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540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用药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全用药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全用药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全用药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全用药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用药论文.docx

《安全用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用药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用药论文.docx

安全用药论文

 

*****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

安全用药浅谈

入学年月___20**年*月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药学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安全合理用药浅谈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药物治疗是人类防治疾病、维护自身健康、保持世代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是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保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及其剂型和给药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与人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根据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有效地加强对处方药的监督管理,宣传安全、合理用药知识,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误用药物,危及生命健康,消除安全用药隐患显得相当重要。

【关键词】:

安全,合理,用药,

我国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500~1000万住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可达5-50万件。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占药物不良反应的7%。

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原因有多方面。

一、患者用药误区

“大病去医院,小病到药店”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

像有个头疼脑热、肚痛腹泻的很多人都选择不去医院,吃一些常备药来缓解病痛,不仅成年人如此,很多家长对孩子也选择这种方式,这给儿童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埋下隐患。

有一案例,一市民陈女士带着6岁的儿子奔走在家和医院之间,原因就是因为孩子拉肚子,给他吃了两粒诺氟沙星。

吃过药后,孩子开始不吃不喝,很没精神,手脚有些发抖。

到医院经过一系列化验后,医生告诉陈女士,孩子是药物中毒。

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而出现四肢震颤,伤及了中枢神经。

由于缺乏药品相关知识陈女士给孩子服用过多计量的药物,伤及了中枢神经,还对肝脏造成影响。

由于缺乏相关药品知识滥用、错用药品造成的不良反应在生活中屡屡发生。

1、迷恋“高、进、新”药品

一些患者迷恋“高、进、新”药品。

价格越贵越是好药。

药品的价格与疗效并不成正比,不能以价格论药品的好坏;新出的药就一定好。

新药的出现肯定有它的特点,但新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等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老药的药性就相对清楚得多了;迷信进口药。

由于种族的差异,中外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

2、未按疗程用药

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与一般老百姓的认识不同,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的好坏来决定的。

当您感觉已经正常时,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并未被清除。

3、长期使用某种药物

中药制剂因其独特的疗效,及近年来对传统医药的推崇,应用日益广泛。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安全、有效、无毒,加上有些药品广告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常以“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误导人们,使得一小部分人长期使用某一种或某一味中药。

其实,“凡药三分毒’,药物既有治疗作用,又有不良反应甚至毒性。

合理使用药物能使患者迅速康复;反之,产生的毒副作用则造成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药、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4、无效用药

4.1、头痛使用止痛药

研究表明:

几乎所有的头痛都源于血管和肌肉,尤其是血管的牵拉。

在情绪紧张,药物和酒精等因素引起偏头痛时,由于脑动脉血管收缩,随着每次心跳,动脉血管受到牵拉便会产生跳痛。

因此,治疗头痛时,首选药物和最有效药物并不是止痛药,而是作用于血管的药物。

4.2、感冒使用抗生素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常因变异而产生新的亚型流行。

显然,抗生素对流感是没用的。

 

4.3、皮炎、瘙痒症用激素

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因而对某些皮肤疾病、瘙痒症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无益的。

长期涂抹可能诱发感染,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溃疡或不愈。

4.4、腹泻使用抗生素

腹泻并非全由感染引起,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生活规律的改变、外界气候突变等原因都有可能引起腹泻,这类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效,应当采用饮食疗法,或服用一些助消化药物。

4.5、盲目联合用药

部分人有这种心态,认为将数种药物联合使用,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还可以增强疗效。

事实上,盲目的联合用药危害不小。

首先,有些药物商品名不同,其有效成分是一

样的,同时服用就会导致重复用药,使剂量累加。

例如感冒药中的新康泰克、快克、白加黑等是同类的药物,感冒时服用一种即可,同时服用其中两到三种,完全没有必要。

又如杀菌性与抑菌性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一般多表现为无关作用或拮抗作用,比如青霉素联用红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等。

这是因为青霉素是快速杀菌性抗生素,对处于繁殖期的细菌作用最强,而红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则是快速抑菌性抗生素,可快速抑制敏感细菌的繁殖,如果把它们与青霉素联用,则可导致青霉素“无菌可杀”,无形中削弱了青霉素的杀菌能力,反之亦然。

其次,有些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第三,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还会加大毒副作用。

合用的药物越多,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

大。

所以,联合用药时务必咨询医师和药师。

4.6、习惯用药

 2006年的“全民用药安全社区教育霞光计划”,关于非处方药的使用现状调查显示,超过70%的人目前使用非处方药时会“按药品说明书服用”超过30%的人表示会“按医生处方的剂量”和“咨询药店店员”,但也有少部分人“有症状时凭经验服用”或“按家人或朋友介绍的剂量服用”。

