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604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 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docx

外国建筑历史课本精华考前复习重庆大学级学生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带来的问题:

1、因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2、住宅问题,尽管资产阶级在不断建造房屋,但本质是牟利或者是政治原因,广大群众仍然居住在贫民窟中

3、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新建筑类型的需要。

结果:

两种倾向:

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改变代表:

雷恩的伦敦改建计划(十七世纪)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计划(十九世纪后半叶)(各种原因而切开工人街区,改造仅限于主要街区,而他们背后的贫民区的混乱现象无法克服)

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中主义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地点:

欧美

原因:

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方式:

利用过去的历史样式

目的:

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古典复兴:

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曾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

概念:

是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法国,是资产阶级批判宗教迷信和所谓封建制度永恒不变等传统观念的运动,曾为资产阶级革命做舆论准备。

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核心: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自由,平等,博爱

影响:

唤醒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

古典复兴原因:

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它反映了王公贵族生活日益奢侈与腐化,封建王朝走向末路。

当时的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同样引起了厌恶,认为它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因此要求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那些繁琐与陈旧的东西。

在探索过程中,试图用古代的外衣来扮演进步的角色。

在各国的发展:

大体上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希腊式样较多。

范围:

公共政治建筑运用多,一般市民住宅、教堂、学校等运用少。

法国:

十八世纪末到时就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据点,也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

巴黎万神庙,1755-1792建造,开始是教堂,后改为供奉名人之用,罗马复兴思潮在法国盛行的标志

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1783、牛顿纪念碑方案1784)、勒杜:

运用古典柱式做构图手段,但却趋向简单的几何形体,或使古典建筑具有简化、雄伟的新风格,或力求打破传统轮廓线,但由于只是表现资产阶级一时的英雄主义情绪,故实现得很少。

凯旋门(1880-1836):

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形成所谓帝国式风格。

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古典复兴

1)英国的罗马复兴并不活跃,也不像法国那样彻底(英国的罗马复兴建筑代表作品:

英格兰银行)。

希腊复兴的建筑在英国占重要地位,典型代表建筑:

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

2)德国的古典复兴亦以希腊复兴为主,代表作品:

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建筑师:

申克尔)、柏林老博物馆。

3)美国以罗马复兴为主,代表:

1793~1867建的美国国会大厦,它仿照了巴黎万神庙的造型,极力表现雄伟的纪念性。

希腊复兴的建筑也很流行,特别是公共建筑,代表:

1798年在费城建的宾夕法尼亚银行

浪漫主义

时间: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在建筑上亦有反应。

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背景(较复杂,P7)。

特点:

浪漫主义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着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

他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纪的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有那个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并以前者来和古典艺术相抗衡。

※先浪漫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

1)先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早期):

带有旧封建贵族怀念已失去的寨堡与小资产阶级为了逃避工业城市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与意识。

建筑形式:

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还表现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2)浪漫主义的第二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

这时期的建筑以哥特风格为主,故又称哥特复兴。

当时大量出现的关于中世纪建筑样式的分析与研究报告为它的出现做了准备,不仅用于教堂,也用于世俗建筑。

※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建筑最着名的作品是英国国会大厦。

此外,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英国伦敦和斯塔夫斯的圣吉尔斯教堂,以及曼彻斯特市政厅。

浪漫主义建筑在英国、德国流行较广,时间也较早,因为受古典影响较少,而受传统的中世纪形式影响较深;而在法国则正相反。

(三)折衷主义

※时间:

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

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

※特点(概念):

折衷主义越过了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和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合成各种样式。

所以折衷主义也称之为“集仿主义”。

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总体形态上仍没有摆脱复古主义的范畴,在建筑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

原因:

1、一切生产都已经商品化,建筑业毫无例外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上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

2、考古,出版事业发达,让人们更容易认识古建筑等各种遗产

3、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新建筑类型的出现等造成了当时建筑艺术观点混乱

※影响与代表作:

