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574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docx

郭兰英的味儿名人故事

郭兰英的“味儿”

一位老艺术家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中国歌坛,兰英依然代表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兰英同志是大家,是高峰,她独具光彩,映照着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

”一位诗人说:

“我爱她的歌声,这歌声来自民间,有刚犁开的泥土的气息,好像烈火一样炽热,唱出了苦难和抗争。

她的嗓子就像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从心房里发出的声音准确、悦耳,使人振奋,嘹亮的歌声像露珠一样圆润,如同百灵鸟在啼啭,似清清的泉水流在山涧……”

郭兰英的歌“有味儿”,有什么味儿?

中国人的味儿,中国大地上的味儿!

那么,郭兰英的“味儿”是怎样炼成的呢?

枕着脚睡

因为贫困,幼年郭兰英唱了戏。

她身材矮小,自己上不了舞台,需要大人在身后拤住腰抱上舞台。

她还没有道具木刀高,垂直提刀的小胳膊需要用劲抬起,才可以使刀尖不着地。

郭兰英边学边实践,成了晋剧班的一员。

她回忆道:

“才四五岁吧,跟着我师父在农村演出。

唱完一个,等下一个台口。

有台口,就继续赶路。

师父把我放在驴背上,我骑着驴,两边都是服装、道具,还有被子什么的。

一开始跑丫鬟、才女,是龙套,但没打过旗子。

6岁的时候演小武生,我拿的那个刀啊,比我个儿都高。

俩小孩一起站着,下边嗷嗷的,挺喜欢的。

演《武松杀嫂》,那刀差不多比我还高,但是观众特喜欢。

我特认真,也挺带劲的。

一开始是刀马旦,我能翻跟斗嘛。

88岁时,郭兰英一边比画一边讲:

“我为什么现在还能这么走?

我的腿是练出来的。

小时候,练功,晚上枕着脚睡觉,就是把脚翻到后边,枕在后脑勺下睡觉。

前半夜左腿,后半夜师父用棍子敲:

&lsquo:

换腿,换腿。

&rsquo:

整条腿拿下来的时候,都没有知觉了,一点一点下来。

师父说:

&lsquo:

快点,快点,我还要睡觉呢!

&rsquo:

然后再把另一条腿弄上去枕着。

5点不到,师父就又敲——起床了。

师父不容易啊,他也不能偷懒。

一天都在练功

到了太原,郭兰英的新师父是“九二师父”张春林。

按照《晋剧百年史话》口述人王永年的推算,“九二师父”出生于1886年。

他教郭兰英的时候已经56岁了。

郭兰英回忆说:

每天清晨4点就空着肚子到野外去练声。

开始并不大唱,而是“喊嗓子”。

师父教我们喊“唔”和“啊”(“唔”是闭口音,“啊”是开口音)两个字。

“唔”字发音时气息由小肚子出发,经鼻腔共鸣,再从嗓子里出来。

“啊”也是从小肚子出发,但没有经鼻腔共鸣,是圆的。

喊“唔”或“啊”字时,也有高低音的变化,但极简单,喊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嗓子里“热火”了,就是“润”了,再下去念道白。

道白的聲调比唱低,比说话高,每一句道白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既练声音又练字。

我初学时,常练的一段道白是《三娘教子》。

念到“出溜儿”(即嗓子眼滑了)时就好了,接下去才用戏中的腔调来练习。

喊嗓子和念道白是为练唱做好准备。

当时不管身体好坏,我们每天总要有三四个钟点不间断的练声。

师父教唱,主要根据徒弟的具体情况:

鼻音太重的,就光念道白,发音位置不对时也不许唱。

每人的毛病不同,每天的情况也常有变化。

有好几个师父轮流教我们,但方法是统一的,所以虽然换了人,但并不妨碍教学。

北方冬天的早晨,寒风凛冽,郭兰英一样得去海子边。

师父要求郭兰英伏在冰面上练声,直到把坚硬的冰哈出一个洞来。

即使刮着大风,飘着雪花,也得张大嘴,对着风、对着雪喊嗓子。

即使身体不舒服,甚至生病,也必须坚持不懈地练。

早上4点到8点,在海子边练声4个小时。

然后回到院子里,练习两个小时武功。

早晨这6个小时的练习结束后,才能吃早饭。

早饭之后,大约10点到12点,练习“勾嗓子”。

中午过后,需要练习“吊嗓子”。

一天中的第二顿饭,吃得比较早。

晚饭之后的时间,要听师父念戏。

因为那时候戏班子里的师徒基本不识字,师父的戏文都记在脑子里。

于是,师父一句一句教,郭兰英一句一句记,全是口传心授。

晚上有时候要到戏园子里演出,演出结束回家,一般都到了夜里12点,等睡下,就更晚。

有时候,真正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睡觉的两个小时也不消停,得枕着脚睡。

这日子全是在和身体较劲。

这就是一个学戏孩子的一天,这样的生活至少持续3年。

为了未来成为“金玉”而非“土泥”,有梦想的孩子们必须忍受这番苦。

老话说:

“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

”尽管许多孩子终其一生没有成为“人上人”,但在少年时候,也不能不吃苦中苦。

郭兰英就是这样过来的。

转折

1946年,在张家口,成为晋剧“头牌”的郭兰英与新歌剧《白毛女》相遇了。

郭兰英说:

“我在张家口演晋剧时,满城都传开了,说《白毛女》怎么怎么好。

我因为天天有演出,所以没有时间看。

有一天,我只演一个比较短的折子戏《血手印》,且排在最后。

之前是班上其他演员的折子戏。

这中间有两三个小时,我就趁这个机会跑去看了《白毛女》。

她后来在《革命艺术对我的影响》一文中说:

