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69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

人体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根本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

1.试述被覆上皮的共同构造特点和主要功能。

构造特点:

①被覆于器官外表②细胞多排列严密,间质少,细胞有极性,无血管〔靠结缔组织供给营养〕,神经末梢丰富③功能多样,如保护、吸收等

主要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

2.被覆上皮的分类原那么是什么?

简述不同上皮的主要分布与功能。

分类原那么:

细胞的基底面是否都附着于基膜、垂直切面的形态

被覆上皮

名称

主要分布

功能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称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间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能分泌黏液,从而润滑和保护上皮

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有很强的机械保护作用和修复能力。

皮肤的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其表层细胞充满角蛋白,有强保护作用。

复层扁平上皮与深部的结缔组织间以犬牙交织形式接触,以增大两者的接触面,此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丰富,利于合上皮的物质交换。

变移上皮

〔移行上皮〕

防止尿液侵蚀

3.试比拟微绒毛和纤毛构造与功能的异同

同:

都是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异:

构造

功能

微绒毛

微绒毛为细胞外表由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中轴的细胞质含有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扩大了细胞外表积,利于细胞对物质的吸收。

纤毛

纤毛是细胞游离缘细胞膜与细胞质伸出的细长突起,较微绒毛粗而长。

纤毛具有向一定方向做节律性摆动的能力,能把黏附在上皮外表的分泌物和颗粒状物质向一定方向推送。

第二节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有哪几种?

各有何构造和功能特点?

构造特点

功能

成纤维细胞

扁平有突起,染色嗜碱性,核糖体、粗面质网丰富。

分泌纤维、基质。

巨噬细胞

有伪足、突起,染色嗜酸性,有溶酶体、吞噬小泡。

1.趋化性与变形运动

2.识别、粘附和吞噬功能

3.分泌功能

4.参与免疫应答

浆细胞

圆形或卵圆形,嗜碱性,有粗面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分泌抗体

肥大细胞

胞体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较小,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肥大细胞将颗粒容释放至细胞外,引起过敏反响。

脂肪细胞

胞体较大,呈圆球形或因常相互挤压而成多边形。

能合成和贮存脂肪作为能源,并参与脂类代。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形态似成纤维细胞,但胞体较小。

保持着胚胎时期间充质细胞的一些分化潜能,在生理性再生和炎症与损伤修复时,能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皮细胞和平滑细胞等。

2.软骨细胞的构造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3.试述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构造特点与功能。

构造特点

功能

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的大小、形态不一,近软骨膜的边缘部位细胞小而扁圆,为较幼稚的软骨细胞;自边缘向中央,软骨细胞渐趋成熟,胞体呈椭圆和圆形,核圆,着色浅,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

合成纤维和基质

成骨细胞

分布于骨组织外表,胞体较骨原细胞大,呈矮柱状或椭圆形,有细小突起,近骨外表的突起常深入骨质外表的骨小管中,并与该处的骨细胞突起发生连接。

核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含丰富的碱性磷酸酶。

成骨细胞向骨质外表分泌胶原纤维和基质,形成类骨质。

成骨细胞在成骨的过程中自身也被埋入骨质中,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

为扁圆形多突起的细胞,胞质弱嗜碱性。

骨细胞能在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调控下,进展较弱的溶骨和成骨,参与血钙浓度的调节。

破骨细胞

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细胞直径可达100μm,有2~100个核,胞质嗜碱性。

破骨细胞有极强的溶骨能力。

4.试述红细胞的形态构造、正常值及功能。

5.试述各类白细胞构造特点、正常值及功能。

构造特点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直径约7.5~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充满血红蛋白。

成人每升血液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05~135g/L。

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和局部二氧化碳。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可分2~5叶,正常人以2~3叶为多。

胞质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红色和淡紫色的颗粒,分布均匀。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泼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分2叶,胞质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抑制过敏反响。

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和补体与某些寄生虫幼体结合,释放颗粒物质,杀死寄生虫。

啫碱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

胞核分叶和呈S型或不规那么形,着色较浅。

胞质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与肥大细胞的分泌物一样,也参与过敏反响。

单核细胞

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2~18μm,呈圆形或椭圆形。

核呈肾形和马蹄铁形,染色质细网状,着色较浅。

保质丰富,呈弱嗜碱性,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单核细胞具有活泼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功能。

淋巴细胞

细胞呈球形,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直径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直径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的核为圆形,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块状,着色深,胞质很少。

大、中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着色较浅,胞质较多。

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特异性的免疫反响。

6.解释:

同源细胞群、骨单位、网织红细胞。

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细胞群,每个同源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

骨单位:

又称哈佛氏系统,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构造,位于、外环骨板之间。

骨单位是以中央管为轴心,由4~20层呈同心圆的骨板层层环绕形成的长筒状构造。

网织红细胞:

是成人外周血液中未成熟的红细胞,细胞中有残留的核糖体,呈嗜碱性网状颗粒,数量达红细胞总数的0.5~1.5%,是反映骨髓造血的功能指标。

第三节肌组织

1.什么是肌节?