调查者中绝大部分都表示“服用非处方药前会仔细看药

品成分”(87%)和“在使用非处方药效果不好后,,会咨询医师”(87%);在选择处方药的影响因素方面超过40%的人选择“医生处方”和“药店店员推荐”。

所以医生和药店店员应加强在专业领域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培训,以病人为本推荐真正适合病患的药物。

二、滥用抗生素

 

现如今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

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盲目使用抗生素,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

由于我国药品法制起步晚体制不健全抗生素凭处方销售执行不到位,使抗生素“日常化”,使得老百姓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一感冒咳嗽就吃阿莫西林;一拉肚子就吃氟派酸。

更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滥用抗生素还会引发许多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以及二重感染。

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为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抗生素会杀灭或抑制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会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还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轻的会导致口腔、胃肠道感染,重者会发展成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滥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病菌产生耐药性,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回到“后抗生素时代”,即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

抗生素滥用的现象,现在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了,因此,国家规定从2004年7月1日开始,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销售。

三、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或以“酌量减半”或“减量”标注,更多的只有一句话:

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某品牌感冒药仅标注了“儿童须在成人监护

下服用”,并没有注明儿童的用法用量。

形成了成人药品孩子减半服用观念。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按成人用药量减半的方法给孩子服药,而某些药品上标注的“儿童用药酌减”甚至是“儿童用药减半”的说法极不科学。

所谓“指导”应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个体差异不同进行换算。

由于儿童的体重没有达到成人水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肾、肝脏的解毒排毒功能也不健全;且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孩子用药具有特殊性。

四、零售药店存在的问题

 1、职业药师不在岗

执业药师在药店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执业药师的状况却很令人担忧。

首先,执业药师人数远远达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据统计,截止到2003 年底,我国的执业药师人数不足12万。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按中国现有的人口计算,我国需要80万名执业药师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可见,执业药师在我国是多么地奇缺。

但是,就是这些有限的执业药师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生产企业,而不是位于第一线直接面对消费者。

部分原因是执业药师在零售药店的待遇低,地位不高,多数人情愿将执业药师证挂在药店少拿点费用,也不想在职在岗待在药店上班;其次,执业药师考试有待进一步改善。

执业药师由药店聘任,支付工资,药店需要执业药师为其增加利润服务,要完全服从药店的需要,现在的执业药师多是充当营业员的角色。

而执业药师的责任却是对药品质量负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执业药师根本没有真正做到名副其实,担当起执业药师的责任。

2、药店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药品经营具有一定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当下零售药店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老化;大部分人员不具备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低。

药店这种现状不利于药店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咨询指导服务,还可能出现对

顾客的误导。

五、多种原因导致医师用药水平较差

据《首都医药》报道,为了有针对性、准确地反映医师安全用药水平,本刊特别邀请药学专家根据药物相互作用设计了三组可导致重、中、轻三种程度的不良反应“问题处方”。

对京城50家医院内科门诊医师和10家连锁药店进行了暗访。

暗访结果显示在50家医院中94%的医师没有识别出记者提供的可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处方”。

83.3%的医师在开出问题处方时无任何医嘱。

由记者提供的可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处方”中的药品,在10家大型连锁药店全部购出,一路畅通。

导致医师用药水平较差有多方面造成的:

一、医师对药物相互作用认识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我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记录通常是直接的疾病情况记录,而不是因药物致不良反应造成疾病的记录。

二、医师对所用药物知识掌握不够造成。

因为医师接受的主要是医学教育,药学知识教育很少,即便是临床再教育也是针对疾病的诊断、发展前沿等医学领域内的再教育,各医院在临床中几乎没有对医师进行系统的药学再教育,使得医师对药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导致医师在安全用药方面出现漏洞。

且就目前我国用药现状看,药物商品名称混乱且纷繁复杂,医师无法做到对药物完全了解。

此外,我国还存在着中西药复方制剂的情况,有些药物从名称上看应属于中成药范畴,但实际上该药中还含有西药的化学成分,也是造成临床医师用药混乱导致出现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原因。

三、现在医疗分科过于细而专、很多医土仅对自己科室的药物有所了解,但对于相关科室的药物了解情况较少,而患者的患病情况通常是跨几个科室,—但医师对患者用药情况掌握不够,也会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不良反应;为了避免发生医患纠纷,有些医师因自我保护而采取保护性开药,也会开较多的药物,却未重视药物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的情况;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也使得某些医师在用药上不去把关,造成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我国严重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关注,2006年大型全民公益性活动“全民用药安全社区教育霞光计划”;全国人大代表李邦良建议设立安全用药日等等旨在宣传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针对医师在安全用药上出现的—些漏洞,有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于了高度重视,着手制定解决方案,尽快改变这一现状。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

[2]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

(2):

143-144.

[3]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4]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

42.

[5]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