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701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牛的外貌.docx

第二章牛的外貌

第二章牛的外貌及其鉴别

研究牛的外貌,主要是研究牛的外部形态,包括外貌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特征。

其目的是:

根据外貌判断牛的健康状况,经济类型与种用品质。

分析牛的整体与局部之间以及各部位之间外貌特征的相关性,以揭示某些外貌部位所存在的优缺点。

研究某些外貌部位特征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为牛的选择和育种,提高其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牛体各部位特征

一、牛体各部位名称

了解和熟识牛体各部位名称是进行外貌鉴别和体尺测量的基础,牛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

二、牛体各部位形态特征

(一)头颈部

1、头部

头部是以头骨为基础,它是全身的缩影,是牛体的重要部位。

牛的头有长短、宽窄、轻重之分。

牛头的长短是指头的长度(枕骨脊至鼻镜上缘的长度)与体长的百分比。

一般标准是头长与体长之比超过34%为长头,不足26%为短头。

牛头的宽窄是额宽与头长的百分比。

一般的牛,角间宽占头长的29—34%,最小额宽占头长的37—40%,最大额宽占47%。

凡角间宽与头长之比为24—29%,而最小额宽为34—37%,最大额宽为44%,即为狭头。

超过这样的比例时,即为宽头。

牛头的轻重是指头的大小与体躯大小相适应的程度。

头型的长短、宽窄决定头型的轻重。

所有以上标准,都是联系不同生产类型的牛,通过试验而总结的,如果超过或低于标准,常常是生产性能不良。

头型表现出牛的性别特征:

好的公牛头较宽短、粗重,皮厚毛粗,具有雄性姿态;母牛头较狭长、清秀、细致,具母牛的形象。

如果牛头公母不分,甚至公牛母相或母牛公相,都是严重缺点。

头型反映牛的品种特征:

早熟品种,牛头多宽短;晚熟品种,牛头多狭长。

低地品种,牛头多细长;山地品种,牛头较粗短。

头型表现牛的体形结构:

清秀狭长的头型往往伴有后躯较前驱发达的体形,这是乳牛型;宽、短、多肉的头型往往伴有全身肌肉丰满,整个体躯呈现长方形的体形,这是肉牛型;而头型显粗重的牛往往前驱较后躯发达,是役牛型。

如果头型不符合经济类型特征要求,那么其体型结构也不是高产牛的特征,其生产性能也肯定是低的。

根据头部还可以判断牛的健康状况:

健康的牛,角质光润致密。

眼睛圆大明亮而灵活有神。

嘴宽阔,口裂深,柔软有弹性,没有痛感、硬块,上下唇对齐、坚强。

鼻梁正直,鼻孔大。

额部宽阔。

耳大小适中,乳牛以薄为佳,耳毛细,血管明显,分泌物丰富,反应灵敏。

而肉牛耳厚,神经反应迟钝。

2、颈部

由七个颈椎为基础而形成。

有长短粗细之分。

其平均长度应为体长的27—30%,少与27%的为短颈,超过30%者则为长颈。

颈部能反映出牛的经济类型,性别以及发育状况。

例如:

乳牛颈部薄而长,颈侧有纵行的细微皱纹;肉牛颈短厚;役牛颈粗厚有力。

公牛颈比母牛粗短,颈峰明显。

在鉴别时,要注意头与颈,颈与肩的结合,应自然连接而协调,不宜有明显的凹陷。

结合不好是生长发育不良的表现。

(二)前躯

1、耆甲

是以第二至第六背椎棘突和肩胛软骨为其解剖基础组成的,是连接颈、前肢和躯干的枢纽。

通过它鉴别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它有长、短、高、低、宽、窄和岔(双耆甲)等不同的类型。

