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975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docx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教改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改试验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经历过很长的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改革特点和重点。

在20世纪90年代中,我们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改革的重点则转移到教材建设上,而到了21世纪,我们把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到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上来。

为此,我们承担了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项目,尝试把传统的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把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变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有限制的任务驱动方法,并通过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开设网上教学、讨论、留言;组织网上小组协作学习、网上主题探究学习;提供权威的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探索出一种“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深受师生的欢迎,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改试验行动研究的实施对象

自从2003年起至今,我们一直在认真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条件下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方法。

在2003年,对我校2003级龙洞校区的全体新生(共有4168人)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

由于人数较多,我们对他们实行了分级教学,把所有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在每个等级班级中的学生水平是相当的,在这种条件下,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接近,开展“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比较容易,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4年,我们继续尝试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这次我们对教学对象没有进行分级,而是直接应用在自然班上,其目的是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一般的教学对象。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对普通的教学对象同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我们发现,如果在同一个班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太大时,当课程结束后,他们的差别仍然相差很大,而且在完成作业时,其完成的作业质量也相差比较大,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

在2005年,我们为了能使这一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前两年实践这个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同一个班上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平衡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且规定小组的成员必须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形成互相帮助,协调一致,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

把形成学习小组的这个方法加进“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中去后,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二、项目的完成情况与使用情况

(一)完成情况

该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在课题组全体成员和部分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总共完成了三轮的教改试验行动研究。

对每一轮的试验行动研究都认真制订行动计划、实施行动、仔细观察、总结反思并整理,总结前一轮教学实践的优缺点,制定下一轮的行动计划和并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改,保留上一轮的优点,克服缺点,从而保证每一轮的教学效果都比前一轮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最后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效果非常好的研究成果----“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

三轮的行动研究过程以及教学模式如下:

1.第一轮行动研究:

“完全开放自由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一种“开放”的思想(如图6所示):

(1)充分利用公共网络学习资源,完全开放提供给学生使用。

(2)对学生进行开放自主式的管理。

(3)作业完全开放给学生进行自主式的点评

(4)。

总结与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但是,它也存在有不少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公共网络资源,当公共网络不稳定时,会对教学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2)对学生的管理太松散,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的监控和管理。

经过第一轮的实践与总结,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进,必须寻求稳定的网络资源(自建网站或收费网站)。

另外,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限制的开放式管理,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有效地对他们实行有序的管理。

2.第二轮行动研究:

有限制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经过第一轮的实践和总结后,我们明确了第二轮研究的目标是:

必须解决第一轮出现的问题,因此,我们制定了研究的方法和对应的教学模式----有限制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与普通的任务驱动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带有一定附加限制条件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如图7所示):

(1)开发自己的教学网站

(2)采用任务驱动式模式进行教学

(3)对学生进行有限制的开放式管理

总结与反思:

由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因此,可以把我们自己的学习资料(课件、教案、电子课本、练习与测试、学生作业等等)放到网站中,同时,我们还下载部分网络公共学习资源。

这样即使公共网站出现故障,教师和学生还能通过我们自己的网站开展教学活动。

另外,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学习之前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盲目地学习。

同时,我们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管理,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并规定每个小组中必须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养成互助协调地学习方式。

通过第二轮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又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发现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比前一种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它还存在一些不足的之处,必须加以解决:

(1)需更进一步考虑学生合理的工作量

(2)进一步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度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教学,在这一轮教学中,我们发现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太重,学生普遍反映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也认为给定的任务规定得太严格,难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建议作出必要的修改。

3.第三轮行动研究:

“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

经过两轮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第一轮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管理是过于松散,但在第二轮的时候,对他们的限制又太过严格,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的发展。

为此,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又进行了修改,使之逐步得以完善,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

自建网站,下载部分网络公共学习资源;

(2)应用性:

着重应用,提供足够的案例;

(3)渐进式:

针对每个试验的知识点布置小任务,当堂完成。

以后逐步累加,渐渐深入、综合;

(4)贯穿型:

一个主题贯穿始终,每次提交的作业作为下次任务的素材;

(5)选择主题:

学生有自行选择主题的自由度,刺激创新意识。

总结与反思:

通过第三轮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效果很好,适合本课程的教学。

该模式完美地解决了工作量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选题的自由度;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样本和发挥空间;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并将成果直接应用到现实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师生共建开发和管理学习网站。

当然,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遇到网络不畅通等突发事件时,解决方法有待探讨

(2)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探讨

(二)使用情况

一个教学成果的好坏,除了有先进的理论作为基础外,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证明,我们的这一研究成果经过长期的研究,不断的修改,其教学模式已经日趋完善。

这一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广东工业大学2005级20个自然班级约1000名学生中,我们借助自己建立的教学网站(http:

//222.200.99.123:

211),充分利用这个网站上的资源,包括各种课件、教案、电子课本、练习与测试、教学案例、各种下栽资料和精品课程参考网站等,运用“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前面已有叙述,附录中有部分学生作品)。

另外从我们调查学生的反馈意见中也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具体的反馈意见可参考网站中的调查结果)。

三、“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经过几年的实际应用,我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型教学改革新模式----“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它的主要内容是:

我们自己建立一个教学网站(http:

//222.200.99.123:

211)作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从简单到复杂,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向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开始的时候,以个人学习为主,随后组成学习小组,逐步向协助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预先精选的案例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这些精选的案例自始至终都是有联系的,相互依赖的。

以下是这种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特色:

1.渐进式

所谓渐进式就是从课程一开始,我们已经针对每个教学知识点,精心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案例和对应的小任务,这些教学案例和小任务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案例主要用于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而小任务(如图1所示的任务1,任务2,……,任务n)是作为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当堂运用学到的知识完成。

通过老师对教学案例的讲解,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也是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学生从任务1开始,通过逐步加深,到最后完成任务n。

2.贯穿型

所谓贯穿型就是一个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论是教学案例或者是学生作业,从一开始到课程结束,各个案例和作业都是有联系的。

前一个案例是后面案例的基础,后面的案例要用到前一个案例的内容。

同样的道理,学生每次提交的作业是作为下次任务的素材,如任务1是任务2的基础,要完成任务2必须先完成任务1。

我们发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为学生在做每一个作业时,必须首先完成前一个作业,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3.应用性

众所周知,由于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学好这门课程,如果没有或缺乏实际的应用例子是不可能学好的。

因此。

我们在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足够的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大部分是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有很强的主动性,有多做作业的强烈欲望,当完成作业后,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真的学到了有用的实际知识(附录中有部分学生的作业),学习起来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4.创新型

这里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性。

我们要求学生所做的作业并不是只完成一般的通用性作业,而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从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成员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与学习。

学生在做第一个作业时,必须选择一个实际的应用主题,主题的选择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主题一旦选定后,则不可改变,一直使用该主题完成整个作业任务。

开始的几个作业(如任务1和任务2等),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各自完成自己的作业,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时,学生提交的作业主题多样丰富。

在以后的作业中,我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小组每位成员在完成各自作业的基础上,再把所有的作业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份综合作业(如任务n等),因此,综合作业既能反映每位学生的水平,又能体现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

通过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所有同学都感到有一种继续学习的欲望,原来水平较差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协助学习时,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和引导,而原来水平较高的同学也能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去。

这样,全班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各自的特点,从解决问题中学到新的知识。

5.网络应用

网络应用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使用网络,而是给出明确的指引给学生,为此,我们为这门课程专门建立了一个教学网站(http:

//222.200.99.123:

211)的平台,该平台主要的功能有:

在线学习、教学设计、问卷调查、作业系统及管理评价、在线测试、网络讨论与留言、统计等。

另外还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优秀网站的链接、下载部分学习资源用于公共网络不畅通时使用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业系统及管理评价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评价不同的学生作品,从中学习其他同学优秀作品的设计思想,找出自己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有用的实用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教学效果

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改革与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对“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具体实施后,已经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各种教学对象中的教学规律,探索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我们自己建立的教学平台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运用“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教改班”和没有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非教改班”进行网上调查,了解了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如图2所示。

在教改班中,有81%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大部分或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而在非教改班中,只有68.4%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大部分或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

