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2101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docx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新的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正襟危坐;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

此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走向被动接受,失却了自我,流失了个性。

在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中,有87%的学生喜欢课上听老师讲解、听同学交流,只有47%的学生喜欢课上思考各类问题,38%的学生愿意参与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习惯于听,不喜欢思考与表达的学习状态,背离了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因此,在区十五课题《改进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决定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这一问题作为突破口,开展重点专题研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确立的研究目标是:

1.明确学习动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影响。

2.研究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探讨如何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行评价。

研究过程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2002年9月——2003年7月,随着语文室课题的整体推进,我们处在思考、认识阶段,在提出:

“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注重个性体验,在学习中注重语文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这一重点,并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研讨。

2003年9月——2003年12月,进入调查研究阶段。

我们主要进行了文献研究,目标确定,开展了对五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

2004年1月——2004年12月,进入重点实施阶段。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2005年初——2005年7月,是课题工作的总结阶段。

我们对研究课题进行

总结,并完成对这一重点专题的研究总结报告。

回顾这次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认为是比较满意的。

从实践研究层面上看,全组老师以新课标理论为指导,对重点研究专题的上述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宣传、指导层面上看,对全区曾经历了这一研究过程的老师们来说,起到了影响和带动作用,推动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改革。

为巩固、深化与宣传研究成果,特作此总结报告。

一、学习动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指出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动力系统,它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学习动机具有核心意义,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就要关注学习动机,关注它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影响。

1.动机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指学生一种喜好的情绪,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对阅读内容兴趣越高,投入的情感、注意就越多,它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理解与表达。

而在阅读中,每一次新的感悟与发现又会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推动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促其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深入。

而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非与生俱来,激发学习兴趣,就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具有引起学习行为的激活功能,即唤醒或增强学习行为,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兴趣的功能。

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动机愈强,阅读兴趣就越高,如,小学生对直观、形象反映性强,教学中,如果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在画面、声音刺激下,更会增强关注的程度,产生了解的需要,从而对画面、声音所表达的内在情感产生求知欲。

所以教师要利用学习动机,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动机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

①内在动力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推动。

内在动力即学习受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如求知欲、好奇心、自尊心等。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当新奇的刺激出现时,人们会引起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而学生在阅读中,随着学习的深入,思维的活跃,会不断有新的需求。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

讲着讲着课,突然有学生说:

“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这正是学生在内部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阅读需要,这种新需求又会激发他不断深入理解,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②外在动机不断促使学生强化阅读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非常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阅读行为是如何评价的,他们有期待被认可、被肯定的愿望。

当得到他人表扬与肯定时,就会激发出他们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会激励学生再次努力,引领自我阅读行为走向更深层次。

反之,则会一蹶不振,对阅读失去探索的动力。

调查反映有27%的学生课堂不敢提问,原因是觉得老师没有给予鼓励,比较严厉,不敢问。

而较多的学生是因老师态度和蔼,给予积极鼓励,所以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思维更加活跃,。

《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好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会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行为的动机。

3.动机可以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因此,阅读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学生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自主性,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推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动态活动中,会调动和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作出最为个性的反应。

如学习《江姐》,当学生读到江姐忍受敌人的毒刑拷打,宁死不屈时,学生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到自己被小小的木刺扎一下都疼得受不了,江姐的手指被敌人钉进竹签子,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敬佩啊!

学习《一夜的工作》,学生搜集了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品读了文本对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描写,使学生对周总理自然地萌发出敬仰之情,再读文字,感情就会自然投入。

阅读中,学生有了这种对知识要求理解与掌握的内驱力,则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建立其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使学生在和文本、和作者的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推动学习的过程,推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维,主动去探究。

4.动机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产生了问题,也就产生了活动的动机,推动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在解读中对文本或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所以,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设计上,除了进行对“答案惟一”的限定性问题作出判断外,更应设计一些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这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入探究的渴望,为学生思维驰骋提供广阔的空间。

比如:

教学《鸟的天堂》中,“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在炮兵阵地上》中“彭总为什么发火?

