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3632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后作业.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

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C.民主共和思想日渐占据主流

D.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A

解析:

由“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题干材料强调只有从思想层面上反封建,才能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即阐明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势在必行,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2.请观察下面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

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答案:

D

解析:

严复和陈独秀都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二人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3.近代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力排孔教”,他们的相同目的是(  )

A.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B.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C.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否定守旧思想推进社会变革

答案:

D

解析:

A项是康有为“尊孔”的目的,B项是陈独秀“力排孔教”体现出的特点,C项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4.右图所示是近代某杂志第一卷的目录。

对该期杂志评述正确的有(  )

①使用白话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②批判封建文化,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③盛赞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提倡民主、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敬告青年”“春潮”可知图中所示是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青年杂志》。

据此分析各个选项: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才出现,即1917年,故①错误;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文化,故②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出现的,故③错误;《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前身)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C项。

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

A.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和“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可知,陈独秀主张以文学革命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材料主要涉及“文学革命”,不足以说明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6.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实质是为了(  )

A.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

B.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D.彻底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B、C两项是目的,D项是现象。

提出“打倒孔家店”实际上是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支柱,故选A项。

7.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

其中,“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危机促使国人深入思考国家前途

B.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选择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D.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存在分歧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只能体现社会主义是大多数受调查者的选择,B项观点绝对化,符合题意。

国人提出不同的梦想是对中国前途的深刻思考,A项观点正确;不同的梦想不仅反映了当时国人在选择救国道路上的差异,也体现了1933年国内的社会状况,C、D两项观点均正确。

8.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该对联作者最有可能是(  )

A.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

B.清朝末年维新人士

C.民国初年北大学生

D.“文革”期间红卫兵

答案:

C

解析:

阅读本题对联内容可发现作者推崇白话文,讨厌文言文,应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士。

故C项可选。

9.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这个意义特别表现在(  )

A.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B.国内中小学全部使用的白话文教材

C.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激增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尤其是青年学生深受其影响,民族意识逐渐高涨,同时题干强调民众关注国家政治事务,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最能体现这一意义。

10.陈独秀说: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表明陈独秀(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可以看出,此时陈独秀已经相当重视劳动者,即强调劳动者的价值,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

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道德问题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11.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1949年他又说: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的,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的真谛,前后不矛盾

答案:

D

解析:

毛泽东的意思是:

十月革命以前,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是比较肤浅和片面的,这一时期的中国人还没能读懂马克思主义,而十月革命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据此可知,题干材料前后并不矛盾,D项正确。

其他理解均错误。

1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

“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成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成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应注意时间“1920年”,这时期A、C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工人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政治舞台。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二: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

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新青年》第7卷第1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胡适不同于陈独秀的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胡适不同于陈独秀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评价。

答案:

(1)思想观点:

陈独秀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相容;提倡学习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

对旧有的君主专制思想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有偏激的一面。

(2)观点:

胡适主张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

评价:

胡适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反对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这对于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既要指出彻底批判旧文化的进步意义,又要指出彻底批判旧文化的局限性。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对比二者的思想观点可知,胡适反对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对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

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具体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