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87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问玄机原病式.docx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例

五运主病

诸风掉眩,皆属于木。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火。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六气为病

诸暴强直,诸痛緛戾,里急筋短,皆属于风。

足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

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足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诸热瞀瘛,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手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症瘕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属于寒。

足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右正文二百七十七字散见于《素问》及王太仆注,刘守真撮其要以述其编。

一、五运主病

1.诸风掉眩,皆属于木

(总纲)

诸风掉眩,皆属于木。

(分述)

掉,摇也。

眩,晕乱旋运也。

风主动故也。

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治旋转。

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

四时多有之。

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

但有微甚而已。

人或乘车跃马,登舟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故《经》曰:

曲直动摇,风之用也。

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2.诸痛痒疮疡,皆属于火

(总纲)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火。

(分述)

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

或痛痒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

痒者,美疾也。

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

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

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

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

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

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为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

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初脓水者,何也?

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

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

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

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极,故得久固也。

万物皆然。

3.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总纲)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分述)

地之体也,土。

热极盛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

故长夏属土,则庶物隆盛也。

4.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总纲)

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分述)

膹,谓膹满也。

郁,谓奔迫也。

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

大抵肺主气,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则其气膹满奔迫,不能上升,至于手足痿弱,不能收持。

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

《经》曰:

“手指得血而能摄;涨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故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

病之象也。

萎,犹萎也。

5.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总纲)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分述)

收敛引急,寒之用也。

故冬寒则拘缩矣。

二、六气为病

1.风类

(总纲)

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短,皆属于风。

(足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分述)

暴,卒也,疟害也。

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

直,筋劲强也。

支痛,支持也,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软戾,软,缩也,戾,乖戾也,谓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

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

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

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亦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诸风甚者,皆兼于燥。

2.热类

(总纲)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

(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分述)

(喘)

喘:

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

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

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

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呕)

呕:

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上炎之象也。

(吐酸)

吐酸:

酸者,肝木之气也。

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

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

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故饮之则令色赤气粗,脉洪大而数,语涩谵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烦渴,呕吐,皆热证也。

其吐必酸,为热明矣。

况热则五味皆厚,《经》曰: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皆属土也。

然土旺胜水,不能制水,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厚也。

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

或口淡者,胃热也。

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淡为五味之本。

然则吐酸,岂为寒者欤?

所以妄言为寒者,但谓多伤生硬粘滑,或伤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经》言: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

故伤寒身表热者,热在表也。

宜以麻黄汤类甘辛热药发散,以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也。

凡内伤冷物者,或即阴胜阳,而为病寒者;或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大汗热泄身凉而愈也。

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中酸,俗谓之“酸心”是也,法宜温药散之,亦有解表之意,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然散而和也。

若久喜酸而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

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也,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

宜飡粝食蔬菜,能令气之通利也。

(暴注)

暴注:

卒暴注泄也。

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

下迫:

里急后重,窘迫急痛也,火性疾速而能燥物故也。

(转筋)

转筋:

《经》云转反戾也。

热气燥烁于筋,则挛瘛而痛,火主燔灼、躁动故也。

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

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

所谓转者,动也,阳动阴静,热证明矣。

夫转筋者,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致,以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筋也。

大法渴则为热。

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

或不因吐泻,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

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

因汤渍而愈,故俗反疑为寒也。

(小便浑浊)

小便浑浊:

天气热则水浑浊;寒则清洁。

水体清而浊故也。

又如清水为汤,则自然浊也。

(腹胀)

腹胀:

腹胀大,鼓之如鼓:

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痈)(疽)(疡)(疹)(瘤气)(结核)

痈:

浅而大也。

经曰:

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疽:

深而恶也。

疡:

有头小疮也。

疹:

浮小瘾疹也。

瘤气、赤瘤、丹熛:

热胜气也,火之气也。

结核:

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矣。

(吐下霍乱)

吐下霍乱:

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躁动故也。

或云热无吐泻,只是停寒者,误也。

大法吐泻烦渴为热,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液,而后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

但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

或损气亡液过极。

则脉亦不能实数,而反弱缓,虽尔,亦为热矣。

又曰:

泄白为寒,青、黄、红、赤、黑,皆为热也。

盖泻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肺金自甚,故色白也。

故浊水疑冰,则自然清莹而明白,利色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也。

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

仲景法曰: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

及夫小儿热甚急惊,利色多青,为热明矣。

利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

利色红为热者,心火之色也。

或赤者,热深甚也。

至若利色黑,亦言为热者,又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

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

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难治,诸痢同法。

然辨痢色亦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色。

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为寒,当以脉证别之。

大法泻痢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

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

凡谷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

寒泻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

由寒则不能消化谷也。

或火主疾速而热甚,则传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

仲景曰,邪热不杀谷,然热得于湿,则飧泄也。

或言下痢白为寒,误也。

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

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甚,则自然腐烂溃发,化为汗水。

故食于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

其热为赤,热属心火故也。

其湿为黄,湿属脾土故也。

燥郁为白,属肺金也。

《经》曰: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谓燥金之化也。

王冰曰:

“郁,谓奔迫,气之为用,金气同之。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犹误。

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

如热生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

由其在皮肤之分,属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脉之分,属心火,故为血疖也;在肌肉,属脾土,故作黄脓;在筋部,属肝木,故其脓色带苍;深至骨,属肾水,故紫黑血出也。

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谓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或曰:

白痢既为热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耶?

