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126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docx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

《师说》《劝学》复习卷(附答案—有理解性默写)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2.官盛则近谀(高大)

3.君子不齿(同列)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5.吾师道也(学)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哪里、难道)8.今之众人(一般人)

9.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0.木直中绳(符合、合乎)

11.声非加疾也(强,指声音宏大)12.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13.而寒于水(比)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16.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用来…的)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吾从而师之B、吾师道也C、而耻学于师D、不耻相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余嘉其能行古道D、于是从散约败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虽有槁暴B、吾尝跂而望矣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

4.下列各句中“之”用法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相同的一项(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们)D.句读之不知(助词,宾前标志)

5.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A、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D、彼童子之师(助词)

6.下列各项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A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B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猜测语气)

C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问语气)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

7.选出下列句中“而”用法与“吾从而师之”相同的一项(D)

A.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地)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C.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又)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接,就)

8.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

C.全都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9.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C)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12.从句式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岁相近,道的修养也相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于谄媚了。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看不起他们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是很奇怪的事啊!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专一的缘故。

四、简答题

1.为了论证“圣人无常师”这一分论点,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用例证和引证,即举孔子为例,又用孔子说的话为引证,这样以孔子的言行来正面论述观点“圣人无常师”更能增强说服力,因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他尚且以他人为师,更不要说别人,更有从师学习的必要了。

2.第2、3段都是较为典型的议论性文段,请具体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第1句“圣人无常师”提出本段的论点;第2句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为事实论据;第3句再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证明论点,为引证;最后作结,回扣论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极其清晰。

五、拓展练习

韩愈识才

韩愈,人称韩昌黎,唐穆宗即位,历国子祭酒,主盟中唐古文,不谀权贵,逆流俗而作《师说》。

愈贵师,收学者不拘于贵贱,无贫富贤愚,凡务术业、能行古道之族悉纳之,是故人莫不之称。

一日,愈受《进学解》,于句读与道,弟子或解,或不,愈屡解不效,方怅惘,其童仆禀某生谒,乃许之。

生上一诗,愈读夫首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脱口:

“善”.读下句:

“甲光向日金鳞开”。

立嘉之:

“奇才”。

孰视之,似识。

生曰:

“晚生李贺,昔科第尝对公之策。

”愈甚赏,问曰:

“子之高师谁为?

”贺立跪曰:

“晚生固陋,自幼恃亲教习,何师之有?

于学必不能之。

向慕先生博学,固欲师先生,辱先生不弃。

”愈未应,贺固请。

愈自臆:

李生敏慧,即拒之亦甚惜,吾奚以不收彼为徒?

喜纳之.临别贻以经传,属曰:

“文何以为佳?

道也。

文固载道。

经传,所以载道者也。

近俗尚为文造情,岂庸知为情造文欤?

近俗于文与道,厚此而簿彼,吾不齿。

冀汝固儒道,日修经传,方能十之一二,而后乃有进也.”自是贺辄师焉,通习而攻之,卒以诗闻。

或曰:

“夫贤者,易即也,学者即贤则其才易见。

贺所以闻于诗者,其以愈善识而才乃见也!

一、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夫①愈读夫首句。

(那)②夫贤者,易即也。

(句首语气词)

2固①文固载道。

(本来)②冀汝固儒道。

(安守)③晚生固陋。

(鄙陋)

④贺固请。

(坚持)⑤固欲师先生。

(确实)

3能①能行古道之族悉纳之(能够)②于学必不能之(发挥才能)

③日修经传方能十之一二(达到)

4彼①近欲于文与道,厚此而薄彼(那)②吾奚以不收彼为徒。

(他)

5即①夫贤者,易即也(接近)②即拒之亦甚惜(假如)③唐穆宗即位(登上

(三)翻译句子

1、文何以为佳?

道也。

文固载道。

经传,所以载道者也。

文章凭什么为好文章?

是思想。

文章本来是用来表达思想的,经书与传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2、贺所以闻于诗者,其以愈善识而才乃见也!

李贺在诗上闻名的原因大概因为韩愈善于识别而他的才能才显现啊!