它连接的好坏,对能否保证前肢自由运动和体躯结构极为重要。

一般公牛的耆甲要比母牛的高而宽阔,肌肉附着充实而紧凑;母牛平直而厚度适中;乳牛长平而较狭,多与背线呈水平,肉牛宽厚丰满,役牛较狭而高于背线。

生产中常有尖耆甲和双耆甲等畸形耆甲出现,应注意选择。

尖耆甲是两侧肩胛软骨相互紧密接触而形成。

这种牛营养水平低下,肌肉不发达。

双耆甲是由于背椎棘突发育不良,胸部两侧韧带松弛,躯干下垂所形成。

大多数双耆甲是由饲养管理不善,长期缺乏运动所致。

这类牛体质弱,生产性能低。

2、前肢

肩部

肩部是以肩胛骨为其解剖基础的体表部位。

它的形态取决于肩胛骨的长短、宽窄、着生状态以及附着肌肉的丰满程度。

肩有狭长肩、短立肩、广长斜肩、肥肩、瘦肩(羽状肩)和松弛肩等不同类型。

狭长肩的外形特征为肩部狭长,肌肉欠丰满。

短立肩的外形特征为肩部短而直立,步幅小,伸展不畅,任何用途的牛都不适宜。

广长斜肩的外形特征为肩部长、广而适度倾斜,与臀甲结合良好,肌肉发达,是任何用途牛的共同要求。

瘦肩的外形特征是肩胛棘突显露,两侧凹陷成沟,多见于营养不良的牛,对各种用途均不适宜。

肥肩的外形特征为耆甲丰满圆阔,富于脂肪,宜于肉牛。

松弛肩的外形特征为肩胛骨上缘突出,软弱无力,常与分岔耆甲相伴,是役牛的严重缺点。

臂介于肩关节与肘关节之间,有长、短、肥、瘦等不同类型。

下前肢

包括前臂、前膝、前管、球节、系、蹄等部位。

前臂应有适当长度,肌肉发达,健壮结实,肢势正直。

前膝要整洁,正直、坚实、有力。

前管应光整,筋腱明显。

球节宜强大,光整而结合有力。

悬蹄要大小相等,附着良好。

系应长短适中,粗壮有力,并与地面呈45一55°。

短系多直立,缺乏弹性。

卧系为各类牛之所忌。

蹄对各种用途牛都极为重要,要求内外蹄大小相等,整个蹄近圆形。

蹄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以45一50°为宜。

蹄质要坚实、致密、无裂缝,蹄间隙紧密。

3、胸部

胸部位于耆甲下两前肢之间。

它容积的大小,是说明心肺发育程度的标志。

任何用途的牛都要求有深而宽的胸部,胸廓应是拱圆的。

从前面看,可以看出胸的宽度和肋骨的扩张情况,肋骨扩张越好,弯曲成弓形,则胸部呈圆桶形,胸腔的容积大,心肺也较发达。

从侧面看,可以看出胸的深度和长度。

一般役牛和肉牛的胸部比乳牛宽,深而丰满。

公牛的胸部比母牛要宽而深,圆桶形更为明显。

发育良好的母牛,胸深应达体高的二分之一以上,公牛则以接近三分之二为优。

反之则为浅胸。

浅胸往往伴随平肋和狭胸,不适宜任何用途。

(三)中躯

1、背部

是由最后7—8个背椎为基础而形成(胸椎13个)。

其结构的好坏,反映着牛体的强弱、病健和生产性能的高低。

它有长、短、宽、窄、凹凸和平直等不同类型。

任何用途的牛,都要求背应长、宽、平、直而强健,并与耆甲、腰结合良好。

凹凸、波浪、窄背等都是严重缺陷。

2、腰部

腰部的基础是六个腰椎,在外貌上与背部同等重要。

其要求与背部基本相同。

但役用牛的腰部不宜过长,种公牛的腰部长度适中。

任何牛的背腰结合、腰尻结合必须良好,背线平直是其主要标志。

凹腰、长狭腰都是体质衰弱的表现。

3、腹部

位于背腰的下方。

腹腔内有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腹部与生产性能的关系密切。

公牛要求腹部大小适中,不下垂,呈圆桶形,腹肌发达,肷部充实。

母牛腹部要求宽、深、大而圆。

乳牛要求大而不垂,腹肌发达。

肉牛要求腰短、肷小、腹部充实呈圆柱形。

役牛要求丰圆紧凑,肷部充实有力。

生产中常见的腹形有:

充实腹。

胸部以后较下垂,底线沿浅弧向后部伸延,直至肷部下方开始逐渐紧缩。

这种腹既有一定的容量,又无下垂、松弛之感,显得饱满、充实、美观,是最为理想的腹形。

平直腹。

胸部以后底线与地平线平行向后延伸。

这种腹形腹腔容积较小。

垂腹。

多由于幼年时营养不良,采食大量质量低劣的粗料,瘤胃扩张,腹肌松弛之结果。

公牛喂给体积过大的粗料,也易变成垂腹,对采精、配种极为不利。

老龄牛和经产牛多见。

卷腹。

与垂腹相反,是由于小时长期喂体积小的精料的结果。

腹部两侧扁平,下侧向上收缩成犬腹状态。

长期患消化器官疾病的牛很易形成卷腹。

卷腹牛食欲低,消化器官不发达,容积小,体积弱。

乳牛产乳量低,役牛则持久力差。

牛的垂腹和卷腹都是严重畸形的腹,要在生产中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避免其出现。

肷:

位于肋骨后、腰椎横突之下和腰角之前的部位。

肷有大小、充盈与凹陷、左右之分。

饱食后左肷(草肷)丰满。

饮水后右肷(水肷)丰满。

(四)后躯

1、尻部

尻部由骨盆、荐骨及第一尾椎骨连接而成。

尻要求长、宽、平、方,

且肌肉充实,尤以乳用牛为最重要。

尻的长度应达体长的1/3以上,否则便是短尻。

尻宽取决于髋关节间距、坐骨结节间距和腰角间距。

尻平与否,由髋关节和坐骨结节连线所形成的水平角度来判定。

尻方则指坐骨结节间距很大,否则便形成尖尻。

如果尻部狭窄,短而倾斜,或荐骨高耸,尻部由荐椎向两侧倾斜,呈屋脊状,是严重缺点。

尻部长、宽、平、方是后躯发达的标志。

这样的尻形后躯宽广,能着生丰满的肌肉,不仅产肉量高,后躯的推动力也强。

同时,尻下部容量大,有利于乳房的充分发育,也便于母牛产犊。

2、乳房

乳房是母牛产乳的重要器官,尤其是乳用或乳肉兼用牛的产乳性能与乳房发育有直接的关系。

鉴别时,应注意乳房的大小、形状和品质。

从大小、形状方面来看,一个发育良好的乳房,前缘应超过腰角前端的垂线,后乳房向股间的后上方充分延伸,附着极高,使乳房充满于股间而突出于躯体的后方。

体积大,呈方圆形,形如浴盆。

四个乳区发育匀称,四个乳头大小、长短(一般为6-9cm)适中而呈圆柱状,乳头间距很宽,底线平坦,底线略高于飞节。

从品质方面来看,一个高产乳牛的乳房,还应具有薄而细致的皮肤,短而稀疏的细毛,弯曲而明显的乳静脉。

其内部结构,腺体组织为主,约占75-80%,结缔组织和脂肪占20-25%。

这种乳房富于弹性,挤乳前后形状变异较大,产乳量高。

挤乳前,乳房充满乳,左右乳区形成明显的纵沟;挤乳后,纵沟消失,体积明显变小,乳房形成许多皱褶,变得很柔软。

这种乳房,由于腺体组织显著发达,故亦呈“腺质乳房”。

乳静脉是从乳房沿下腹部,经过乳井到达胸部,汇合胸内静脉,再穿过胸壁而入心脏的静脉血管,分左右两条,是由乳房向心脏运回大量血液的主要脉管。

乳静脉粗大、明显、弯曲而分枝多,是泌乳性能较高的象征。

乳井是乳静脉在第8、9肋骨下方通过腹壁的孔道,高产乳牛的乳井大而深。

通常在腹下左右两侧各有乳井一个,个别牛3个或3个以上,这是乳静脉分枝多的标志。

这类牛的泌乳性能优异。

乳镜是乳房后面沿会阴向上夹于两后肢之间的稀毛区。

高产个体乳镜宽大。

生产中常见的不正常的乳房:

