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093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docx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

心理游戏心有千千结

 【游戏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10人,让每组成员手拉手围站成一个圆圈,记住自己左右手各相握的人。

2、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中,大家放开手,随意走动,音乐一停,脚步即停。

找到原来左右手相握的人分别握住。

3、小组中所有参与者的手都彼此相握,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手链”。

在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主持人要求大家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如跨、钻、套、转等(但手不能放开),将交错的“手链”解成一个大圆圈。

第4章“松鼠”搬家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争和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

2.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在竞争中体验双赢的快乐。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10分钟。

三、活动道具

无。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以。

五、活动程序

1.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

2.根据主持人的口令进行变化,如:

“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

“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

“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

3.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着发出口令,大家作出相应的变化。

在活动一开始安排2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来。

4.集体分享活动的感悟。

六、注意事项

1.要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便于“小松鼠”、“樵夫”跑动变化。

2.本活动是人数越多效果越好,出现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和没有“小松鼠”的“小木屋”均被认为是淘汰。

3.主持人要关注多次被淘汰的“小松鼠”和“樵夫”,可以请他们表演节目或交流被淘汰的原因及心理感受。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松鼠搬家”游戏是在快乐的笑声中进行。

在激烈动荡的“森林大火”中,机灵的“小松鼠”很快找到了新的家;勤劳的“樵夫”不仅搭好了新“屋”,还热情地呼唤着“小松鼠”进“屋”,形成了和谐的“松鼠之家”。

假如“小松鼠”和“樵夫”没有主动交往的意识,没有积极合作的态度,没有有效竞争的能力,被淘汰是必然的。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就安排了两只以上无家可归的“小松鼠”,所以按一间木屋一只“小松鼠”来安排,一定有“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来。

但主持人发现,有的小木屋里住着两只“小松鼠”。

是强行登陆还是友情邀请?

这时就得请出两只“小松鼠”问个明白。

原来一只“小松鼠”无家可归时,温馨的“松鼠之家”热情地邀请它加盟,接纳与包容使“小松鼠”感动万分。

虽然游戏规则中要求是一间小木屋中住一只“小松鼠”,但出现了一屋住双鼠的情形,主持人对此不是否定而应该肯定,欣赏这种突破规则开放思路的态度,提倡这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

游戏一方面让大家感受竞争的压力和残酷,另一方面也体验了温馨与快乐。

2.活动案例

游戏开始了,两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小红与小黄时刻准备寻找新的“家”,但是“松鼠搬家”、“樵夫砍柴”、“森林大火”一轮下来,小红还是没有找到“家”。

她呆呆地站在中央,怪可怜的。

大家望着小红心里既是开心又是担心。

开心的是在竞争中,自己都找到了新的“家”,担心的是小红为什么找不到“家”。

第二轮游戏开始了,小红看准一个机会刚想往里钻,但另一只“小松鼠”捷足先登把她挤了出来。

小红摔倒了,她躺在地上好久没有起来……主持人以为她受伤了,赶紧跑过去将她扶起来,关心地问:

“伤着了吗?

“没有”,小红轻声地答道,眼泪流了出来。

主持人惊讶,在一片笑声的游戏中,为什么看到的小红是痛苦的表情及伤心的眼泪。

主持人将小红拉到身边,有力的手搭在她肩膀上,轻轻地说:

“没关系,我们可以找到‘家’。

游戏在继续进行,主持人与小红一起快速地搭起一个小木屋,并主动出击套上一只“小松鼠”,“松鼠之家”建成了,小红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在集体分享感受时,主持人请小红谈谈自己的感受,她不好意思地说:

“谢谢老师,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事后主持人了解了小红的情况,她是个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孩子,平时与人交往很少。

开始让她成为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她就感到紧张和担心。

激烈竞争的游戏使她一时无法适应,“呆呆地站在中央”令她更加焦虑与自卑,另一只“小松鼠”把她挤出“小木屋”的时候她感到委屈和绝望,所以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主持人的帮助,不仅使她找到了“家”,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点自信和自尊。

第5章多元排队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多元排队”,让学生寻找一个客观、真实的自我。

2.根据自己在“多元排队”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客观地位,消除对自己的过高或过低评价。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无。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