骨骼肌纤维为长柱形多核细胞,长1~40mm,直径约10~100μm,肌膜的外面有基膜严密贴附。

一条骨骼肌纤维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

核呈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含有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在骨骼肌纤维的横断面上,肌原纤维呈点状,聚集成许多小区。

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两者交替排列。

同一骨骼肌纤维中所有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都排在同一平面上,构成肌纤维外表明暗相间的横纹。

肌原纤维上的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A带中部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色深的M线。

I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其长度等于1/2I带+A带+1/2I带,每条肌原纤维是由许多肌节重复排列而成的,因此肌节是肌原纤维的构造单位和骨骼肌纤维收缩的根本功能单位。

2.横小管和纵小管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何谓三联体?

横小管:

构造:

是肌膜向肌浆凹陷而成的小管,其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

人与哺乳动物的横小管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

横小管在同一水平的肌膜上从多个角度向横向延伸,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并相互吻合。

功能: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纵小管:

构造:

是肌纤维特化的滑面质网。

在相邻横小管之间,呈纵向排列,包绕每一条肌原纤维,也称肌浆网。

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膨大,彼此连通,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功能:

肌浆网的膜上有丰富的钙泵,能将肌浆中的Ca2+泵入肌浆网中,从而起储存及调节肌浆中Ca2+浓度的作用。

3.阐述闰盘的构造与功能。

构造:

心肌纤维呈短杆状,有分支,端端相连,连接处称闰盘。

闰盘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两个肌纤维分支相互嵌合而成,呈阶梯状。

在阶梯的横位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抗力作用。

在连接的纵位局部,有缝隙连接,起传递电信号的作用,使心肌纤维收缩同步化。

4.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超微构造有何特点?

①心肌肌原纤维不如骨骼肌兴旺,粗细不均。

②横小管数量少,管径粗,位于Z线水平。

③肌浆网稀疏,终池较小而少,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形成二联体,肌浆网不兴旺,贮Ca2+能力差,但可从细胞外摄取Ca2+。

④闰盘位于Z线水平,由相邻两个肌纤维分支相互嵌合而成,呈阶梯状。

在阶梯的横位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抗力作用。

在连接的纵位局部,有缝隙连接,起传递电信号的作用,使心肌纤维收缩同步化。

第四节神经组织

1.试述神经元胞体的构造特点。

胞体是维持整个神经元代和生长的中心,也是承受和传递神经冲动的枢纽,主要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其形态多样,大小不等,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

〔1〕细胞膜:

是可兴奋膜,具有承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2〕细胞核:

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

〔3〕细胞质光镜下其特征性构造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①尼氏体:

具强嗜碱性,呈斑块状或细颗粒状。

电镜下,尼氏体由兴旺的粗面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说明神经元具有活泼的蛋白质合成功能。

②神经原纤维:

经镀银染色.神经元纤维呈棕黑色细丝,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它们构成神统的细胞骨架,并参与物质运输。

2.化学突触由哪几局部组成?

如何传递神经冲动?

组成:

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如何传递神经冲动:

突触前、后成分彼此对应的细胞膜,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有一15~30nm的突触间隙。

电镜下突触前成分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均较一般细胞膜略厚,突触后膜中有受体分布。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3.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有哪几种?

各有何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1〕起支持和绝缘作用:

有的突起末端膨大形成脚板,分布于脑和脊髓外表那么构成胶质界膜;包绕于毛细血管壁外那么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能增生分裂形成胶质瘢痕。

少突胶质细胞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一般认为小胶质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演变而成,具有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室管膜细胞可分泌脑脊液。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膜细胞

〔施万细胞〕

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

施万细胞也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伤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

卫星细胞

4.有髓神经纤维是如何形成的?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由轴突、髓鞘和神经膜构成。

髓鞘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反复包卷轴突并相互融合形成,神经膜细胞最外面的一层胞膜与其外表的基膜形成神经膜。

神经膜细胞往往一个接一个地包卷在轴突外面。

相邻施万细胞之间不相连,此处轴膜裸露,称郎飞结。

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神经纤维称结间体,因此一个结间体外周局部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其构造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根本一样,但形成髓鞘的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和骨连接

1.简述骨的形态和构造。

形态: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那么

构造:

骨质、骨膜、骨髓

2.关节的根本构造有哪些?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3.颈、胸、腰椎在形态上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颈椎:

有横突孔

胸椎:

有横突肋凹

腰椎:

无横突孔和横突肋凹

4.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有哪些?

