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俄罗斯移动支付笔数同比增长75倍,加拿大增长12倍,澳大利亚增长6倍,马来西亚增长8倍,新西兰增长7倍,芬兰增长5倍……8月15日,来自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暑假,伴随着中国人的出境游高峰,一股移动支付的发展浪潮正席卷多国。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去年暑假发表演讲,认为不普及移动支付会让中国游客嫌弃新加坡落后。
一年过去,新加坡移动支付普及度果然出现明显增长,出租车、樟宜机场、知名景点中,已经有超过七成支持使用手机付款。
新加坡旅游局甚至官方出马,在暑期联合商家向中国用户推出“支付宝价”,对于中国人熟悉的优惠方式,他们显得完全不陌生。
不仅是新加坡这样的热门目的地,像迪拜这样的新兴目的地也在奋起直追,银行表示他们正加强与支付宝的合作,期望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将接入支付宝的零售商从现在150家拓展到1000家。
(摘自《暑期全球“抢人”招数多:
多国移动支付几何级增长》,《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17日)
材料二:
当今,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发展迅猛,在医疗支付方面各种移动支付手段都相继推出,移动支付手段在医疗领域能解决传统“挂号、收费、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弊病。
因此,应该更好地普及移动支付融入医疗领域。
之前患者到医院就医,挂号、候诊、支付都需要排队等候,绝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排队等候上,使得患者的就诊体验降低。
医院通过缴费自助设备来进行挂号缴费等项目,减少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在当今社会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广泛的投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作为移动支付与医院的患者服务系统的一个交接点,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让患者自助完成就医的各个环节。
例如掌上APP,一个可以支持挂号、患者取药、检查、入院和手术的费用支付软件。
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仅通过个人手机就可以悉知医院就诊的各类信息,让患者在家里就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医院排队叫号情况,预约挂号也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手机也会推送检测报告,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方式实现在线支付医疗费用,减少就医时间。
(摘自胡川《移动支付在医院收费系统中应用的现状与思考》)
材料三:
移动支付的整个过程都是自主的,现在的扫码乘车出售的都是单程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售票环节进行结合,避免了现金交易,使得进出站口时间大大缩短。
在进站时,乘客可以使用有地铁专门开发的支付APP或者是第三方软件(例如支付宝、微信等)购买虚拟的二维码电子票。
乘客进站时,只需在具有二维码识别功能的检票机上进行扫码即可进站,此时乘客进站点的位置信息就通过二维码传输到系统中;乘客出站时,经过二维码识别检票机进行扫码,此时的二维码包含出站点的位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进行资金的扣除就完成了整个乘坐和支付过程。
二维码电子票验证系统是整个地铁移动支付系统的核心,一般来说传统的地铁站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均做出一些调整。
因为移动支付发展得很迅速,所以在当时检票口进行设计的时候,很多地铁站的检票口都预留了二维码的识别接口,因此只需在闸机上接入二维码扫描器即可,无须投入过多的成本。
(摘自耿伟娜《移动支付在地铁中的应用及发展》)
材料四:
移动支付如今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趋势。
与国外不同的是,海外发达经济体在“轻现金化”过程中,路径大都从纸币到信用卡再到移动支付,而信用卡普及率仍不高的中国,则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阶段。
不过,对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移动支付实现了“弯道超车”,专家持谨慎态度。
任何国家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都与其习惯、文化、经济密切相关,各国情况不同,相关监管模式及监管制度也不同,因此,不能照抄照搬。
同时,随着轻现金社会到来,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技术层面,二维码支付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
市场层面,部分支付机构可能会挪用备付金或开展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合规层面,部分市场机构可能会违规收单等。
另外,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轻现金社会易对老年人、文盲、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造成伤害,造成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不利于个体管理金融风险等。
此外,取消现金也不能杜绝金融犯罪。
(摘自周军《移动支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的出境游促进了世界部分国家移动支付的发展,其中俄罗斯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发展步伐最大,仅2018年其移动支付笔数的同比增长率就是芬兰的15倍。
B. 在医疗领域,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成为移动支付与医院的患者服务系统的一个交接点,比起医院缴费自助设备来,更有利于减少患者就医的时间。
C. 作为整个地铁移动支付系统的核心,二维码电子票验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传统的地铁站在软件与硬件两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D. 中国的移动支付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国家,原因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而且在相关的监管模式及监管制度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2)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加坡在移动支付的普及度方面出现明显增长,特别是在交通、购物和旅游等领域,手机付款的比例很高,这与李显龙总理在2017年暑假的演讲有一定的关系。
B. 开发一款可以支持挂号、患者取药、检查、入院和手术的费用支付的手机APP,可以在医疗领域有效解决传统“挂号、收费、候诊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等弊病。
C. 乘客乘坐地铁时通过地铁专门开发的支付APP或者是第三方软件购买的二维码电子票,既包含了乘客进站点的位置信息,也包含了后台自动计算生成的票额信息。
D. 比起海外发达经济体来,中国的移动支付缺少了信用卡这个阶段,这就使得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规范以及人群歧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
(3)合四则材料,你认为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移动支付带给各领域的变化?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A
(2)D
(3)①持和肯定。
对于移动支付为境外游、医疗、城市交通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在医疗和交通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应该支持肯定。
②谨慎。
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也要抱着审慎的态度,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③研究革新。
对于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合规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方面的漏洞,要通过技术与制度的革新尽快弥补,减少问题的发生。
【解析】【分析】
(1)A项,“俄罗斯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发展步伐最大,仅2018年其移动支付笔数的同比增长率就是芬兰的15倍”表述有误,原文只是说“俄罗斯移动支付笔数同比增长75倍,加拿大增长12倍,澳大利亚增长6倍,马来西亚增长8倍,新西兰增长7倍,芬兰增长5倍”。
故选A项。
(2)D项,强加因果关系,“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规范以及人群歧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并非因为“中国的移动支付缺少了信用卡这个阶段”。
原文“而信用卡普及率仍不高的中国,则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阶段”“任何国家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都与其习惯、文化、经济密切相关,各国情况不同,相关监管模式及监管制度也不同,因此,不能照抄照搬。