五、活动程序

1.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大家面向圆心站立。

2.主持人宣布排队开始,大家根据某一特征要求调整自己的位置。

在调整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

首先请大家按个子高矮排队,高个子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高到矮依次排列。

第二次请大家按出生月、日的顺序排队,1月1日出生的排在主持人左边,按顺时针方向从月、日的小至大依次排列。

第三次请大家按体重排队,重量大的排在主持人的左边,按顺时针方向由重至轻依次排列。

每次排完后,都通过说出自己的身高、或出生月日或体重数字检查是否有人排错了队,排错者需说明理由,大家一起帮助澄清。

六、注意事项

主持人一定要强调排队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否则会失去游戏的意义。

对排错队的学生,要耐心启发其分析自己排错队的主观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客观原因。

既不要轻易放过,也不要让其感觉出丑。

主持人要敏锐地抓住“多元排队”中典型的案例进行剖析,如过矮、过胖、过大、过瘦、过高的及错位严重的等情况。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这是一个每个学生都可以轻松参与的活动,不需要与人合作,也没有竞争的压力,只要你了解自己,又能与他人作简单的交流。

“多元排队”从身高到体重,再到出生月、日,是由浅入深地逐步递进。

因为面对一个陌生的群体,想要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可通过观察、询问、交流等方式,游戏规定不允许用语言交流,给你设置了障碍,但努力一下完全是可以突破的,这决定于你的交往态度与技巧。

有的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准确位置,因为他知己知彼;也有的人一次次地站错了位置,被请出了队列,因为他总是以“想当然”、“凭感觉”、“我以为”、“大概吧”来做主观判断。

游戏告诉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开放自己与人交往很重要。

在“多元排队”中,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

消极心态的人总是以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积极心态的人是悦纳自己,欣赏他人,扬长补短。

2.活动案例

在一次学校心理协会发展会员的面试活动中,主持人安排“多元排队”的游戏。

50个彼此陌生的学生,在不允许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

大部分学生以热情开朗、积极主动的态度完成着游戏的要求。

主持人发现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她不是主动排入队伍,而是怯生生地站在一旁。

不能用语言交流,她就没有其他的交流方式了。

按身高、按体重、按出生月、日排队她都错了。

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没能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时,她的回答令人吃惊:

“我只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生日,我从未问过别人,他人的个人资料与我什么相干。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学生,一次简单的游戏让她的个性暴露无遗。

第6章体验放松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会释放紧张的情绪,懂得松弛之道。

2.让学生集体体验放松的感觉,掌握自我放松的要领和技巧。

二、活动时间

大约30分钟。

三、活动道具

放松音乐磁带。

四、活动场地

室内。

五、活动程序

1.热身“过电”游戏

全体同学以圈形站立,伸出左手手心向下,伸出右手食指向上与相邻同学的左手手心接触。

主持人随机喊一些数字,当喊尾数是7的数字(如27、37、47……107……)时,学生要设法左手抓,右手逃,以体验心理紧张的感觉,可反复几次。

2.让学生先体验肢体紧张的感觉。

体验的顺序依次为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

(1)手臂部的紧张。

伸出右手,握紧拳,紧张右前臂;伸出左手,握紧拳,紧张左前臂;双臂伸直,两手同时握紧拳,紧张手和臂部。

(2)头部的紧张。

皱起前额肌肉,像老人那样皱起眉头;皱起鼻子和脸颊(可咬紧牙关,使嘴角尽量向两边咧,鼓起两腮,仿佛在极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

(3)躯干部位的紧张。

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

(4)腿部的紧张。

伸出右腿,右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右腿;伸出左腿,左腿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紧张左腿。

3.让学生进行想象放松。

播放轻柔的音乐,根据主持人的指导语让学生进行想象放松:

“我仰卧在水清沙白的海滩上,沙子细而柔软。

我躺在温暖的沙滩上,感到舒服,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耳边听到海浪声音,感到温暖而舒适。

微风吹来,使我有说不出的舒畅感觉。

微风带走我的思想,只剩下一片金黄阳光。

海浪不停地拍打海岸,思维随着节奏飘蒎,涌上来又退下去。

温暖的海风吹来,又离去,带走了心中的思绪。

我感到细沙柔软、阳光温暖、海风轻缓,只有蓝色天空和大海笼罩我的心。

阳光照着我全身,身体感到暖洋洋的。

阳光照着我的头,我感到温暖与沉重。

轻松暖流,流进右肩,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流进我右手,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又流回我右臂,感到温暖沉重。

