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885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docx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

辛弃疾XX,著名宋代词人宋词赏析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

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

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

范仲淹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

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

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

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

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王维《使至塞上》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

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

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

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二、词的新变:

柳永

词至柳七,方开大河。

柳永其作婉约柔美,又多直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因而动人。

柳永善于写长调,常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内心之感情。

柳永词的出现,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对后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柳永也像古代众书生一样希望通过考取功名,飞黄腾达,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多次科举都未能中第。

最终只能自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后来,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柳永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艺术特色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2、作品赏析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赏析:

这首词,作者回忆了往昔的欢聚之景,由此来抒写相思之愁。

文笔细腻。

在词中,作者用了婉约词中惯用的思妇形象,以长调的形式,将主人公思绪写得生动而又曼妙,该词善于铺陈,像一幅画卷一样展开。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

”作者从追忆开始叙述,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

这是一次大胆的行为,直接却给女主人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

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

乱花狂絮,好时光已经不再,只有寂寞,不知道该对谁说,也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

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

“算前言,总轻负”,从这可以看出,女方一直

在责怪自己,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

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感情总是难以割舍。

女主人公又开始想起了男方的好——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

最后“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

女主人公日日攒眉,只怨自己错过了一段良缘,但又能如何,如今也只能懊恼了。

三、诗词一体,以诗为词:

苏轼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1、苏词革新

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渗透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达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

使词向诗一样可以充分表达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2、作品赏析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读苏轼的词,你会觉得他是个圣人,看苏轼的人,你会觉得,他只是个普通的男人夜,居然是那么的寂静。

也许是在凭栏远眺,也许是在低头浅酌,但苏轼说,他这是在梦里。

苏轼的梦很长,但也很短。

十年,是他遭受政治迫害,谪居密州的十年;十年,是他和妻子王弗挽手而笑,海誓山盟的十年。

如今,他和妻子已经是阴阳相隔无法相见,他仍会有另外一个十年,却再没有那个十年了。

“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苏轼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才努力让自己不要想起王弗,但,这可能吗?

已故的妻子埋在家乡的土地里,他却离乡别井在他方,这正是“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痛苦的爱情,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确不知道我爱你”。

万里别乡愁肠断,纵使妻子死而复生再还人间,看到这个风霜满面鬓发如霜的“陌生人”,应该也认不出那是曾今意气风发“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的苏轼吧。

那一年,苏轼还家正好看到娇妻在房内梳妆打扮,官场如意,又妻美如玉。

本该开怀大笑却为何相顾无言泪千行?

苏轼也许会说:

梦中迷离,思尽词穷,不知所言。

但我会说:

轼本希望能在梦中重现昔日的美好,但无奈往昔实在太美好了,与失落的现实格格不入,一看便知是梦,又如何能欢喜起来?

最后,我想苏轼仍会捧起那一杯和着泪水的酒,一饮而尽。

虽然,苏轼后来另觅新欢,但谁能说,他不爱她吗?

北宋中后期时间:

11世纪下半叶,主要是神宗、哲宗、徽宗三朝(1069—1125)总概:

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特点:

北宋中后期是词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时期,整体上呈现出两种创作倾向和两大创作群体。

一种是沿循传统的婉约词风,在词艺上更追高格,被称为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主帅;一种是变革传统而为豪放,在词境上另辟蹊径,被称为苏门词人群,以黄庭坚、晁补之为代表。

虽然分为两大流,但此时期的词风细微处确是“各尽其才力,自成一家”。

使后期南宋词,沿革这两个方向分别发展。

一、雅俗并存:

黄庭坚:

1、人物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称号:

一祖三宗、苏黄、宋代四大家(书法)、秦黄。

2、风格特色:

雅俗并存、兼学苏柳。

3、写作手法:

黄庭坚以诗名世,他的词在北宋词坛也有一定的地位。

黄庭坚词有双重的创作倾向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他学习柳词铺叙展衍的行文方式和直率俚俗的语言,直抒胸臆,多以俚俗之语写侧艳之情,摆脱“花间”以来的比兴寄托、蕴藉婉曲,如《沁园春》。

