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921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docx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

宜昌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

为充分发挥质量兴市战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宜府发[2008]32号)和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过去工作总体回顾

2006年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实施《宜昌市“十一五”质量振兴规划》,坚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切实加强品牌建设,落实名牌奖励政策,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和优强品牌,我市连续三次被授予“全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先进单位”。

为了凸显质量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2008年11月,市政府决定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下发了《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成立了市长任组长、3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于2010年将质量兴市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为引导企业积极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2010年8月出台了《宜昌市三峡质量奖管理规定》,决定设立三峡质量奖作为我市最高质量荣誉。

2010年9月,成功召开了全市质量兴市工作大会,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质量工作紧迫感和重要性认识,明确了为今后一段时期质量兴市努力方向。

9月底,隆重举办了“质量兴市品牌宜昌”大型文艺晚会,向社会宣传展示了我市质量兴市和品牌建设成就。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产品质量整体状况稳步提升。

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完成生产总值1245.6亿元,较2006年增加74.5%,年均增长18.6%。

到2009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突破千家,较“十五”期末增加一倍。

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五”期末的5家增加到43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0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十五”期末的76.5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年均增长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4亿元增加到95亿元,年均增长40%。

争创精品名牌取得可喜成绩,目前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全市共有73家企业91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湖北名牌数量居全省第二位,湖北省著名商标累计达到73个。

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全市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有效品牌达到644个。

到2009年全市名牌产品实现销售额364.94亿元,产品实现税额44.28亿元,名牌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中有升,2009年我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7.46%,较全省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高出1.6个百分点。

全市未发生严重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较好。

(二)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宜昌工程建设快速发展,规模空前。

市建委积极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以落实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为重点,认真抓好工程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素质工程”,打造“放心工程”,工程质量监管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

五年来,我市共有748项工程荣获省、市优质工程、优质结构工程奖,3项工程获得“全国市政工程金杯奖”,2项工程被评为国家优质装饰工程奖,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交通部门开展了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监理行业新风建设活动、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严格规范建设各方质量行为,严格执行规范和技术标准,严格查处施工质量问题,抓好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和大型港口工程的监督管理,严管特大项目,抓住重大项目,突出大型结构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全市工程项目监督覆盖率为100%,近年来未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

水利部门坚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努力构建“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单位工程验收一次性合格率达95%以上。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45.7亿元,是水利投资规模最大、目标实现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全市共实施了7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99.5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服务业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

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以三峡旅游品牌为核心,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旅游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大力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八届艺术节、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三峡龙舟拉力赛等重大节赛活动,极大提升了旅游城市形象。

到2009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8.5亿元。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A级以上景区25处,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14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星级饭店65家,其中四星级11家;旅游从业人员接近27万人。

大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旅游服务质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宜昌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展旅游星级饭店技能大赛、星级饭店美食节等多种旅游服务质量主题活动。

深入开展旅游诚信建设,在全市旅游企业中开展诚信等级评定活动、“诚信旅游示范单位”承诺活动和“窗口行业文明服务网上行”活动,旅游行业质量、品牌和形象声誉得到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商贸企业把服务质量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住宿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企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了国贸集团、北山超市、武商量贩宜昌分公司等一批服务质量好、品牌叫得响的质量效益型企业。

我市通过积极构筑诚实信用、高效便捷的商业服务体系,使全市商贸企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共有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1条、省示范街2条、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2家、省示范店3家、市示范店21家。

全市城区拥有出租车突破1700辆,公交营运线路56条,线路总长度为742公里,客运站日发送能力达到5.4万人次,道路运输基本满足了社会经济的运输需求,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到2009年全市水路货运量达到2153万吨,周转量138.8亿吨公里,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院务公开和平安医院创建、医疗质量管理专项整治等“五项活动”,医疗服务能力稳步增长,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6家三级医院职工总数超过5600人,医院总床位数突破4200张,占全市医院床位总数近30%,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均在90%以上,医患关系引起的纠纷和投诉明显减少。

(四)环境质量取得突破性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定不移抓好环境质量,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连续荣获“中华宝钢环境奖”城镇环境类优秀奖,并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通过“创模”我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由2004年的10.7%提高到86.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4.8%提高到91.2%,城区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全部通过认定,“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在全省稳居前列。

全市关闭小造纸、小水泥等“五小”企业累计近80家,23家企业和单位进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100%。

二、“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质量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宜昌综合实力;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建设,推进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率达到90%以上、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98%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新建4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主要工业企业100%建立计量检测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

争取1-2家企业获得长江质量奖,湖北名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100%通过GMP认证和GSP认证。

全市农业“三品”达到780个,主城区和县城的批发市场、菜市场和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2、工程质量。