又流进我后背,感到温暖沉重,从后背转到脖子,脖子感到温暖沉重。

我的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流左肩,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流进了左手,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又流回左臂感到温暖沉重。

我呼吸变慢,变得轻松。

心跳也慢,有力。

轻松暖流,流进右腿,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流进右脚,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变深。

轻松暖流,又流回右腿,感到温暖沉重。

呼吸变慢,越来越深,越来越轻松。

轻松暖流流进腹部,感到温暖轻松;流到胃部,感到温暖轻松;最后流到心脏,感到温暖轻松。

整个身体变得平静。

心里安静极了,已经感觉不到周围的一切,四周好像没有任何东西。

我安然躺卧在大自然中,十分自在。

(静默几分钟后结束)

4.学生分享体验感觉。

六、注意事项

1.放松的环境要保持安静,光线不要太亮,尽量减少其他无关刺激。

2.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一个放松的姿势,使自己处于放松、不紧张的状态,可以靠在沙发上,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躺在地板上。

3.放松时,学生闭上眼睛并配合深慢均匀呼吸。

4.放松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必须经过数周乃至几个月的练习,方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因此,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紧张和疲劳是现代许多人的感觉,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情绪容易紧张焦虑。

学会放松,不仅可以松弛自己紧张的神经,而且也是一个人生活所应持有的态度。

放松技术有很多种,它们对调节情绪都是比较有效的。

效果大小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是否真能掌握要领。

要领主要有两个:

(1)在整个放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深慢而均匀的呼吸。

(2)要能体验随着想象有股暖流在身体内运动。

显然,要掌握好两条要领必须经过多次练习和反复体会。

放松前的紧张动作是为了更好地体验放松的感觉,这种感觉越强,人的记忆就越牢固。

放松训练对增强机体的能量水准、消除消极情绪、促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考试焦虑症患者、人际交往中容易怕羞紧张的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明显的收益。

这个游戏中,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主持人的提示语进入放松状态,但也有少数学生达不到松弛的状态。

作为主持人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

2.活动案例

有一位同学,刚进入高中,感觉不适应能力,很容易紧张,与人谈话时也不例外,遇到老师提问或考试时紧张得更厉害。

他参加完放松训练后,感觉特别好,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不用那么紧张。

在主持人耐心的指导下,他大体掌握了放松的要领。

他很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来降低自己紧张的程度,于是提出想每天放学后到心理松弛室来进行放松,一来是这里的环境比较安静,二来也是想让主持人督促他每天坚持做放松训练,因为他担心自己意志力不够,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主持人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这位同学几乎每天坚持做松弛训练,只有一次他因生病没有按时来。

最初的几天,他做完了放松训练,感觉都很好的,可一到教室,他又觉得比较容易紧张,他开始怀疑放松训练到底管不管用。

这时主持人及时消除了他的疑虑,告诉他放松训练至少需要几个星期甚至数月的练习,这也是一个锻炼意志的过程。

一旦达到了一个境界,放松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到那时就不用去刻意做放松训练了,因为你的心境已经平和下来,情绪已经放松了。

坚持了一个多月,这位同学的容易紧张的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

考试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得厉害,基本上能正常发挥了。

他很高兴,他说他要把这种放松训练介绍给他的一位也容易紧张的好朋友。

第2章我说你画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会全局思维、清晰表述、准确回应。

2.学生学会多角度找原因,主动承担责任。

3.体验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包括准确表达、用心聆听、思考质疑、澄清确定等。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10—15分钟。

三、活动道具

两张样图,每人一张16开白纸和笔。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两分钟,背对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

2.“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样图上的图形,“倾听者”不许提问。

3.根据“倾听者”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

4.第二轮再请一位自愿者上台,看着样图二,面对“倾听者”们传达画图指令,其中允许“倾听者”不断提问,看看这一轮的结果如何?

5.请“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六、注意事项

1.第一轮与第二轮两张样图构成基本图形一致,但位置关系有所区别。

2.两轮中的“传达者”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以为不同人。

3.邀请“倾听者”谈感受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如画得较准确的和特别离谱的,这样便于分析出造成不同结果的多种因素,从而找到改进的主要原因。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主持人把游戏的大致过程与要求解说完后,就有不少的自愿者要求担任“传达者”,特别是当“传达者”2分钟看完样图一后,都觉得比较简单。

主持人问:

“你能够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全体‘倾听者’吗?