在欧美的影响非常深刻。

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与20初又以美国较为突出。

代表作品:

巴黎歌剧院(P10)、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奥斯曼改建巴黎的据点之一。

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并掺杂了复杂的洛可可雕饰。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巴黎圣心堂

※发展:

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一次大检阅。

法国大革命以后,古典主义大本营的皇家艺术学院,经调整扩充后改名为巴黎美术学院,它是19世纪与20世纪初整个欧洲和美洲各国艺术和建筑创作的领袖,是传播折衷主义的中心。

20世纪前后,“新建筑”运动产生并发展,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折衷主义思潮逐渐衰落。

第三节、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背景:

在资本主义初期,由于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促使建筑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设备、施工方法不断出现,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也必然要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

※发展概况:

①初期生铁结构—→②铁和玻璃的结合—→③向框架结构过渡—→④升降机与电梯—→⑤图书馆、市场、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

①古代建筑中已有金属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了,但作为大量性、主要性的建筑材料的应用则始于近代。

Eg:

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生铁桥,大跨:

勃洛克林森德兰桥(伦敦),跨度30m,高12m。

1801年泰晤士河桥。

1786年巴黎法兰西剧院的铁结构屋顶,

工业和民用建筑铁构件的运用,曼彻斯特的萨尔福特棉纺厂(1801年),英国布莱顿皇家别墅,奈希设计。

②eg:

巴黎老王宫的奥尔良廊,1833年建的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③框架结构最初在美国得到发展,主要特点:

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

Eg:

纽约哈帕兄弟大厦

④随着工厂与高层建筑的出现,垂直运输是建筑内部交通的一个很重要问题,从而促使升降机的发明。

⑤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改变,在19世纪后半叶对建筑提出了新的任务——建筑必须跟上社会的需要。

这时建筑负有双重职责:

一方面,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建筑类型的问题(如火车站、图书馆、百货公司、博览会等);

另一方面,更需要解决的是新技术与旧建筑形式的矛盾问题

因此,建筑师必须了解生活并要解决工程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迫使建筑师在新的形势下摸索建筑创作的新方向。

圣吉纳维夫图书馆,1850,拉布鲁斯特,法国的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铁结构、石结构、玻璃材料在这里得到了有机配合

巴黎国立图书馆,拉布鲁斯特第二个着名作品,地面与墙全部用铁架与玻璃制成,既可以解决采光问题,又可以保证防火安全,在内部几乎看不到任何历史形式的痕迹,一切依照功能布置,但在其他部分处理上仍旧有折中主义的影响、

纽约华盛顿商店,1845,保持了仓库外观

巴黎廉价市场,1876,第一座以铁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具有全部自然采光的百货商店、

※博览会与展览馆:

博览会的产生是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品在世界市场竞争的结果。

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范围是国家性质的,在巴黎开始和终结;第二个阶段的范围是国际性质的占据了整个19世纪后半叶,博览会的展览馆成为新建筑的试验田。

在国际博览会时代,有两次突出的建筑活动:

①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展览馆;②188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中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水晶宫”展览馆(设计人:

帕克斯顿),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1936年毁于大火;此后,世博会中心由伦敦转到巴黎。

1889年的世博会是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的顶峰,主要以高度最高的埃菲尔铁塔与跨度最大的机械馆为中心

第四节对解决城市矛盾的探索

(一)巴黎改建

概况:

由奥斯曼执行改建。

1853年起,干道规划是十字形+环形,以爱丽舍田园大道为东西主轴,改建的重点以卢浮宫至凯旋门最为突出。

当时19世纪的巴黎曾被誉为世界上最近代化的城市。

局限性:

巴黎改建的局限性在于炫耀国家权利,没有顾及广大劳动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居住、工作、文化和休息等问题。

(二)“新协和村”

概况:

19世纪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欧文提出“新协和村”,其特点是:

长方形大院布局的村落,村内生产和消费均自给自足,村民共同劳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财产共有。

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城市。

他们的实践虽然在当时未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思想,对后来的诸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三)“田园城市”

概况:

“田园城市”的理论始创于19世纪末,理论创始人:

霍华德(英国社会活动家,曾提出“城乡磁体”)。

理论创始人鉴于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提出了亦城亦乡的田园式城市布局,使其兼具城乡两者的优点并解决资本主义城市固有的矛盾。

这个理论受欧文的“新协和村”的影响最大。

影响:

霍华德提出以母城为核心,围绕母城以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前进了一步,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现代英国卫星城镇的理论基础,其后各国的卫星城镇理论与新城运动都受它的影响。

(英国第一个“田园城市”:

莱奇沃思田园城市;第二个是:

韦林田园城市)

(四)“工业城市”

概况:

由法国青年建筑师加尼埃提出,几乎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同时。

(五)“带形城市”

概况:

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9世纪末提出。

他提出:

城市发展应依赖交通运输线而形成带状延伸,使城市既接近于自然又便利交通;城市应有一条宽的道路做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的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概况:

这种由测量工程师划分的方格形布局不能理解为某个城市的规划,而只是在使用马车时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大城市应付工业与人口集中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

柏林宫廷剧院(申克尔)旧博物馆

1德国着名建筑师申克尔,开始热心于希腊复兴后多次出国考察。

并在建筑设计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摸索,如柏林百货商店和一个图书馆,其柱式和檐口简化,窗加大。

2德国还有一个建筑师桑泊,原先致力于古典建筑后受折衷主义影响,试图将建筑符合时代精神,并将艺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了两本书思想比较激进。

3法国的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圣吉纳维夫图书馆与法国国立图书馆设计中,使用了新的材料与结构,虽然没有跳出一般的建筑格局,但是造型开始净化,对后来的建筑有一定示范作用。

欧洲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二)艺术与工艺运动:

时间、特点:

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艺术与工艺运动”,是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艺思想在建筑和日用品设计上的反映。

它赞扬手工艺制品的艺术效果、制作者与成品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自然材料的美。

人物、代表作品:

罗斯金,莫里斯。

建筑师韦布在肯特建造的“红屋”(莫里斯的住宅。

红砖建造,不加粉刷,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

缺点:

莫里斯和罗斯金的消极方面,表现为把使用机器看成是一切文化的敌人,他们向往过去,主张回到手工业生产,显然是向后看的,也不合时宜。

(三)新艺术运动:

时间:

在欧洲真正提出变革建筑形式的信号是:

19世纪80年代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艺术运动。

(19世纪中叶以后,布鲁塞尔成为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中心)

特点:

在建筑上,他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意欲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装饰方法。

新艺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

在绘画与装饰主题上喜欢用自然界的草木形状的线条,以及易于制作的各种铁构件。

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植物形花纹与曲线装饰,才摆脱掉了折衷主义的外衣。

新艺术运动在建筑中的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终不过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反对传统形式而已,未能全面的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

人物、代表作品:

※奥太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893)

※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费尔德,设计的德国魏玛艺术学校;(1906)

※在德国,新艺术运动称之为:

青年风格派(代表人物:

贝伦斯、恩德尔)。

主要据点是慕尼黑,真正有成就的地方是达姆施塔特(曾在那里举行过一次广泛的现代艺术展览会,参加的艺术家与建筑师中比较着名的有奥尔布里希与贝伦斯。

不仅建造一座展览馆,还就近一个公园里让各种艺术家自有布置建造房子,形成艺术家之村。

把建筑作为复兴艺术的起点,将建筑设计和新艺术结合起来。

在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奥尔布里希设计的路德维希展览馆1901)。

※在英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麦金托什,他的代表作品: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部分。