另外,教师对两种类型学生同类作业的评价如图3所示,在教改班中,有64.5%的学生作业为良好以上,而在非教改班中,只有32%的学生作业为良好以上。

2.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只有36学时(其中已包含18个实验学时),据我们所知,这在我省高校中学时数是属于比较少,要在有限的学时数内学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非常困难,学时数严重不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学时不足使原来教学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只能改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效果较差。

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后,将部分原本课堂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网上论坛的方式进行指导,大大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使原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添加了进来。

在相同的时间内,教改试验班的学生比非教改班学生还要多做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作业。

这对教学无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兴趣

过去,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在采用了利用网络资源的学习模式后,学生可以在教学网站中欣赏到其他同学及过去学生的优秀作业,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竞争意识。

同时通过他人作业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从而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他人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

其中原来对课程不太感兴趣甚至完全不感兴趣的同学中有54.7%的学生转变为感兴趣,如图4所示。

4.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题目来完成作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充分网络资源的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很快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不断提出问题,积极协商讨论、使知识得以归纳重组。

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所有这些成绩都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

5.

促进了学生的团队互助学习精神

在我们整个教学设计方案中,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协同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在一个班上的学生水平各异,我们专门设计一些比较大的作业,需要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小组中每一个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要完成好作业必然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小组协作完成作业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我们通过网络的调查问卷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小组协助学习比单独自己学习更有效,如图5所示。

6.使学生掌握并接受了新的学习模式

在我们的网络调查中发现,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和协同学习的方法,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另外,学会通过搜索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网上论坛、留言、电子邮箱等方式讨论并解决问题的习惯。

不少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将此方法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在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后,有89%的同学表示将会有意识地将这一方法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五、成果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特别是近几年对“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各种类型的班级中加以实施,证明它可以适合各种类型的班级。

在这基础上,我们总结出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思想和实施的具体步骤,不断完善了这一创新模式,取得可喜的成绩。

1.形成一个新型的教改模式----“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

一种教学改革模式是否成功,除了在特定情况下要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能够适合大多数情况下的教学班级。

在我们研究的“贯穿创新协助型”网络教学模式中,经过各种各样的教学班级(分级后的班级与没有分级的自然班)的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修改教学模式,再不断地实践,最后完善了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2.发表了若干篇教改论文

在实施这一教改项目中,老师们积极参与,认真研究,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加以实施。

所有参与这个研究项目的主讲老师都发表了相关的教改论文:

(1)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第4期。

(2)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卷增刊。

(3)江志文,陆志峰,冯永晋,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

(4)张海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WebQuest的应用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卷增刊。

(5)张静,“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建构主义“导_带_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卷增刊。

(6)冯永晋,陈娇,黄小明,支架式教学法探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卷增刊。

(7)陆志峰,张静,渐进式贯穿应用创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3.建立了一个教学网站

在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教学网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平台。

老师使用这个平台,把众多的学习资源放到网站上,提供给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学习交流,查询最新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关网站的详细内容可参见http:

//222.200.99.123:

211。

4.出版教材

在进行长期的教学改革研究中,我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加以总结,先后出版三套(共六本)教材,其中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XP与OfficeXP)获得2003-2004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

编写出版的六本教材如下:

(1)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1年8月。

(2)李瑜波,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参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1年8月。

(3)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XP与OfficeXP),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

(4)李瑜波,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XP与OfficeXP)教学参考,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

(5)陆志峰,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

(6)张海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参考,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

5.获奖情况

(1)“地方重点工科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研究”获得广东工业大学第一次高教研究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

(2)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获得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

六、课程试验教学模式图

在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实验,包括:

计算机基础知识、Internet技术、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等,下面以文字处理系统Word为例,给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和Word的教学模式图(如图8所示)。

1.

教师概述

在本节的开始,教师首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发展与现状。

2.案例讲解

在这部份中,教师通过教学网站演示预先准备好的精选案例,介绍Word的相关功能,并着重提示重点与难点。

3.专题讨论

在这部份中,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讨论、借助我们开发的教学网站和互联网,根据教学任务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等。

然后由学生进行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4.设计实践

经过讨论后,教师继续演示和讲解案利,布置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协助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同学之间良好的协作精神,分工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业,最后提交研究成果。

5.评价总结

首先由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评价自己的作品,由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汇报。

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学习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对同学们的整个设计任务给出一个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