(四)找出文中宾语前置句:

子之高师谁为、文何以为佳、吾奚以不收彼为徒、何师之有,此类宾语前置的规律是前三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五)“收学者不拘于贵贱”体现了韩愈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填一成语)。

从上文看出韩的教育内容是句读与道,文学思想是文固载道、为情造文(用原文回答)

六、理解性默写

(一)《劝学》

1.《劝学》中连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观点与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相同。

2.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语句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8.《劝学》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劝学》中说君子需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古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名句,如《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2.文中强调君子并非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学习可弥补自己不足)的句子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5.《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推论道: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文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运用比喻形成对比,突出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

20.《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句子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1.荀子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荀子采用对比的方法,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慨叹两句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师说》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的错误态度。

6.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韩愈认为应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体现了他平等、民主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师说》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12.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3韩愈认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师生的差别仅仅在于: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14.韩愈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互相学习,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5.韩愈用来论述懂得道理有早晚,学问和技艺各有研究的名句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6.韩愈在文中说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目的的句子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7.荀况《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是故_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意近。

《师说》《劝学》复习卷(学生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小学而大遗2.官盛则近谀

3.君子不齿4.作《师说》以贻之

5.吾师道也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8.今之众人

9.圣人无常师10.木直中绳

11.声非加疾也12.金就砺则利

13.而寒于水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6.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B、吾师道也C、而耻学于师D、不耻相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余嘉其能行古道D、于是从散约败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B、吾尝跂而望矣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

4.下列句中带点“之”字用法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句读之不知

5.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彼童子之师

6.下列各项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B其皆出于此乎?

C其可怪也欤!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选出下列句中“而”用法与“吾从而师之”相同的一项()

A.吾尝终日而思矣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蟹六跪而二螯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B.①②同,③④不同

C.全都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9.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1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简答题

1.为了论证“圣人无常师”这一分论点,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2.第2、3段都是较为典型的议论性文段,请具体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五、拓展练习

韩愈识才

韩愈,人称韩昌黎,唐穆宗即位,历国子祭酒,主盟中唐古文,不谀权贵,逆流俗而作《师说》。

愈贵师,收学者不拘于贵贱,无贫富贤愚,凡务术业、能行古道之族悉纳之,是故人莫不之称。

一日,愈受《进学解》,于句读与道,弟子或解,或不,愈屡解不效,方怅惘,其童仆禀某生谒,乃许之。

生上一诗,愈读夫首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脱口:

“善”.读下句:

“甲光向日金鳞开”。

立嘉之:

“奇才”。

孰视之,似识。

生曰:

“晚生李贺,昔科第尝对公之策。

”愈甚赏,问曰:

“子之高师谁为?

”贺立跪曰:

“晚生固陋,自幼恃亲教习,何师之有?

于学必不能之。

向慕先生博学,固欲师先生,辱先生不弃。

”愈未应,贺固请。

愈自臆:

李生敏慧,即拒之亦甚惜,吾奚以不收彼为徒?

喜纳之.临别贻以经传,属曰:

“文何以为佳?

道也。

文固载道。

经传,所以载道者也。

近俗尚为文造情,岂庸知为情造文欤?

近俗于文与道,厚此而簿彼,吾不齿。

冀汝固儒道,日修经传,方能十之一二,而后乃有进也.”自是贺辄师焉,通习而攻之,卒以诗闻。

或曰:

“夫贤者,易即也,学者即贤则其才易见。

贺所以闻于诗者,其以愈善识而才乃见也!

二、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夫①愈读夫首句②夫贤者,易即也

2固①文固载道②冀汝固儒道③晚生固陋

④贺固请。

⑤固欲师先生。

3能①能行古道之族悉纳之②于学必不能之

③日修经传方能十之一二

4彼①近欲于文与道,厚此而薄彼②吾奚以不收彼为徒

5即①夫贤者,易即也②即拒之亦甚惜③唐穆宗即位

(三)翻译句子

1、文何以为佳?

道也。

文固载道。

经传,所以载道者也。

2、贺所以闻于诗者,其以愈善识而才乃见也!

(四)找出文中宾语前置句:

,此类宾语前置的规律是。

(五)“收学者不拘于贵贱”体现了韩愈的教育理念是(填一成语)。

从上文看出韩的教育内容是,文学思想是、(用原文回答)

六、理解性默写

(一)《劝学》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正反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2.《劝学》中连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的观点,这观点与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相同。

3.孔子曰:

“”,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劝学》中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的句子是:

,;,。

5.刘禹锡诗云:

“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劝学》中的“,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劝学》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提高的句子是,,。

7.《劝学》中说君子需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8.《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

,。

9.古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名句,如《劝学》中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文中强调君子并非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学习可弥补自己不足)的句子是:

,。

1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12.“”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3.《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推论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句子是:

15.“,。

”但却能“,。

”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运用比喻形成对比,突出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__________,。

”荀子在《劝学》中说:

“,”。

17.《劝学》中从反面设喻,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

”可见。

19.《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句子是:

“,”。

20.荀子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21.荀子采用对比的方法,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_______,,,。

22.《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二)《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择师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

2.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的慨叹两句是:

4.《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

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的语句是:

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