肉乳房

由于乳房内部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过于发育,从而抑制了腺体组织的发育和活动。

这种乳房,虽然体积大,但缺乏弹性,挤乳前后体积差别不大。

凡具有这种乳房的乳牛,其产乳量很低。

悬垂乳房

个别牛随年龄的增长,乳房悬韧带发育松弛,乳房底线明显超过飞节以下。

这种乳房在走路时经常撞击大腿,影响运动,有时起卧造成外伤和乳房疾病。

漏斗乳房

乳房体积小,底线不平,乳房间距很近,形如漏斗。

这种乳房挤乳时相互影响,产乳力很差。

山羊乳房

四个乳区发育不均匀。

3、后肢

大腿以股骨为基础的体表部位。

大腿宽深,长度适当,是任何用途牛的共同要求。

大腿厚度则因牛的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

肉牛要求腿肌厚实均匀,两腿间肌肉丰满,这是肉多的象征。

役牛要求适当的厚度而筋腱发达,这是有役力的象征。

而乳牛却不要求过多肌肉,以便腿间能容纳庞大的乳房。

小腿以胫骨为解剖基础的体表部位。

小腿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决定于胫骨的长短、斜度及所附肌肉的丰满度。

发育良好的小腿,要求适当长度的胫骨,它与股骨构成100一130°夹角,以保证后肢的步伐伸畅、灵活、有力。

飞节以跗关节为其解剖基础的体表部位。

其着生的位置高低要适度,以利运步。

飞节的角度应适中,否则形成直飞或曲飞。

直飞牛的股骨和胫骨,从外表看几乎垂直而又较短,步幅小,伸展不畅,推进力弱,且缺乏弹力,对役牛和公牛是严重缺点。

曲飞牛则与之相反,由于后膝前向,常伴随卧系,软弱无力。

后管后管介于飞节与球节之间,它和前管一样,其骨骼和肌腱的发达程度,是牛体中最易察觉的部位,后管比前管长,二者都是侧面宽而前面和后面窄,肌腱愈发达,则侧面越宽,俗称“明筋亮骨”,是强壮有力的象征。

相反,如管部呈圆形,是肌腱发育不良的表现。

(五)肢势与步伐

1、正常肢势与正常步伐

前肢的正常肢势:

从侧面看应是,从肩胛骨上1/3处的中央向下引垂线,平分前肢侧面,落于蹄踵的后面。

从前面看,由肩端中央向下作垂线,平分前肢正面。

后肢的正常肢势:

从侧面看应是,由坐骨端向下作垂线,和飞节端相切。

从侧面看,应平分飞节和后管的跖侧。

正常步伐

应是,牛行走时蹄抬得较高,步幅较大而轻松自然,迈步稳健而步幅均匀,左侧和右侧的前后两蹄要踏在与体躯中轴平行的两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就是由肩端和坐骨结节向地面作垂线的两个交点的连线,后蹄踏步超过前蹄,概括起来就是“四体两行”和“过步牛”

2、异常肢势和异常步伐

广踏与狭踏

前后蹄踏步落在由肩端和坐骨端向地面所作垂线的两个交点的连线外侧,就是广踏,反之为狭踏。

广踏肢势引起广踏步伐,即两肢开张向前移动,狭踏肢势引起狭踏步伐,运步时两肢并拢向前挪动,这两种肢势由于四肢不是垂直接触地面,不利于力量的传导与发挥,运动速度也受影响,易疲劳。

前踏与后踏

前蹄和后蹄落于正常肢势的前方称为前踏,反之为后踏。

四肢同时前踏和后踏的情况极少见,前肢后踏和后肢后踏情况屡见不鲜。

前踏和后踏会引起站立、行走不稳,步幅小,力量弱,易疲劳。

内弧与外弧

内弧和外弧是对两前膝和两飞节之间的距离而言。

当距离比正常的较近、互相靠拢时为外弧;距离比正常的较远、互相远离时为内弧。

我们形象地称外弧为“X”状肢,称内弧为“O”状肢。

前肢外弧会影响胸部发育,后肢外弧会影响乳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内弧和外弧分别引起内弧步伐和外弧步伐。

第二节不同用途牛的外貌

一、乳用牛的外貌

(一)乳用牛的整体特征为:

全身清瘦,被毛细短而具光泽,皮薄骨细,血管显露,棱角突出,肌肉不甚发达,皮下脂肪沉积不多,胸腹宽深,中躯较长,后躯和乳房十分发达,从侧望、前望、上望均呈“楔形”(图2-2)。

(二)局部特征为:

头较小而狭长,表现清秀。

颈狭长而较薄,颈侧多纵行皱纹,垂皮较小。

耆甲长平,与肩胛骨连接紧密。

肩不太宽而稍倾。

胸部发育良好,肋长,适度扩张,肋骨斜向后方伸展。

背腰平直,腹大而深。

尻长、平,宽、方,腰角显露。

尾细,毛长,尾帚过飞节。

四肢端正、结实。

蹄质坚实,两后肢距离较宽。

乳房发育充分,乳房皮肤薄软,毛短而稀,四个乳区发育匀称。

房前部附着腹壁深广,后部附着高,向两后肢后缘突出。

乳镜充分显露。

乳头分布均匀,呈圆柱状,粗细长短适中。

乳静脉明显、粗大、弯曲、分支多,乳井大。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乳牛的外貌特征为“三宽三大”,即“背腰宽,腹围大,腰角宽,骨盆大,后裆宽,乳房大”,对乳用体型的外貌鉴定要点作了科学的概括。

二、肉用牛的外貌

(一)整体特征为:

被毛细短,皮薄骨细,体躯宽深、低垂,全身肌肉丰满,皮下脂肪发达,疏松而匀称。

由于前后躯均高度发达,中躯显得相对较短,使前、中、后躯趋于相等。

从前望、俯望、后望、侧望均呈长方形,整个体躯短、宽、深。

(图2-3)

(二)局部特征为:

头宽短,两眼间距大,眼大睛明。

角细,耳轻。

鼻孔宽,口角深,唇薄。

颜面多肉清晰。

下颚发达而不显笨拙。

颈短、粗、圆。

耆甲低、平、宽。

肩长、宽而倾斜。

胸宽、深,胸骨突出于两前肢前方。

垂肉高度发育。

肋长,向两侧扩张而弯曲度大。

肋骨的延伸趋于与地面垂直的方向,肋间肌肉充实。

背腰宽、平、直。

腰短肷小。

腹部充实呈圆桶形。

胁丰厚,与腹下线平行。

尻宽、长、平,腰角不显,肌肉丰满。

后躯侧方由腰角经坐骨结节至胫骨上部形成大块的肉三角区。

尾细,帚毛长。

四肢上部深厚、多肉,下部短而结实。

肢间距离大,关节明显,肢势端正,蹄质良好。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肉牛的外貌特征为“五宽五厚”,即“额宽,颊厚,颈宽,垂厚,胸宽,肩厚,背宽,肋厚,尻宽,臀厚”,对肉用牛体型的外貌鉴定要点作了科学的概括。

三、役用牛的外貌

役用牛以“前胜”体型为宜。

各部位匀称而前躯特别发达,中躯较长,后躯紧凑。

体高和体长趋于相等,身体重心高于肉用牛而稍向前移。

被毛长、密,皮厚,致密而有弹性。

全身骨骼粗壮,肌肉发达,皮下结缔组织发育差。

(图2-4)

头大,额宽,颈粗壮,与前躯接合好。

体躯长、宽、深。

耆甲丰圆,胸围大,腹部充实。

尻长、平,宽度适中。

役牛四肢特别重要,四肢骨骼要强壮,肌腱发达,肌肉和筋腱分明。

蹄大而圆,蹄质致密、坚实,肢蹄端正。

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役用牛外貌鉴定的“十二子歌”,即口如升子,眼如弹子,鼻如罐子,耳如扇子,角如锥子,头如狮子,颈如虎脖子,尾如辫子,尻如筛子(宽大),蹄大如木碗子,蹄紧如钳子”,也是对役用牛主要外貌特征进行了科学的概括。

四、兼用牛的外貌

兼用牛必须根据其兼用类型不同,经济利用的主辅,而对其体型结构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以乳用为主,肉用为辅的乳肉兼用品种,则应要求具有较多的乳用型特征,反之对以肉用为主、乳用为辅的肉乳兼用品种,则应要求其具有较多的肉用型特征;而对以乳、肉、役三项兼用的品种,除要求具有乳肉兼用品种的体型外,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格,发达而结实的肌肉以及比较坚实的骨骼。

