2489.

[20] 庞锡富,张守维,曲宗昌,等.薏苡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l996,(3:

15-17.

[21] 赵杨景,陈震.氮、磷、钾营养元素对薏苡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含量的

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7:

400-403.

[22] 李桂兰.薏苡的研究进展(综述[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8,12(1:

61-65.

[2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

[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91:

984-991.

[24] 王红霞.薏苡湿法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3,(2:

5.[25] 吴永祥.薏苡湿生栽培法[J].农业科技通讯,1990,(4:

8-9.[26] 樊天林.薏苡湿生栽培能增产[J].农家参谋,2005,(4:

20.[27] 尹平孙.薏苡人工授粉可增产25%[J].农技服务,2005,(6:

22.[28] 薛琴芬,邹罡,张峰.薏苡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植物医生,

2010,23(6:

29-30.

[29] 吴荣华,庄克章,唐汝友,等.薏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作物杂志,

2009,(3:

82-84.

[30] 林海华,苏光团,郑旭芝.浙南山区薏苡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农

技推广,2012,28(4:

35-36.

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与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

郭 泉1 ,胡容峰2,3,4,5,高 松2,3,5,张 利2,5

(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4;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3.省部共建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8;4.安徽省“115”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安徽

合肥 230038;5.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8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

R2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6427(201404-78-04

收稿日期:

2014-02-20

近年来,中医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

经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不断增多,新工艺并用于药品的研究及生产,但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局限性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

中药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理论方法,实现中药多途径、多环节的整体治疗,并采用先进的仪器与方法,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中药复杂体系质量控制。

六味地黄丸为中医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生产厂家众多,新剂型和质量检测新技术方法时有报道,本文将从六味地黄制剂的研究现状来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构建。

1 六味地黄组方由来及中医药理论

中医指出,肾乃“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

乃生命之源。

肾阴不足,则变生诸症。

六味地黄丸

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方特点为“三补三泻”,方中熟地甘温滋阴填精为主药,山药甘平补益脾,山茱萸酸温益肝肾涩精,二药合主药以滋肝脾肾;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泻热,茯苓甘淡利水渗湿健脾,丹皮辛苦清泄肝火,合为佐使药[1]。

六味地黄丸三阴并补,重在补肾阴,以滋养为补,是平补三阴妙方[2]。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3],增强全身及肾脏局部的防御功能:

可延缓衰老、心血管保护作用[4]、调节血糖、预防和治疗亚健康、治疗老年性痴呆、抗肿瘤等作用[5]。

2 六味地黄现有制剂与标准情况

六味地黄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其种类繁多,制备工艺也有所不同,有全粉制剂、水提物、水提醇沉等,大孔树脂、超临界技术制备微粉、纳米制剂等。

六味地黄现有上市制剂与标准情况见表1。

表1六味地黄现有上市制剂与标准情况

剂型出处处方检测项剂量生药量g/天

六味地黄软胶囊部颁中药成方制剂

(20册

熟地黄160g山茱萸

(制808牡丹皮60g山药

80g茯苓60g泽泻60g

【鉴别】:

薄层色谱法(熊果酸.丹皮酚

一次3粒,一

日2次,规格:

0.38g/粒

9药典2010年版P599

熟地黄4808酒萸肉240g

牡丹皮180g山药240g茯

苓180泽泻180g

【鉴别】:

薄层色谱法(熊果酸.丹皮酚

【含量测定】:

HPLC法1.酒萸肉:

马钱苷含量,不得少于0.30mg 

         2.牡丹皮:

丹皮酚含量,不得少于0.7mg

9

六味地黄胶囊药典2010年版P600

熟地黄1408g酒萸肉

704g山药704g茯芩528g

牡丹皮528g泽泻528g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色谱法(丹皮酚、熊果酸、泽泻、茯苓

【含量测定】:

1牡丹皮:

HPLC测丹皮酚含量,不得少于3.0mg(规格

1,1.5mg(规格2

2.酒萸肉:

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含量,不得少于0.6mg

(规格1,0.3mg(规格2

一次1粒(0.3g/

粒或一次2

粒(0.5g/粒,

一日2次

8.8

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

内科肾系分册

熟地黄176g牡丹皮668

山药88g山茱萸88g泽泻

66g茯苓668

【鉴别】:

薄层色谱法1.熊果酸2.丹皮酚.

【含量测定】:

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少于0.21mg/粒2.薄层扫描

法测熊果酸不少于0.14mg/粒

一次8粒,一

日2次,规格:

0.3g/粒

8.8部颁中药成方制剂(8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色谱法:

丹皮酚【含量测定】:

牡丹皮;分光光度

法测丹皮酚含量

8.8

六味地黄

片部颁中药成方制剂(8

六味地黄

口服液新药转正标准(14熟地黄;山茱萸山药;

茯苓牡丹皮;泽泻

【鉴别】:

薄层色谱法1丹皮酚

2.熊果酸.