我早听人家说《白毛女》是个很好的戏,是“歌剧”,歌剧是什么样的我也不知道。

戏一开头就“拿”人……说实在的,这时候我已经演过几年戏了,知道舞台上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所以我看戏不那么容易激动。

可是看了《白毛女》,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一边看,一边就止不住地流下眼泪。

我们戏班那边前面唱的帽儿戏快完了,该我上台,我还没有回来,演员就把戏拖得挺长。

看完《白毛女》第一幕,我才赶回戏班。

大家一看,我哭得像个泪人儿,眼睛都肿了,以为我出了什么事,围着问我,我却什么话也讲不出来。

这时前边已敲起了锣鼓等我上台,我只得匆匆抹了两道眉毛,化了个素妆就上台。

那天的戏根本没有演好,不知怎么搞的,本来要演一个多钟头的戏,我四十多分钟就赶完了。

我心里一个劲儿惦记着那边的《白毛女》,也没顾上把黑眉毛擦净,把红嘴唇抹掉,就往那边跑。

还好,赶上了最后斗地主那幕戏。

郭兰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开始觉得还好,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

尤其是看到杨白劳喝了卤水,死了,我就哭得不行了。

我定在那儿,想走,双腿走不了,差一点儿误了自己的演出。

看完演出,我回去怎么也休息不好,心里头总是想着《白毛女》。

我想,这才叫演员演戏,这是演员演的真戏,所以我就特别喜欢《白毛女》。

1946年10月,中央战略转移,暂时撤离张家口。

部分戏曲演员加入八路军的剧团,随军撤离。

郭兰英回忆说:

“我们要往出撤退,因为国民党要进去。

等从张家口撤退的时候,我就参加了革命。

当时郭兰英在同德戏院演山西梆子,经理、班主都是赵步桥。

郭兰英不想演晋剧了,但赵步桥坚决不肯让郭兰英离开。

郭兰英已经被《白毛女》所召唤,心再也无法留在戏班了。

每天演旧戏,咿咿呀呀的,她一点都不喜欢了。

她坚决不演旧戏,不演才子佳人,她要演新戏,演喜儿那样的角色。

非常昂贵的整套行头,演出穿的衣服,银子做的头面面饰,这些郭兰英说不要就不要了。

母親刘福荣也不同意女儿的决定,她说:

“你去干什么?

你是唱旧戏的,人家是演现代戏的。

还有,你说话完全是山西味儿,人家能听懂吗?

郭兰英说:

“我慢慢儿就改了呗。

母亲又说:

“在革命队伍里,每天得行军走路,你哪儿成啊?

我呢,就更不行了。

怎么办呢?

不管母亲怎么劝说,郭兰英全然不听。

她回忆说:

“反正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要是认准了,谁再说什么我也不会听。

没有办法,母亲只好跟着我,一块儿参加了革命。

学习文化

郭兰英参加了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

她参加革命了,到了老解放区,但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因为她没有上过一天学。

进入革命队伍,要登记,写简历,郭兰英都不会。

于是,郭兰英学习文化,就从学写自己的名字开始。

郭兰英回忆说:

“领导派了4个先生教我。

一个是教文化的,一个是教识谱的,一个是讲革命道理的,还有一个是排练新演剧目的。

我就这样在革命队伍里学文化,学表演,大课、小课、个别课,跟着队伍一块儿上。

从16岁到18岁,郭兰英全心全意学习文化知识。

“喜儿开门!

”这是《白毛女》中杨白劳的一句台词,但到了郭兰英嘴里,立刻成了:

“喜儿开蒙!

”伙伴见了她,专门打趣:

“喜儿开蒙!

学台词,文工团的伙伴笑话郭兰英前后鼻音不分。

郭兰英意识到了,就努力改正。

学戏,她本身有非常好的语言天赋。

但一个字一个字改口音,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郭兰英回忆说:

“可吃了苦了,人家都瞧不起。

一开始参加革命,大伙都笑话我说话。

我说的话杂得很,又有平遥话,又有汾阳话,又有太原话,还有张家口话。

最后就统一,统一到普通话。

70多年的艺术实践,郭兰英的歌声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味儿”。

“味儿”是哪里来的?

学者钱茸从语言学的角度,阶段性或者说历史性地破译了“郭兰英魅力密码”。

钱茸说,长年浸淫于山西戏曲环境,郭兰英的嗓子有了某种“基因记忆”,从而形成了发什么音“最舒服”的感觉。

她的喉舌形成了对“味儿”的潜在判断力,这种判断可能比她的大脑更准确。

所以,即使她本人愿意学习某种新东西,或者去模仿另外一种声音,但是,这些声音从她的嗓子里出来的时候,她的喉舌将其进行了一次过滤,依旧会回到“郭兰英的味儿”上去。

这显然不是说郭兰英没有学习能力,而是她具有一种超能力:

把天下味儿,变成“我的味儿”。

钱茸在文章中说:

“郭兰英是一位极有人气的歌唱艺术家,网上有人称她为&lsquo:

不可超越的郭兰英&rsquo:

,意思是,她的歌唱,有一种让人无法模仿的魅力。

听众全然接纳了这种不用纯正普通话的郭兰英风格。

”后来有人试图用美声或学院派民族唱法演唱《我的祖国》,听众反映都不及郭兰英的版本,大家只认郭兰英的“那个味儿”。

郭兰英在“戏”与“歌”之间找到的“味觉”平衡点,她的“味儿”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