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

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而死矣。

凡治热甚吐泻亦然。

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

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湿,使气宣平而已。

故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故治诸痢者,黄连、黄柏为君,以其至苦大寒,正治湿热之病。

乃若世传辛热金石毒药,治诸吐泻下利,或有愈者,以其善开郁结故也。

然虽亦有验者,或不中效,反更加害。

凡用大毒之药必是善药不能取效,不得已而用之可也。

幸有善药,虽不能取效,但有益而无损者,何必用大毒之药,而谩劳巇崄也。

《经》曰:

宁小与其大,宁善与其毒,此之谓也。

至如带下之理,犹诸痢也。

但分经络与标之殊,病之本气则一。

举世皆言白带下为寒者,误矣。

所谓带下者,任脉之病也。

《经》曰:

“任脉者,起于中级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络舌。

”任脉自胞上过代脉,贯脐而上。

然其病所发,正在过带脉之分,而淋漓以下,故曰带下也。

赤白与下痢义同,而无寒者也。

大法头目昏眩,口苦舌干,咽嗌不利,小便赤涩,大便秘滞,脉实而数者,皆热证也。

凡带下者,亦多有之。

果为病寒,岂能若此?

《经》曰:

“亢则害,承乃制。

”谓亢过极,则反兼胜己之化,制其甚也。

如以火炼金,热极则反为水。

又如六月热极,则物反出液而湿润,林木流津。

故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

亦犹煎汤,热甚则沸溢,及热气熏蒸于物,而生津者也。

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溢而为带下也。

每见俗医治白带下者,但依近世方论,而用辛热之药,病之微者,虽或误中,能令郁结开通,气液宣行,流湿润燥,热散气和而愈;其或势甚而郁结不能开通者,旧病转加,热证新起,以至于死,终无所悟。

曷若以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微者、甚者,皆得郁结开通,湿去燥除,热散气和而愈,无不中其病,而免加其害。

且如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郁结。

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

夫辛甘热药,皆能发散者,以力强开冲也。

然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

如桂枝、麻黄类辛甘热药,攻表不中病者,其热转甚也。

是故善用之者,须加寒药,不然,则恐热甚发黄,惊狂或出矣。

如表热当发汗者,用辛甘热药,苟不中其病,尚能加害,况里热郁结,不当发汗,而误以热药发之不开者乎?

又如伤寒表热怫郁,燥而无汗,发令汗出者,非谓辛甘热药属阳,能令汗出也,由怫热郁结开通,则热蒸而自汗出也。

不然,则平人表无怫热者服之,安有如斯汗出也!

其或伤寒日深,表热入里,而误以辛甘热药汗之者,不惟汗不能出,而又热病转加,古人以为当死者也。

又如表热服石膏、知母、滑石、葱、豉之类寒药,汗出而解者,及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寒药,能令汗出而愈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下之;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

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

然而中外怫热郁结,燥而无汗,岂但由辛甘热药为阳,而能开发汗出也!

况或病微者,不治自然作汗而愈者也。

所以能令作汗之由者,但怫热郁结,复得开通,则热蒸而作汗也。

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热郁结者,法当仿此,随其浅深,察其微甚,适其所宜而治之,慎不可悉如发表,但以辛甘热药而已。

大抵人既有形,不能无病,有生不能无死,然而病者,当按法治之。

其有病已危极,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真气倾竭,不能扶救而死者,此则非医者之过也;若阴阳不审,标本不明,误投汤药,实实虚虚而致死者,谁之过欤!