【含量测定】: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得少于0.6mg/ml。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得少于0.08mg/ml

一次10ml,一

日2次,规格:

10ml/支

六味地黄

膏部颁中药成方制剂

(13

熟地黄320g山茱萸(制

160g牡丹皮120g山药

160g茯苓120g泽泻120g

【鉴别】:

薄层色谱法丹皮酚

六味地黄颗粒药典2000年版P416

【鉴别】:

薄层色谱法1.丹皮酚

【含量测定】: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得少于6.0mg/袋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得少于1.2mg/袋

一次

10g~15g,10药典2005年版P402一日2次

药典2010年版P60l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色谱法(丹皮酚、茯苓、熟地黄

【含量测定】:

HPLC法:

1酒萸肉马钱苷含量不得少于4.8mg;

2.牡丹皮丹皮酚含量不得少于7.2mg

一次5g,一日

2次,5g/袋

六味地黄冲剂(无糖型新药转正标准

本品为熟地黄、山茱萸

(制、牡丹皮、山药、

茯苓、泽泻等药味经加

工制成的冲剂。

【鉴别】:

薄层色谱法1.丹皮酚

【含量测定】: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得少于0.12%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不得少于0.024%

每次5g,一日

2次

六味地黄丸(水部颁中药成方制剂

(13

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

80g牡丹皮60g山药80g

茯苓60g泽泻60g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鉴别(丹皮酚

【含量测定】:

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醇不得少于0.14%(水丸、不得

少于0.18%(浓缩丸;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得少于0.02%

一次5g,一日

2次10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部颁中药成方制剂

(11熟地黄120g酒萸肉60g

牡丹皮45g山药60g茯苓

45g泽泻45g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鉴别(丹皮酚、熟地黄、山药、泽泻、茯苓

【含量测定】:

HPLC法1.酒萸肉:

马钱苷每1g不得少于1.4mg

2.牡丹皮:

丹皮酚每1g不得少于1.8mg

一次8丸,一

日3次每8丸

相当于原药材

3g

9药典2010年版P598

六味地黄

丸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

内科肾系分册

熟地黄184g山茱萸92g

山药92茯苓69牡丹皮

69泽泻69蜂蜜(炼

550g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鉴别(丹皮酚、熟地黄、茯苓

【含量测定】:

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不少于0.7mg/g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不少于0.13mg/g

一次9g,一日

2次每23丸重

1g

9.2药典1995年版

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

80g牡丹皮60g山药80g

茯苓60g泽泻60g

【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鉴别(丹皮酚

【含量测定】:

1.分光光度法测丹皮酚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1.0mg;

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mg;

2.薄层扫描法测熊果酸水蜜丸每1g不得少0.20mg;小

蜜丸每1g不得少于0.13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17mg

水蜜丸一次6

g,小蜜丸一次

9g,大蜜丸一

次1丸,一日

2次

8~8.8

8.6~10药典2000年版P415

药典2005年版P401【鉴别】:

1.显微鉴别;

2.薄层鉴别(丹皮酚、泽泻

【含量测定】:

HPLC法1.酒萸肉马钱苷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mg;

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5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4.5mg。

2.牡丹皮丹皮酚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0.90mg;

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0.7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3mg

药典2010年版P597

此外还有六味地黄微丸、冻干粉、泡腾片、咀嚼剂等研究报道[6-9]。

本实验室研制的六味地黄渗透泵片[10],释药行为不受胃肠道动力、pH值、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与食物同服等因素的影响,减少服用量及服用次数,提高服用者的顺应性。

不同工艺与剂型间质量存在差异,孙国祥等[1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定量评价4种不同剂型六味地黄质量差异,结果表明浓缩丸工艺稳定性较好,水蜜丸工艺稳定性最差,胶囊的工艺稳定较好但测定化学物质与传统剂型大蜜丸差异太大。

魏惠珍等[12]研究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含量:

片剂>大蜜丸>浓缩丸>汤剂>胶囊,由此可见制备工艺影响药物的疗效,具体工艺技术分析见表2。

表2六味地黄制剂制备工艺技术分析

工艺技术优势缺点

超微粉技术保留所有成分,提高释

药速度及释放量,提高

生物利用度

因粉末流动性差,制剂成型、分剂

量服用有困难,对光湿热稳定性差

水煮法提取大部分有效成分加热时间过长,部分有效成分破

坏,水提浸膏量大,醇性成分丢失醇沉法可除去鞣质等无效成分水性成分(如大分子糖丢失

大孔树脂吸附和膜分离工艺可截留多糖类有效成

分,减少服用量

针对性强,物质基础不明确不宜使

3 六味地黄制剂质量研究现状评价

药品标准是检验工作的依据,正确、准确质量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

各六味地黄制剂功能主治均相同,尽管处方量有所差异,规格不同,经换算每天服用生药量基本一致。

目前六味地黄使用的药品标准种类众多,但质量控制正从单个指标成分趋向于全组分控制,从体外成分的研究转向体内分析发展,全面在线监控生产过程。

3.1 鉴别方法的改进

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经历了外观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化学对照品薄层色谱鉴别、对照药材完整薄层色谱图与供试品色谱图比较鉴别[13],并将单一指标扩展到多组分。