”“没问题!

”“传达者”总是自信地回答。

当“传达者”一个个指令发出后,教室里渐渐地开始不安起来,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议论声、抱怨声、责备声。

甚至有人说:

“自己都搞不清楚,还说什么,越说越糊涂了。

”也有的人干脆放下笔拒绝接受指令了。

“传达者”自己也明白为什么会如此表达不清楚,很少有人能够画出与样图一完全相同的图形。

通过“传达者”与“倾听者”的交流,发现理解、表述、质疑、回应都是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

第二轮中“传达者”与“倾听者”尝试和体验了有效沟通,“倾听者”们画出的图形与样图二基本相同,结果令双方满意。

2.活动案例

高一(6)班的钱为民同学,上学期自荐要求当班干部,结果当了班长。

他积极性很高,想了不少点子,想在班上一展身手

,但不知为什么工作没有实效,同学们对他也有意见。

前段时间班级改选班长,他落选了。

在“我说你画”游戏中,他主动要求担任“传达者”,结果出现了表达不清,“倾听者”无法理解其指令的意图,没有完成“传达者”的工作。

在与“倾听者”的交流中,钱为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第一,传达意图不明确,对样图一中几个几何图形的比例关系、位置关系没有搞清楚,表述时语言不精练,指令不明。

由于背对“倾听者”无法进行对话沟通,所以自以为说清楚了,其实根本是一片糊涂。

第二,过于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所以不但工作没有成效,而且同学关系也不理想。

在第二轮推选自愿者时钱为民又主动要求当“传达者”,在主持人的同意下,他努力地思考和积极尝试着有效沟通的要素,看到“倾听者”们在自己的引导下准确地画出与样图二相同的图形时,高兴地说:

“谢谢同学们,我找到落选的原因,我还会竞选班长的。

第3章“盲人”旅行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40分钟。

三、活动道具

眼罩每人一只,复杂的盲道设计。

四、活动场地

室内与室外结合。

五、活动程序

大千世界充满着精彩,诱惑着每个人去索取、去享受、去追求……

大千世界也充满着艰难,迫使着每个人去面对、去承受、去改变……

在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与你同行、与你分担忧愁、与你快乐?

不妨去找一找,不妨去试一试,体验一下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1.在背景音乐声中,每个人戴上眼罩扮演一个盲人,先在室内独自一人穿越障碍旅程,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甚至恐惧。

2.所有学生中一半人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

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3.所有学生均扮演盲人,并两个盲人相互帮助到室外走过一段障碍旅程。

4.学生们交流:

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的感受。

六、注意事项

1.本方案设计了三种情况的“盲人”之旅,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只做其中的一种。

2.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钻圈、下蹲、上攀、独木桥、上下楼等多种障碍。

3.“盲人”旅行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4.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棍”最好不要选择同一人,以陌生的对象为好。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角色体验,许多人掀开眼罩的第一句话是:

“谢谢认错!

”。

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无奈、甚至恐惧,内心特别希望得到帮助与支持。

“拐棍”的出现是“盲人”期待的。

但做好“拐棍”也不是简单的事,因为许多“拐棍”自己能看到前面的障碍,就以为“没什么,我肯定可以顺利通过”,带着一份自信和勇气,领着“盲人”快速前进,无法体会“盲人”为什么如此犹豫不前。

仔细想想,还不是没有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吗?

“盲人”对眼前的一切一无所知,心存戒备,对“拐棍”的引导还不是十分信任,所以步履不可能轻松,心底无法坦然。

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互换的体验,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在活动中,进一步化验了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所以“谢谢你!

”是由衷的表达。

2.活动案例

“盲人之旅”开始了,燕子与阿云成了一对,燕子是“盲人”,阿云做“拐棍”。

一路上,阿云非常精心地帮助着燕子,前面要下楼梯了,阿云走在燕子的前面,让燕子的一只手搭在自己的肩上,另一只手放在楼梯的扶手上,慢慢地,但也非常顺利地前进着。

当走到楼梯拐弯处难度突然加大了,楼梯中央挡着一个呼拉圈,圈后又横着一根木棍。

阿云好不容易让燕子钻过了呼拉圈,但那根不高不低的木棍怎么办?