黄庭坚是苏门学士,苏轼革新词风对他的影响极大。

他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发展。

他也把词视为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认为词与诗同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文学,黄庭坚经常在词中凸显他刚直倔强的个性与旷达脱俗的人格境界。

他词雅俗并陈的创作倾向、刚柔兼济的风格,使得历代词评家的意见多有歧异。

但值得肯定的是,山谷词在苏轼、辛弃疾之间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作用。

4、作品赏析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ju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评:

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二、隐逸之词:

晁补之:

1、人物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

2、风格特色

于隐逸中吟咏情性

3、写作手法

晁补之创作的词“神姿高秀,与轼实可肩随”,他把词作为言志遣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内容上尽可能抒写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胸襟怀抱和经历遭遇,词风上多豪放雄健之作,境界较开阔,意脉较流畅,无论笔力、气象都接近苏轼,如《摸鱼儿·东皋寓居》。

当然,晁补之词并非苏词的翻版,它的豪放与苏词的轶尘绝迹、超然象外自是不同,有一股傲兀跌宕之气,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以隐逸、迁谪为题材的词,其中抒发贬谪退隐后的复杂心境。

4、作品赏析

摸鱼儿

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

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简评:

通过对东皋景色的赞美,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田园生活及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

三、伤心人的伤心词:

秦观

1、人物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人常以“秦黄”、“秦柳”、“秦州”著称。

2、风格特色

伤心词情韵兼胜融身世于艳情

3、写作手法

秦观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文体上独创采小令之法入慢词,题材上常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情别绪为主要创作内容,这类词惆怅、感伤的色彩较为浓重。

秦观最对词本色的准确把握,本色的体现即集中在“情韵”之上。

李清照说“秦词专主情致”(《词论》),“情”和“韵”之胜处即在于秦观词感情的真挚动人、意境的深婉隽永以及言辞的精妙优雅。

秦观的词大都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爱情,情思绵长而深挚,绝少纤佻浮薄之语。

情感的力度创造出境界的高远,秦观词中如此真挚深沉的情感赋予了作品不同凡响的穿透力,这种魅力于作品令人玩味不已的韵致。

★江城子①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

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

熙宁八年(1075)。

【赏析】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

与共的结发夫妻是很自然的。

当年作者十九岁就与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

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有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生死相约阴阳隔绝,却不能忘怀。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他表达出人们进入中年后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更能显示出生死不渝的爱情。

后面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承接着前面的生死两茫茫,更显得凄苦哀凉与无奈。

好象让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那个孤坟,和秋风瑟瑟乌啼满天的凄凉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想到即便是再见到自己的先妻,象他这样的老态龙钟,落魄失意妻子也不会认出自己来的。

话锋转到作者幽幽的梦中,在故乡的家中,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是很显然的。

相互面对却不知要说什么,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叹,只有明月夜和短松冈是真实存在的,是年年岁岁的哀思与凭吊。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

词牌名。

花千树:

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宝马雕车:

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凤箫:

《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

故称箫为凤箫。

玉壶:

比喻月亮。

蛾儿雪柳:

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

阑珊:

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XX,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

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

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一剪梅:

词牌名。

宋周邦彦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名。

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

双调六十字,平韵。

②红藕:

红藕花的简称,即荷花。

香残:

指荷花凋谢。

玉簟:

光泽如玉的竹席。

秋:

指身感凉意。

③罗裳:

丝绸制的裙子。

④兰舟:

船的美称。

一说木兰舟。

因木兰舟坚而且有天然香气,故以木兰舟为船的美称。

⑤锦

书:

书信的美称。

此指情书。

⑥雁字:

雁群飞行时排列整齐,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故称雁字。

古代传说,雁儿会捎带书信,故作者看见雁就想起丈夫的书信。

⑦自:

只是的意思。

飘零:

凋谢坠落。

⑧一种相思:

言彼此牵挂的感情一样。

⑨两处闲愁:

言彼此两边都是为相思而愁苦。

闲愁:

此指离别相思之愁。

⑩此情无计可消除:

意谓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

无计:

没有办法。

⑾才下眉头皱着的眉毛刚展开来。

⑿却上心头:

心里头却又惦记起来。

以上两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

【赏析】词一开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

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

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

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

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

宋词欣赏

——辛弃疾作品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过首词从语气看象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

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

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

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