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502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docx

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7279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现代科学技术

第七十二课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地形成(考点72)

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表现;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壮大;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实质;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和宗旨;纽伦堡审判和苏、美、英、法对德实行分区占领;美国军队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丘吉尔演说;美国发动“冷战”;“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德国分裂;美国侵略朝鲜和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两极格局的建立、影响等史实的分析,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的异同点,形成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

①战后的国际关系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②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

③两极格局的形成

复习过程:

基础知识点拨

1、战后初期国际力量的对比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①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摧毁,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

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

战争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更使法国的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独占鳌头:

①在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②在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又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从而实际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在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唯美国马首是瞻。

苏联空前强大:

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

②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二战中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

总之,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西欧的衰落,美苏战时军事实力的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2、雅尔塔体系

(1)概念: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2)形成背景:

①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强大,成为战后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基本原则:

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

(4)主要内容:

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

③建立联合国;等等。

(5)形成过程:

①成立联合国。

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

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合作的强烈愿望,是战后世界的一大进步。

②审判战犯。

纽伦堡审判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战争罪犯的第一次法律制裁,是一次正义公正的审判,起到了警世作用。

东京审判从整体来讲,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在美国的庇护下,一些侵华战犯得以逃脱,留下缺憾。

③划分势力范围。

二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蒙古依照苏联和当时中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举行全民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苏美军队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6)实质: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英相互让步、妥协的产物,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7)影响:

①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有利于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④有利于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以及美国在全球的势力扩张;

⑤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

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大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联合国的建立

(1)背景:

①世界众多国家政府和人民对战争痛苦的深切感受和对战争爆发原因的探索;

②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避免战争的重演,共谋和平与发展。

(2)筹划过程:

①其建立最初由战时盟国发起的,中小国家广泛支持;

②1941年8月美英公布的《大西洋宪章》,最初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设想;

③1942年1月,26国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

④1944年8月,美、苏、英、中四大国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讨论和草拟联合国章程。

⑤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决定由以上四大国发起建立联合国;建立:

1945年春,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经过两个多月的讨论,6月26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10月24日宪章生效(后来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至此联合国正式建立。

(3)主要机构:

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六个主要机构。

其中,安全理事会(又称安理会)最为重要。

它由5个(中、法、苏、美、英)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又规定安理会在决定实质问题时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因此,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

(4)主要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5)认识:

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它曾一度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推行世界霸权的工具。

尽管如此,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性的全球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仍然是不可代替的,特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

4、两极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的含义: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形成了两极格局。

(2)形成原因: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3)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苏反共演说(“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②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成立。

⑤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4)形成标忠: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5)直接后果:

1德国的分裂;

②南北两个朝鲜的出现。

(6)影响:

①美苏从“冷战”到对峙,一方面美苏争霸,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相互制约,在近半个世界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重点难点问题

1、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⑥体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2、美国的“冷战”政策

(1)美国实施冷战的原则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

①战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企图称霸世界。

②当美国的实力和野心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世界范围日益扩大。

③美国把称霸的障碍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但又不敢贸然越过美苏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

 

美国在战略重点地区欧洲,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的定义和表现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

a.杜鲁门主义

指美国总统杜鲁门1947年国会咨文的主要思想。

在咨文中,杜鲁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他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

因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

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

在咨文中,杜鲁门公开把昔日的盟友苏联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并采取非战争的方式进行遏制。

所以杜鲁门主义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也是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的标志。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其作用

美国从1946年秋开始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而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经济困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惶恐不安。

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从而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西欧受援国家被迫接受了附加条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美国的控制;西欧国家及其殖民地还成为美国商品输出的市场。

因此,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北约的建立

1949年,西方12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矛头针对苏联,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

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把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

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3、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处置的不同及影响

(1)在经济、领土方面

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对德国进行了严酷的掠夺。

在领土问题上,德国不仅丧失了其全部海外殖民地,还要将其一部分领土割让给邻国;在赔款问题上,德国也要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严酷的掠夺政策在德国引起了广泛的复仇心理,最终为法西斯所利用。