”“又为什么向团长道歉”的问题,就具有广阔性、深刻性。

从学生的交流中,也可看到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交流中,他们萌发出了一个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70%的学生喜欢回答带有扩展性的、想像类的问题。

每当涉及此类问题时,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学生放飞想象力,在标新立异、奇思妙想中找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拓宽了思维的空间。

5.动机可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读者感知文字符号后再进行多种心理活动以理解消化的思维过程。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阅读动机。

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从而反映在学习动机上的认知、求知需要也多种多样。

如:

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关注于生字词的掌握,有的学生关注于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关注于自己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提高。

这种层次与水平上的需要差异,使学生形成了不同的目标结构。

而需要一旦得到满足,目标一旦实现,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把掌握所学内容作为定向的学习目标。

这种明确的,近期便可达到的目标,必然会促使学生在阅读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专心志致,具有深厚的自制力与坚强的毅力,从而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的环境

课堂阅读教学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除了学生、教师与文本间的对话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与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难以实现的,而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0%的学生经常发表不同的看法,而多数学生回答是“很少”、“从不”。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呢?

有7%的学生因为“不会”,47%的学生因“怕回答错误,被批评、嘲笑”,还有18%的学生因多次举手,老师没叫而失去热情。

从以上情况看出,虽然多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未能积极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但其中完全没有个人见解的人只占极少数(仅7%),大多数人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说、少说。

可见,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良好环境。

(1)创设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多相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自己要认识到、也应通过言语诱导、行动示范让所有学生懂得,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想法有对错,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在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教师和文本都应在这种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性的“对话”,以智慧开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对他人不盲从、不嘲笑,自己善思考、乐表达,这样,“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才是有源之水。

(2)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更多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十名学生,而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成为有心人,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不能只面向少数能力强、善于思考、表达的学生,而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有这种机会,保护和激发所有学生理解和表达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关注、被肯定,形成良好的心理的“内环境”。

这样,学生才能具有肯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心理基础,逐渐养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改进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基础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需求,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这样,他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加强烈。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萨特语)也只有这样,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才能成为现实。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不断优化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研究《零点降生的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努力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下面举出其中两个教学情景片断。

[举要1]

①默读课文后提出不懂的问题,词语方面、内容方面均可,在组内讨论解决。

②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准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③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④整体反馈:

逐一出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并问题——确定保留的问题。

投影上保留的问题:

 

1.     为什么母亲告诉“我”真相时,神情愧疚不安?

2.     为什么八年前母亲骗了“我”,现在却承认了?

3.     为什么“我”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母亲却还放在心上?

 

⑤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认为能解决的问题深入阅读思考,一会儿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想想有哪些问题要提示大家在阅读思考时注意。

(师生共同回忆、提示阅读思考时须注意的问题,如:

品位语言文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体会等。

⑥学生围绕选定的问题阅读思考。

⑦交流阅读思考后的体会(师生共同讨论并确定先解决哪一个问题,然后开始交流)。

[举要2]

教师引导——

①读了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每个人的独特体验。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心里话要跟大家交流?

②注意点拨学生开阔思路,你还能从哪些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③发言过程中,请学生板书自己的精彩发言。

(1)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需要个体直接面对阅读材料,独立地有创意地思考,进行独特的个人体验,而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因此,阅读内容不可一味追求“整齐划一”。

教师在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也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选择喜欢的段落重点阅读,也可以通过自学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引导进行筛选整理,并由学生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进而进行研读探讨。

在《零点降生的女孩》的授课时,我们在学生进行组内质疑、解疑,最后在全班汇报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取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深入阅读思考,尝试解决疑难,使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自己认为适宜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探究,在问题的内容、数量等方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

这种尊重有助于唤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2)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学生学习也是“学习有法,学无定法”。

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就是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选择在长期阅读实践中所积累的自己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默读思考、勾画批注、小组讨论、借助资料等等,都是学生们常用的学习方法。

在自主选择、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展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个性化的火花也会在放松的情绪与成功的体验中尽情闪现。

在尊重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前提下,不可忽视培养学生优化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零点降生的女孩》的教学中,在进行全班范围的质疑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随机、及时对各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归并、筛选,在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讨论、解疑前,先请学生确定应按怎样的顺序解决问题。

这些做法的着眼点并非是教给学生这个问题或这几个问题应如何解决,而是力求“授之以渔”,即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清楚、有序的思维,具有优化学习方式的意识和能力。

