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178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docx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业务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讨论稿)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2013年1月

 

前言

为切实履行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各项职责,提升防治工程质量水平,促进协会业务发展,依据《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章程》等有关政策法规,协会秘书处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指导下,研究制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业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初步阐述地质灾害(以下简称“地灾”)防治和防治工程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规划期内协会业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保障措施,是今后一段时期协会业务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的基准年为2012年,以2013-2015年为规划近期,2016-2020年为规划远期。

 

一、现状和形势

(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我国地灾严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近27万处隐患点,直接威胁1400多万人,影响约6800万人,还影响着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安全运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地灾防治工作逐步加强。

一是法律规章体系初步完善,发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体系。

二是调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山地丘陵区2020个县的调查,初步掌握了地灾发育分布规律。

三是监测预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30个省(区、市)、323个市、1741个县开展了气象预警预报,形成了30多万人的群测群防员队伍。

四是基层防治工作逐步加强,全国建成1700多个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等的“十有县”,每年数百万人接受教育培训。

五是应急处置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开展了汶川、玉树地震和重庆武隆、贵州关岭、甘肃舟曲、云南贡山等灾区的地灾应急处置工作。

六是综合防治效果明显,中央财政投入地灾防治资金逐年增加,有效消除了重大隐患,并有力保障了三峡库区等重大工程的地质环境安全。

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下,地灾防治工作有效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

但防治工作仍属于起步阶段,任务重、难度大、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二)防治工程行业发展现状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地灾危险性评估和地灾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资质管理办法,设立防治资质准入条件,规定按照资质等级承接相应的防治工程,确立了治理工程资质管理制度,地灾防治工程相关标准规范逐步发布实施。

地灾防治工程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划化、标准化轨道,防治工程行业逐渐形成。

多年来,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防治工程实施单位和防治队伍等多方面努力下,防治工程行业快速有序发展。

一是地灾防治队伍不断壮大,从原来的地勘单位逐步扩展到建筑、交通、铁路、水利、建材、冶金、电力、核工业等众多相关行业队伍,培育出一批技术力量雄厚、防治经验丰富的防治机构。

截至目前,全国有近4000家资质单位、超过10万名专业人员从事地灾防治工程治理相关工作。

二是防治单位开展了大量地灾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仅近一年多来就累计完成地灾易发区工程建设项目危险性评估73755个,实施中型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1747处、中型以下治理工程3211处,在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等重点地区实施了一批典范工程。

三是防治专业队伍积极参与地方汛期地灾防治,承担地灾应急排危除险、巡查指导、应急排查等工作。

地灾防治行业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为有效规避地灾风险、消除地灾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防治工程行业发展需求

今后一个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灾防治行业将面临更加迫切的需求。

一是开展地灾防治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的基本要求。

开展地灾防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紧迫任务,也是提高地灾多发区人民群众生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灾防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地下空间和地下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对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危害日益增大,对高速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运营安全也构成不同程度的隐患。

另一方面是山地丘陵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有些人类工程活动干扰破坏地质环境,难免导致或加剧地灾,使之呈不断上升趋势。

还有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新建大中型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将集中产生大量新生滑坡和塌岸,每年库水位周期性大幅度升降条件下的地灾防治是世界性的难题,更是长期任务。

三是地灾防治行业面临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用于自然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地灾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就超过200亿元。

此外,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等配套的地灾防治工程规模也很大,据估计,每年投入资金总量也以百亿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地质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地灾防治投入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地灾防治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

地灾防治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相对于任务和形势而言,行业发展还存在困难和不足。

一是防治标准体系不健全,防治工程主要参考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难以满足实际要求。

二是自律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提倡提升工程质量、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水平的行规行约。

三是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对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系统化和常态化不足,对会员单位和典范工程的宣传不足。

四是会员服务咨询体系不健全,资质服务水平滞后,行业单位信息沟通不足,缺乏快速有效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