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上、下肢骨在体表可触摸到哪些主要骨性标志?

上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

锁骨、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外上髁、尺神经沟、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

下肢骨重要的骨性标志:

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胫骨粗隆、踝、外踝、跟骨结节。

6.翼点的位置、构造特点及意义。

位置:

颞窝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会合成“H〞形的缝,称翼点。

构造特点:

翼点处骨质最薄,其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通过,假设此处骨折,易伤及动脉,导致颅血肿而压迫脑。

意义:

针灸的“太阳穴〞即位于翼点处。

7.椎间盘的位置、构造及作用。

位置: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

构造:

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

作用:

“弹性垫〞样缓冲作用。

此处易患椎间盘脱出症。

8.比拟肩关节与髋关节的构造和运动的异同。

肩关节

组成:

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特点:

头大盂小,囊松腔大,周缘有盂唇使之略为加深。

肱二头肌长头腱行于其。

关节囊周围有许多肌腱加强,囊的下壁最为薄弱,肱骨头易前下方脱位。

运动:

肩关节属球窝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

髋关节

组成:

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

特点:

头大窝深,囊紧腔窄;髋臼的周缘附着的纤维软骨构成髋臼唇,以增加髖的深度。

股骨头几乎全部纳人髋臼;关节囊紧而坚韧,周围有许多韧带加强,其中以前面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但后下壁较薄弱;关节囊有股骨头韧带,连结于股骨头凹和髋臼下份之间,有股骨头的营养血管。

运动:

髋关节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但由于股骨头深藏于髋臼,关节囊紧而坚韧,又受各种韧带的限制,故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而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以适应其承重和行走的功能。

9.肘关节为什么容易发生后脱位,脱位后肘部有什么变化?

肱骨、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者在时关节伸直状态下,在同一直线水平而在屈肘关节状态下,三者构成等腰三角形。

三者上述的位置特点,在肘关节脱位时消失,但肱骨下端骨折仍然存在.可用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另幼儿4岁以前,桡骨头尚在发育之中,环状韧带松弛,因此,在肘关节伸直位猛力牵拉前臂时,易导致桡骨头半脱位。

10.试述骨盆的组成、区分,小骨盆上、下口的围成。

组成:

由左、右髋骨、骶骨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构造成。

区分:

骨盆以界限为界,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界限是由骶骨的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

大骨盆由界限以上的髂骨翼和骶骨构成,几乎没有前壁。

小骨盆上、下口的围成:

小骨盆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

骨盆上口由界限围成。

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称骨盆腔,其前壁短,侧壁及后壁长。

11.为何说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膝关节辅助构造多,较稳定,不易脱位,但穿插韧带和半月板较易损伤。

当膝关节半屈位强力运动时,如急剧伸小腿并强力旋转〔踢足球〕时,易发生半月板挤伤或撕裂。

因侧半月板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严密相连,较固定,故更易较外侧半月板受损伤。

12.试述眶的形态构造、邻接和交通。

形态构造:

呈四棱锥体形。

尖向前方,经视神经管通颅中窝。

底〔眶口〕向前外方,眶上缘中、1/3交界处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下缘中份下方有眶下孔。

均有神经血管通过。

邻接和交通:

〔1〕眶上壁与颅前窝相邻,前外侧份为泪腺窝,容纳泪腺;

〔2〕眶侧壁最薄,前下部为泪囊窝,容纳泪囊,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3〕眶的下壁是上颌窦的顶,下壁和外测壁交界处后份,有眶下裂,裂中部有前行的眶下沟,沟向前移行为眶下管,通眶下孔;

〔4〕眶外侧壁较厚,其余上壁交界处的后份有眶上裂,向后通入颅中窝。

13.何谓鼻旁窦?

鼻旁窦有哪些?

各开口于何处?

鼻旁窦为位于鼻腔周围骨的含气空腔,且均开口于鼻腔,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及筛窦。

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

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14.试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和运动。

组成:

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

特点:

关节面外表覆盖的是纤维软骨。

关节囊松弛,外有从颧弓根部至下颌颈的外侧韧带加强。

囊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完整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

关节囊的前部较薄弱,因此,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

运动:

两侧颞下颌关节联合运动可使下颌骨作上下、前后以及侧方运动。

第二节肌学

1.简述腹前外侧壁肌的层次及肌的名称。

〔1〕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最浅层。

〔2〕腹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局部肌束斜向上并移行为腹斜肌腱膜。

〔3〕腹横肌:

在腹斜肌深面,肌束横行向移行为腹横肌腱膜。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肌的全长有3~4条横行的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严密结合。

2.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两口的名称及通过构造。

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侧半的上方

两口名称:

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外口称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通过构造:

3.解释:

腹直肌鞘、斜角肌间隙。

腹直肌鞘:

包绕腹直肌,由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

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以下4~5cm处缺乏鞘的后层。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易患前斜角肌综合症。

4.简述股三角的围成、容及其临床意义。

围成:

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侧缘和长收肌侧缘围成。

容:

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临床意义:

5.膈上的裂孔名称及通过构造。

主动脉裂孔:

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

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

有下腔静脉通过。

第三章脏学

第二节消化系统

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局部组成。

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临床上将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局部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和小消化腺〔唇腺、舌腺、胃腺和肠腺等〕。

2.简述咽峡的围成、牙的形态、颏舌肌的作用和腮腺管开口的位置。

咽峡的围成: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牙的形态:

牙在外形上可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3局部。

颏舌肌的作用:

两侧收缩,使舌向前下方,即伸舌。

单侧收缩使舌尖伸向对侧。

假设―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

腮腺管开口的位置:

在上颌第2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3.试述咽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主要构造。

位置:

向上附于颅底,向下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食管。

分部:

鼻咽、口咽、喉咽

各部的主要构造:

鼻咽——咽鼓管咽口;口咽——腭扁桃体;喉咽——梨状隐窝。

4.试述食管的分部、三个狭窄的位置。

食管的分部:

颈部、胸部、腹部。

三个狭窄的位置:

第一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位于食管与其前方的左主支气管穿插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推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5.试述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血供〕

位置:

胃在中等充盈时,大局部位于左季肋区,小局部位于腹上区。

贲门位于第十一胸椎体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体右侧。

形态:

胃有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及出人两口。

分部:

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6.试述十二指肠的分部及十二指肠降部黏膜面的重要构造。

分部: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肠降部黏膜面的重要构造:

降部的后侧壁上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距中切牙约75cm。

7.简述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

盲肠:

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6~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接。

盲肠一般位于右髂窝,因无系膜位置较固定。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此处肠壁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形成上下两片唇样黏膜皱襞称回盲瓣。

此瓣不但作为盲肠与升结肠及回肠分界的标志,还具有阻止小肠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及防止盲肠容物逆流回小肠的重要作用。

结肠:

为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

可分4局部。

1.在右髂窝由盲肠延续而成,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此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或肝曲。

2.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的脏面下方,转折续于降结肠,此处的弯曲称结肠左曲或脾曲。

横结肠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

3.降结肠自结肠左曲起,下行至左髂嵴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自左髂嵴水平连于降结肠,沿左髂窝转人盆腔,全长呈“乙〞字形弯曲。

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活动度较大。

假设系膜过长,易造成乙状结肠扭转。

8.简述阑尾根部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阑尾根部:

附于三条结肠带在盲肠的聚集处,其体表投影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即麦氏点。

胆囊底: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

9.简述肛管黏膜面的形态特点。

肛管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

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此襞称肛瓣。

每个肛瓣与两侧相邻的肛柱下端之间所形成的隐窝称肛窦,窦口开向上,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窦深0.3~0.5cm。

将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所连接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或肛皮线。

10.试述肝的形态和位置。

形态:

分为大而厚的肝右叶及小而薄的肝左叶。

肝的位置:

肝大局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局部位于左季肋区。

11.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及空腹和进食后胆汁的排泄途径。

组成:

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

排泄途径:

肝所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人胆囊贮存。

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后,在神经体液等素调节下,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胆囊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12.解释:

咽峡、胆囊三角、齿状线、肝胰壶腹。

咽峡: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胆囊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胆囊三角,该三角常有胆囊动脉经过,因而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齿状线:

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或称肛皮线〕。

肝胰壶腹:

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下行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继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前方,降至胰头的前方,最后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侧壁,在此处与胰管集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肤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3.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的上皮各有何构造和功能特点。

食管:

连续的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胃:

胃外表覆有单层柱状上皮,即外表黏液细胞,其分泌物富含糖蛋白,形成上皮外表的一层保护性黏液膜,以防高浓度盐酸与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以及食物对上皮的磨损。

相邻柱状细胞在近游离面处形成严密连接,起屏障作用。

小肠:

小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

大肠:

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夹有大量杯状细胞组成。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润滑黏膜。

14.胃腺壁细胞和主细胞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壁细胞〔称泌酸细胞〕构造:

壁细胞大,呈圆形或锥体形,常突出于光滑胃底腺的外表,核圆,位于细胞中央,常见双核,胞质染色呈强嗜酸性。

功能:

分泌盐酸,分泌因子。

主细胞〔胃酶细胞〕构造:

细胞呈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核上方胞质中含胃蛋白酶原颗粒。

功能: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15.小肠扩大吸收外表积的构造有哪些?

环形皱襞、绒毛、微绒毛

16.胰腺外分泌部的细胞的构造和功能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