同时,随着轻现金社会到来,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
故选D项。
(3)材料一谈的是我国移动支付通过境外游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影响;材料二主要是谈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发展迅猛,在医疗支付方面各种移动支付手段都相继推出及其带来的便捷。
材料三谈的是我国移动支付在扫码乘车方面的便捷。
材料四表述的是我国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合规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根据四则材料内容,考生应对移动支付带给各领域的变化所持的态度,应是面对移动支付带来的好的影响及便捷应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对其存在的漏洞和隐患,在使用时要保持谨慎的心态,并对这些漏洞和隐患要想办法予以解决。
考生作答时,要结合四则材料进行简要概述。
故答案为:
⑴A;⑵D;
⑶①持和肯定。
对于移动支付为境外游、医疗、城市交通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在医疗和交通方面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应该支持肯定。
②谨慎。
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也要抱着审慎的态度,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③研究革新。
对于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合规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方面的漏洞,要通过技术与制度的革新尽快弥补,减少问题的发生。
【点评】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2)此题主要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和深度思考某种特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做题时首先找到每个选项的在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每个选项与之一、一对应,分析是否错误,同时还要注意每个选项常见的错误:
绝对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是“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
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
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
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
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佚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
《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
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
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
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
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
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
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
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
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但综合看来其内核应是“责任”。
B. 儒家对“人”有着极高的定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 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 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人的本能私欲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第三段指出要遵从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这两种属性,要从这二者出发来“尽责”。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本质的来源。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即“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答案】
(1)C
(2)B
(3)D
【解析】【分析】
(1)C项“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文中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
故选C。
(2)B项,“要遵从人的社会性和动物性这两种属性”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
“要从这二者出发来‘尽责’”错,文中说是“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故选B。
(3)选项A项,“其它的思想都没有”,于文无据。
选项B项,“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有误,在儒家看来,一般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就能达到了儒家的要求。
选项C项,“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有误。
用“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补充”。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D;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庭梅野鹤
程习武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
转过弯,看不见了。
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
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
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②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③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
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
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④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⑤知县是个好官。
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
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
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
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
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⑥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⑦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⑧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
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
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
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
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
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⑨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⑩苏庭梅就开始打理行装了。
⑪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⑫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⑬再看落款曰:
廷梅兄雅正。
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么,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
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⑭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
野鹤!
野鹤!