兼用牛的体型极不稳定,即使在同一品种中,也经常出现在体型外貌上相差很远的个体,有偏于乳用型,也有的偏于肉用型。

一般要求肌肉中等丰满,皮肤致密,前后躯发育匀称,而中躯较肉用牛稍长。

第三节牛的外貌鉴定技术

一、牛的年龄鉴别

年龄是评定牛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采取不同饲养管理措施的依据。

根据产犊记录确定牛的年龄是最为可靠的方法,但在缺乏记录的情况下,可根据牙齿、角轮进行估测,其中以牙齿的鉴别较可靠。

(一)由牙齿鉴别年龄的方法

1、牛齿的种类、数目和排列方式

牛的牙齿分为乳齿和永久齿两类。

最先出生的是乳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永久齿代替。

乳齿与永久齿在色泽、形状、排列、大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表2—1)。

表2-1乳齿和永久齿的区别

特征

乳齿

永久齿

色泽

齿颈

形状

生长部位

排列情况

乳白色

有明显的齿颈

较小而薄,舌面平坦、伸展

齿根插入齿槽较浅

排列不够整齐,齿间空隙大

稍带黄色

不明显

较大而厚,齿冠较长

齿根插入齿槽较深

排列整齐,且紧密而无空隙

成年牛的牙齿共有32枚,其中门齿8枚,臼齿24枚,无犬齿和上门齿。

乳齿20枚,还无后臼齿。

门齿是鉴别牛的年龄的依据。

其中间的一对称钳齿,由钳齿向两侧依次为内中间齿、外中间齿和隅齿。

门齿和臼齿排列方式如图2-1。

2、门齿的解剖构造

从牙齿的外形看,门齿分为齿冠(齿的露出部分)、齿根(埋藏在齿龈内)、齿颈(齿冠与齿根中间的收缩部)三部分。

从牙齿的断面看,门齿可分为

齿髓:

位于牙齿的中心,分布有血管和神经,年轻时成一髓腔,年老时逐渐硬化。

齿质:

在髓腔的外层,质硬,呈黄色。

也称“象牙质”。

釉质:

是牙齿最坚固的部分也称“珐琅质”,色青白而清晰光滑。

垩质:

在牙齿的最外层,呈黄色,大部分存在于齿龈部的外面。

(图2-5)

3、门齿的出生、磨损和更换

一般犊牛出生时,就有2-3对乳切齿。

生后1周左右,第四对乳切齿出生。

3-4月龄时,乳隅齿发育完全,此时全部乳门齿都已长齐而呈半月形。

从4-5月龄开始,乳门齿齿面逐渐磨损,磨损的次序是由中央到两侧。

磨损到一定程度时,乳门齿便开始脱落,换生永久齿。

更换的顺序也是从钳齿开始,最后及于隅齿。

当门齿已更换齐全时,又逐渐磨损,最后脱落。

所以由门齿的更换和磨损,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牛的年龄。

前臼齿虽也更换,但观察臼齿比较困难,故在判断牛的年龄时,一般都不估计臼齿的变化。

现就成熟性中等的乳牛门齿更换和磨损的情况,简述其年龄的鉴别方法如下(参见图2—6):