杜绝重大质量责任事故,狠抓住宅工程质量,强化建筑节能和住宅分户验收监督管理,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备案率90%以上,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回复率100%,精品工程数量保持全省前列;交通工程质量竣工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5%;水利建设管理“五项制度”有效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较“十一五”有进一步提升。

3、服务质量。

力争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29%。

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三星级以上宾馆达到6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5家;全市旅行社达到150家,争取1-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社”。

商贸企业标准化、规范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培育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大型商贸企业。

完善公交服务能力,提升出租运输服务水平,使市民及游客出行满意度显著改善。

全面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到“十二五”期末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4、环境质量。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恢复,基本建立起全防全控的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创模”工作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的天数百分比≥9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城镇噪声功能区达标率为100%,COD削减比例达到3.7%,二氧化硫削减比例达到4.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三、主要措施

(一)引导重点企业建立卓越绩效模式,认真开展三峡质量奖评定,努力争创湖北省长江质量奖。

引导重点企业大力宣贯、尽快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积极采用6西格码、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由此树立一批质量优、管理好、绩效卓越、竞争力强的标杆企业,引导和激励各行各业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努力把“三峡质量奖”打造成宜昌的城市名片。

通过宣传三峡质量奖和获奖企业,提高宜昌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到争创三峡质量奖、长江质量奖的行列。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切实提高名牌产品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围绕巩固和发展一批,迅速壮大一批,开发储备一批的实施步骤,结合产业调整和发展大企业集团战略,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通过扶优扶强,增强名牌产品及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龙头效应,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三)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鼓励广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抢占标准“制高点”,为企业赢得技术优势。

实行分类指导,切实加强计量工作,使计量检测在提高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质量监督,加大打假扶优力度。

执法打假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切实巩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果。

对名牌企业实施有效的品牌保护,为名牌企业无障碍流动和健康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服务。

围绕涉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广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五)加快推进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资源整合的原则,采取整合检测资源和检测机构、提高检验检测基础设施与装备共享水平和加大检测平台建设经费投入等措施,围绕我市产业规划及6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全面提升质量检测能力和水平,为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重点产品和产业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技术含量,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

依法关闭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发展循环经济。

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七)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完善食品安全目标责任管理,全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属地管理责任制度等行政执法制度,建立食品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食品加工、生产、经营、餐饮企业严格自律的良好局面,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为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以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广规范为抓手,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积极发展精品名牌,做大做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九)加大监督检测力度,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各项强制性标准的工程,确保工程实体质量安全。

加强对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的监管,严格实行节能分部专项验收制度;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完善分户验收制度。

加强精品工程创建工作,落实创优工程激励措施,将工程质量精品创建与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引导企业积极争创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十)要强化交通工程质量管理,严把项目开工和工程竣工验收关,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管理,严格执行设计审查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和检测,大力开展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严肃查处各种工程建设违法行为,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十一)强化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狠抓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继续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健全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十二)以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整合宜昌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地建设好一批重大旅游项目。

打造宜昌旅游精品,实现“三个一批”,即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旅游景区;发展一批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旅游经济强县、旅游名镇名村;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精品旅游线路。

大力实施宜昌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旅游交通便捷工程和旅游文化融合工程,统筹推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一体化发展。

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旅游产品来统筹规划、建设和经营,全面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

(十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伍家岗物流园、三峡库区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资源整合;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宣传、推广物流国际、国家标准,推动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积极采用物流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全面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

(十四)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质量水平。

以“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评选活动、“双进工程”、家电下乡工程为切入点,对各大商场、超市、商户进行经营管理、商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开展重诚信活动、价格计量信得过活动和创商业品牌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商贸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交通、邮政、电信电力、医疗、宾馆餐饮业等行业要加强服务人员素质建设,广泛开展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促进服务行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十五)落实环境准入制度,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把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口,贯彻各项经济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持久深入推进“减排”工作,促进“项目减排”向“综合治理减排”转变,将减排从末端控制转移到前端和中段优化。

大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

不断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防范,形成集项目环评、环保验收、日常监管、在线监控、监测预警、应急防范为一体的全方位防控体系,有效规避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及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把质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质量兴市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协调作用,为推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检测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形成质量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自觉做到诚信经营、守法生产、优质服务,推动各行业不断提高质量水平。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充分发挥三峡质量奖作为质量最高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质量兴市活动。

制定落实财税、金融、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引导、鼓励广大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符合政府采购政策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三)抓好目标责任制落实。

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和目标,每年报请市目标办对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推动质量兴市有效开展,确保规划任务稳步实施。

(四)搞好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质量兴市活动,普及质量知识,形成“质量兴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合开展“质量月”、“世界标准日”、“世界计量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三峡质量奖”评定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开展质量分析和政策研究,定期编制全市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和质量状况白皮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