⑮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
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⑯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⑰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⑱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选自“绿地丛书”程习武小小说集《庭梅野鹤》)
(1)试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
②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2)结合故事情节,简析苏庭梅的形象。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技巧。
【答案】
(1)①“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县太爷的到来对苏庭梅的内心触动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②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
辛野鹤此举是在劝苏庭梅保持高洁的品行,不要到朝廷为官。
(2)①品行高洁,铁骨铮铮。
苏庭梅拒绝知县的邀请,终老荒村。
②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苏庭梅不想踏入仕途有违自己的孤傲清高,但是面对卧病在床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县太爷的惜才之心,他的内心矛盾、挣扎,体现了他有改变困难家庭和报答县太爷识才之心的想法,写出了他的家庭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3)①反问句式,表明了苏庭梅的高洁品行与无人理解的苦楚。
②夸张手法,“站了三天三夜”,生动表现了知县第二次来访对苏庭梅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
③注重色彩的对比,极具画面美,青松与红梅的相互衬托,隐喻人物的心理矛盾。
④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语言含蓄典雅,如描写青松与红梅的语言有暗示性。
(4)①开放式的两个结尾。
作者给两人命运设置两种结局走向,比较新颖,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②结尾苏庭梅和辛野鹤两人一起出现,与标题“庭梅野鹤”相照应。
③苏庭梅和辛野鹤中的“梅”与“鹤”喻指两人的高洁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的结局有象征意义。
【解析】【分析】
(1)句①处于文章中的开头,有引起下文,交代故事情节的作用。
先阅读理解全文,由“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可知“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又由“苏庭梅久久沉默。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可见所谓的“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指县太爷的到来对苏庭梅的内心触动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抓住句子主干“青纱小轿像一面炫目的旗帜”,结合知县的行为,可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
句②位于小说高潮部分,联系上下文,由“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
野鹤!
野鹤!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可知辛野鹤此举是在劝苏庭梅保持高洁的品行,不要到朝廷为官;而“辛野鹤的画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可见这幅牡丹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
(2)从“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可见其品行高洁,铁骨铮铮;从“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可见其内心矛盾与挣扎,面对自身孤高、自己的妻子孩子、改善家境的责任、珍惜县太爷的惜才之心,表现了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3)从句式的选择看,“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
”用了反问,情感上表明了苏庭梅的高洁品行与无人理解的苦楚。
从修辞手法上,“站了三天三夜”用了夸张手法,,生动表现了知县第二次来访对苏庭梅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
从语体色彩上,其注重色彩的对比,极具画面美,青松与红梅的相互衬托,隐喻人物的心理矛盾。
从词语的选择上,“微微”“隐隐”等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语言含蓄典雅,如描写青松与红梅的语言有暗示性。
(4)小说结尾“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从其结构技巧上看,这是开放式的两个结尾,表达效果上,作者给两人命运设置两种结局走向,比较新颖,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再结合全文看其结构技巧,结尾苏庭梅和辛野鹤两人一起出现,与标题“庭梅野鹤”相照应。
从修辞手法看,苏庭梅和辛野鹤中的“梅”与“鹤”喻指两人的高洁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的结局有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
⑴①“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县太爷的到来对苏庭梅的内心触动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⑵①品行高洁,铁骨铮铮。
苏庭梅拒绝知县的邀请,终老荒村。
②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苏庭梅不想踏入仕途有违自己的孤傲清高,但是面对卧病在床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县太爷的惜才之心,他的内心矛盾、挣扎,体现了他有改变困难家庭和报答县太爷识才之心的想法,写出了他的家庭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⑶①反问句式,表明了苏庭梅的高洁品行与无人理解的苦楚。
②夸张手法,“站了三天三夜”,生动表现了知县第二次来访对苏庭梅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
③注重色彩的对比,极具画面美,青松与红梅的相互衬托,隐喻人物的心理矛盾。
④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语言含蓄典雅,如描写青松与红梅的语言有暗示性。
⑷①开放式的两个结尾。
作者给两人命运设置两种结局走向,比较新颖,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②结尾苏庭梅和辛野鹤两人一起出现,与标题“庭梅野鹤”相照应。
③苏庭梅和辛野鹤中的“梅”与“鹤”喻指两人的高洁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的结局有象征意义。
【点评】
(1)本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者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先从文本中筛选出人物的相关情节,再从情节中一一概括出人物的情节。
(3)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整体风格(包括语体色彩等)及所传达的情感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