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2263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总结与练习题

一、复习方法指导

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

2、抓住文眼,得其精髓。

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这把钥匙,深入文章的内核,理解文章的内涵。

《岳阳楼记》在情感上是一个“忧”字;《醉翁亭记》在一个“乐(醉)”字;《湖心亭看雪》在一个“痴”字;《小石潭记》在一个“幽(凄)”字;《记承天寺夜游》在一个“闲”字;《桃花源记》在一个“异”字;《陋室铭》在“德馨”;《与朱元思书》在“奇山异水”;《爱莲说》在“爱莲(君子)”等等。

3、抓住重点,仔细探究。

⑴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

三峡山水之四季变化之美:

山:

险峻美;夏水:

奔放美;春冬:

清幽美;秋:

凄凉美

岳阳楼“大观”——

琅琊山醉翁亭周围“四时之景”、“朝暮之景”——

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承天寺庭院似幻亦真的月色——

桃花林奇异风光及世外桃源——

陋室环境之雅——

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源曲、境幽——

⑵过人的志趣追求、理想抱负:

①向往美丽的大自然:

《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往反”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

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理想抱负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

与民同乐

陶渊明:

世外桃源

④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

《小石潭记》(柳宗元)——郁郁寡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醉翁亭记》(欧阳修)——纵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喜?

苦闷?

凄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⑶问题:

抓住景物怎样的特征?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和修辞?

品位词语的佳处?

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偶等

手法:

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色彩的变化,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或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点面结合(整体轮廓与局部描写)

景情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时空结合(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变化,移步换景)

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光影结合,点染法,移步换景法,衬托等

语言:

用词生动、骈散结合、重章叠句等

4、课文比较阅读

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如: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

相同点:

①体裁相同:

都是记,都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②语言特点:

语言上都采用骈散结合,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①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后又从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作者还妙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

②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文章层次分明,音韵和谐悦耳。

③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5、抓住重点句子:

(考试经常出的默写、翻译、赏析、被引用的句子)

哪些句子是重点句子?

主旨句、总括句(统领全篇句)、总结句、过渡句、写景名句、含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包含某种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的句子、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二、课文重点归纳

《三峡》

1、文常:

节选自《水经注校证》,《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主题思想:

文章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景物特点

总特点: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①夏水、水势盛大,水流迅猛且急写景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②春冬之水平静、清澈写景手法:

动静结合

③秋天景色:

肃杀凄婉

4、写景顺序:

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再具体描绘三峡四季不同景象。

5、写作技巧

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①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形”数字;

②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结尾句为什么要引用渔人歌谣?

①引用渔人歌诏,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更突出了秋天的凄凉冷落

②结构上:

照应前文,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7、文言字词积累: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②或王命急宣,有时③虽乘奔御风,即使

④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⑤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极)哀转久绝(消失)

⑥素;素湍绿潭(白色的);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的)。

《答谢中书书》

1、文常: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2、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文章结尾为何提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表现出对谢灵运的钦慕②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待与谢灵运比肩,结尾卒章显志。

4、景物特征及写景方法

(1)第2句:

视角:

仰视、俯视①仰视“高峰入云”②俯视:

“清流见底”景物特点:

山高,水净

(2)第3、4句:

绘景方法:

①视角:

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②静景③色彩“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3)第5句:

①绘景方法:

由上句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②感官角度:

视觉、听觉

(4)总结归纳①景物特征:

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②写景方法:

A观察视角:

俯视、仰视(高低变化);远近相映B感官角度:

视觉、听觉

C动静结合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文言字词积累:

①晓雾将歇,消散②四时俱备,都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领悟

《记承天寺夜游》

1、文常: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2.主题思想: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的含义

(1)被闲置之人即被贬官之人。

为不得志的自嘲之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旷达胸襟。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3、写景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

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

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文言字词积累:

①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③盖竹柏影也,大概是④但少闲人,只是

《与朱元思书》

1、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字书痒,南朝梁文学家。

2、中心思想:

本文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的山光水色,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沉醉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景物特征及写景方法(写作技巧):

①山水总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第2段:

写“异水”之美,突出了ー个“异”字。

水的特征:

急速奔涌写景方法:

俯视、近景、静中有动、正面侧面结合

③第3段:

写“奇山”

写景方法:

仰视、远观、静中有动、视觉、听觉、色调变化(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

④衬托,如“窍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轮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村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部弃,对官场政治的厌倦

4、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感想?