深入谋划地灾防治业务发展,提升防治工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业自律监管能力,做好会员交流服务工作,对于保障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协会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实现地灾防治工程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动力,以全面提高防治工程质量为主线,以建立完善会员交流服务体系、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行业自律监管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着力强化防治工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着力推动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防治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服务会员、发展行业”的原则。

想会员之所想、做会员之所需,把协会业务与会员单位需求和利益紧密联系,在做好会员服务、维护会员合法利益的同时促进防治队伍的壮大、防治工程质量的提高以及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2.坚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的原则。

在认真研究把握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扎实做好行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谋划形成地灾防治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行业自律监管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会员交流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会员服务格局。

3.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的原则。

坚持将解决行业发展全局性、普遍性问题与解决当前影响会员单位业务开展的重点问题相结合,制定发布一批行业急需的技术要求,建立与会员单位的沟通交流机制并做好服务工作,奠定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2-2015年)

开展通用亟需的行业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以下统称“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发布实施一批标准规范,建立初步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

地灾防治行业诚信体系、行规行约等方案初步建立。

提出质量监测监督方案,制定行业优质典范工程的评优评奖规则。

统一组织,协调做好地灾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业务培训。

做好防灾减灾知识及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积极推介优秀会员单位。

完善会员沟通交流平台,建立会员管理、专业技术培训、重大项目数据管理系统。

探索建立地灾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2.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建成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发布一批国家、行业标准,使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行业自律、诚实守信取得明显进步。

地灾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优质典范工程评优评奖被行业单位普遍认可,防治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会员培训、资质办理等工作高效开展,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完善,形成行业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会员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建立地灾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到2020年,地灾防治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协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业务体系建设

协会业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内容,也是协会秘书处的主要工作。

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会员交流服务体系

1.开展资质服务

近期任务:

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地灾防治资质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地灾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主要任务:

尽快建立地灾防治资质单位数据库,完善相应的人员、业绩、设备信息统计数据系统。

建立资质单位信息更新机制,通过资质变更信息整理、资质单位填报相关表格等方式,及时掌握资质单位规模、从业人数及其构成、实施的防治工程等基本情况。

做好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及时更新整理资质单位信息,定期梳理汇总行业单位情况并作为行业动态信息提供会员单位参考。

根据人员培训情况,及时提醒资质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做好资质申报服务,制定资质申报指南供会员单位参考。

完善资质专家审查制度,建立资质审查专家库。

通过调研,探索建立地灾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个人执业资格制度的基础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制定相关规定。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资质单位数据库,建成资质审查专家库,动态掌握行业总体情况和资质单位人员培训情况,建立资质升级、换证、变更等与人员培训挂钩的审查机制。

建立地灾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个人执业资格制度。

2.搭建交流平台

近期任务:

到2015年,初步搭建地灾防治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典型治理工程考察等活动增进行业内外的沟通交流,整体提升行业水平。

主要任务:

研究制定年度交流、考察计划,组织会员单位赴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等重点防治区实地考察优秀治理工程、监测工程,组织会员单位召开学术交流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学习交流防治工程经验做法,听取会员单位对协会工作的意见建议和需求。

适时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国际相关交流活动。

在协会网站建立会员交流论坛、地灾防治业务网上讲坛等。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会员交流制度,形成协会、会员及会员之间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树立会员业务交流活动品牌。

3.推进信息服务

近期任务:

到2015年,建成完善的会员管理数据库、防治项目数据库、人员培训数据库、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优质工程评选数据库等,逐步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

主要任务:

统筹考虑会员管理、人员培训、防治项目、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专家等信息服务需求,研究制定协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兼顾协会与省级协会互联互通的需求,实现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分级管理、资源共享。

重点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建设会员管理数据库,逐步实现会员入会、资质年检、证书补办、资质延续和资质申报等工作的网上受理。

协调推进其他数据库建设,做好历时数据的整理、入档工作,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通过协会门户网站提供查询服务。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信息维护机制,能够满足会员单位、社会有关方面的业务办理和咨询需求。

4.专家咨询服务

近期任务:

到2015年,研究制定发布专家工作规则,建立专家联络机制,建成完善的专家库。

主要任务:

充分考虑会员单位在地灾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等对专家咨询服务需求,研究制定专家工作规则和专家库建设方案。

聘请相关行业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加入专家库,做好与专家的沟通联系。

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热点难点问题研讨、政策形势咨询等工作,切实发挥专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形成成熟的专家工作规则,建立完善的专家联络机制,专家库涵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专家在推动行业发展、服务会员单位、宣传教育培训和支持政府决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近期工作:

到2015年,初步建立地灾防治标准规范体系。

主要任务:

全面梳理现有技术标准,分析研究地灾防治行业在标准规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求,制定标准规范体系编制方案和2015年前需制定发布的标准规范目录。

区分轻重缓急,分别制定2013、2014和2015年度工作计划,优先制定并逐年发布一批行业亟需的标准规范。

明确编制工作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邀请会员单位积极承揽具体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特别是请有重大防治工程实践经验、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负责重要标准规范的编制。

充分征求有关专家和相关单位意见,使编制工作更加有序、高效,标准规范科学适用。

相对成熟的编制成果,由国土资源部以公告形式发布,由协会印发,编制单位享有冠名权。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要求、标准规范体系,防治工程基本步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规范修编机制。

(三)行业自律监管体系

近期任务:

到2015年,初步建立以诚信建设为主体的行业监管体系,形成可行的行业评优评奖规则,明显提高地灾防治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防治工程质量水平。

主要任务:

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行业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制定保障行业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行规行约。

总体掌握地灾防治行业技术水平、防治单位技术力量、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对防治工程的需求,了解相关行业评优评奖工作实施情况。

在此基础上,根据地灾防治工程的目标任务,研究建立典型防治工程评优评奖制度,包括制定评选规则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操作程序和明确预期效果等。

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国内外地灾防治工程行业科技水平,分析我国防治技术的不足,组织做好会员单位间的学习交流,积极向防治单位推荐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地灾防治监测、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等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树立一批地灾防治典范工程。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重大地灾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地质遗迹保护等项目的监测监督机制,治理工程质量显著提升,治理工程的防灾效益更加凸显。

做好组织协调,促进科研单位、工程治理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并应用于实践,不断提高我国地灾防治的科技水平。

(四)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近期任务:

按年度计划有序开展培训工作。

建成协会网站宣传平台并使宣传工作常态化。

到2015年,初步建立专业培训工作机制。

主要任务:

制定年度培训工作计划,提出地灾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等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计划,组织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

在充分了解会员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完善培训教材、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科学合理安排培训课程,构建远程培训网络,形成从业人员定期参与培训的长效机制。

开展年度培训工作总结和评估,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在协会网站开设专栏,大力推介优秀会员单位和典范工程,积极普及防治知识,做好法规政策宣传,在“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期间开设宣传教育专题,努力将协会建成地灾防治宣传的重要窗口。

研究探索协会与高校、相关机构开展从业人员学历教育的合作机制。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地灾防治培训体系,形成一批精品课程,建成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搭建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平台,使培训工作成为提升行业防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地灾防治宣传组织机制、日常宣传机制和舆情收集分析机制,建立系统化宣传格局,建设地灾防治文化品牌,使地灾防治得到群众和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的支持,以国家地灾防治的总体部署和政策方针指引行业协会工作。

做好协会与省级协会的沟通交流,指导省级协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建好协会秘书处,指导专业委员会设立工作机构,与协会秘书处协同做好协会业务工作。

积极引导会员单位参与协会工作,充分利用行业资源。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行业服务四大体系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编制制度、评优评奖制度、宣传制度、培训制度、资质服务制度、信息服务制度、专家咨询服务制度以及协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制度,使工作有据可依,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同时建立健全秘书处各项制度。

(三)资金保障

科学安排工作任务,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合理使用工作经费。

协会经费重点保障标准规范编制、教育宣传培训、会员资质服务等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