同一剂型的制剂如六味地黄胶囊,2010版《中国药典》补充显微鉴别,并在薄层鉴别臣药“山茱萸”和佐药“牡丹皮”的基础上,增加泽泻和茯苓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质量标准则增加对泽泻、茯苓、山药对照药材薄层鉴别[14]。

新上市制剂如六味地黄口服液、六味地黄冲剂质量标准中鉴别项较为简单,仅为单一指标丹皮酚的鉴别,急需进一步完善。

指纹图谱在成分鉴别中较为活跃,HPLC-MS联用、红外光谱指纹谱、X-光衍射指纹谱、毛细管电泳等都成为系统控制的先进技术。

孙国祥等[15]运用UV-IR光谱等权融合模型原理和系统指纹定量法评价六味地黄质量,可全面有效地鉴别和控制质量。

臧鹏等[17]应用毛细管电泳法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谱,与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相比,更能全面反映单药对六味地黄丸的贡献。

3.2 含量测定的改进

含量测定为中药质量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对于复方制剂,指标物质的选择尤为重要。

1995版、2000版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除六味地黄丸以外其他复方制剂分别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山茱萸中熊果酸的含量和水蒸气蒸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2010版《中国药典》均采用HPLC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并将山茱萸的定量指标物质更换为马钱苷,使质量控制更具专属性。

但2010版《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颗粒剂山茱萸的指标物质仍为熊果酸,未能及时改进。

新型检测技术如苯酚-硫酸法、毛细管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为提高和完善六味地黄丸制剂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依据[16]。

张叶等[18]采用超微电极快速扫描法检测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酚;董晓强等[19]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准确测定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含量,为中药快速、无损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3.3 复方制剂释药性能的比较

传统中药剂型充满给药系统设计的智慧,复方中药“君臣佐使”角色分配就是一项复杂的给药系统[20]。

“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则隐约论述了中药剂型-释放-药效关系。

传统中药剂型如丸剂存在明显的缓释特征,有效成分溶出是药物吸收的第一步,文献中有研究建立六味地黄丸溶出方法[21],但《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六味地黄制剂均未建立释放度/溶出度标准。

市售六味地黄复方制剂释药性能差异较大。

以丹皮酚和马钱苷为溶出指标,白林等[22]对不同厂家的六味地黄丸进行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四个厂家产品中丹皮酚80min时的溶出度分别为25.8%、33.3%、9.8%和77.7%,具有显著性差异;周灿[23]利用HPLC法测定水蜜丸和浓缩丸中丹皮酚溶出度,其溶出量和累计溶出率不甚理想,且差异较大。

石婷婷等[24]研究六味地黄物质组释放体征中测得丸剂可在240min内可以完全释放,不同厂家略有差异。

戴冰等[25]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清中马钱苷的浓度,研究大鼠灌胃给药后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经拟合符合一室模型。

本实验室运用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理论得出制备缓释复方渗透泵片可在0-14h平

稳缓慢释放,并可实现指标物质的同步释放,其释药性能表示,复方制剂可达到平稳释药的设计目标。

在方法学上既保留了中药制剂在组成上的整体性,又可以定量描述释放/溶出特征,为基于丸剂释放特征评价、研究新型中药控释制剂提供了方法和新视野[10]。

4 展望

中药质量控制标准需要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借鉴、应用国内外先进科学研究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

然而因其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明确,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26]。

药典作为药品标准的首选,在实际检测中仍出现不少问题,如2010版《中国药典》中马钱苷的测定方法耐用性较差,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比例或使用不同厂牌的色谱柱,可影响到测定结果,甚至影响到测定结论[27]。

2000版、2005版《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方法不同,结果水蜜丸的丹皮酚含量限度比原标准降低了10%,小蜜丸及大蜜丸中的丹皮酚含量又未改变,令人困惑[28]。

应加大中药的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力度,结合生产工艺研究应用新技术实现对药物质量的全组分系统控制。

重视原药材的质量控制。

中药材的来源、品种和规格是制剂质量的基础,要严格遵守GLP、GMP、GCP、GSP、GAP等各项法规,重视中药的种植、采收、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