跨过去太高、钻过去又太低,阿云一咬牙,把燕子抱了起来,当燕子的双脚再一次落地时,已经越过了木棍。

燕子心里非常感激阿云,虽然不能用语言交流,但彼此的信任感深深地建立起来。

阿云与燕子是穿越障碍最快的一对。

在分享时,燕子拉着阿云的手说:

“当你把我抱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

多少年了,没人这样抱过我,何况是一个与我年龄、体力相仿的女孩,我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把我抱了起来。

”阿云笑着说:

“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劲。

但当时眼看着挡在前面的木棍,我想一定要帮助你通过,也许是责任心吧。

主持人问阿云一个问题:

“我看你一路上对燕子照顾得特别好,不是搂着她的腰前进,就是走在她的前方引路,凡是有可以扶手的地方,你总是让燕子的手自己去感受和把握。

你是怎样学会这一点的?

”燕子说:

“是妈妈教给我的。

记得在小学二年级,我的眼睛出了问题,在治疗期间,医生把我的眼睛包了起来,我做了十天的‘盲人’,当时情绪低落,非常烦躁不安,是妈妈精心的照顾,使我感受到温暖与信心。

妈妈不仅细心照顾我、安慰我,而且尽可能让我独立、自信。

所以今天做这个游戏时,我就想到了妈妈,也想到曾是‘盲人’的我。

第4章最佳配图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完善自己。

2.学会逐渐明确许多事情的答案是多元的,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印发“最佳配图”,每人一张。

(十幅图,两行,上下两两相对)

四、活动场地

以室内为宜。

五、活动程序

1.主持人将“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每人一张。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2分钟内把10个图案作两两配对。

3.全班交流“最佳配图”,说出各自的理由。

六、注意事项

1.要求学生之间先不讨论,独立完成“最桂配图”。

2.在全班交流中,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将所有不同答案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汇总在一张图上,点评时一目了然。

七、活动扫描

1.活动点评

面对10个小图案,每个人心里都有较为肯定答案。

所以很快大家做好了“最佳搭配”等待交流,这种主动性的气氛很好。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答案。

通过不断地补充,发现每个图案几乎可以与任何一个图案搭配,并且还都有道理。

开始认为只有自己的答案才是最佳的学生,慢慢地感觉到,别人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

其实是没有最佳答案的。

在搭配中主持人发现,有的人习惯按类别形状搭配,如1与7、4与9;有的人按功能搭配,如2与8、4与5;有的人按联想搭配,如2与6、9与10。

这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修养进行理解与分析。

交流的过程不是强调自己而是学习他人,交流的目的不是找出最佳答案而是丰富和完善最佳答案。

2.活动案例

今天我们做“最佳配图”游戏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班主任。

当主持人把“最佳配图”资料发给大家,说明要求后,大家非常肯定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先交流的是一位男班主任,他十分自信地说:

“我认为最佳的搭配应该是这样的,1与7配,形状相似;2与8、4与9配,类别相似;3与5配,因为信中包含着未知;6与10配,中世纪的人与建筑。

”他的话刚讲完,许多班主任都要求交流。

第二位女班主任站起来就说:

“我的答案与他完全不同,我认为最佳的配图应该是1与10配,2与6配,7与9配,4与5配。

3与8配。

理由么,1是10房子围栏上的部分,6是历史人物,我们只能在影片中看到;9中的儿童亲近大自然,4中的人打电话询问信中的问题,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许多为什么。

”主持人及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他们两位的答案完全不同,都说自己的是最佳答案,大家认为究竟谁是最佳呢?

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

没有最佳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做出答案不同。

主持人请所有想发表意见的老师交流了自己的答案,并把两两相连的线绘制在一张图上。

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连线中,大家发现同一个图案几乎可以与其他所有图案连接。

如小孩子与1连是玩具,与2连是成长中录像记录,与3连是孩子心中充满十万个为什么,与4连是他爸爸找儿子回家,与5连是孩子滑着滑板为邻居送信,与6连是阅读伟人传记,与7连是在公园玩耍,与8连电脑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与10连这是孩子的家。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

活动结束时,第一位发言的男教师说:

“兜了一大圈,原来想让我们知道,其实没有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老师,常常会以为只有自己的说法是最佳的,其实不妨听听学生的意见,有许多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答案与老师完全不同,但是没错的。

主持人归纳说:

“多角度看问题,会得到多元化的结果;多角度欣赏学生,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正确理念。

第6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