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1)感想: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轮世务者,窥谷忘反。

(2)理解:

①作者触景生情,反衬景物的怡人;②表达了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和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③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5、文言字词积累: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蝉鸣②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③风烟俱净 全,都。

④从流飘荡顺、随。

⑤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⑤负势竞上 凭借,凭依。

⑥望峰息心 平息。

⑦经纶事务者筹划。

⑧横柯上蔽  遮蔽。

⑨疏条交映 掩映。

⑩自富阳至桐庐从

⑪泉水激石冲击、撞击⑫急湍甚箭超过

《小石潭记》

1、文常: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

各自特点是:

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特点:

幽静

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主旨: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6、写作特色:

①按游踪写②移步换景③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1.乐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久居(能)

3.清①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

4.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②隶而从者(跟从)

5.以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全石以为底(用来)

6.而①记之而去(不译)②隶而从者(并列)③潭西南而望(作停顿词)

7.差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8.见①下见小潭(发现)②明灭可见(看见)

9.游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②同游者(游览)

10.环①鸣珮环(玉环)②竹树环合(环绕)

11.为①全石以为底(做为)②为岩(成为)

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

离开。

今义:

往)②不可久居(居,古义:

停留。

今义:

住)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

大约。

今义:

副词)

《岳阳楼记》

1、文常:

选自《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主旨主旨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借作记之机,委婉含蓄地规劝滕子京具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写景特点

①多种修辞借代:

锦鳞(美丽的鱼)如“沉鳞竞跃”比喻:

静影沉璧对偶

②时空结合写洞庭湖全景从空间角度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

从时间角度写“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

③化静为动“衔远山,吞长江”中“衔”、“吞”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④详略结合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

(1)前人之述备矣。

(2)文章重在表述作者抱负

4、写作特点

①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目的、作用?

对比

②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使内容充实,感情丰富,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③本文句式骈散结合的作用:

本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范仲淹提出的忧乐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忠君思想,我们不能苟同,但它的思想主流仍是积极进步的,对今天又很强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摒弃自私狭隘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为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6、文言字词积累

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属”通“嘱”,嘱咐)

一词多义

1、夫

(1)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

(2)予观夫/若夫淫雨霏霏(那)

2、去

(1)则有去国怀乡(离开)

3、和

(1)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政通人和(和乐)

4、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开我东阁门(打开)(3)林霏开(消散)

5、则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何时而乐(那么)(3)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就)

6、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2)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7、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

(2)感极而悲者矣(极点)(3)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8、薄

(1)薄暮冥冥(动词,迫近)

(2)锦衾薄(单薄)(3)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

9、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10、一

(1)一碧万顷(数词)

(2)长烟一空(全)

11、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3)全石以为底(把,用)

12、通

(1)北通巫峡(通向)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3)政通人和(顺利)

13、为

(1)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

(3)为嵁,为岩(成为)(4)全石以为底(做)

14、空

(1)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2)皆若空游(在空中)(3)浊浪排空(天空)

15、霏

(1)若夫淫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2)林霏开(雾气)

《醉翁亭记》

1、文常:

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

3、写作手法

①移步换景,层层递进,烘托主体,引人入胜②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③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视听结合④21个“也”使全文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

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感可言。

4、文中提到哪几种乐?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5、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是太守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也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本文以“乐”为线索,怎样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是乐是相互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与民同乐。

7、文言字词积累:

①环滁皆山副词,都。

 ②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③名之者谁:

命名。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临:

居高面下④醉翁之意不酒指意趣、情趣。

 ⑤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⑥野芳发而幽香芳:

香花。

发:

开放。

⑦临溪而渔临:

靠近。

渔:

捕鱼。

 ⑧杂然而前陈:

摆开⑨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 ⑩太守谓谁为,是。

乐: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谓:

①太守自谓也:

命名②太守谓谁:

是,通“为”

也:

①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

表判断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

①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

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②临溪而渔:

靠近

《湖心亭看雪》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每晚八时为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

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

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①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作者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仿佛一幅写意山水画,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先从大处入笔,“雾凇…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接着由远到近,“湖上…而已”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3、炼字:

①“天与云与山与水”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②“一点” “一芥”“两三粒”用夸张手法极言事物之小,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抒发了作者高雅脱俗,清高自赏的感情。

5、结尾“痴”有何含义?

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

“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

有何深意 

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7、文言字词积累①湖中人鸟声俱绝俱:

都。

绝:

消失。

②是日更定:

是,代词,这。

③余拏一小舟余:

我。

拏:

撑(船)。

④上下一白一:

全或都。

⑤惟长堤一痕惟:

只有。

痕:

痕迹。

⑥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哪能。

更:

还。

《陋室铭》

一、文常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人。

他热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历经二十多年。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主旨

文章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随室”清幽的环境和室内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总领全文。

三、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四、重要内容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类比手法。

2、“陋室”“陋”吗?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

环境清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

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何在?

运用了什么手法?

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4、在文章最后却又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改如何看待“惟吾德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陋室不陋的关建在于“君子居之”,即“惟吾德馨”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同时引用孔子的话具有雄辩的力量。

提示:

从“德馨”的表现入手探讨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

五、①有仙则名出名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德行美好③谈笑有鸿儒大

《爱莲说》

一、文常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二、主旨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

三、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

2、局部段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一词多义】  

之:

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牡丹之爱、花之隐逸者也);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宾语前置标志。

(何陋之有)

清:

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鲜:

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艳,(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1、文常: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2、主旨问: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①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②寄托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同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问: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人物形象——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例题: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试简要分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