药材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改变,与道地药材相比,有效成分含量常有差异[29]。

如六味地黄制剂中主药熟地黄以河南生产的怀地黄为佳,经测定,怀地黄中的梓醇(0.435%~0.811%、总还原糖、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高于沈阳、广东、广西等产地的样品[30]。

同时饮片炮制,中成药生产加工等都是影响中药制剂的重要因素,生产中除要有规范化操作流程外,还要加大生产各环节指标的监控,使生产过程稳定可控。

应用新技术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体系。

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基本上是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模式,去建立以测定某单一成分为目标的分析方法和既定性又定量的质量标准,复方制剂在选择含测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各药味所含的有效成分、特征成分、毒性成分及处方中大多数药味的提取工艺等情况,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的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中药的安全。

仅是以丹皮酚、马钱苷为指标性组分能否代表六味地黄丸多组分、整体性作用特点难以定论。

指纹图谱已成为质量标准现代化的关键,中药新检测技术如DNA分子鉴定、中药指纹图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已出现,应大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尽可能实现对多种不同工艺、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控制,多方面控制产品质量,以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控性。

参考文献

[1] 孙传花,杜 毅.六味地黄丸的组方解读及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

2010,25(9:

1722-1724.

[2] 王 涛,康广盛.医案数据源的六味地黄丸类方方证辨证规律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2,29(2:

111-113.

[3] 吴炜景,李立平,赵亚刚.六味地黄丸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

4180-4182.

[4] 卢兰芳.六味地黄汤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影响[J].今日药学,

2012,22(3:

156-158。

[5] 赵 益,罗 蓉,朱卫丰,等.六味地黄丸对肿瘤细胞抑制的研究闭.中

国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6:

598-602.

[6] 孙艳霞,何腾龙.正交试验法优选六味地黄微丸的制丸工艺[J].制剂技

术,2011,20(12:

45.

[7] 宋 涛.六味地黄生物制剂冻干粉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广东:

广东药学院,2010

[8] 徐燕和.六味地黄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

CNl745809A,

2006-03-15

[9] 张 辉.六味地黄咀嚼片工艺研究[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10] 胡容峰,韩玲玲,彭代银,等,六味地黄控释片的处方优化及同步释

放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2:

217-221.

[11] 孙国祥,杨婷婷.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定量评价4种不同剂型六

味地黄丸质量和工艺差异[J].中南药学,2010,8(2:

148-154.[12] 魏惠珍,饶 毅,邱伟华,等.六味地黄方不同剂型中多糖含量的比

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

2759-2760.

[13] 刘华钢,雷欣潮,刘进修,等.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

学院学报,2011,27(1:

44-48.

[1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10:

598-601.

[15] 孙国祥,杨婷婷,车磊.UV-IR光谱指纹定量法鉴定六味地黄丸质量

[J]。

中南药学,2010,8(10:

766-771.

[16] 臧 鹏,于燕波,赵书武,等.毛细管电泳法建立六味地黄丸指纹图

谱[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

1626-1628.

[17] 姜建萍,曹 音,李建芳.六味地黄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中

医药导报,2010,16(6:

136-138.

[18] 张 叶,吴 剑,李 端,等.超微电极快速扫描法检测六味地黄丸

中的丹皮酚[J].辽宁化工,2011,40(8:

884-886.

[19] 董晓强,魏惠珍,饶 毅,等.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六味地黄丸中

马钱苷[J].中草药,2011,42(8:

1543-1546.

[20] 唐 斌,沈 毅,余月明,等.系统论与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理论

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2:

219-221,

[21] 韩玲玲,胡容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的溶出度[J].中国

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4:

8-10.

[22] 白 林,方 旬.不同厂家六味地黄丸质量比对分析[J].中国药物应

用与监测,2011,8(5:

278-281.

[23] 周 灿。

基于HPLC法测定不同六昧地黄丸中丹皮酚溶出度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5:

155。

156.

[24] 石婷婷,葛卫红,陈立兵,等.六味地黄丸物质组释放特征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

568-574.

[25] 戴 冰,肖子曾,梅 君,等.浓缩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的药代动力

学研究[J].中成药,2010,12(10:

1692-1695.

[26] 石上梅,钱忠直.逐步建立和完善提高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

准解读《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9:

3-6[27] 黄 蘅,黄思文.《中国药典》六味地黄丸中马钱苷含量测定方法的

商榷[J].亚太传统医药,2010,6(8:

51-53.

[28] 刘志辉.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六味地黄丸与六味地黄颗粒定量标

准商榷[J].中国药房,2005,16(22:

1757-1756.

[29] 刘素玲.影响医院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2012

[30] 饶伟文.六味地黄丸与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2007,48(2:

189-1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