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263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docx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教育者:

但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

但凡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

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

1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大体分为生理发展,心理,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可塑性,人的需教育性和可教育性〕;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的等活动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

〕;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到达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阶段性〔人的发展既表达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历史,有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人是具有能动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对其环境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生活,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进而还能够有意识的选择,利用环境的条件与资源来为年轻人一代获得更好的发展服务。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知识的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的发展有四个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2。

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4.。

制约受教育权;

5.。

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指挥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包括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的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兴国科技,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举措:

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努力办好教育:

普及和稳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广义: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

狭义:

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层次结构:

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他们有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1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标;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

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就教育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2就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利益服务〕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2。

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含义: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价值分类:

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或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前者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后者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

〔全面发展:

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我国的。

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

基础教育;任务:

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组成部分: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

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现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教育。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P112

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以及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特点:

客观性;标准性;历史性;强制性。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P117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概念:

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变革:

1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2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P12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P126〔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P137;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的路径。

课程方案:

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文件。

课程标准: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

也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标准用书。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P139;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P144〕;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含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结果性:

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体:

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目标;〕

1课程内容的概念;〔概念: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1课程内容与教材;2课程活动与学习活动;3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P148〕

2课程内容的选择〔间接经验的选择:

科学的基本领实;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经验的选择:

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直接经验的结构和体系P150〕

]

3课程内容的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P154;2新课程的基本理论:

〔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标标准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P183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稳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注意一下: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阶段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

注意问题:

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运用;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无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1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无视学生积极性和无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稳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科学。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开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

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与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稳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的运用。

1在理解的基础上稳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稳固;〕

〔发展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正确发展。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P238。

〔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

狭义是指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

广义是指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

教学模式:

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思想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3讲究语言艺术。

〔谈话法:

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复,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稳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和小结。

〔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稳固知识的方法。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交给学生读书方法;3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些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稳固知识的方法。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3讲究演示的方法。

〔实验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做好实验前准备;2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做法;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1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做好实习作业的发动;3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性,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和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

教师轮流传唤每位学生,分别地向每位学生传授知识,布置作业,检查和批改作业,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的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均按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