4—5月龄乳门齿已全部长齐,钳齿和内中间乳齿稍微磨损。

6月龄外中间乳齿磨损,有时乳隅齿边缘也磨损。

6-—9月龄乳门齿齿面继续磨损,磨损面扩大。

10—12月龄乳门齿齿冠整个舌面磨完。

1岁2个月内中间乳齿齿冠磨平。

1岁3个月一1岁6个月乳门齿显著变短,乳钳齿开始动摇,

外中乳齿和乳隅齿舌面已磨平。

1.5岁一2岁乳钳齿脱落,到2岁时在这里换生永久齿,俗称“对牙”。

2.5—3岁内中乳齿脱落,到3岁时换生永久齿,并充分发育,俗称“四牙”。

3—3.5岁外中乳齿脱落,到3岁6个月一3岁9个月时换生永久齿,俗称“六牙”。

外中乳齿的更换,距内中乳齿更换的时间很近,故群众称为“四六并扎”。

这时,内中间齿舌面的珐琅质开始磨损。

4—4.5岁乳隅齿脱落,到4岁2个月一4.5岁时换生永久齿,但此时尚未充分发育。

到4岁9个月时,隅齿长得同其他门齿一样齐。

这时,全部门齿都已更换齐全,俗称“齐口”。

此时外中间齿也已磨损。

5岁隅齿前缘开始磨损,齿冠相继磨完。

6岁隅齿磨损面扩大,钳齿和内中间齿磨损很深,舌面珐琅质磨去一半。

7岁钳齿舌面的珐琅质几乎全部磨损。

到7.5时,钳齿和内中间齿的磨损面近似长方形,仅后缘还留下一个燕尾小角。

8岁钳齿的磨损面磨成近似四方形,燕尾小角消失,有时出现齿星,而在外中间齿和隅齿的磨损面则磨成近长方形。

9岁钳齿出现齿星,内、外中间齿的磨面都磨成近四方形。

10岁内中间齿出现齿星,隅齿的珐琅质磨完。

这时全部门齿变短,呈正方形,各齿间已有空隙。

11—12岁钳齿和内、外中间齿的磨面磨成圆形或椭圆形,外中间齿和隅齿出现齿星,齿间空隙增大。

13—15岁全部门齿的珐琅质均已磨完,磨面改变形状,略微变长。

齿星变成长圆形。

15—18岁门齿磨至齿龈,齿冠磨完,磨面空隙更大,齿间距离很大,稀疏离开,门齿有活动和脱落现象。

这时要判断牛的年龄就很困难了。

为便于记忆,牛牙齿的年龄鉴别总结为以下顺口溜:

一岁半一对牙

二岁半二对牙

三岁半三对牙

四岁半四对牙

五岁齐口

二、三、四、五看牙换

六、七、八岁看磨面

九、十、十一、十二看珠点(齿星)

3、影响牛齿脱换和磨损的因素

母牛的年龄一般地说,老年母牛所生的幼牛,牙齿的脱换较年青母牛所生的幼牛要早些,甚至有个别牛到1岁时就有开始换齿的。

牙齿的坚硬程度凡齿质坚硬的,较难磨损。

这种牙齿,群众称做“麦子牙”,比一般的牙齿要小(只有正常牙齿的一半大),白而光滑,排列十分紧密。

饲料的性质饲料松软者,牙齿的磨损较吃坚硬的饲料要慢。

例如,常年放牧或饲喂秸杆等粗饲料的牛,牙齿的磨损就比终年舍饲的牛要快些。

营养与使役牛体营养好、使役轻的,牙齿的磨损比营养差、使役重的要慢。

(5)成熟性的影响早熟的牛,牙齿的出生、更换较早,磨损也较快。

例如,早熟品种的肉牛,牙齿的出生、脱换要比乳用牛提早半年左右,而役用牛较乳用牛又要晚半年至1年左右。

如秦川黄牛一般在2.5岁才开始更换另一对门齿,以后每年换生一对,到5~6岁时,全部门齿才更换齐全,俗称“牙齐六口”。

表2—2是不同成熟期牛永久齿的出生情况。

表2-2不同成熟期乳牛永久齿的出生情况

门齿类型

早熟牛(月)

中熟牛(月)

晚熟牛(月)

钳齿

内中间齿

外中间齿

隅齿

14-15

18

24

29-31

18

24

28-30

37-39

19-20

28-30

35-37

40-45

(二)由角轮鉴别年龄的方法

有角的成年母牛,在妊娠期间,由于营养不足,角部周围组织未能充分发育,表面陷落,形成凹轮,叫做角轮(图2—3)。

角轮形成的另一种说法是,母牛在产犊后由于大量分泌乳汁,养分消耗很多,一时补充不及,因而影响角部周围组织的正常生长,形成角轮。

母牛每产一次犊出现一个角轮。

故由角轮数目的多少,便可判断母牛的年龄。

一般计算的方法是:

母牛年龄=该牛第一次产犊年龄+角轮数目

通常母牛多在2.5岁或3岁首次产犊,故将角轮的总数加2.5或3(早熟牛加2.5,晚熟牛加3),即得出该牛的实际年龄。

但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准确可靠,由于母牛流产、饲料不足、空怀及疾病等原因,角轮的深浅、宽窄都不一样。

例如,母牛在中途流产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