※在西班牙,代表人物是高迪。

虽被归纳为新艺术派,但在建筑艺术形式的探索中却另辟蹊径:

独创了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

代表作品: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奥地利:

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

瓦格纳代表作:

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和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他主张对现有的建筑进行“净化”,使之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

瓦格纳的见解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以至后来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去的传统决裂,并由奥尔布里希设计了维也纳分离派的展览馆。

分离派代表人物:

奥尔布里希和霍夫曼。

他们主张造型简洁,常是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只有局部集中装饰;但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装饰的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走向简洁的道路。

在维也纳的另一位着名建筑师是洛斯,是在建筑理论上有独到见解的人。

当瓦格纳还没有完全拒绝装饰的时候,洛斯就开始反对装饰,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

主张建筑以实用、舒适为主。

代表作:

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P37),是一完全不同于折衷主义并预告功能主义的建筑形式

※荷兰

在北欧,对新建筑的探索以荷兰较为出色,着名建筑师:

伯尔拉赫。

他对当时流行的折衷主义艺术深为痛恨,也提倡“净化”建筑,主张建筑造型应简洁明快及表现材料的质感。

他的代表作品: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P38),但是它正立面的连续券门,上部圆窗和檐下小齿饰让人联想到罗马风格;对阿姆斯特丹作了两次城市规划。

认为城市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规划道路系统,主义人民生活需要,适当布置绿地及室外公共场地,并要有统一的城市风格。

他还是最先把赖特的作品从美国介绍到欧洲的,对荷兰甚至对北欧现代建筑的发展都有过较大的影响。

北欧较偏僻的多湖泊、森林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

19世纪末受到了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20世纪初,在探求新建筑的运动中,着名建筑师老沙里宁设计了赫尔辛基火车站是那一时期的杰出实例,形体简洁、空间组合灵活,为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节、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时间: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背景:

南北战争以后,···(P39),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芝加哥迅速发展。

···为了在有限的市中心区内建造尽可能多的面积,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涌现。

这些建筑改如何建造:

是在原来的建造方法与美学观点下争取层数的增加,还是应有较大的变革或革新,是当时摆在所有与此问题有关的人面前的问题。

“芝加哥学派”就此应运而生。

※发展:

芝加哥学派最兴盛的时期是在1883年到1893年之间。

它的重要贡献是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和在建筑设计上肯定了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建筑造型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

代表人物、作品:

1)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

工程师詹尼;代表作:

第一莱特尔大厦。

2)理查森设计的芝加哥马歇尔·菲尔德百货批发商店。

3)伯纳姆与鲁特于1891年设计了莫纳德诺克大厦,是芝加哥最后一座采用砖墙承重的高层建筑(1892年设计的卡皮托大厦却是一栋金属框架结构,折衷主义外衣和东方式的屋顶,是19世纪末以前芝加哥最高的建筑。

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对现代高层建筑的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条曲折、有反复的探索道路。

其焦点表现为:

对新旧结构方法与新旧形式上的取舍上)。

伯纳姆和鲁特的一件被公认为是当时芝加哥学派的杰作是:

采用了先进的框架结构与大面积玻璃窗的里莱斯大厦。

4)霍拉伯德与罗希设计的马凯特大厦,是90年代末芝加哥优秀的高层办公楼建筑的典范。

5)沙利文:

是芝加哥学派的得力支柱与理论家,他的理论与实践使当时致力于探索高层建筑设计的芝加哥进步工程师与建筑师足以成为芝加哥学派。

他首先突出了建筑的功能,并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惊人口号。

代表作:

百货公司大厦

※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新建筑运动中所起的作用(P43):

首先,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摆脱了折衷主义的羁绊;

其次,它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使芝加哥成为了高层建筑的故乡;

最后,使建筑艺术反映了新建筑的特点,简洁的立面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不足:

芝加哥学派并不能摆脱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所有这些成就只能为资本家作为追逐利润的投机手段,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多半集中在市中心区域一带,地价昂贵与追逐利润逼使他们不断向高层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城市卫生与交通问题。

※“商业古典主义”风格产生的背景:

1893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全面复兴折衷主义风格的做法,是对当时刚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的一次沉重的打击,它反映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古典文化来装饰自己的门面,以之争夺世界市场的思想。

从此,芝加哥的高层建筑中不少采用了象征美国大工商企业的“商业古典主义”风格。

※除芝加哥外,纽约在本时期内的高层建筑发展也很快,如伍尔沃斯大厦,采用哥特复兴式手法,并由此而有了“摩天楼”一词。

(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赖特,美国着名现代派建筑大师,创造了融合浪漫主义想象力并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他后来提出的“有机建筑”便是这一概念的发展。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特点:

在造型上力求新颖,彻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草原”用以表示他的住宅设计与美国中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之意。

代表作:

威利茨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等。

草原住宅的特点:

1、与大自然结合成一体,不破坏自然条件。

2、平面略呈十字型,在十字交叉的地方设壁炉,以壁炉为中心,向外发展。

3、立面水平式构图,以烟道为中心,展开水平构图。

4、窗户非常大,以利于室内外相结合。

5、利用自然材料,并表现自然材料的质感。

6、流动空间。

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当时在芝加哥城郊颇受欢迎,但未受美国的普遍重视,但其名声传至欧洲,并引起德国、荷兰的极大兴趣。

草原式住宅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对现代生活的需要与对建筑艺术猎奇的结果。

赖特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框框下,走上体型组合的道路,创造了新的建筑构图手法,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第四节、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背景:

大工业生产为建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试验机会。

钢筋混凝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广泛的采用,给建筑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20世纪的头十年里几乎被认为是一切新建筑的标志。

※代表:

钢筋混凝土首先在法国和美国得到发展。

1)博多在巴黎设计的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建造的教堂。

接着,钢筋混凝土结构传遍欧美。

2)法国着名建筑师佩雷,善于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代表作品:

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

3)法国另一个建筑师是加尼挨,也善用钢混机构。

曾做过“工业城市”的假象方案(全部建筑均为钢混结构)。

4)瑞士着名工程师马亚尔,在苏黎世城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无梁楼盖的仓库。

第五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背景:

德国在19世纪末的工业水平迅速赶上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和法国,而跃欧洲第一位。

为了使后起的德国商品能够在国外市场和英国抗衡,1907年出现了由企业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建筑师们,认定了建筑必须和工业结合这个方向。

其中享有威望的是贝伦斯,代表作是在柏林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和机械车间,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者。

贝伦斯的这座透平机车间为探求新建筑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在现代建筑史中是一个里程碑,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格罗皮厄斯和A·迈尔设计的法古斯工厂,是在贝伦斯建筑思想启发下的新发展。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背景与建筑活动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前后30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争,七千万人被驱使上战场,战死一千万人,伤残达二千万此外还有大量平民死于战祸,欧洲许多地区遭到严重破坏。

从1917-1923年期间欧洲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危机(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一样),这时只有美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荷兰、瑞士有些发展。

美国发战争财使其实力急剧膨胀,到1924年以后欧洲各国经济逐渐恢复过来,生产开始上升,但到20C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生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其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资本主义世界来说,两战之间的二十年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17-1923年,资本主义体系受到震憾期,欧洲陷于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

(二)1924-1929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并出现高涨,这时期建筑活动随立兴盛,美国发了战争财,建筑活动相当兴旺,城市中的高层得到发展。

(三)1929-1939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酝酿和走向新的世界战争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建筑活动,战争中大量房屋被毁需重建,由于建筑材料供应不足,房价昂贵,这样新材料就显得更贵,再加上新建筑方式本身尚不成熟,所以也就不可能大量采用新技术去建造新型住宅,人们乐于采用传统方式建造住房,这样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