(3)尊重学生选择表达角度及表达方式的权利

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不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角度和方式也会不同。

尊重学生选择表达角度和方式的权利,就是提倡学生从多角度,用富有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在学习《零点降生的女孩》后谈感受时,学生多从成功、努力、命运三者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谈,但也有学生从母爱、教育的角度谈,对此我们给以肯定,并借此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以此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要善于思考,勇于、乐于、惯于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而教师允许学生在谈完阅读的感受后板书自己的发言,在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信息。

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写——通过有个人特点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说——通过个性化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演——通过突出特点、再现情境的表演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画——通过表现文字所提供信息的线条、画面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等。

3、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决不是随学生的意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在掌握基本的、正确的读书方法、思考方法、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理解和表达,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

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朝唐彪则进一步认为: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

”这些见解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指导意义,也提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指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困惑、疑虑,以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

这种内心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意识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这正是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内在基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在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维,特别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即:

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按照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基本过程进行阅读活动。

在《零点降生的女孩》的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学生组内质疑——组内交流解疑——全班质疑梳疑——自读思考解疑——全班交流解疑等一系列环节,既注意在每一个小环节中为学生留下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又充分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

要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只局限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上,可以按不同的问题类型进行质疑。

如:

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有关课文知识拓展、延伸性问题,有关对课文看法的评价性问题等。

如果学生提出的是统领性、全局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以“疑”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边解疑边感悟;如果学生提出的是局部性问题,教师可以“暗渡陈仓”,将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读并产生感悟。

(2)培养学生画批的能力和习惯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边读边画批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及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在画批时,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能够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培养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培养学生画批的习惯和能力时,要引导学生先深入理解,再进行批注,避免简单地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当成感受记录下来;要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画批,使批注的内容主次分明、切中中心;要提示学生运用尽量简洁的符号和语言进行画批,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突出重点;要在交流研讨之后安排修改批注的时间,使学生在二次实践中巩固提高画批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4、进行利于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的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提供条件。

(1)朗读体验个性化

《课标》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阅读方法有很多,但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去表达的。

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技巧上,且经常是同一种处理方式,使朗读浮于表面,变成“表演性朗读”。

而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真实、自然的流露,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创造感情朗读的实践机会,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段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理解、感悟,特别是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韵通过朗读呈现出来,做到以声表情、以读传情;要有意识地选择可以有不同理解,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进行朗读的内容,允许并启发学生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朗读。

在研究《晏子使楚》一课时,我们选择了第一个小故事中晏子对楚国接待他的人说的话,启发学生想像此时晏子的心理活动以及对楚国人说话的语气,并且用自己体会的语气朗读晏子说的话。

有的学生读出了气愤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义正词严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轻蔑的语气……在朗读中学生充分表达了富有个性化色彩的体验。

我们认为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真正通过朗读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进行质疑、评判。

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的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举要3]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教师带领学生在研读文本,体悟人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师:

“在彭总语重心长的话语中,团长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打动团

长的是彭总对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的精神;教育和感染团长的是彭总人格的力量,那此时团长在想些什么呢?

”从而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拓宽了思维,并升华了情感。

(3)提供合理想像的空间

“合理的想像”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有着紧密的关系。

想像的合理性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从整体领悟、把握作者意图和文本含义,产生正确、深刻的体验为基础,想像本身的开放性、丰富性又为学生进行独特的理解、感悟和表达提供了较为充裕的空间。

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想像力迅速发展、想像兴趣高涨的阶段。

因此,从学生喜欢想像这一心理特点入手,借助合理的想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一种可行、有效的途径。

学生想像的欲望和灵感,有时需要一定的情境才能产生,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选择时机,适时适度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像。

实物、图画、音乐、语言、多媒体手段以及活动等各种形式,只要运用恰当,都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想像的情境。

[举要4]

在研究《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们捕捉到了课文中的空白处三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

①想象肖邦告别老师,亲人,朋友,祖国时说些什麽?

②想象《革命进行曲》是一首怎样的乐曲?

③想象肖邦得知波兰人民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悲愤欲绝,奋笔创作《革命进行曲》的情景。

顿时,学生的情感也更开放,在第一处想象中,有的学生说:

放心吧老师。

我一定会记住祖国。

有的学生说:

虽然国家被瓜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