且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久饮之,则肠胃怫热郁结,而气液不能宣通,令人心腹痞满,不能多食,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喜噫而或下气也。

腹空水谷衰少,则阳气自甚,而又洗嗽劳动,兼汤渍之,则阳气转甚,故多呕而或昏眩也,俗云酒隔病耳。

夫表里怫热郁结者,得暖则稍得开通而愈,得寒则转闭而病加,由是喜暖而恶寒。

今酒隔者,若饮冷酒,或酒不佳,或不喜而强饮者,肠胃郁结转闭,而满闷不能下也。

或至饮兴者,或热饮醇酒者,或喜饮者,能令郁结开通,善多饮也,因而过醉,则阳气益甚而阴气转衰,酒力散,则郁结转甚而病加矣。

夫中酒热毒,反热饮以复投者,令郁结得开,而气液皆复得宣通。

凡酒病者,必须续续饮之,不然则病重,不能饮,郁结不得开故也。

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似阴者也。

俗未明之,因而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攻之,或微者郁结开通而不再结,气和而愈也;甚者稍得开通,而药力尽则郁结转甚也。

其减则微,其加即甚。

俗无所悟,但云药至即稍减,药去即病加,惟恨药少,未能痊除,因而志心腹之。

以至怫热太甚,则中满腹胀而瞋肿也;若小便涩而湿热内甚者,故发黄也,犹物湿热者,蒸之而发黄也。

世俗多用巴豆大毒热药,以治酒隔者,以其辛热开发肠胃之郁结也,微者结散而愈,甚者郁结不开,怫热转甚而病加也,恨其满闷故多服以利之,或得郁结开通而愈者,以其大毒性热,然虽郁结得开,奈亡血液,损其阴气故或续后怫热再结,而病转者甚也。

因思得利时愈,而复利之,如前之说,以利三五次间,则阴气衰残,阳热太甚,而大小便赤涩发黄,腹胀肿满也,或湿热内甚,而时复儒泄也。

或但伤饮食,而怫热郁结,亦如酒病,转成水肿者不为少矣。

终不知怫热内作则脉必沉数而实,法当辛苦寒药治之,结散热退,气和而已。

或热甚郁结不能开通者,法当辛苦寒药下之,热退结散而无郁结也。

所谓结者,怫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非谓大便之结硬耳。

或云,水肿者,由脾土衰虚,而不能制其肾水,则水气妄行,而脾主四肢,故水气游走四肢,面目俱肿者,似是而实非也。

夫治水肿腹胀,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

《经》曰:

“中满者治之于内”,然则岂为脾土之虚也?

此说正与《素问》相反,《经》曰: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又云:

“太阴所主胕肿。

”又云: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皆所谓太阴脾土湿气之实甚也。

又《经》曰: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云:

“诸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又曰:

“热胜则胕肿。

”皆所谓心火实热,而安得言脾虚不能制肾水之实甚乎?

故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

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药治之,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

所谓妄谓脾虚不能制其肾水者,但谓数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

岂知巴豆热毒,耗损肾水阳气,则心火及脾土自甚,湿热相搏,则怫热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

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

亦由伤寒下之太早,而热入以诚结胸者,更宜陷胸汤、丸寒药下之;又如伤寒误用巴豆热毒下之,而热势转甚,更宜调胃承气汤寒药下之者也。

若夫世传饮粉之药,以治水肿而愈者,以其善开怫郁痞隔故也,甚不可过度而加害尔。

况银分亦能伤牙齿者,调毒气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不能胜其毒,故毒气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之分,则为害也。

上下齿缝者,手足阳明胃之经也,凡用此药,当先固济尔。

或云阴水遍身,而又恶寒,止是寒者,非也。

《经》言:

“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悲笑谵妄,谓少阴君火热气之至也。

”详见下文恶寒战栗论中。

(瞀)

瞀:

昏也。

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

(郁)

郁:

怫郁也。

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然寒水主于闭藏,而今反属热者,谓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肿胀)肿胀:

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

阳热气甚,则腹胀也。

火主长而茂,形貌彰显,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

(鼻窒)

鼻窒:

窒,塞也。

火主瞋膹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膹胀则窒塞也。

或谓寒主闭藏,妄以鼻窒为寒者,误也。

盖阳气甚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右窍反塞之类也。

俗不知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但见侧卧则上窍通利,下窍窒塞,反疑为寒尔。

所以否泰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缩也。

(鼽)

鼽者,鼻出清涕也。

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

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

《易》曰: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反汗出也。

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

土主湿阴云雨而安静,土湿过极,则反为骤注,烈风,雨淫溃也。

木主温和而生荣,风大则反凉而毁折也。

金主清凉,秋凉极而万物反燥也。

皆所谓过极则反兼鬼贼之化,制其甚也。

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也。

《经》曰:

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烁致之然也。

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

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

(衄)

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甚,则血妄行为鼻衄也。

(血溢)

血溢者,上出也。

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

或谓呕吐紫凝血为寒者,误也。

此非冷凝,由热甚销烁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为紫也。

(血泄)

血泄:

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淋)

淋:

小便涩痛也。

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

或曰,小便涩而不通者为热,遗尿不禁者为冷。

岂知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廷孔郁结极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液渗于膀胱,而旋溺遗失,不能收禁也。

《经》曰:

目得血而能视,而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气。

夫血随气运,气血宣行,则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既能为用矣。

又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故诸所运用,时习之则气血通利,而能为用;闭塞之则气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故劣弱也。

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得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至如筋痿骨痹,诸所出不能为用,皆热甚郁结之所致也。

故仲景论少阴病热极曰: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肾先绝也。

”《灵枢经》曰:

“肾主二阴。

”然水衰虚而怫热客其部分,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故溲便遗失,而不能禁止,然则热证明矣。

是故世传方论,虽曰冷淋,复用榆皮、黄芩、瞿麦、茯苓、通草、鸡苏、郁李仁、栀子之类寒药治之而已。

其说虽妄,其方乃是,由不明气运变化之机,宜乎认是而为非也。

或谓患淋而服茴香、益智、滑石、醇酒温药而愈者,然则非冷欤?

殊不知此皆利小便之要药也。

盖醇酒、益智之性虽热,而茴香之性温,滑石之性寒,所以能开发郁结,使气液宣通,热散而愈也。

(閟)

閟:

俗作秘,大便涩滞也。

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

或大便溏而閟者,燥热在于肠胃之外,而湿热在内故也。

义同泄痢后重之义,见“下迫”论中。

(身热恶寒)

身热恶寒:

此热在表也。

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

或言恶寒为寒在表;或言身热恶寒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皆误也。

仲景法曰:

“无阳病寒,不可发汗。

又言:

身热恶寒,麻黄汤汗之。

汗泄热去,身凉即愈。

然则岂有寒者欤?

又如热生壅肿疮疡而恶寒者,亦由邪热在于表也。

虽尔,不可汗之。

故仲景曰:

患疮者汗之则作痉,大法烦渴多渴,欲寒恶热,为病热也。

亦有亢则害,承乃制之,则病热甚而反觉其冷者也。

虽觉其冷,而病为热,实非寒也。

其病热郁甚,而反恶寒,得寒转甚,而得暖少愈者,谓暖则腠理疏通,而阳气得散,怫热少退,故少愈也。

其寒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热转甚,故病加尔。

上下中外,周身皆然。

俗因之妄谓寒病,误以热药投之,为害多矣。

假令或因热药以使怫热稍散而少愈者,药力尽则病反甚也。

其减则微,其加则甚。

俗无所悟,但云服之而获效,力尽而病加,因而加志服之,由是诸热病皆生矣。

阳热发则郁甚于上,故多目昏眩,耳聋鸣,上壅癫疾。

上热甚而下热微,俗辈复云肾水衰弱,不能制心火,妄云虚热也。

抑不知养水泻火,则宜以寒,反以热药欲养肾水,而令胜退心火,因而成祸不为少矣。

可不慎欤?

(战栗)

战栗:

动摇,火之象也。

阳动阴静,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为病寒也。

栗者,寒冷也。

或言寒战为脾寒者,未明变化之道也。

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

然寒栗者,由火甚似水,实非兼有寒气也。

故以大承气汤下之,多有燥粪,下后热退,则战栗愈矣。

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

如冬寒而地中反暖也。

或云:

冬,阳在内而阴在外,地上寒而地中暖,夏则反此者,乃真理也。

假令冬至为地阴极,而生阳上升,至夏则阳在上而阴在地中者,当地上热而地中寒可也。

奈何夏至为天阳极,而生阴下降,至冬则入地反暖,地上反寒欤!

或曰:

冬后阳生而出,则阴降而入,夏后阳降而入,则阴生而出者,乃妄意也。

如冬至子正一阳升,而得其复(《易》地雷复卦),至于已则阴绝,而六阳备,是故得其纯乾(八纯乾);夏至午正则一阴生,而得姤(天风姤),至于亥则阳绝,而六阴备,是故得其纯坤(八纯坤)。

至于冬至则阳复也。

然子后面南,午后面北,视卦之爻,则子后阳升,午后阴降明矣。

安得反言冬后阴降,而夏后阳降耶?

所谓四时天气者,皆随运气之兴衰也。

然岁中五运之气者,风,暑,燥,湿,寒,各主七十三日五刻,合为期岁也。

岁中六部之主位者,自大寒至春分属木,故温和而多风也;春分至小满属君火,故暄暖也;小满至大暑属相火,故炎热也;大暑至秋分属土,故多湿阴云雨也;秋分至小雪属金,故凉而物燥也;小雪至大寒属水,故寒冷也。

然则岂由阴阳升降于地之内外乎?

其地中寒燠者,《经》言:

火热主于出行,寒水主于闭藏。

故天气热,则地气通泄而出行,故地中寒也,犹人汗出之后体凉;天气寒则地凝冻而闭塞,气难通泄,故怫热而地中暖也。

《经》言: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又如水本寒,寒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