二战后,战胜国集团则避免了对德国进行这种严酷的掠夺,也就避免了一战后的那种民族间的仇恨。

(2)在政治军事的处置方面

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对德国进行军事上的严格限制,却不摧毁德国军事组织的潜力。

为其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种子。

二战后,战胜国集团采取了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的政策。

这一政策使德国避免了重蹈法西斯主义覆辙而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第七十三课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考点73)

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放缓和衰退,经济霸主地位动摇;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80年代的经济复苏;90年代的经济繁荣;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缓和与矛盾;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极右势力的活跃。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

3、通过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分析,提高自己对资本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重点、难点、考点: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日本、矛盾与问题

复习过程:

基础知识点拨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2、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

二战中,西欧各国经济都遭到破坏;战后各国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措施:

①密切同美的联系,利用美国援助。

②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结果:

①50年代初,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50年代~6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呈现繁荣景象。

③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1967年欧共体成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④70年代以后,与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3、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条件:

①与西欧其他国家措施基本相同。

②其他的具体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趋向稳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b、美国的扶植,不仅保留雄厚的工业基础,还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济援助。

c.政府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高素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奇迹”。

结果:

50年代,德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4、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1)背景

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

(2)措施

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结果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④1987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⑤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和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

1、不同时期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战后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③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2)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主要原因。

①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

②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③石油危机的冲击。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概况: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

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

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

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

“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③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原因:

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

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战后初期至70年代:

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

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

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

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晚期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资本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并影响到政治生活。

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获得高度发展,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因而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的干预。

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经济军事化则形成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机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体制。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国家干预,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手段,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阶段。

二战后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导致其加强国家干预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体制和国家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协调各种矛盾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3、战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

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经济迅速恢复阶段。

第二阶段:

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

7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的原因:

①虽受战争影响损失巨大,但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或各国针对性地实施了一些经济措施);

②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马歇尔计划)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稳定。

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获取了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经济低速增长的原因: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滞胀”状态下经济政策的稳定。

欧共体的形成,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也是欧美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结果。

战后各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要求西欧各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济政策。

其次,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贸易往来密切,促进了经济上的联合。

再次,美苏争霸世界,对西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对于这种威胁,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应付。

生存与发展促成了西欧经济走向了联合。

2、历史上美欧关系的发展

问题:

世界现代史上,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但在政治上,欧洲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

一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赚取丰厚利润,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场,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而英国盛极而衰,战后经济发展缓慢,许多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

但在政治上,美国的军事力量还无法和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抗衡,英法操纵了国际联盟,建立了有利于它们的新国际格局。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符其实的霸主,欧洲国家处于从属地位。

经过二战,欧洲削弱,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其对货币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

政治上,美国拉拢西方成立了“北约”,并一度操纵了联合国。

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

二战后,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壮大。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相对下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经济领域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积极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美国丧失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优势。

3、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1)美国同日本的关系

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

主化改革。

为了把它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日占领状态,大力

扶植日本经济。

从5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

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

进入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2)关于美国对日改革影响的评价

史学界传统观念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

美国为适应战后它在全球的扩张需要,把日本扶植成为美国侵华反苏与对付共产主义的战略堡垒。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史学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美国占领日本并进行改革,在当时情况下具有客观的进步性。

首先,修改宪法,革除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因素,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建立了与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宪制,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其次,在经济上解散财阀的措施,革除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在农村消灭了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6、欧洲共同体

(1)含义:

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国际化一体组织。

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联合。

(2)背景:

①西欧各国因美苏争霸而要求加强合作以维护自身利益,并希望改变欧洲长期战乱不已的局面。

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3)过程:

①1951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③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4)地位及其影响:

①7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受美国控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80年代中期,欧洲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1/4,与美国相当。

但是,美国仍然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十四课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考点74)

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战后初期苏联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东欧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八个国家及取得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亚洲人民民主政权的四个国家;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它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