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599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docx

五年级音乐教案下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能展现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热情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认真聆听歌曲,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2.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歌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感受、表现歌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0××│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重难点

用欢快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

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2.学生能否体会歌曲的意境。

 

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重难点

1、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2、在读谱教学中学习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的歌谱。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

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句。

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2、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

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

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

●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

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

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

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

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

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

(学生回答:

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

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

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

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

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

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

(男齐)你见过没有?

你信不信?

(女齐)你信不信?

(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

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5、课堂小结下课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

2.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训练:

复习歌曲

三、授新课

1.谈话导入

2.学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唱长江的歌曲叫做《长江我的家》,请大家欣赏。

(播放歌曲)

(2)教师引导学生随伴奏音乐朗诵歌词,感受歌词的情感。

(3) 挖掘歌词情感:

歌中的“我”指的是谁?

“长江”又指的是谁?

学生随歌曲轻声演唱。

(4)与学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

“我”主要是指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小朋友们,“长江”已经不是单纯指长江,而是指整个祖国了。

所以才有“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的词句。

(5)随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找找比较难唱的乐句。

(6)小组合作找难点。

采用各种方式尝试解决,读节奏等。

(7)教师小结:

这首歌较难唱,一是大跳音程较多,音准不易掌握好;二是节奏较为复杂,有不少切分节奏;三是有几处相同的词句谱以相似的旋律,容易混淆。

请同学们特别注意。

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练习“长江是我的家”、“长江长江是我的家”和两句旋律相似的“心里装着妈妈的爱,走遍天涯想着家”。

(8)完整演唱歌曲曲谱。

师生接龙唱和完整唱。

(9)了解歌曲演唱形式

(10)再随录音学唱两遍歌词。

(11)随教师琴声学唱歌词。

(12)歌曲我们学会了,那你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歌曲呢?

(学生交流,播放歌曲)

四、拓展。

这首歌曲以“长江长江是我的家,长江是我妈妈”和“我也想回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旨,从儿童的视角反映了一个厚重的主题——祖国情和回归情。

同学们,港澳刚刚喜庆回归、人民期盼台湾早日和平统一。

老师从你们深情的歌声中,你们的眼神里看见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憧憬和希望,那么,现在在你的心中有没有对祖国、台湾人民想说的话呢?

(学生交流)

小结:

你们说的太好了,只要我们心连心,共同努力,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那么,让我们再一次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祖国母亲的祝福吧!

好吗?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一、导入

1、出示诗词,提问:

这几句诗词都诗描绘什么的?

是我国第几长河?

2、简单介绍黄河的历史文化。

(出示风景图片)

揭示欣赏曲目

 

二、欣赏

1、播放《黄河船夫曲》,提问:

你听过能联想到什么情景?

你的心情如何?

2、介绍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

出示协奏曲的概念。

每听过一段,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3、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颜色块表示这三段旋律

3、引导学生总结作曲子的思想内涵。

4、布置网上作业:

你们想知道这么好的作品是谁写的吗?

三、总结

学生说一说查询到的内容

第四单元学戏曲

第四单元看大戏

教学内容:

欣赏越剧《橘树尚且性刚强》

欣赏评剧《报花名》

欣赏梆子《花木兰》

学唱歌曲《看大戏》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了解流行于本地区的主要戏曲的相关知识。

2、通过实践活动──查找相关资料、欣赏、模唱、模奏等方式,感受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歌曲《看大戏》的范唱带或CD;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豫剧《花木兰》、越剧《桔树尚且性刚强》、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评剧《报花名》、戏曲网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部分优秀演员。

难点: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我国部分主要戏曲的特点,同时欣赏部分唱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橘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以流行于本地区的主要戏种为主题的艺术综合实践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前的准备和铺垫。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奶奶您听我说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

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2)哪一个戏种是流行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

(1)发展历史:

流行于浙江省嵊州市一带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

越剧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流传于浙江嵊县一带的小型演唱班子,它以山歌小调为基础,人称“小歌班”。

在这一阶段全由男演员扮演。

后来,“小歌班”吸收了余姚滩簧、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逐渐得到发展,并增加了男女合演;至三十年代,它又演变为全是女子演出。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2)行当:

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3)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设问的问题:

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

演员扮演的是哪个行当?

简单了解《屈原》的剧情。

此段唱腔在音乐旋律上、演唱技巧上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欣赏范曾的作品《屈子行吟图》:

画家运用怎样的绘画技巧表现屈原“独立不倚”、“至诚一片”,光明磊落、爱国爱民的伟大襟怀的。

(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

模唱:

感受音乐风格。

(4)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分析:

两个角色分别是谁?

属于哪个行当?

(5)总结越剧的音乐风格特点:

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

提问:

“屈原”这个角色是谁扮演的?

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

尹派艺术,在演唱上特点鲜明。

尹派的唱腔艺术,醇厚质朴、跌宕有致,观众认为具有“圆、润、糯”三大特点,40余年来,风靡越剧界,经久不衰,在越剧小生中学尹派的占大多数,有“十生九尹”之称。

代表作有《盘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荡子》等。

4、拓展性作业

分小组自愿结合,课下收集资料,下节课向学生们分组介绍我国其他地区的剧种。

从几个方面入手:

发展历史、音乐风格、主要剧目、优秀演员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报花名》。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

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

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种戏剧?

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

评剧

(1)发展历史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广泛流行,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

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于1910年左右形成。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2)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

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

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极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3)音乐特点

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

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奏,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

(4)代表剧目

《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等。

(5)优秀演员

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07年,卒于1942年,祖籍河北滦县。

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是莲花落艺人李景春之女。

她11岁从刘某学京韵大鼓,14岁拜老艺人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30年代与刘翠霞、李金顺、爱莲君并称评剧“四大名旦”。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低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

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

代表剧目:

《秦香莲》《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兰》《珍珠衫》《李香莲卖画》及电影《海棠红》等。

4、欣赏《报花名》

设问的问题:

这是哪出戏中的唱段?

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

此段唱腔中都唱了哪些花名?

模唱:

感受音乐风格。

介绍演唱者:

新凤霞。

杰出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六岁学京剧,后改习评剧。

十四岁主演,三十九岁被迫离开舞台。

她独特创新的演唱艺术,开一代新风,影响深远,至今为广大观众所称道和留恋,被誉为一代评剧皇后。

代表作《花为媒》《杜十娘》《小二黑结婚》《祥林嫂》等。

4、师生总结结束教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

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

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

豫剧

(1)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

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2)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

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

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

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

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

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

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

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4)代表剧目

《拷红》《花木兰》《朝阳沟》《好队长》《打金枝》等。

(5)优秀演员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学戏,后改名为常香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

幼功深厚。

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另创新腔。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l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设问的问题:

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

模唱:

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

设问的问题:

揭示曲名:

《花木兰》

乐曲的旋律由几个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速度、情绪怎样?

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猜一猜:

这首乐曲采用哪个戏种的基本音调?

6、小组介绍:

河北梆子

(1)发展历史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